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仓储的蝶变之路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我国加快布局粮食仓储建设,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将绿色仓储作为重点提升方向,减少粮食储存环节的损失损耗,加强粮库监管能力,确保粮食储备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保障粮油市场价格稳定,供应充足。
01 全球首创粮食气膜仓!
粮食储备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作为农业大国,2022年我国生产粮食68653万吨,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最新研发试点建设的粮食储备仓——气膜仓,成功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肩负特殊使命,成为了新地标。
作为全球首创的架空式粮食气膜仓,在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由4座全仓建筑组成,每座气膜仓体直径23米,高36.1米,单仓就能储粮7500吨。按每个成年人每天消耗半斤口粮计算,一仓粮可满足七万人一年的口粮。
相较于传统粮仓,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指标大大优于传统粮仓,气密性超过了国家标准9倍,可以实现粮食储备期间粮情稳定可控、保质保鲜、节能减损。
图源:科技日报
目前,经过水铁公联运长途运输,从镇江入境的进口大豆已经优先“住”进粮食气膜仓。气膜仓不仅实现绿色储粮,保证粮食的品质与新鲜度,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我国第四代储粮仓型的完美蝶变。下一步,粮食气膜仓将在粮食行业示范推广,对国家实现绿色低温储粮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02 我国粮食储备发展历程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如今,我国粮食储藏正不断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发展。
在古代,粮食储备主要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其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来应对灾荒等意外发生。这部分用来应对灾荒的粮食,被称为“甲字粮”,新中国粮食储备建设由此起步。
199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我国正式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
1999年,国家开始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
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组建,后更名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自此,我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粮食生产、储备和销售体系,对确保产得出来、供得上、吃得饱、吃得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储备粮仓主要有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和楼房仓等。粮食仓储能力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全国粮食完好仓容超过6.5亿吨,各地粮库在广泛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和粮情监测“四合一”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智能化粮库建设,采用氮气气调技术、内环流控温技术等绿色储粮新技术,有效降低了粮食损失损耗。
03 我国新一轮粮食仓储建设
新时代新背景下国家重大布局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出到2025年,新增高标准粮仓仓容2000万吨,优质粮食增加量年均增长10%以上。
近年来,我国粮食仓储行业新增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据企查查数据,2012-2022年我国新增粮食仓储企业2万余家,增长1206%。
资料来源:企查查 注:2022年数据截至2022年11月17日。
我国粮食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有效仓容9.1亿吨,相比1996年增幅达31.9%,其中标准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房仓容2.4亿吨;2021年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达到6.8亿吨,较“十二五”末增加1.2亿吨。
“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仓储行业迎来新一轮粮仓投建周期。
2021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十四五”时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方案(试行)》作为“六大提升行动”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发展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提升清理净粮能力、推动粮仓分类分级六项重点任务。
“粮食储备设施”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之一,建设高标准粮仓是“粮食储备设施”的重要任务。2022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编制了《高标准粮仓建设技术要点(试行)》,明确了高标准粮仓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提升仓房建筑、进出仓工艺、绿色储粮工艺、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要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华粮网(ID:Cngrain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