9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13亿吨,同比增长6.1%;进口金额为3487.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减少11.4%。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入夏以来,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黄淮海部分地区夏播期干旱,近期河南、湖南、辽宁等省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给局部地区秋粮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当前全国大部分秋粮长势正常,夺取丰收有基础有条件。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月28日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夏粮超6000万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左右,收购数量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因此,当前不适合大量进口粮食,以免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
8月份小麦下游制粉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价格易跌难涨,呈现反季节下跌态势;9月份制粉需求或再度下降,基层腾仓出货压力或增加,小麦价格存继续下行可能。
截至8月下旬,小麦基层余粮同比偏多一成以上,距离秋粮大量上市还有一个多月,后期华北黄淮地区面临腾仓容、腾资金压力,小麦市场供给压力或将后移。预计在国内麦价低迷叠加面粉消费低迷的背景下,下半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将有明显减少。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7月国内碎米总进口量为54973.107吨,较2024年6月份增加4337.157吨,环比增幅8.57%;较去年同期增加17641.857吨,同比增幅47.26%。其中7月份进口均价为454.529美元/吨。
根据早稻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2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如下:一、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4.8千公顷(7132.2万亩),比2023年增加21.7千公顷(32.5万亩),增长0.5%。二、全国早稻单位面积产量5925.4公斤/公顷(395.0公斤/亩),比2023年减少61.6公斤/公顷(4.1公斤/亩),下降1.0%。三、全国早稻总产量2817.4万吨(563.5亿斤),比2023年减少16.3万吨(3.3亿斤),下降0.6%。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努力克服强降雨等不利天气造成的影响,早稻生产保持稳定。202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持平略增,单产受灾害天气影响有所下降,早稻总产量2817.4万吨(563.5亿斤),比2023年减少16.3万吨(3.3亿斤),下降0.6%。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7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4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86%;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5元/公斤,环比下降0.34%,同比上涨0.17%;玉米粉(脱坯)零售价格6.21元/公斤,环比下降0.16%,同比下降3.87%。
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较高,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来源。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玉米则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种植。这些粮食作物的种植和收成情况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海关总署发的数据,2024年1-6月大麦累计进口量848.18万吨,进口量同比增加338.62万吨,同比增加66.45%。2024年1-5月份大麦进口量同比都是增加的,6月份大麦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减少30.09万吨,同比减少26.79%;
进入8月份以来,小麦市场价格并未因增储扩大而有过多表现,整体仍延续大稳小动且偏弱震荡格局,行情缺乏明显的方向性,部分市场主体对后市感到迷茫。一些存粮贸易商更加纠结:存吧,怕挣不到钱;出吧,又有点不甘心。
8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7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9807.1万吨,同比增长4.6%;进口金额为3002.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3.6%。
近期日本大米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日本超市售卖的大米价格较今年年初普遍增长约两成。分析人士认为,供需矛盾是造成当前日本米价大幅上涨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近年来日本政府调整大米生产政策,导致大米总产量下降。随着新米上市,今年秋天日本米价上涨压力或将有所缓解。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24年度小麦3047万吨。与去年相比,收购量增加617万吨,增幅25.3%。收好粮、守好粮,夏粮收购正稳步推进,不断丰盈“大国粮仓”,我国粮食安全底线不断夯实加固。
上半年,全国大米均价先涨后跌再涨,整体走势偏强。下半年新季稻谷上市,新稻市场供应将陆续增加,但受天气的不利影响,预计上市价格总体平开为主,局部优质稻小幅高开。预计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空间有限,阶段性或受到节日需求提升小幅提振价格。整体来看,下半年稻米价格或存上涨空间,2024年价格高点或出现在下半年。
2019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地缘冲突及主产国极端天气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国际大米主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当前国际大米主流价格较2019年涨幅超200美元/吨。在此外部背景下,近几年国内稻谷市场在经历收储制度改革和去库存政策实施后,稻谷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得到改变,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价格走势相对平稳,总体上呈现波动走高的趋势
2024年7月24日,里约热内卢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发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基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粮食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今天在巴西二十国集团全球反饥饿与贫困联盟工作组部长级会议期间发布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问题。
2023年度圆颗粒早籼稻市场价格走出了一个前低后高,强劲上涨的路线,多数市场主体也收益颇丰。那么在2024新产季早籼稻面临着种植结构有大的调整和市场环境依然强势的大背景下,还能复制2023年度的神话吗?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于7月中旬对早籼稻市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的核心产区江西省以及传统产区安徽部分区域进行了实地产情及市场情况调研。
生长发育阶段天气原因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总体影响有限,各区圆早平均单产在400-450公斤左右,同比略降;受阴雨天气影响,收获时成熟度不足,出糙率略降,基本都在75%左右,预计有相当部分达不到国标三等以上,基层收购主体应引起重视,如果达不到入库标准,销售会出现困难。
据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消息,目前,中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且中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国家统计局7月12日最新发布:2024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2996亿斤),比2023年增加362.7万吨(72.5亿斤),增长2.5%。其中小麦产量13822万吨(2764亿斤),比2023年增加365.8万吨(73.2亿斤),增长2.7%。
7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8417.9万吨,同比增长4.7%;进口金额为2574.2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3.9%。
5月中旬以来,全国夏收工作自西南向北陆续展开,西南地区、江汉大部、江淮西南部、黄淮西南部冬小麦于5月中下旬集中收获;江淮大部、黄淮大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冬小麦于6月上中旬收获,西北地区麦收6月下旬进入高峰期。
2024年上半年,国内红小豆价格先跌后涨,主因供应压力前强后弱,而需求整体变化不大,仅阶段性受到节日需求备货拉动。下半年,红小豆逐渐进入新粮上市期。预计在农户售粮进度、天气对产量的影响、产区贸易商出货心态及节日需求等综合影响下,下半年红小豆价格或呈现平缓“V”型走势。
2024年的上半年国内小麦价格虽然在2月中下旬、4月底5月初以及6月下旬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剩余时间都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随着收获完全结束,小麦市场也将进入下半场。2024年下半年,小麦价格是涨是跌?在对上半年的行情走势做个简单总结后,本文将对下半年小麦市场的走势做个简单预测。
过去,经济作物是特种肥料推广的主战场。然而近些年,随着特种肥料的普及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田作物成为特种肥料应用的新阵地,很多企业聚焦大田市场,以此谋求销量的进一步增长。那么,特种肥料能够切入大田市场具有哪些契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因素。
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已超1300亿元,未来增长空间有多大?门槛较高,区域性强,迭代加快……行业还有哪些特征?近十年种子价格稳步上涨,推动因素有哪些?育种进入分子时代后,转基因推广,将如何引领竞争变局?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5月国内玉米进口量105万吨,环比下降10.90%,同比下降36.79%。2024年1-5月份累计进口1013万吨,同比降0.53%。2023/2024年度累计进口量2071万吨,叫上年度同期增837万吨。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节约减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界定,发生在生产和供应环节的损耗称粮食损失,发生在零售和消费环节的称粮食浪费。
得益于政策端的强力支撑,6月份国内小麦价格先跌后涨。目前政策市特征较为明显,国家增储及各级储备粮轮换收购有效协同,支撑并引领小麦市场维稳运行。预计7月份小麦价格仍将围绕储备企业收储价格震荡调整,出现单边大幅涨跌的几率均不高。
夏粮收购是全国粮食收购的首战。眼下,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产区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麦超1000万吨,同比明显增加。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小麦市场化收购就是收购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买卖双方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原则,做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双方平等协商交易价格。收购者按照明码标价的要求,应当告知或在收购场所公示小麦收购品种、质量标准、收购价格和量(价)折扣规则,收购企业应当做到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粮食收购者要严格执行国家“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
研判商品市场价格走势,首先要对该商品的供需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把该商品的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清楚,并加以分析和理解,我们才能对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和走势进行科学的研判和评估;因此,供需关系是决定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粮食自然也不例外。
近日,中储粮北京、江苏、湖北、河南和山东分公司公布了第一批增储库点,对小麦市场信心有所提振。随着麦收由南向北推进,先上市的南部主产区小麦价格已止跌回升,正在上量的北部主产区价格受新麦集中供应冲击而小幅下跌,但整体跌幅有限。
中央曾在多个文件中提出应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要完善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2018年《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也指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从鼓励、倡导、探索到推进落地,关于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由来已久,为什么补?谁来补?如何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4月国内玉米进口量118万吨,环比下降30.99%,同比增加17.62%。2024年1-4月份累计进口908万吨,同比增6.54%。2023/2024年度累计进口量1966万吨,叫上年度同期增898万吨。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随着我省各地夏收结束,夏种正全面展开,今年安徽省夏播的粮食作物意向面积在6145万亩以上。 气象部门预测,大豆玉米主产区气温较往年偏高,局部地区还将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降水较往年偏少,墒情不足。为此,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应对干旱大豆玉米播种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及时抢墒播种,土壤墒情适宜的要抢墒播种,墒情差的要及时造墒播种或播后浇水补墒,有水肥一体化条件的地块建议播后“滴水出苗”,力争玉米在6月15日前、大豆在6月25日前完成播种。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止5月27日,各地已收冬小麦6000多万亩,日机收面积连续4天超过400万亩,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从进度看,当前麦收进度已近两成。其中西南地区及湖北麦收进入尾声,河南进度约两成,安徽、江苏、陕西已开机。据气象预报,未来一周,麦收省份大部分天气较好、适宜成熟小麦收晒。
据海关统计,2024年4月份我国进口大米18万吨,环比增加1倍,同比减少50.2%;1月至4月累计进口大米49万吨,同比减少64.2%。受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措施及厄尔尼诺天气等因素影响,2023年国际大米价格上涨40%,进口大米成本高于国内大米价格,进口贸易利润下降,叠加印度碎米进口量下降,我国大米进口量从2022年的619万吨大幅减少至2023年的263万吨。
当前全国小麦收获进度57%,比常年要快2—3天。安徽、河南进度过九成,陕西过四成,苏鲁晋冀等省即将进入收获高峰。
今年夏粮小麦收购市场,多元主体入市谨慎,市场购销博弈激烈,机遇与风险并存。建议各用粮企业和贸易商密切关注市场形势,把握收购时间节奏,合理控制收购成本,减少盲目、规避风险。
主产区新麦陆续上市,陈麦暂停销售之后,新麦供应主导市场,收购市场渐趋活跃。预计在上量持续阶段,小麦价格上涨压力仍较大,但随着粮库开收,下跌空间或有限,价格调整步伐可能放缓。
时下已进入六月仲夏时节,在多数产区持续晴好天气的加持下,2024年新产季小麦的收获范围不断扩大,整体收割进度也快于常年。那么弱预期下的2024年新产季小麦市场究竟会如何运行,面对市场主体高度一致的情绪和行为,新产季小麦究竟还有没有市场机会?我们又该选择什么样的操作策略呢?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是建设法治国家和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在1974年的粮农组织大会上通过了具有约束力的《关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国际约定》,从此粮食安全进入了法治化轨道。
6月3日,郑州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彩霞,在郑州国资公众号上发表署名文章《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推动粮食集团向“新”升级向“农”进发》。其中提到,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和《郑州市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粮食集团下一步将重组整合为郑州农业发展集团,下设4家二级公司:储备粮管理公司、郑粮商贸公司、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农产品供应公司。
6月3日下午,《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主题是“大食物观引领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推动农食系统转型”。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营养与健康所(NINH)、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IFND)、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食物和土地利用联盟(FOLU)和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EDF)等单位共同出版。
5月2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就深化双方合作,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举行工作会商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玉云出席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主持会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4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2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1.55%;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6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1.49%;玉米粉(脱坯)零售价格6.25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3.25%。
田内小麦是灌浆期,植株长势良好,预估6月10日左右收获;农场测产显示,亩穗数40-50万,穗粒数32粒,干粒重43克,理论产量1200斤,去年1000斤左右,实际随机选取穗,粒数27、37和43,平均粒数36粒,籽粒发育程度相同,个别籽粒偏小。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冬小麦大面积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丰收有基础。4月下旬以来,西南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气温较高,利于夏粮成熟收获,目前西南地区夏粮收获过3成,进度同比快0.4个百分点,其中冬小麦已收获22.6%。黄淮海主产区夏粮占全国夏粮产量的3/4左右,目前黄淮海冬小麦正大面积抽穗开花,距大面积收获还有30天左右。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3月我国进口大米9万吨,环比增长12.5%,同比下降77.7%;1月至3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31万吨,同比减少69.3%。受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措施影响,国际大米价格高位运行,进口大米成本高企,进口量大幅减少。
2024年3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592.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1.51%,谷物进口额为183,317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9%;1-3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1928.9万吨,同比增长26.98%,累计进口额为586,050万美元,同比增长0.40%。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国际大米市场价格虽较前期有所回落,但与国内大米的价差仍然较大,一季度我国大米进口同比继续大幅下降,这将有利于减轻国内稻米市场的供应压力。
在春耕备耕有序推进之际,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麦价格下降2.8%,稻谷价格上涨3.5%,玉米价格下降11.9%,大豆价格下降4.1%,薯类价格下降11.5%。粮食价格下降,虽然对降低消费者生活成本和一些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但对增加农民收入不利,影响种粮积极性,还可能给全年粮食稳产保供带来不利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应精准施策,稳定粮价,避免“谷贱伤农”。
2024年初,统计部门发布数据,继2022年粮食增量全国第一后,2023年新疆粮食再获大丰收,种植面积较2022年增加586.3万亩,占全国粮食面积增量的61.4%,粮食总产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产量较2022年增加305.7万吨,增量占全国的34.4%,面积、产量2个增量位居全国第一。“新疆粮”何以一骑绝尘?当地种粮面积、种粮积极性因何普遍高涨?
近期,随着谷雨节气即将来临,全国各地气温不断升高,北方地区春玉米的播种则进行的如火如荼,同时广大农民朋友们还急着出手库存玉米,尤其是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农民的“栈子粮”大量上市,但除了一些跨国粮商、国营央企等粮食企业入市收购一部分玉米以外,其余大大小小的玉米贸易商并不急于收购囤积,部分手中有货的贸易商还与农民一样急于抛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4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3841.6万吨,同比增长5.1%;进口金额为1176.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4.8%。
本次会议邀请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等近150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浦口区农业部门领导和技术负责同志,以及与小麦产业相关的种业、农药、肥料,加工、市场、贸易,仪器设备等企业代表,新型经营主体代表,以及新闻单位的代表共260余人。共同探讨我国小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加快拓展小麦全产业链增值空间,全面提高我国小麦竞争力水平,系统推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小麦仍处于越冬期。本月北方冬麦区气温起伏较大,上旬受寒潮天气影响,大部分麦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6℃,但由于冬小麦抗寒能力较强,未造成明显低温冻害;中旬气温偏高2~6℃、日照接近常年或偏多3~5成,光温充足;下旬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强降温天气,华北、黄淮出现5~25毫米降雪,利于麦田保温增墒,大部麦区墒情为近十年最好,冬小麦越冬状况良好,无明显冻害。
2024年3月份,国际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普遍下行。小麦市场,俄罗斯小麦供应充足,价格下跌;玉米市场,南美农业产区天气状况令人担忧,玉米价格上涨;大米市场,泰国政府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泰国出口大米250万吨,同比增长21%,2024年泰国大米出口量可能达到800万吨,高于750万吨的目标水平,出口形势良好,大米价格下跌;大豆市场,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表示,阿根廷近期大雨过后,主要农业地区未来一周的干燥天气将有利于大豆生长,大豆价格下跌;棕榈油市场,由于天气条件温和,化肥成本下降,预计未来12~18个月棕榈油产量增长,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格下降。
清明小长假,本该是祭祖、休息休整的时日,但中央储备小麦轮出销售继续高密度的投放,使得整个市场小麦主体忧心忡忡,多数小麦持粮主体更是惶惶不安,甚至连部分之前坚定看多者也开始犹豫怀疑。其实中央储备小麦轮出销售投放数量加码从3月下旬就已经开始了,上周投放数量更是接近了80万吨的年内最高峰,但从绝对成交数量以及成交率和成交均价的表现来看,还是比较强势的。
目前北方冬麦区大部处于越冬期。1月上中旬,全国大部农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本月下旬,受寒潮天气影响,全国大部气温由偏高逐步转为偏低1—4℃。但由于北方冬麦区大部土壤墒情良好,光照充足,雨雪天气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无明显不利影响。
因主要出口国新季大米上市,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同时,受部分进口国放慢进口采购节奏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叠加影响,2024年2月以来,国际市场主要出口国持续下调大米出口报价,各国大米出口报价均出现大幅回落,回落幅度略有差异,但仍大幅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2023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5440.8万亩(约合3.54亿亩),同比较2022年的35277.75万亩(约合3.53亿亩)增加了163.05万亩、增幅约0.46%;小麦产量为13659万吨(约合1.37亿吨),同比较2022年的13772.34万吨下降了113.34万吨、降幅约0.82%。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我国进口大米22万吨,同比减少63.8%,大米进口量占同期我国粮食进口量(2678万吨)的0.8%,占我国谷物(含谷物粉)进口量(1336万吨)的1.6%。
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23年成都全年粮食综合单产较上年提高3.0%,粮食总产量达到231.9万吨,比上年增加5.0万吨,同比增长2.2%。主要作物品种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水稻产量增长0.2%;玉米产量增长6.2%;小麦产量增长6.2%;豆类产量增长3.5%。2023年成都夏粮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夏粮播种面积103.2万亩,增长1.1%,连续3年实现增长,单产比上年提高5.9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28.0万吨,增长3.4%。
2024年2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675.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84%,谷物进口额为202,62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15%;1-2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1336.4万吨,同比增长29.57%,累计进口额为402,712万美元,同比增长1.38%。
在世纪之交前后,发生了一次急剧的断裂。经过20年的稳定期后,世界收获面积开始增加。自那时以来土地在增加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因地区而异。在南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它分别占作物产量的50%和40%以上。自2000年以来,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农作物产量增长是由种植面积的增长贡献。
根据2024年Farm Futures3月种植者调查的最新调查数据,美国农民种植的玉米可能比去年少,但可能仍高于美国农业部此前的预测。事实上,根据调查结果,玉米和大豆的总种植面积可能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种植者预计在未来几周种植9,240万英亩玉米,比去年同期减少230万英亩(2.4%)。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比去年增加240万英亩(2.9%),达到8600万英亩。这意味着与去年相比,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减几乎是一比一替换。
为了开发新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财政资源。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俗称 "转基因工程",于 2008 年启动,实施期限至 2020 年。截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该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 147.07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 97.71 亿元。
3月22日,荃银高科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荃银高科实现营业收入约41.03亿元,同比增长17.54%,种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21.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74亿元,同比增长17.37%。
3月18日,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15个专题报告会之一的小麦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与会嘉宾聚焦小麦全产业链发展,讲问题、讲方向、讲产业,共同谋划小麦种业未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2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3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持平;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72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5.45%;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25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11.22%。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2678万吨,同比增长7.7%;其中小麦大豆大米进口减少,玉米大麦高粱进口增加,且1-2月大豆进口是五年同期最低。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底线,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
监测显示,3月12日美软红冬小麦到港成本为2263元/吨,与国产小麦的价差为-627元/吨,月环比扩大221元/吨。我国进口小麦多为品种调剂,即使2023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达1210万吨,但仍仅占供给总量的6%。因此,国际麦价波动对我国小麦价格直接影响不大,我国小麦自给率高,麦价更多受国内市场供需影响,国际麦价波动或对国内预期产生一定影响。
进入3月份后,南方早稻春耕工作将陆续展开,市场主体对稻谷政策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恰逢此时,202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整体较上年稳中有涨,国家政策对稻谷市场的支持作用逐年增强。
试验田里做手脚,“海水稻”里掺淡水;一亩收入两三千,成本投入五六千……日前,《半日谈》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农业试验田测产存在不规范、不严谨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报道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曾亲眼目睹一些地方为追求水稻测产数据好看,施展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
春节期间,国际大米供应继续保持偏紧格局,价格高位坚挺,印度大米出口报价再创新高。元宵节后年味渐淡,国内稻米市场购销逐渐恢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受农户库存较高影响,粳稻市场后期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从国内生产形势来看,稻谷作为“中国第一大口粮作物”,2010年以来,种植面积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整体在4.5亿亩左右小幅波动;产量变化趋势随种植面积同步波动,近年来常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2023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为43423.65万亩(约合4.34亿亩),产量为20660.3万吨(约合2.07亿吨),规模在四大粮食作物中位列第二。
2月份美国农业部略微上调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和贸易量,全球大米产量为历史新高,但全球大米期末库存处于2018/2019年度以来的最低。预计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5.137亿吨,比上月预测值略上调19万吨,上调幅度0.04%;比上年度增加78万吨,增幅0.15%,为历史新高,全球大米产量将连续4个年度超过5亿吨。
国际粮商在世界各地运输、贸易和加工农产品,通常在干旱或战争等危机引发短缺时受益。由于供应链中断和需求强劲,国际粮商邦吉和其主要竞争对手艾地盟ADM、嘉吉Cargill在2022年实现了创纪录的利润,但随着农作物供应增加和价格暴跌,形势发生了变化。国际粮商表现如何,对2024年前景如何预判?来看邦吉的最新财报。
甲辰年春节后,小麦市场高歌猛进,一路上行,目前部分厂家收购价格已到1.45元,市场看涨情绪提升。纵观小麦市场,过去五年(2019-2023年)小麦价格走势可谓跌宕起伏,整体价格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详见图1)。
从国内生产形势来看,2023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5440.8万亩(约合3.54亿亩),同比增长约0.46%。单位面积产量为385.4千克/亩,同比下降约1.28%。产量为13659万吨(约合1.37万吨),同比减少约0.82%——受种植面积增加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小麦产量虽然随着单位面积产量呈下行趋势,但产量降幅略小于单位面积产量降幅。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常年保持“冬小麦>春小麦”的生产结构。
2月20日,中储粮网发布最新消息,中储粮河南分公司2月21日小麦销售专场、山东分公司2月21日小麦销售专场、2月22日西安分公司购销双向专场、2月22日北京分公司购销双向专场、2月22日湖北分公司购销双向专场都陆续进行变更:仅限小麦加工企业参与。
2014-2023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增速放缓,粮食供应继续提高。十年间总体粮食供应(粮食产量+进口量)为85737.4万吨,增加11730.5万吨,增幅为15.9%,与之对比,人口增幅约2.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进一步聚焦主业、更好维护粮食安全,我国粮食领域两大央企中粮与中储粮通过股权合作,组建了一家油脂油料加工合资公司——中企联合油脂有限公司,于2023年1月正式运营。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263万吨,大米进口量占我国粮食进口总量 (16196万吨)的1.6%,占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5908万吨)的4.5%。整体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口量持续超过200万吨,2023年大米进口量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也处于2015年以来的低位。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2.066亿吨,按0.7的出米率折算,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相当于我国稻谷产量的1.8%。
回顾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但小麦生产遭遇气候灾害,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受宏观形势影响,我国小麦制粉消费有所下降,但饲用消费大幅提升;小麦进口量连续5年增长,并迈上“千万吨”台阶;年内小麦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上半年小麦价格跌幅一度超过18%,新麦上市后至集中收购期结束,麦价稳步回升,但四季度后小麦价格重心震荡下移。
当前主产区大部分冬小麦处于越冬和分蘖期。12月上旬,冬麦区光照条件较好,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分蘖和苗情转化升级。中下旬,大范围降雪有利于麦田增墒蓄墒和冬小麦安全越冬,同时低温也有利于降低病虫越冬基数,但华北和黄淮北部地区部分旺长苗和晚弱苗遭受轻至中度冻害。
2023年,中央发布第20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提出开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着力稳面积、增单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国内供应充裕、库存充足。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粮价运行相对平稳,在总体CPI中起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外媒1月28日消息,周五阿根廷农业暨畜牧渔业部周五宣布,中国海关首次将阿根廷公司列入获准对华出口小麦的企业名单,这将为未来阿根廷对中国出口小麦铺平道路。
2023年12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788.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62.62%,谷物进口额为251,368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5.16%;1-12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5909.7万吨,同比增长11.08%,累计进口额为2,079,943万美元,同比增长5.78%。
随着粮食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流通环境明显改善,流通速度明显加快。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节拍,壮大粮食经济规模,提升粮食经济运行质量,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部门的全新课题和必然选择。2022年我国粮食物流总量为6.39亿吨,其中铁路粮食物流总量为1.69亿吨;港口粮食物流总量为3.12亿吨,公路及其他物流总量为1.58亿吨。
有关全球四大粮商的消息常常成为舆论热点。这四家公司:ADM艾地盟、Bunge邦吉、Cargill嘉吉和Louis Dreyfus路易达孚被简称为"ABCD",曾一度主导着全球农产品贸易。其中ADM、邦吉是美国的上市公司。1月22日本周一,ADM股价暴跌24%,收于51.69美元,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最近,红海危机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粮食贸易影响的担忧,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再次推高全球粮食价格。很多人会有疑问,红海所在区域并不是全球粮食主产区,为何会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影响?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的想法可能会发生改变。
本周全球头号大米出口国印度的蒸谷米价格跃升至四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因为稻米供应下降。印度破碎率5%蒸谷米报价为每吨525美元至535美元,这是自9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上周的510美元至517美元。
2023年国内稻米市场走势明显强于其他粮食品种,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成为稳定我国粮食市场的“压舱石”。2024年稻谷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存在,预计稻米市场走势或将弱于上年,但下行空间有限。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粮食进口量第二次突破1.6亿吨,比2021年的16453.9亿吨少了257.5亿吨。这说明我国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顶住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压力,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同时也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谨防粮食大量进口带来输入性风险,影响国内粮食产业安全。
1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3年12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826.8万吨,2023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2023年1-12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578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句话在202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多次提及。2023年12月29日刚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也明确,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和提供的商品粮数量、比重,31个省份被划为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产销平衡区。
2023年,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格局对价格的影响表现更加明显,行情的震荡反复也更加频繁。预计2024年国内小麦价格或仍将维持合理区间运行,重心仍有向下可能,但出现较大反常表现的概率不大。
2022年进口大豆数量为9106万吨;2022进口大豆年均吨价为4484.9元;2022年进口玉米年度数量为2062万吨;2022年进口玉米年度吨价2265.7元;
2023年,受国际大米市场带动,我国稻米市场走势相对强劲。元旦过后,春节临近,随着大米需求旺季的到来,国内大米备货需求将逐步增加,加上国际大米居高不下,将给市场带来些许暖意,预计节前稻米市场将企稳并小幅回升。
据农业农村部供需形势分析报告,预计近期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国际小麦价格弱势震荡。国内市场来看,面粉加工企业库存较为充足,进口小麦不断到港,国内小麦总体供给充裕;元旦春节临近,预计面粉消费形势和价格将有所好转,制粉企业对小麦的需求增加,但受玉米价格走低的影响,小麦饲用消费减少。预计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优质麦行情将好于普通小麦。国际市场来看,全球小麦供应总体充足,尤其是价格较低的俄罗斯小麦出口较多,国际小麦价格有进一步走低的可能,但法国和德国等小麦主产国的天气风险可能导致2024年度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低于预期,给国际麦价带来支撑,预计近期国际小麦市场弱势震荡。
2023年国内粮食总产增加,供给充足,粮价重心整体高位回落,但不同品种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各异;粮食市场化运行为主,阶段性价差失衡导致品种间替代量同比增加。预计2024年国内粮价重心将明显下移,市场主体购销博弈仍较激烈,小麦、稻谷、玉米之间的比价关系将会回归正轨,阶段供需格局将影响行情预期。
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指出,种子生产经营是指种植、采收、清选、包装、贮藏、销售及进出口等活动。依据农业农村部公告,此次获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26家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均为生产、加工、包装、批发、零售。多位受访者表示,此次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意味着国内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可以合法进入市场,农户也能通过市场购买种子。但放开的同时,也伴随着限制。对转基因玉米大豆作物来说,无论是生产、种植还是销售流通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曼谷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食品、饲料和燃料价格上涨且全球疫后复苏迟缓,对亚太区域数百万弱势群体的健康和生计造成严重损害。2019新冠疫情及“5Fs”(食品、饲料、燃料、肥料和金融)危机期间,亚太区域相关统计数据堪忧,且危机长期负面影响波及至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区域3.707亿人口食不果腹,占全球饥饿人口的一半。世界半数重度粮食不安全人口生活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女性多于男性。事实上,育龄妇女贫血率仍未达到世界卫生大会设定的全球营养目标。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消瘦和超重发生率也在上升。
印度媒体21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如果红海紧张局势无法改善,印度可能会考虑调整部分出口大米的海运线路,业界担忧运输成本增加可能会推动国际大米价格上涨。
近期国内芝麻市场交易表现疲软,虽进入年前备货阶段,贸易商积极报价,但下游采买并不乐观,备货积极性偏弱。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中国进口量为68367.523吨,同比减少3316.499吨,跌幅4.63%,环比减少44061.038吨,跌幅39.19%。进口金额为117905979美元,同比增加5692586美元,增幅5.07%,环比减少80052356美元,跌幅40.44%。
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粮食播种面积趋稳态势明显,产量稳中有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23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12年保持在17亿亩以上——峰值为2016年的178845.09万亩(约合17.88亿亩),次峰值为2023年的178452.75万亩(约合17.85亿亩);2018~2023年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波动幅度已连续6年保持在±1%以内。2015~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且2023年产量规模(69541万吨,约合6.95亿吨)已接近7亿吨;2016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同比波动幅度整体保持在±2%以内,“2019~2023年间”再次呈现小幅逐年增长趋势。
粮食再次高位增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2022年增加178亿斤,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但令人担忧的是,秋粮上市以来,粮价呈全面下降态势,农民可能面临增产不增收困境,影响来年种粮积极性。
美国农业部2023年12月份预计世界小麦产量调增、期末库存调减,玉米、大米产量和期末库存均调增,大豆产量和期末库存均调减;美国农场小麦、大米价涨,玉米、大豆价稳。本月预计全球2023/2024年度谷物产量为28.0306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398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298万吨;贸易量4.9961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363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81万吨;消费量28.0963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445万吨,比上年度增加4071万吨;期末库存7.6751亿吨,比上月预计调增28万吨,比上年度减少657万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给出了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关键词,那就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虽然国家依然再提倡油料作物的种植,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恢复性增加。Mysteel农产品玉米团队经过对2023年种植意向的初步调研,预期2023年全国玉米面积4113万公顷(61692万亩),较2022年增加95万公顷(1429万亩)。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11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34%;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9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5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9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43%。
12月份以来,全球小麦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就是中国持续大手笔买入美国小麦。上周美国农业部一周内四次发布单日出口销售报告,累计报告对华销售112万吨软红冬小麦,为2014年7月以来向中国销售的最大单周数量,超过了此前半年的销售量。
粮食关系百姓一日三餐,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引发不小关注。近期浙江义乌倡议居民保持10天以上存粮,再次引发热议,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粮食不够吃了。义乌倡议居民多存粮不过是当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储粮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发挥藏粮于民的作用,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再加一把“安全锁”,没有必要过分渲染、过度解读。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冬种进度已超过98%,基本实现适墒适期播种,除西南主产区冬小麦播种正在扫尾外,黄淮海、西北秋冬种均已结束,全国冬小麦面积将继续保持稳定。今年秋冬种,我国启动实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逐个环节落实增产措施,有效提高了播种质量。目前北方冬小麦基本已出苗,长势总体较好。
据外媒11月29日消息,惠誉解决方案旗下的BMI发布报告,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将使得明年全球大米价格保持高位。BMI认为印度将在明年4月到5月的选举之前一直实施大米出口限制,这将支撑近期大米价格,厄尔尼诺现象的风险也将提供支撑。
巴西农业部门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行业约占巴西GDP的30%,与其他南美经济体不同,该行业为巴西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国际金融学协会(IIF)首席经济学家Robin Brooks表示:“巴西今年的巨额贸易顺差,被视为异常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农产品出口规模逐渐扩大,这推动了贸易顺差。这种贸易顺差并非特例,这是一个持久的转变。”
新冠疫情以来,各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对粮食生产和国际贸易物流造成一定扰动,国际粮食供给担忧频发,中低收入国家粮食不安全人口数持续增加。2022年2月底,“欧洲粮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缘冲突再次引发了全球粮价的大幅波动。根据FAO全球食品价格指数,2020年以来至2023年10月全球食品价格重心较疫情前(1990年-2020年)抬升约50%,虽然当前食品价格指数回落至2020年以来的均值位置,但对比历史中长期价格来看仍偏高。此外,我们看到农业龙头ADM、Bunge的股票表现跟随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一度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价格高位。在食品价格高企、极端天气频发、地缘风险仍存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粮食出口禁令,粮食安全问题是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2021年和2022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明显下降,2022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450千公顷,同比下降了1.58%。不过2021年我国稻谷产量却在种植面积下降的同时出现增产,产量为21284.24万吨,同比增长0.46%。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水稻相关技术的发展,水稻亩产有所提高。但是2022年我国稻谷产量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产量为20849.48万吨,同比下降了2.04%。2022年稻谷产量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人口减少,导致稻谷播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温异常天气的影响,使得稻谷亩产出现下滑。
今年米元素在新茶饮创新中可谓层出不穷,库迪推出米咖、CoCo都可推出3款米乳饮品、M Stand推出泰式米香拿铁,Oatly推出厚酪风味米乳.....据了解,库迪米乳拿铁上市后销售火爆,截至10月底销量已突破1000万杯,社交媒体上相关阅读量已达1.5亿,远超预期。其他米乳茶饮也在上市后获得不错口碑,“去咖啡店喝粥”更是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新打卡方式。
前段时间,大家可能看到一条消息:中国取消和越南签订的900万吨大米订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一种主食,被誉为“五谷之首”,世界有一半的人都在食用,中国大部分人也都是以大米为主食。不少朋友就不理解,中国是全球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现在怎么还要从越南等国家进口大米了呢?
从产业链现状来看,近年来我国血糯米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国内血糯米种植面积约为18.89万亩,血糯稻产量约为5.3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1%、3.5%。我国血糯稻种植主要种植在西南、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市,全国血糯稻种植区域分散,种植以个体农户为主,单一农户种植面积少,且大量农户种植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并非处于商业化目的。
我国大麦的消费量维持在500-1200万吨之间,我国大麦的产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饲用和酿造需求,只能通过进口的方式来弥补国内大麦需求的缺口。大麦的进口量在近10年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大麦的进口量在近几年持续高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10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51%;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9元/公斤,环比上涨0.50%,同比持平;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9元/公斤,环比上涨0.29%,同比持平。
今年小麦市场供需格局对价格的影响表现更加明显。上半年市场粮源供应压力凸显,一方面2022年小麦增产明显,且新麦价格一直处于高位,饲料用量减少,市场结余较多。另一方面年后面粉需求持续疲软状态,粉企消耗库存为主,小麦市场供强虚弱价格高位回落,直至4月份小麦价格落至1.4元/斤以下,饲料企业开始入场收购小麦,小麦价格才止跌。
《粮食展望》每年出版2期,发布对主要粮食产品的产量、贸易量、消费量与库存量的最新预测。受巴西与美国种植面积扩大的推动,预计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大幅增加,但即便如此,全球粗粮和大米的贸易量预计仍将下降。
本月对2023/24年度中国玉米供需形势预测与上月保持一致。10月份以来,秋粮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天气晴好,有利于玉米成熟收获,品质总体较好;新季大豆收获已基本结束,品质明显好于常年,蛋白质含量较高,黄淮海产区和南方产区大豆增产,东北中西部主产区受播种初期旱情影响、大豆实际单产不及预期........
国务院为了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建成甘肃定西马铃薯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从价格行情来看,2021年以来,受种植成本上涨、陈稻价格高位企稳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国早籼稻平均收购价格整体呈现波动上涨趋势,2023年10月已上涨至2822元/吨,与2021年初相比,平均每吨上涨了200多元。分时间段来看,2021~2022年,全国每吨早籼稻平均收购价格每年上涨100元左右,2021年平均收购价格在2533~2674元/吨之间不等,2022年平均收购价格在2617~2723元/吨之间不等,2023年1~10月平均收购价格在2678~2822元/吨之间不等,估计2023全年平均收购价格将在2900元/吨以内。
11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10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048.4万吨,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2993.2万吨,同比增长7.3%;1-10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473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10月,我国进口大豆515.8万吨,较上月继续较大数量下跌,不及预期。1-10月,我国进口大豆累计达到8241.5万吨,去年同期大豆进口量7310万吨,同比增加14.6%。1-10月大豆累计进口金额为350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
进入十一月份以后,国内玉米价格一改下跌趋势,在黑龙江玉米价格率先反弹的带动下,国内玉米市场迎来了久违的全面上涨行情。近几日,随着东北迎来大雪天气,周末涨幅加快,更是进一步点燃了看涨情绪。那么,这波反弹行情又能持续多久?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过六成半。分地区看,河南全省小麦已播种7157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3.9%,麦播日进度达568万亩;山东小麦已播477.1万亩;新疆已播1300余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西北华北播种接近尾声。
本周印度蒸谷米出口价格连续第五周下跌,因为新米供应过剩、卢比疲软以及印度政府延长大米关税后需求减少。印度破碎率5%大米报价从上周的每吨495-505美元跌至490-500美元。孟买的一位出口商称,北部各邦的新稻堆积如山,导致稻米价格下跌。出口商也受到了卢比疲软的帮助,这使他们更容易降低出口价格。
绿与金,是属于呼伦贝尔的颜色。绿色是老舍笔下的第一曲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壮美自然;金色是千百年来人们与这片土地交流的痕迹,是北国人文特有的颜色。呼伦贝尔初秋点缀的金,是这里的人们从春天开始耕耘的成果,风吹麦浪,3000亩大麦,正等待丰收。这是华润啤酒携手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春蕾麦芽有限公司等机构、企业联合发起的“国产啤麦品质提升及标准化种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华润啤酒希望从国产啤麦标准化种植入手,提升国产啤麦品质,助力国麦振兴。
粮食,是国之大器,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我国粮食生产在持续丰产丰收的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肉蛋奶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特别是饲料用粮的进口居高不下。当前,国际风云突变,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也使得我国在粮食进口方面面临众多新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夏粮种植面积与产量在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中的比重常年在1/5(即:20%)以上。1949年以来,中国夏粮种植面积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的比重最大值为1993年的28.69%,最小值为2020年的22.41%;中国夏粮产量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最大值为1997年的25.84%,最小值为1953年的13.61%。近年来,中国夏粮生产规模稳中有增,种植面积常年在4亿亩左右波动,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已连续5年(2019~2023年)分别保持在1.4亿吨以上、350千克/亩以上。
虽然今年小麦进口规模大对市场是一个利空,但我国进口小麦主要满足优质品种调剂需求,还有一部分流入饲料领域和储备环节。进口配额也将约束进口规模以防进口过量冲击国内市场。中国今年小麦进口量将创下历史新高,因为烂场雨影响新麦产量和品质,再加上出口国的干旱天气令人担忧供应趋紧价格上涨,中国趁着价格较低的机会扩大采购。
华北地区新玉米基本完成收割上市,玉米价格出现季节性下跌,总体来看价格下跌的幅度超市场预期。华北地区玉米价格8月底达到高点之后,之后开启连续下跌的模式,中间虽然有反弹,但大方向依然呈现震荡下跌的趋势。截至10月30日,其玉米价格参考2644元/吨,较去年同期价格微幅下跌186元/吨,下跌幅度6.57%,为近三年来同期最低,价格已经接近2020年的同期水平2580元/吨。
近几日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有止跌反弹迹象,部分深加工企业开始上调收购价格,在网上我们也看到一些主播开始大喊玉米价格的大涨潮要来了,甚至说,每吨大涨几百块钱也不在话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深加工企业上调价格?玉米价格新一轮上涨潮真的要来了吗?11月玉米价格是涨是跌?针对大家关心的焦点话题,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2023年9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394.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59%,谷物进口额为131,643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70%;1-9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4025.6万吨,同比下降8.20%,累计进口额为1,479,880万美元,同比下降6.52%。
10月17日,美国阿肯色州下令,强制要求诺斯鲁普国王种子公司(Northrup King Seed Co.)在两年内出售其在美国阿肯色州克雷格黑德县拥有的160英亩土地的所有权,原因是该公司是先正达种子有限公司(Syngenta Seeds, LLC)的子公司,而先正达的母公司是中国国企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8月份以来,内外盘玉米价格一直呈现分化走势。8月份国内玉米受季节性供应偏紧支撑表现偏强,外盘玉米则在巴西丰产以及北半球高产预期的压力下呈现偏弱走势。9月份随着北半球玉米陆续上市,国内阶段性供应宽松预期上升,国内玉米期价高位回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几年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稳产高产,实现了十九连丰。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9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0.34%;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6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83%;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7元/公斤,环比上涨0.29%,同比下降0.29%。
外媒10月22日消息:截至2023年10月20日当周,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因为中国积极买入小麦,印度国内小麦价格上涨,而阿根廷天气不利作物生长。不过俄罗斯小麦供应充足,继续对小麦市场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最近澳大利亚主要小麦种植区降雨,可能会使受到干旱影响的小麦产量增加数百万吨。
10月12日,十月稻田在港交所顺利上市。截止到10月20日收盘,每股为25港元,较首日收盘价上涨32.7%。作为一个从传统农产品领域跑出来的新品牌,上市也意味着它的品牌化策略取得阶段性成果。资本市场对大米的关注和欢迎,也折射出国内正出现的农产品品牌化趋势。在过去几年,在这个传统领域里,类似的新品牌故事正在变多,例如主打「可生食」鸡蛋的黄天鹅、以牛奶为核心产品的认养一头牛等等。
本周(10.16-10.20)中央储备玉米(包含一次性储备玉米)计划采购量62万吨,实际成交57万吨,成交率92%;上周(10.8-10.13)计划采购量26.85万吨,实际成交24.4万吨,成交率91%。
近年来,江苏省小麦产业发展迅速,2000-2021年江苏省小麦总产平均达1051万t,单产最高达5703kg/hm²,单产与外省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安徽省最高单产已达7700kg/hm²,山东省刷新全国小麦单产记录,达12850kg/hm²,可见,江苏省小麦产业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俄罗斯塔斯社的消息显示,“俄中新陆路粮食走廊”倡议负责人卡连∙奥夫谢皮扬,在普京抵达北京当天就表示,俄罗斯和中国刚刚签署了两国历史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合同,总价值接近2.5万亿卢布,按照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超过1800亿元。这也是俄中两国历史上最大的合同之一。奥夫谢皮扬同时透露了部分细节,即这份合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俄罗斯在为期12年的时间里向中国供应总计7000万吨的谷物、豆类和油籽。
南北大豆经过一周集中抢收,各地收获均已完成总播面积九成,本周将全面“挂镰”。产区未来一段时间即便有国储入市,由于价格不及预期,加上销区市场信心不足,将使行情“涨不易,跌也难”。
“世界500强的央企中粮集团总部决定迁往郑州……”近日,网上一则关于“第二批央企总部疏解正式启动,中粮集团总部将迁入郑州”的消息引发热议。中粮集团总部将落户郑州的消息是否属实?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之基”。在谈到中国粮食安全时,你会想到什么:是连年丰收和大量进口粮食的矛盾?还是对推行转基因作物的担忧?…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你需要了解更多。
近期,国内小麦市场进入震荡博弈阶段,厂家报价涨跌互现,价格重心仍旧维持在相对高位水平,随着集中收购的结束和饲用替代的减少,面粉加工企业将成为小麦消费的主要渠道,市场供需整体表现宽松,若无重大调整,厂家需求量将直接影响未来麦价的走势。
目前发生冲突的巴以两国均不是粮食主产国,加之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其粮食消费量变化对于全球整体粮食供需也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巴以冲突爆发后国际粮价几乎没有明显波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0月7日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以来,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冲突局势愈演愈烈。受冲突影响,10月9日国际油价大涨,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报收88.15美元/桶,单日上涨4.22%,美国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也大涨4.34%。目前巴以冲突对国际粮食市场直接影响仍较小,但是否会产生进一步影响仍取决于冲突是否持续升级。
外媒10月15日消息:截至2023年10月13日当周,全球小麦价格互有涨跌。中国买家近期积极买入欧美小麦,提振芝加哥以及巴黎小麦价格走高。市场日益关注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南半球主要小麦出口国的干旱天气对产量的影响。不过黑海小麦供应充足,价格具有竞争力,继续遏制全球小麦价格的上涨空间。
印度政府10月13日发布政令,将20%的蒸谷米出口关税延长至2024年3月份。印度占全球大米出口的40%以上,鉴于其他出口国的库存较低,此举可能进一步削减印度这一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的发货,并提振全球大米价格。
昨天,网红东北大米品牌,十月稻田在港交所成功敲钟。上市当日,十月稻田开盘即涨,最高上涨28.26%至19.70港元。截至收盘,十月稻田报收18.84港元,总市值达201.24亿港元(近190亿人民币),高于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126亿元(约合135亿港元)的估值。
截止9月底,夏粮集中收购基本完成,市场形势不弱于上年。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过5700万吨,收购量同比提升,河南累计收购小麦1435.5万吨,同比增加156万吨;山东累计收购小麦1015万吨,同比增加113万吨;
最近几个月的国际大米市场,正在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厄尔尼诺天气的双重考验,这导致国际大米价格涨幅强劲,市场对大米的关注,也一度超过小麦、玉米等品种。如果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粮源调整也势在必行,这或将改写我国大米的贸易格局,大米出口或迎来良机。
粮食可以通过转化增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过腹转化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东北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可以打造种养一体化发展新优势,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时下正值金秋时节,对于秋粮的重头戏稻谷而言,虽然姗姗来迟,却呈现出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对于我们的稻谷市场从业主体来说,当前的总体心态是期待与纠结并存的。那么对于2023产季中晚籼稻而言,行情将如何演绎,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笔者也是经过多轮实地市场调研,从而形成的主体思路是:丰年无牛市、节点抓机会。
9月17日,根据港交所公告信息显示,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月稻田”)已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登陆港交所主板。招股书显示,十月稻田是中国领先且快速增长的厨房主食食品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预包装优质大米、杂粮、豆类及干货产品。
一直以来,品牌视频化的表达方式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行业属性强于品牌个性,或者就过度强调品牌主张,而不加深用户品牌感知。但微众银行财富+与网易打造的这支短片,找到了一种对的解法。从普通人视角切入唤起大众共鸣,到品牌表达由虚入实沉入个体叙事,这支短片对品牌内核的讲述和展现,跳出了单纯的内容叙述加理念拼接,而是达到了一个少有人在的高度——它将一个商业品牌的精神内涵、人文关照,以一种符合大众语境的方式,用一个意思展现了出来。
本周,全球领导人齐聚纽约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并审查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进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近日发布《2023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这份最新报告指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进程已经过半,但与粮食和农业相关的目标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导致消除贫困和饥饿、改善健康和营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8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35%,同比上涨0.17%;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5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1.33%;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5元/公斤,环比上涨1.16%,同比下降0.57%。
目前,我国粮食收购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新格局,粮价形成逐步回归市场化,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逐步形成。
国际大米价格创15年新高,我国为何能够独善其身?事实上,近五年我国稻谷产量维持在2亿吨以上,年均进口量仅有300-400万吨;从供需来看,我国稻谷供应常年呈现产大于需的态势,自给率超过100%。水稻连年丰产稳产、稳定供给带来的不仅仅是底气,还有未来“撬动”话语权的期待。
随着新季玉米入市在即,在新陈接轨前期,玉米产业链的各环节,围绕新粮的定价也展开了激烈的博弈。特别是兼具产区和销区的华北市场,价格波动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上周五至今,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累计跌幅已达到80-100元/吨不等,并带动全国玉米均价重心下移。
随着消费者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菌包装米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广受好评。本报告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将详细从无菌包装米饭的生产工艺、产能产值、市场前景等角度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从事食材供应链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北京作为北方薯区消费的集散地,其市场供给能力、消费格局等对我国甘薯消费市场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北京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其特征,针对甘薯种苗繁育体系,贮藏技术,机械化程度,产后加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北京甘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无菌包装米饭制造装备选型在无菌包装米饭生产中至关重要,不同工艺的制造装备,不同的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装备,对米饭的蒸煮工艺、质构、风味物质影响是很大的。根据目前的研究与运用实践,各种工艺间的相比较,燃气炊饭工艺与无菌蒸煮包装工艺所产米饭风味、质感、感官都是比较符合现在消费者的需求。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截至8月31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小麦、油菜籽、早籼稻6072万吨,其中小麦超5000万吨。新季小麦上市以来,收购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江苏、安徽、湖北小麦旺季收购进入收尾阶段;河南、河北、山东进度在七到八成。各类企业收购积极性较高,农民售粮踊跃,小麦优质优价特征更加明显,预计后期小麦价格仍将总体保持平稳。
2023年9月8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由于除大米和食糖以外的食品价格指数本月均出现下跌,国际食品价格指数8月回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8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1.4点,环比下降2.1%,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24%。
9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8月我国进口粮食1274.4万吨,1-8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0969.2万吨,同比增长6.8%;1-8月累计进口金额407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海关总署9月7日消息,前8个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跌。8月,中国进口大豆936.2万吨;1-8月,我国进口大豆累计7165.4万吨,同比增加17.9%,每吨4288.6元,下跌1.5%。
据外电8月25日消息,缅甸官员周五表示,缅甸计划在8月底开始实施为期45天的大米出口限制,以控制不断上涨的本地价格。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缅甸年产大米1200多万吨,也是全球第五大大米出口国,年出口量超过200万吨。此前,缅甸大米协会制定的目标是在2023财年实现250万吨大米和碎米的出口,实现10亿美元的收入。
8月24日晚间,西王食品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西王食品在业内有“玉米油之王”之称,是国内最大的玉米胚芽油生产基地,主产品为“西王”牌玉米胚芽油,产品还涉及菜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多个健康油种。2016年西王食品斥资收购加拿大运动保健品公司Kerr,跨入大健康行业,从此实行食用油、运动营养品双核心发展。三年疫情及国际市场波动令西王食品业绩遭受严重影响。2022年西王食品营收60.7亿元,归母净利润-6.19亿元。
最近,黑龙江五常水稻遭受洪涝灾害影响面临减产风险,叠加全球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大米进口大幅下降等问题,搅得人心惶惶。国内大米会不会涨价,大米够不够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我国大米连年丰收,库存充裕,稻谷自给率超过100%。国内大米供应充足,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米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有坚实基础。
8月22日,金健米业发布2023年上半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减少27.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1万元,同比扭亏为盈。金健米业于1998年上市,被誉为“中国粮食第一股”;但近两年受疫情及行业局势等因素影响,业绩并不尽如人意,都出现了亏损。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7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9元/公斤,环比下降0.34%,同比下降0.17%;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4元/公斤,环比下降1.33%,同比下降1.0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87元/公斤,环比下降1.15%,同比下降1.72%。
自去年初以来,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环比上涨2.8%,至129.7点,为近12年来最高水平,引发人们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关注。专家表示,中国大米常年产大于需,储备充足,国际大米市场波动对我国市场影响有限。
近期,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生物”)以数千万元资金战略投资武汉双绿源创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绿源”),携手将转基因与基因芯片技术融合创新,攻克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
进入三季度以来,制粉企业利润呈现回落态势,截至8月8日,企业理论生产利润负40元/吨,企业运营艰难,苦不堪言。
7月全国玉米市场震荡运行,调整区间不大。综合来看,8月玉米价格震荡偏弱为主。
2023年8月4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受“黑海谷物倡议”终止以及最新大米贸易限制政策实施的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指数7月出现回升。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7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3.9点,环比上升1.3%,与2022年7月同期相比下跌了11.8%。
今年,台风“杜苏芮”已经影响到了黑龙江省,这些天黑龙江局部地区遭遇了强降雨。很多网友可能只知道南方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但实际上黑龙江也同样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大约399万公顷,占了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3.19%,水稻年产量大约2718万吨,大约是全国水稻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很多网友以前都以为湖南的大米产量高,实际上黑龙江的大米产量与湖南的大米产量是几乎“不分伯仲”的。而在黑龙江众多的大米产区中,黑龙江哈尔滨五常市又格外受到大家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059千公顷(34589万亩),同比增长0.4%;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834.3公斤/公顷(389.0公斤/亩),同比下降1.3%;小麦产量13453万吨,同比下降0.9%。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截至7月27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4000万吨,总体收购进度超六成。近期,小麦收购进入集中上量阶段,日均收购量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面粉加工、饲料、储备等企业抢抓粮源,贸易企业积极采购、增建库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农民择机择价售粮,小麦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什么是‘双抢’?”今年夏天,“双抢”刚开镰,当外孙女提出这个问题,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的“全国种粮标兵”刘进良愣住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双抢”仿佛是个来自上古时代的词语。但在老一辈农民,甚至部分“80后”的脑海中,被称为南方农民最繁重农活的“双抢”,是几代人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变化很大,很多农村孩子都不了解它是怎么回事。”刘进良感叹。“双抢”,这个与双季稻生产相伴相生的词语,见证了南方水稻生产从人力畜力主导走向机械化主导、从小散户种植为主走向规模化种植为主、从“单打独斗”的家庭经营走向社会化服务支撑的“协同作战”后,自身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2015-2021年中国冬小麦制种面积先增后降,2017年达到峰值1173万亩。2022年,中国冬小麦制种面积约为1220万亩,较2021年增长约14%。2017年,中国冬小麦新产种子数量达到53亿公斤,为2015-2021年间最大产量。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据,2022年中国冬小麦新产种子数量达到59亿公斤,较以前年度增加较多。
在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后,俄罗斯、阿联酋也相继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这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的恐慌性采购,一些国家的居民也开始囤购大米。眼下,叠加极端天气导致的减产担忧,全球大米价格已经在11年来的最高点徘徊。当地时间7月29日,俄罗斯政府通报,俄方已决定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当地时间7月29日,俄罗斯政府通报,俄方已决定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国内市场稳定”。无独有偶,阿联酋经济部也于28日宣布暂停阿联酋大米的出口和再出口。根据相关决议,该国将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上周,印度宣布禁止国内一部分大米的出口,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价格上涨的担忧。目前,全球大米价格徘徊在11年来高点附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450千公顷,同比下降1.58%,稻谷产量为20849万吨,同比下降2.04%,主要原因是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粮食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对稻谷产量也有影响。
自去年7月黑海出口协议签订以来,乌克兰农产品出口获得明显回升,且谷物出口恢复显著,甚至在可行性和经济性上都高到了抑制陆路,铁路运输的程度。2022年乌克兰出口28,00万吨玉米(同比增加4%),343万吨油菜籽(同比增加27%),203万吨葵花籽(同比增加25%),1608万吨小麦(同比减少11%),这相当得益于多瑙河等新增港口的运输能力提高。
最近,在印度的菜市场,人们每天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是:今天一个西红柿要多少钱?你没看错,是一个而不是一斤或者一公斤。作为印度烹饪主食的西红柿,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短缺,印度西红柿价格在最近几周飙升了400%以上。虽然西红柿危机的遭遇发生在印度,但这是人类粮食供应系统的一个先兆。
2023年7月21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夏粮已获得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季。
7月18日,黑海粮食出口协议在俄罗斯单方面退出以后,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扩大的担忧。其实,对于全球粮食供应,真正的麻烦并不是黑海粮食出口协议暂停,而是极端天气和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当地时间7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针对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发表声明称,该协议将于7月18日起中止。俄外交部17日已将该决定正式通知土耳其、乌克兰和联合国秘书处。全球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俄罗斯为何要单方面终止协议?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签订后,都运送了什么?这些粮食都去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和进入厄尔尼诺年,这是否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阴霾再起?协议被终结之后,为何国际粮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我国作为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的第一大接收国,这对我国又意味着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6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持平;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6.02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上涨0.5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5元/公斤,环比下降0.43%,同比下降0.14%。
美国农业部6月底发布的种植面积报告显示,2023/24年度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为8350万英亩,比3月份的播种意向预估低5%,较去年减少5%。大豆单产预估不变,仍为52蒲/英亩,收割面积预估下调使得2023/24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下调2.1亿蒲,为43亿蒲。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127.4万吨(25.5亿斤),下降0.9%。其中小麦产量13453万吨(2691亿斤),比上年减少122.6万吨(24.5亿斤),下降0.9%。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处于较高水平,实现了丰收。
对于小麦和玉米持粮主体来说,和前段时间的上涨潮相比,近几日的行情开始逐渐松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麦和玉米价格由强走弱?后期又有哪些变化趋势?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上半年,国内玉米供需环境整体较为宽松,同时,消费端在深加工企业亏损及饲料替代品的冲击下,下游玉米需求持续疲软运行,供强需弱格局导致玉米价格逆势下行。进入下半年后,玉米价格存在反弹预期。那么,下半年玉米价格能否“拨云见日”延续涨势?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2023年7月7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受所有主要谷物及多种植物油报价下跌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指数6月继续下行。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6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2.3点,环比下降1.4%,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23.4%。
《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办法》(国粮仓规〔2021〕18号)第二十四条规定,“承储单位不得超限装粮。平房仓、楼房仓等房式仓储存除稻谷以外的品种时,不得超过设计装粮线;储存粮食密度超过800kg/m³的,应当由粮仓设计单位确认最大储存量,粮堆高度亦不得超过设计装粮线。储存稻谷时,粮面与屋盖水平构件之间的净高不得小于1.8米。”
外媒7月3日消息:全球主要粮商——嘉吉、维特拉、路易达孚从7月1日起停止出口俄罗斯谷物,进一步撤离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这些公司3月份已向俄罗斯农业部通报撤离决定,并开始将业务转让给新股东。
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超过2.97亿亩,收获进度过九成五,全国麦收进入收尾阶段。今年“三夏”期间,各地主动应对天气影响,科学高效统筹调度农机,开展应急作业,有序推进抢收、烘晒作业。分地区看,四川、湖北、安徽、河南、江苏等地麦收相继告捷。从当前进度来看,山东进度已过九成半,河北进度过九成,陕西进度近九成,山西进度过七成半。
在过去三年中,全球粮食价格居高不下,这给世界各地造成了可怕的后果,特别是对那些低收入粮食进口国的人们影响最为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目前有大约3.5亿人处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态,而在疫情爆发前,这一数字为1.35亿,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增加了2.15亿人。
2023年5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508.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4.03%,谷物进口额为186,3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27%;1-5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2485.1万吨,同比下降9.11%,累计进口额为943,030万美元,同比下降2.00%。
2022年,受持续高温干旱气候影响,南方广大地区中晚籼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部分地区甚至绝收,全国稻谷生产总量下降,特别2022年中晚籼稻主要产区受灾比较严重,新季中晚籼稻产需失衡,市场供应明显不足。四月中下旬基础品种丰良优稻谷价格率先大幅上涨,涨幅最高达300元/吨,苏北地区甚至超过1.55元/斤,各级储备粮稻谷纷纷轮出销售,成交量价均持续走高,这充分说明减产幅度明显大于预期。
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不断重视,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保障耕地面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23年小麦最低最低收购价(三等)为1.17元/斤,较2022年提高0.02元/斤。公布时间在国庆节之前,较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时间,并且是在主产区小麦集中播种期前公布,对农民种植积极性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其次国家积极调整非优势产区种植结构,推行轮作休耕制度。在生长、灌溉以及后期收割等多方面参与进行指导,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由于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美国陷入持续干旱之中,导致农作物生长状况达到了自1992年以来三十年来的最糟糕水平。国际玉米和大豆期货在6月第二周和上周初飙升。芝加哥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更是在四个交易日内上涨了12%,这是自2022年3月上旬以来的最大涨幅,当时俄乌危机的爆发震动了国际粮食市场。
我们都知道,在全球四大粮食作物中,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国。但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是,随着1-5月份我国小麦进口量激增,今年我国或将超越埃及和土耳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相信读者和我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消息,特别是牵扯到粮食进口。那么,为什么今年小麦进口量突然激增?我国的口粮安全还能否得以保证?小麦进口量激增会对国内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将一一进行解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5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0.51%;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6.03元/公斤,环比下降0.33%,同比上涨1.17%;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8元/公斤,环比下降0.14%,同比上涨0.29%。
随着全球化的演进、地缘政治的摩擦加剧,国际粮食贸易竞争愈加激烈复杂,粮食贸易格局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国际粮商群体作为世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居于现代农业食品体系的主导地位,他们之间此消彼长直接影响着全球粮食贸易市场。
外电6月15日消息,越南大米出口价格本周升至逾两年高位,受供应偏紧影响,同时贸易商还警惕厄尔尼诺天气模式可能对产量造成的冲击。越南破碎率5%的大米报价平均每吨498美元,为2021年4月以来高位,高于上周的490-495美元。
2023年6月15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一期《粮食展望》指出,预计今年世界粮食进口支出将创下新纪录,但增幅远低于上一年度。原因在于水果、蔬菜、食糖和乳制品报价上涨推动全球食品价格不断攀升,因此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特别是经济最脆弱国家的需求水平。
从2010年至疫情发生前的2020年,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可谓是黄金十年。但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仅略微增加了20公斤左右。这导致同期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依赖性极有可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被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一谈到农产品进口,碰到最多的质疑声是:“粮食连年增产丰收,为何还要大量进口?”其实,农产品需求的驱动非常简单。它相当于要养活的人口数和可用于购买食物的家庭收入。食品是刚需,当低收入国家的家庭收入在增长时,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大部分收入往往用于购买食物。虽然支出的多少会因食品类别而异,但看了下面这张图后你会发现,其实大多数家庭在食品上支出的多少往往与动物蛋白消费量密切相关。
国际农粮市场正拭目以待一宗超级并购:全球最大的油籽加工企业和顶级谷物交易商联盟,将重塑全球粮商格局。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粮商邦吉Bunge与贸易巨头嘉能可旗下的维特拉Viterra合并谈判进入最后阶段,接近达成交易。该项交易将创造一家市值逾300亿美元的农粮巨无霸。
近期,新华财经发布了一条有关粮食进口的消息:5月31日,271吨俄罗斯大豆还在俄外贝加尔斯克码头装运,但6月2日,这批大豆就已经抵达我国满洲里海关,承担这条粮食运输路线的是“新陆路粮食走廊”。
5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导致一些地方麦田积水,小麦倒伏、发霉,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也是河南近十年遇到的最严重的“烂场雨”天气。“烂场雨”之后,排水、机收、烘干等抢收作业已紧锣密鼓展开。6月6日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超1.22亿亩,进度过四成,全国夏收正陆续进入高峰。河南已收获小麦面积超过5000万亩,麦收正由南向北持续推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针对“烂场雨”致使河南省部分地区小麦受灾情况,财政部商农业农村部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研究制定救灾资金分配方案,于6月3日紧急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亿元,支持河南省对受灾麦田开展农机抢收作业、对收获潮粮开展烘干等减灾减损相关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粮食生产因灾损失。
灾情发生后,河南省紧急预拨资金,明确要求农险承办机构将小麦萌动发芽致损纳入理赔范围,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快定损快理赔,同时启动超标小麦收购预案,以县为单位指定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等主体,适当高于市场价格敞开收购、分类处理,做到“仓等粮”、“钱等粮”。
今年夏收开始之际,连阴雨与豫南小麦成熟期重合,河南省夏收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河南部分地区,尤其是驻马店和南阳局地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霉变以及发芽,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如果一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到北方的时间,恰好是夏天,那么风吹麦浪的景象必然是他/她记忆最深刻的瞬间。然而,今年五月中下旬以来,豫南麦区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小麦“烂场雨”现象,高温和强降水之下,未收割的麦粒会开始发霉、发芽,连日阴雨天气之后的河南麦收迎来“抢收大战”。
2023年6月2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受多种谷物、植物油及奶制品报价大幅下跌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指数5月下行。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5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4.3 点,环比下跌2.6%,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降了22.1%。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5月29日联合发布题为《饥饿热点:粮农组织及粮食署严重粮食不安全联合预警》的报告同时警告,厄尔尼诺气候现象迫在眉睫,全球脆弱国家还可能遭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
5月25日以来,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严重影响小麦正常成熟收获。这次降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过程雨量大三大特点,是1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天气导致河南一些地方麦田积水,小麦点片倒伏、发霉,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恶劣天气对当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如何?当地三夏抢收工作进展如何?
在经历了多轮踩踏式下跌,遍体鳞伤后,小麦市场又将迎来2023年新季小麦大范围登场。而悲情满满的小麦市场,空头情绪一度也极其浓厚,甚至对开秤价会跌至启动最低收购价的观点也不绝于耳。对于这类完全不实事求是,极度看空的观点,笔者是明确反对甚至排斥的,一直反复提醒“小麦的价值底部已显现,可以从天气有可能出现变化的角度来轻仓逐步买入陈小麦。”
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需求量正在迅猛提高。然而,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洪涝和干旱轮番冲击全球各个地区,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严重干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加上国际局势连年动荡,地区冲突蔓延到主要粮食产区,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秩序的稳定性荡然无存。
5月30日面粉厂小麦收购价格及轮换价格全面跳涨,市场分析一方面受主产区连阴雨天气影响,新季小麦品质堪忧,标品小麦大幅下降;另一方前期时候市场极度看空小麦,面粉厂头寸较低,尤其是中小厂家。
土豆们被西班牙殖民者带离舒适的安第斯山老家,在新的纬度范围上的长途迁徙,意味着其需要适应不同的日照时长和气温。随着一代代培育与早期土豆品种的杂交和选育,土豆的块茎可以在不同的日照时间里生长,也就是说,它基本上可以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土地上生长。即使寒冷气候会在冻坏土豆的地上部分,地下的块茎依然可以存储营养,成为冬季的美味馈赠,这是土豆美味、适应力广的基础。
2023年4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457.3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2.09%,谷物进口额为173,05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21%;1-4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1976.4万吨,同比下降7.75%,累计进口额为756,689万美元,同比增长1.24%。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供给一直以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民生大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保持波动增长、总产量稳步上升,单位面积产量也从2018年的5.62吨/公顷上涨到5.80吨/公顷。到2022年,我国已实现了口粮自给率100%,人均粮食占有量充足。
清明节后,我国糯稻米价格正如笔者在4月初的《糯稻米短期风险加剧》一文中预测,受3月越南糯米进口量剧增及东北农户春耕前集中售粮影响,我国糯稻米行情价格在4月中下旬经历一波下跌行情。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到 21 世纪末,随着现有农场的平均规模翻一番,全球农场数量将减少一半,对世界粮食系统构成重大风险。
食物保障这个议题表面上可能比较学术,但它其实关乎着每个人每一天的饮食健康和营养。我想先从食物保障的概念谈起,看看这个综合性概念是怎么形成的,经历了哪些发展。然后我会讨论如何衡量食物保障的水平,也就是我们怎样去度量一个城市、社区的食物保障水平。最后也会讨论我们在中国以及在其他一些国家做的关于食物保障水平的调查,分享一些研究的结果。
2023年以来大豆价格与政策端的消息变动联系相对紧密,1月份中储粮收购价格下调50-70元/吨,并且1月11日黑龙江省储大豆采购底价也下调, 1月份东北大豆价格偏弱运行。2月份后东北收购主体开始增多,并且中储粮停止大豆拍卖,中储粮以及黑龙江省储大豆持续收购市场底部支撑作用增强,2月22日大杨树塔温熬宝直属库大豆收购价格上调70元/吨,随后绥棱、呼伦贝尔、嫩江红彦、尼尔基直属库大豆收购价格也上调70元/吨,价格以稳中偏强运行为主。
海关最新公布我国1-4月粮食进口分项数据,2023年1-4月我国进口粮食50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0.5%,进口金额增长17.5%。
根据《淮安市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实施方案》统一部署,日前,在淮安市市场监管局指导帮扶下,淮安市粮食行业协会完成淮安大米系列团体标准修订工作。
目前国内小麦市场供大于求现状未变,近期小麦成交均价进一步下移,加工企业面临着麦弱面更弱的境地还在持续。随着2023年夏收时间临近,往年同期各方的腾仓并库、归拢资金、摩拳擦掌降温不少,提前在产区等候小麦上市装车人员也在减少,各个从业者观望情绪越发浓厚。
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口快讯,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5085.2万吨,同比增长0.5%。其中,4月我国进口粮食达到1212.6万吨,去年同期我国进口粮食为1360.4万吨。
5月9日,小麦收购价格全面大幅度下调,步入1.3元/斤时代,今日跌价幅度在0.5-7分之间,调整后收购均价为1.375元/斤,较昨日下跌1.6分/斤。不完全统计(重点监测的产销区),地储今日共投放15.2万吨,成交3.2万吨,成交率为21.1%;中央储备今日共投放20.1万吨,成交3.1万吨,成交率15.4%。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5月3日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推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机制模式转变和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
海关不久前公布我国1-3月粮食进口分项数据,2023年1-3月我国进口粮食387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7%,进口金额增长26.5%。值得注意的是,1-3月我国玉米进口752万吨,已经超过720万吨的配额限制。
据海关统计,3月,我国进口小麦及制品132.90万吨,环比减少12.8%,同比增加53.6%;同期出口1.74万吨,环比增加28.5%,同比增加54.0%。1-3月,我国进口小麦及制品434.89万吨,同比增加42.5%,进口金额16.82亿美元,同比增加49.8%;同期出口5.09万吨,同比增加55.5%,出口金额0.25亿美元,同比增加63.1%。
国内方面,清明以后,现货市场心态有所转变,玉米价格小幅上涨,尤其是山东已经上涨两周,上周东北地区价格也开始上涨。不过随着近期小麦价格的再度下跌,以及玉米期货市场的疯狂回落,加上东北大军进入华北地区,坚挺几天的玉米价格,也终于开始了全面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