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产业链重构等方面分析了科技促进北京粮食产业链增值现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个矛盾体。一边是国内连续多年获得丰产,一边却是进口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当下国内粮食价格处于极度低迷之际,这种矛盾就显得更加尖锐。
中粮集团6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与来自全球的供应商现场签约,采购世界各地优质农产品,签约规模超百亿美元。与往年相比,中粮集团本届进博会“购物车”里的产品进口来源地更加多元。
11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38亿吨,同比增长7.4%;进口金额为4281.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减少8.2%。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9月期间,我国稻米进口总量为9万吨,环比增加1万吨。1-9月期间,我国稻米累计进口量为98万吨,累计进口量同比下降54.2%。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东北农业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因素,不少银行对涉农贷款长期保持谨慎态度,导致资金成为农户提升粮食单产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最大困扰,不利于推进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涉农贷款的风险到底如何?银行又怎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访了黑龙江哈尔滨、绥化等地,详细了解了农业与金融两者的“嫁接”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夏粮种植面积与产量在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中的比重常年在1/5(即:20%)以上。1949年以来,中国夏粮种植面积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的比重最大值为1993年的28.69%,最小值为2023年的22.37%;中国夏粮产量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最大值为1997年的25.84%,最小值为1953年的13.61%。
9月上旬东北局部水泡新粮上市,价格较低。中下旬辽宁、黑龙江东部、华北南部新季玉米陆续上市,黑龙江深加工企业新季潮粮开秤收购价较去年同期大约跌0.3元/斤左右。新陈交替,玉米价格持续下行。
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5年至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提高了2.71个百分点。数据印证着粮食生产向“绿”而行的变化。
随着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货币宽松预期增强,美元指数走弱,金价也持续创出历史新高,但降息后的美国利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经济下行预期仍较大。受制于供求关系基本面,大宗商品走势并未和金价同步,整体依旧偏弱。由于当前国内粮食市场供强需弱,且四季度正处于秋粮集中上市期,预计粮价走势仍将以稳为主,难以出现大幅波动。
刚刚,有一个很重要的价格数据正式公布了。这个数据就是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按目前的规定,小麦收购价格是两年一定。这一次公布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是2025年和2026年的。所公布的2025年和2026年当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9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8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5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1.03%;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5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持平;玉米粉(脱坯)零售价格6.19元/公斤,环比下降0.32%,同比下降4.33%。
9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13亿吨,同比增长6.1%;进口金额为3487.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减少11.4%。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入夏以来,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黄淮海部分地区夏播期干旱,近期河南、湖南、辽宁等省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给局部地区秋粮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当前全国大部分秋粮长势正常,夺取丰收有基础有条件。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月28日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夏粮超6000万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左右,收购数量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因此,当前不适合大量进口粮食,以免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
根据早稻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2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如下:一、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4.8千公顷(7132.2万亩),比2023年增加21.7千公顷(32.5万亩),增长0.5%。二、全国早稻单位面积产量5925.4公斤/公顷(395.0公斤/亩),比2023年减少61.6公斤/公顷(4.1公斤/亩),下降1.0%。三、全国早稻总产量2817.4万吨(563.5亿斤),比2023年减少16.3万吨(3.3亿斤),下降0.6%。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努力克服强降雨等不利天气造成的影响,早稻生产保持稳定。202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持平略增,单产受灾害天气影响有所下降,早稻总产量2817.4万吨(563.5亿斤),比2023年减少16.3万吨(3.3亿斤),下降0.6%。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7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4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86%;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5元/公斤,环比下降0.34%,同比上涨0.17%;玉米粉(脱坯)零售价格6.21元/公斤,环比下降0.16%,同比下降3.87%。
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较高,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来源。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玉米则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种植。这些粮食作物的种植和收成情况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地缘冲突及主产国极端天气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国际大米主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当前国际大米主流价格较2019年涨幅超200美元/吨。在此外部背景下,近几年国内稻谷市场在经历收储制度改革和去库存政策实施后,稻谷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得到改变,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价格走势相对平稳,总体上呈现波动走高的趋势
2024年7月24日,里约热内卢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发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基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粮食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今天在巴西二十国集团全球反饥饿与贫困联盟工作组部长级会议期间发布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问题。
据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消息,目前,中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且中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7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8417.9万吨,同比增长4.7%;进口金额为2574.2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减少13.9%。
5月中旬以来,全国夏收工作自西南向北陆续展开,西南地区、江汉大部、江淮西南部、黄淮西南部冬小麦于5月中下旬集中收获;江淮大部、黄淮大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冬小麦于6月上中旬收获,西北地区麦收6月下旬进入高峰期。
2024年的上半年国内小麦价格虽然在2月中下旬、4月底5月初以及6月下旬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剩余时间都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随着收获完全结束,小麦市场也将进入下半场。2024年下半年,小麦价格是涨是跌?在对上半年的行情走势做个简单总结后,本文将对下半年小麦市场的走势做个简单预测。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节约减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界定,发生在生产和供应环节的损耗称粮食损失,发生在零售和消费环节的称粮食浪费。
夏粮收购是全国粮食收购的首战。眼下,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产区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麦超1000万吨,同比明显增加。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中央曾在多个文件中提出应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要完善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2018年《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也指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从鼓励、倡导、探索到推进落地,关于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由来已久,为什么补?谁来补?如何取得实质性进展?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随着我省各地夏收结束,夏种正全面展开,今年安徽省夏播的粮食作物意向面积在6145万亩以上。 气象部门预测,大豆玉米主产区气温较往年偏高,局部地区还将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降水较往年偏少,墒情不足。为此,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应对干旱大豆玉米播种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及时抢墒播种,土壤墒情适宜的要抢墒播种,墒情差的要及时造墒播种或播后浇水补墒,有水肥一体化条件的地块建议播后“滴水出苗”,力争玉米在6月15日前、大豆在6月25日前完成播种。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止5月27日,各地已收冬小麦6000多万亩,日机收面积连续4天超过400万亩,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从进度看,当前麦收进度已近两成。其中西南地区及湖北麦收进入尾声,河南进度约两成,安徽、江苏、陕西已开机。据气象预报,未来一周,麦收省份大部分天气较好、适宜成熟小麦收晒。
当前全国小麦收获进度57%,比常年要快2—3天。安徽、河南进度过九成,陕西过四成,苏鲁晋冀等省即将进入收获高峰。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是建设法治国家和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在1974年的粮农组织大会上通过了具有约束力的《关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国际约定》,从此粮食安全进入了法治化轨道。
5月2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就深化双方合作,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举行工作会商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玉云出席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主持会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4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72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1.55%;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6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1.49%;玉米粉(脱坯)零售价格6.25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3.25%。
2024年5月3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由于肉类价格走高及植物油与谷物报价小幅上涨的影响抵消了食糖与乳制品价格的下跌,国际食品价格指数4月略有上涨。
在春耕备耕有序推进之际,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麦价格下降2.8%,稻谷价格上涨3.5%,玉米价格下降11.9%,大豆价格下降4.1%,薯类价格下降11.5%。粮食价格下降,虽然对降低消费者生活成本和一些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但对增加农民收入不利,影响种粮积极性,还可能给全年粮食稳产保供带来不利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应精准施策,稳定粮价,避免“谷贱伤农”。
2024年初,统计部门发布数据,继2022年粮食增量全国第一后,2023年新疆粮食再获大丰收,种植面积较2022年增加586.3万亩,占全国粮食面积增量的61.4%,粮食总产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产量较2022年增加305.7万吨,增量占全国的34.4%,面积、产量2个增量位居全国第一。“新疆粮”何以一骑绝尘?当地种粮面积、种粮积极性因何普遍高涨?
针对大豆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现状,建议增加国家政策性收储比例,加大大豆收储政策支持,加密收储网点,增加收储总量,提高收储价格,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保障收益。
2023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5440.8万亩(约合3.54亿亩),同比较2022年的35277.75万亩(约合3.53亿亩)增加了163.05万亩、增幅约0.46%;小麦产量为13659万吨(约合1.37亿吨),同比较2022年的13772.34万吨下降了113.34万吨、降幅约0.82%。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我国进口大米22万吨,同比减少63.8%,大米进口量占同期我国粮食进口量(2678万吨)的0.8%,占我国谷物(含谷物粉)进口量(1336万吨)的1.6%。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2678万吨,同比增长7.7%;其中小麦大豆大米进口减少,玉米大麦高粱进口增加,且1-2月大豆进口是五年同期最低。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底线,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
进入3月份后,南方早稻春耕工作将陆续展开,市场主体对稻谷政策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恰逢此时,202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整体较上年稳中有涨,国家政策对稻谷市场的支持作用逐年增强。
试验田里做手脚,“海水稻”里掺淡水;一亩收入两三千,成本投入五六千……日前,《半日谈》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农业试验田测产存在不规范、不严谨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报道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曾亲眼目睹一些地方为追求水稻测产数据好看,施展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
春节期间,国际大米供应继续保持偏紧格局,价格高位坚挺,印度大米出口报价再创新高。元宵节后年味渐淡,国内稻米市场购销逐渐恢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受农户库存较高影响,粳稻市场后期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从国内生产形势来看,稻谷作为“中国第一大口粮作物”,2010年以来,种植面积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整体在4.5亿亩左右小幅波动;产量变化趋势随种植面积同步波动,近年来常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2023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为43423.65万亩(约合4.34亿亩),产量为20660.3万吨(约合2.07亿吨),规模在四大粮食作物中位列第二。
2月份美国农业部略微上调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和贸易量,全球大米产量为历史新高,但全球大米期末库存处于2018/2019年度以来的最低。预计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5.137亿吨,比上月预测值略上调19万吨,上调幅度0.04%;比上年度增加78万吨,增幅0.15%,为历史新高,全球大米产量将连续4个年度超过5亿吨。
甲辰年春节后,小麦市场高歌猛进,一路上行,目前部分厂家收购价格已到1.45元,市场看涨情绪提升。纵观小麦市场,过去五年(2019-2023年)小麦价格走势可谓跌宕起伏,整体价格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详见图1)。
从国内生产形势来看,2023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5440.8万亩(约合3.54亿亩),同比增长约0.46%。单位面积产量为385.4千克/亩,同比下降约1.28%。产量为13659万吨(约合1.37万吨),同比减少约0.82%——受种植面积增加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小麦产量虽然随着单位面积产量呈下行趋势,但产量降幅略小于单位面积产量降幅。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常年保持“冬小麦>春小麦”的生产结构。
本月对2023/24年度中国大豆供需形势预测与上月保持一致。国内方面,临近农历春节,销区市场补库基本完成,产销区大豆购销较为清淡,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国际方面,南美大豆已进入收割期,阿根廷等国产量大幅增加,全球大豆供应呈宽松格局。
2014-2023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增速放缓,粮食供应继续提高。十年间总体粮食供应(粮食产量+进口量)为85737.4万吨,增加11730.5万吨,增幅为15.9%,与之对比,人口增幅约2.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进一步聚焦主业、更好维护粮食安全,我国粮食领域两大央企中粮与中储粮通过股权合作,组建了一家油脂油料加工合资公司——中企联合油脂有限公司,于2023年1月正式运营。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263万吨,大米进口量占我国粮食进口总量 (16196万吨)的1.6%,占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5908万吨)的4.5%。整体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口量持续超过200万吨,2023年大米进口量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也处于2015年以来的低位。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2.066亿吨,按0.7的出米率折算,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相当于我国稻谷产量的1.8%。
回顾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但小麦生产遭遇气候灾害,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受宏观形势影响,我国小麦制粉消费有所下降,但饲用消费大幅提升;小麦进口量连续5年增长,并迈上“千万吨”台阶;年内小麦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上半年小麦价格跌幅一度超过18%,新麦上市后至集中收购期结束,麦价稳步回升,但四季度后小麦价格重心震荡下移。
当前主产区大部分冬小麦处于越冬和分蘖期。12月上旬,冬麦区光照条件较好,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分蘖和苗情转化升级。中下旬,大范围降雪有利于麦田增墒蓄墒和冬小麦安全越冬,同时低温也有利于降低病虫越冬基数,但华北和黄淮北部地区部分旺长苗和晚弱苗遭受轻至中度冻害。
2023年,中央发布第20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提出开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着力稳面积、增单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国内供应充裕、库存充足。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粮价运行相对平稳,在总体CPI中起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随着粮食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流通环境明显改善,流通速度明显加快。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节拍,壮大粮食经济规模,提升粮食经济运行质量,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部门的全新课题和必然选择。2022年我国粮食物流总量为6.39亿吨,其中铁路粮食物流总量为1.69亿吨;港口粮食物流总量为3.12亿吨,公路及其他物流总量为1.58亿吨。
最近,红海危机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粮食贸易影响的担忧,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再次推高全球粮食价格。很多人会有疑问,红海所在区域并不是全球粮食主产区,为何会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影响?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的想法可能会发生改变。
本周全球头号大米出口国印度的蒸谷米价格跃升至四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因为稻米供应下降。印度破碎率5%蒸谷米报价为每吨525美元至535美元,这是自9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上周的510美元至517美元。
2023年国内稻米市场走势明显强于其他粮食品种,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成为稳定我国粮食市场的“压舱石”。2024年稻谷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存在,预计稻米市场走势或将弱于上年,但下行空间有限。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粮食进口量第二次突破1.6亿吨,比2021年的16453.9亿吨少了257.5亿吨。这说明我国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顶住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压力,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同时也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谨防粮食大量进口带来输入性风险,影响国内粮食产业安全。
1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3年12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826.8万吨,2023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2023年1-12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578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句话在202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多次提及。2023年12月29日刚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也明确,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和提供的商品粮数量、比重,31个省份被划为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产销平衡区。
2023年,受国际大米市场带动,我国稻米市场走势相对强劲。元旦过后,春节临近,随着大米需求旺季的到来,国内大米备货需求将逐步增加,加上国际大米居高不下,将给市场带来些许暖意,预计节前稻米市场将企稳并小幅回升。
据农业农村部供需形势分析报告,预计近期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国际小麦价格弱势震荡。国内市场来看,面粉加工企业库存较为充足,进口小麦不断到港,国内小麦总体供给充裕;元旦春节临近,预计面粉消费形势和价格将有所好转,制粉企业对小麦的需求增加,但受玉米价格走低的影响,小麦饲用消费减少。预计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优质麦行情将好于普通小麦。国际市场来看,全球小麦供应总体充足,尤其是价格较低的俄罗斯小麦出口较多,国际小麦价格有进一步走低的可能,但法国和德国等小麦主产国的天气风险可能导致2024年度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低于预期,给国际麦价带来支撑,预计近期国际小麦市场弱势震荡。
2023年国内粮食总产增加,供给充足,粮价重心整体高位回落,但不同品种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各异;粮食市场化运行为主,阶段性价差失衡导致品种间替代量同比增加。预计2024年国内粮价重心将明显下移,市场主体购销博弈仍较激烈,小麦、稻谷、玉米之间的比价关系将会回归正轨,阶段供需格局将影响行情预期。
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指出,种子生产经营是指种植、采收、清选、包装、贮藏、销售及进出口等活动。依据农业农村部公告,此次获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26家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均为生产、加工、包装、批发、零售。多位受访者表示,此次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意味着国内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可以合法进入市场,农户也能通过市场购买种子。但放开的同时,也伴随着限制。对转基因玉米大豆作物来说,无论是生产、种植还是销售流通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曼谷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食品、饲料和燃料价格上涨且全球疫后复苏迟缓,对亚太区域数百万弱势群体的健康和生计造成严重损害。2019新冠疫情及“5Fs”(食品、饲料、燃料、肥料和金融)危机期间,亚太区域相关统计数据堪忧,且危机长期负面影响波及至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区域3.707亿人口食不果腹,占全球饥饿人口的一半。世界半数重度粮食不安全人口生活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女性多于男性。事实上,育龄妇女贫血率仍未达到世界卫生大会设定的全球营养目标。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消瘦和超重发生率也在上升。
印度媒体21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如果红海紧张局势无法改善,印度可能会考虑调整部分出口大米的海运线路,业界担忧运输成本增加可能会推动国际大米价格上涨。
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粮食播种面积趋稳态势明显,产量稳中有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23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12年保持在17亿亩以上——峰值为2016年的178845.09万亩(约合17.88亿亩),次峰值为2023年的178452.75万亩(约合17.85亿亩);2018~2023年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波动幅度已连续6年保持在±1%以内。2015~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且2023年产量规模(69541万吨,约合6.95亿吨)已接近7亿吨;2016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同比波动幅度整体保持在±2%以内,“2019~2023年间”再次呈现小幅逐年增长趋势。
粮食再次高位增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2022年增加178亿斤,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但令人担忧的是,秋粮上市以来,粮价呈全面下降态势,农民可能面临增产不增收困境,影响来年种粮积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11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34%;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9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5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9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43%。
粮食关系百姓一日三餐,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引发不小关注。近期浙江义乌倡议居民保持10天以上存粮,再次引发热议,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粮食不够吃了。义乌倡议居民多存粮不过是当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储粮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发挥藏粮于民的作用,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再加一把“安全锁”,没有必要过分渲染、过度解读。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冬种进度已超过98%,基本实现适墒适期播种,除西南主产区冬小麦播种正在扫尾外,黄淮海、西北秋冬种均已结束,全国冬小麦面积将继续保持稳定。今年秋冬种,我国启动实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逐个环节落实增产措施,有效提高了播种质量。目前北方冬小麦基本已出苗,长势总体较好。
据外媒11月29日消息,惠誉解决方案旗下的BMI发布报告,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将使得明年全球大米价格保持高位。BMI认为印度将在明年4月到5月的选举之前一直实施大米出口限制,这将支撑近期大米价格,厄尔尼诺现象的风险也将提供支撑。
巴西农业部门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行业约占巴西GDP的30%,与其他南美经济体不同,该行业为巴西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国际金融学协会(IIF)首席经济学家Robin Brooks表示:“巴西今年的巨额贸易顺差,被视为异常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农产品出口规模逐渐扩大,这推动了贸易顺差。这种贸易顺差并非特例,这是一个持久的转变。”
新冠疫情以来,各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对粮食生产和国际贸易物流造成一定扰动,国际粮食供给担忧频发,中低收入国家粮食不安全人口数持续增加。2022年2月底,“欧洲粮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缘冲突再次引发了全球粮价的大幅波动。根据FAO全球食品价格指数,2020年以来至2023年10月全球食品价格重心较疫情前(1990年-2020年)抬升约50%,虽然当前食品价格指数回落至2020年以来的均值位置,但对比历史中长期价格来看仍偏高。此外,我们看到农业龙头ADM、Bunge的股票表现跟随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一度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价格高位。在食品价格高企、极端天气频发、地缘风险仍存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粮食出口禁令,粮食安全问题是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2021年和2022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明显下降,2022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450千公顷,同比下降了1.58%。不过2021年我国稻谷产量却在种植面积下降的同时出现增产,产量为21284.24万吨,同比增长0.46%。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水稻相关技术的发展,水稻亩产有所提高。但是2022年我国稻谷产量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产量为20849.48万吨,同比下降了2.04%。2022年稻谷产量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人口减少,导致稻谷播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温异常天气的影响,使得稻谷亩产出现下滑。
前段时间,大家可能看到一条消息:中国取消和越南签订的900万吨大米订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一种主食,被誉为“五谷之首”,世界有一半的人都在食用,中国大部分人也都是以大米为主食。不少朋友就不理解,中国是全球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现在怎么还要从越南等国家进口大米了呢?
我国大麦的消费量维持在500-1200万吨之间,我国大麦的产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饲用和酿造需求,只能通过进口的方式来弥补国内大麦需求的缺口。大麦的进口量在近10年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大麦的进口量在近几年持续高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10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51%;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9元/公斤,环比上涨0.50%,同比持平;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9元/公斤,环比上涨0.29%,同比持平。
《粮食展望》每年出版2期,发布对主要粮食产品的产量、贸易量、消费量与库存量的最新预测。受巴西与美国种植面积扩大的推动,预计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大幅增加,但即便如此,全球粗粮和大米的贸易量预计仍将下降。
国务院为了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建成甘肃定西马铃薯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11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10月我国进口粮食量为1048.4万吨,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2993.2万吨,同比增长7.3%;1-10月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473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10月,我国进口大豆515.8万吨,较上月继续较大数量下跌,不及预期。1-10月,我国进口大豆累计达到8241.5万吨,去年同期大豆进口量7310万吨,同比增加14.6%。1-10月大豆累计进口金额为350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过六成半。分地区看,河南全省小麦已播种7157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3.9%,麦播日进度达568万亩;山东小麦已播477.1万亩;新疆已播1300余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西北华北播种接近尾声。
粮食,是国之大器,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我国粮食生产在持续丰产丰收的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肉蛋奶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特别是饲料用粮的进口居高不下。当前,国际风云突变,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也使得我国在粮食进口方面面临众多新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夏粮种植面积与产量在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中的比重常年在1/5(即:20%)以上。1949年以来,中国夏粮种植面积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的比重最大值为1993年的28.69%,最小值为2020年的22.41%;中国夏粮产量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最大值为1997年的25.84%,最小值为1953年的13.61%。近年来,中国夏粮生产规模稳中有增,种植面积常年在4亿亩左右波动,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已连续5年(2019~2023年)分别保持在1.4亿吨以上、350千克/亩以上。
华北地区新玉米基本完成收割上市,玉米价格出现季节性下跌,总体来看价格下跌的幅度超市场预期。华北地区玉米价格8月底达到高点之后,之后开启连续下跌的模式,中间虽然有反弹,但大方向依然呈现震荡下跌的趋势。截至10月30日,其玉米价格参考2644元/吨,较去年同期价格微幅下跌186元/吨,下跌幅度6.57%,为近三年来同期最低,价格已经接近2020年的同期水平2580元/吨。
2023年9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394.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59%,谷物进口额为131,643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70%;1-9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4025.6万吨,同比下降8.20%,累计进口额为1,479,880万美元,同比下降6.52%。
新季玉米上量冲击已持续近两个月时间,在此期间,玉米价格一降再降。截至10月24日,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均价2722元/吨,较9月初累计下跌339元/吨;广东港口二等散粮报价2710元/吨,累计下跌280元/吨;黑龙江深加工企业潮粮折干价2180~2360元/吨,其中绥化企业受高开秤价影响,累计下跌470元/吨。
10月17日,美国阿肯色州下令,强制要求诺斯鲁普国王种子公司(Northrup King Seed Co.)在两年内出售其在美国阿肯色州克雷格黑德县拥有的160英亩土地的所有权,原因是该公司是先正达种子有限公司(Syngenta Seeds, LLC)的子公司,而先正达的母公司是中国国企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几年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稳产高产,实现了十九连丰。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9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0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下降0.34%;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5.96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下降0.83%;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7元/公斤,环比上涨0.29%,同比下降0.29%。
俄罗斯塔斯社的消息显示,“俄中新陆路粮食走廊”倡议负责人卡连∙奥夫谢皮扬,在普京抵达北京当天就表示,俄罗斯和中国刚刚签署了两国历史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合同,总价值接近2.5万亿卢布,按照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超过1800亿元。这也是俄中两国历史上最大的合同之一。奥夫谢皮扬同时透露了部分细节,即这份合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俄罗斯在为期12年的时间里向中国供应总计7000万吨的谷物、豆类和油籽。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之基”。在谈到中国粮食安全时,你会想到什么:是连年丰收和大量进口粮食的矛盾?还是对推行转基因作物的担忧?…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你需要了解更多。
目前发生冲突的巴以两国均不是粮食主产国,加之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其粮食消费量变化对于全球整体粮食供需也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巴以冲突爆发后国际粮价几乎没有明显波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0月7日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以来,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冲突局势愈演愈烈。受冲突影响,10月9日国际油价大涨,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报收88.15美元/桶,单日上涨4.22%,美国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也大涨4.34%。目前巴以冲突对国际粮食市场直接影响仍较小,但是否会产生进一步影响仍取决于冲突是否持续升级。
印度政府10月13日发布政令,将20%的蒸谷米出口关税延长至2024年3月份。印度占全球大米出口的40%以上,鉴于其他出口国的库存较低,此举可能进一步削减印度这一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的发货,并提振全球大米价格。
截止9月底,夏粮集中收购基本完成,市场形势不弱于上年。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过5700万吨,收购量同比提升,河南累计收购小麦1435.5万吨,同比增加156万吨;山东累计收购小麦1015万吨,同比增加113万吨;
最近几个月的国际大米市场,正在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厄尔尼诺天气的双重考验,这导致国际大米价格涨幅强劲,市场对大米的关注,也一度超过小麦、玉米等品种。如果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粮源调整也势在必行,这或将改写我国大米的贸易格局,大米出口或迎来良机。
粮食可以通过转化增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过腹转化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东北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可以打造种养一体化发展新优势,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本周,全球领导人齐聚纽约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并审查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进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近日发布《2023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这份最新报告指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进程已经过半,但与粮食和农业相关的目标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导致消除贫困和饥饿、改善健康和营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粮食收购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新格局,粮价形成逐步回归市场化,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逐步形成。
国际大米价格创15年新高,我国为何能够独善其身?事实上,近五年我国稻谷产量维持在2亿吨以上,年均进口量仅有300-400万吨;从供需来看,我国稻谷供应常年呈现产大于需的态势,自给率超过100%。水稻连年丰产稳产、稳定供给带来的不仅仅是底气,还有未来“撬动”话语权的期待。
随着新季玉米入市在即,在新陈接轨前期,玉米产业链的各环节,围绕新粮的定价也展开了激烈的博弈。特别是兼具产区和销区的华北市场,价格波动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上周五至今,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累计跌幅已达到80-100元/吨不等,并带动全国玉米均价重心下移。
随着消费者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菌包装米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广受好评。本报告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将详细从无菌包装米饭的生产工艺、产能产值、市场前景等角度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从事食材供应链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无菌包装米饭制造装备选型在无菌包装米饭生产中至关重要,不同工艺的制造装备,不同的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装备,对米饭的蒸煮工艺、质构、风味物质影响是很大的。根据目前的研究与运用实践,各种工艺间的相比较,燃气炊饭工艺与无菌蒸煮包装工艺所产米饭风味、质感、感官都是比较符合现在消费者的需求。
2023年9月8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由于除大米和食糖以外的食品价格指数本月均出现下跌,国际食品价格指数8月回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8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1.4点,环比下降2.1%,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24%。
9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8月我国进口粮食1274.4万吨,1-8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0969.2万吨,同比增长6.8%;1-8月累计进口金额407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海关总署9月7日消息,前8个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跌。8月,中国进口大豆936.2万吨;1-8月,我国进口大豆累计7165.4万吨,同比增加17.9%,每吨4288.6元,下跌1.5%。
持续的旱情使得大部分玉米植株的叶片失绿干枯。现在正值玉米灌浆时期,但是雄穗花粉因为未及时补水而干枯失去活力,雌穗抽丝时间也推迟,甚至抽出的花丝也早已干枯。
据外电8月25日消息,缅甸官员周五表示,缅甸计划在8月底开始实施为期45天的大米出口限制,以控制不断上涨的本地价格。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缅甸年产大米1200多万吨,也是全球第五大大米出口国,年出口量超过200万吨。此前,缅甸大米协会制定的目标是在2023财年实现250万吨大米和碎米的出口,实现10亿美元的收入。
最近,黑龙江五常水稻遭受洪涝灾害影响面临减产风险,叠加全球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大米进口大幅下降等问题,搅得人心惶惶。国内大米会不会涨价,大米够不够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我国大米连年丰收,库存充裕,稻谷自给率超过100%。国内大米供应充足,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米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有坚实基础。
自去年初以来,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环比上涨2.8%,至129.7点,为近12年来最高水平,引发人们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关注。专家表示,中国大米常年产大于需,储备充足,国际大米市场波动对我国市场影响有限。
2023年8月4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受“黑海谷物倡议”终止以及最新大米贸易限制政策实施的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指数7月出现回升。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7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3.9点,环比上升1.3%,与2022年7月同期相比下跌了11.8%。
今年,台风“杜苏芮”已经影响到了黑龙江省,这些天黑龙江局部地区遭遇了强降雨。很多网友可能只知道南方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但实际上黑龙江也同样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大约399万公顷,占了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3.19%,水稻年产量大约2718万吨,大约是全国水稻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很多网友以前都以为湖南的大米产量高,实际上黑龙江的大米产量与湖南的大米产量是几乎“不分伯仲”的。而在黑龙江众多的大米产区中,黑龙江哈尔滨五常市又格外受到大家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059千公顷(34589万亩),同比增长0.4%;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834.3公斤/公顷(389.0公斤/亩),同比下降1.3%;小麦产量13453万吨,同比下降0.9%。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截至7月27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4000万吨,总体收购进度超六成。近期,小麦收购进入集中上量阶段,日均收购量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面粉加工、饲料、储备等企业抢抓粮源,贸易企业积极采购、增建库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农民择机择价售粮,小麦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2015-2021年中国冬小麦制种面积先增后降,2017年达到峰值1173万亩。2022年,中国冬小麦制种面积约为1220万亩,较2021年增长约14%。2017年,中国冬小麦新产种子数量达到53亿公斤,为2015-2021年间最大产量。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据,2022年中国冬小麦新产种子数量达到59亿公斤,较以前年度增加较多。
在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后,俄罗斯、阿联酋也相继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这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的恐慌性采购,一些国家的居民也开始囤购大米。眼下,叠加极端天气导致的减产担忧,全球大米价格已经在11年来的最高点徘徊。当地时间7月29日,俄罗斯政府通报,俄方已决定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当地时间7月29日,俄罗斯政府通报,俄方已决定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国内市场稳定”。无独有偶,阿联酋经济部也于28日宣布暂停阿联酋大米的出口和再出口。根据相关决议,该国将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上周,印度宣布禁止国内一部分大米的出口,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价格上涨的担忧。目前,全球大米价格徘徊在11年来高点附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450千公顷,同比下降1.58%,稻谷产量为20849万吨,同比下降2.04%,主要原因是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粮食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对稻谷产量也有影响。
自去年7月黑海出口协议签订以来,乌克兰农产品出口获得明显回升,且谷物出口恢复显著,甚至在可行性和经济性上都高到了抑制陆路,铁路运输的程度。2022年乌克兰出口28,00万吨玉米(同比增加4%),343万吨油菜籽(同比增加27%),203万吨葵花籽(同比增加25%),1608万吨小麦(同比减少11%),这相当得益于多瑙河等新增港口的运输能力提高。
最近,在印度的菜市场,人们每天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是:今天一个西红柿要多少钱?你没看错,是一个而不是一斤或者一公斤。作为印度烹饪主食的西红柿,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短缺,印度西红柿价格在最近几周飙升了400%以上。虽然西红柿危机的遭遇发生在印度,但这是人类粮食供应系统的一个先兆。
2023年7月21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夏粮已获得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季。
7月18日,黑海粮食出口协议在俄罗斯单方面退出以后,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扩大的担忧。其实,对于全球粮食供应,真正的麻烦并不是黑海粮食出口协议暂停,而是极端天气和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当地时间7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针对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发表声明称,该协议将于7月18日起中止。俄外交部17日已将该决定正式通知土耳其、乌克兰和联合国秘书处。全球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俄罗斯为何要单方面终止协议?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签订后,都运送了什么?这些粮食都去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和进入厄尔尼诺年,这是否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阴霾再起?协议被终结之后,为何国际粮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我国作为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的第一大接收国,这对我国又意味着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6月,粳米(标准一等)超市零售价格5.81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同比持平;面粉(特级一等)零售价格6.02元/公斤,环比下降0.17%,同比上涨0.50%;玉米粉(精制)零售价格6.95元/公斤,环比下降0.43%,同比下降0.14%。
6月30日,平原示范区联合35斗邀请了20多家产业媒体和企业代表,共同举办了“产业媒体看农谷”活动。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岳永鹏,新乡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海峰,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辛晓川,35斗联合创始人毕元锋及外宣办、商务局、新乡农高中心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智种网作为专业产业媒体也受邀其中,智种网运营总监高洪昌参加本次活动,并联合多家企业和媒体组成的参访团到“中原农谷”实地考察。笔者从农作物种业角度谈一谈中原农谷。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127.4万吨(25.5亿斤),下降0.9%。其中小麦产量13453万吨(2691亿斤),比上年减少122.6万吨(24.5亿斤),下降0.9%。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处于较高水平,实现了丰收。
对于小麦和玉米持粮主体来说,和前段时间的上涨潮相比,近几日的行情开始逐渐松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麦和玉米价格由强走弱?后期又有哪些变化趋势?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2023年7月7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受所有主要谷物及多种植物油报价下跌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指数6月继续下行。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6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2.3点,环比下降1.4%,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23.4%。
《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办法》(国粮仓规〔2021〕18号)第二十四条规定,“承储单位不得超限装粮。平房仓、楼房仓等房式仓储存除稻谷以外的品种时,不得超过设计装粮线;储存粮食密度超过800kg/m³的,应当由粮仓设计单位确认最大储存量,粮堆高度亦不得超过设计装粮线。储存稻谷时,粮面与屋盖水平构件之间的净高不得小于1.8米。”
外媒7月3日消息:全球主要粮商——嘉吉、维特拉、路易达孚从7月1日起停止出口俄罗斯谷物,进一步撤离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这些公司3月份已向俄罗斯农业部通报撤离决定,并开始将业务转让给新股东。
在过去三年中,全球粮食价格居高不下,这给世界各地造成了可怕的后果,特别是对那些低收入粮食进口国的人们影响最为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目前有大约3.5亿人处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态,而在疫情爆发前,这一数字为1.35亿,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增加了2.15亿人。
2022年,受持续高温干旱气候影响,南方广大地区中晚籼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部分地区甚至绝收,全国稻谷生产总量下降,特别2022年中晚籼稻主要产区受灾比较严重,新季中晚籼稻产需失衡,市场供应明显不足。四月中下旬基础品种丰良优稻谷价格率先大幅上涨,涨幅最高达300元/吨,苏北地区甚至超过1.55元/斤,各级储备粮稻谷纷纷轮出销售,成交量价均持续走高,这充分说明减产幅度明显大于预期。
由于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美国陷入持续干旱之中,导致农作物生长状况达到了自1992年以来三十年来的最糟糕水平。国际玉米和大豆期货在6月第二周和上周初飙升。芝加哥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更是在四个交易日内上涨了12%,这是自2022年3月上旬以来的最大涨幅,当时俄乌危机的爆发震动了国际粮食市场。
我们都知道,在全球四大粮食作物中,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国。但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是,随着1-5月份我国小麦进口量激增,今年我国或将超越埃及和土耳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相信读者和我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消息,特别是牵扯到粮食进口。那么,为什么今年小麦进口量突然激增?我国的口粮安全还能否得以保证?小麦进口量激增会对国内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将一一进行解答。
随着全球化的演进、地缘政治的摩擦加剧,国际粮食贸易竞争愈加激烈复杂,粮食贸易格局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国际粮商群体作为世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居于现代农业食品体系的主导地位,他们之间此消彼长直接影响着全球粮食贸易市场。
2023年6月15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一期《粮食展望》指出,预计今年世界粮食进口支出将创下新纪录,但增幅远低于上一年度。原因在于水果、蔬菜、食糖和乳制品报价上涨推动全球食品价格不断攀升,因此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特别是经济最脆弱国家的需求水平。
从2010年至疫情发生前的2020年,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可谓是黄金十年。但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仅略微增加了20公斤左右。这导致同期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依赖性极有可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被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一谈到农产品进口,碰到最多的质疑声是:“粮食连年增产丰收,为何还要大量进口?”其实,农产品需求的驱动非常简单。它相当于要养活的人口数和可用于购买食物的家庭收入。食品是刚需,当低收入国家的家庭收入在增长时,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大部分收入往往用于购买食物。虽然支出的多少会因食品类别而异,但看了下面这张图后你会发现,其实大多数家庭在食品上支出的多少往往与动物蛋白消费量密切相关。
玉米是国内重要的饲料粮,在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众所周知,我国玉米产需缺口仍存,影响玉米价格最关键的因素是供需,但阶段性供需转换主要通过替代和进口补充,行情涨跌切换很快。接下来玉米市场有三大变量影响行情走势
近期,新华财经发布了一条有关粮食进口的消息:5月31日,271吨俄罗斯大豆还在俄外贝加尔斯克码头装运,但6月2日,这批大豆就已经抵达我国满洲里海关,承担这条粮食运输路线的是“新陆路粮食走廊”。
今年夏收开始之际,连阴雨与豫南小麦成熟期重合,河南省夏收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河南部分地区,尤其是驻马店和南阳局地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霉变以及发芽,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如果一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到北方的时间,恰好是夏天,那么风吹麦浪的景象必然是他/她记忆最深刻的瞬间。然而,今年五月中下旬以来,豫南麦区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小麦“烂场雨”现象,高温和强降水之下,未收割的麦粒会开始发霉、发芽,连日阴雨天气之后的河南麦收迎来“抢收大战”。
2023年6月2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受多种谷物、植物油及奶制品报价大幅下跌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指数5月下行。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2023年5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4.3 点,环比下跌2.6%,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降了22.1%。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5月29日联合发布题为《饥饿热点:粮农组织及粮食署严重粮食不安全联合预警》的报告同时警告,厄尔尼诺气候现象迫在眉睫,全球脆弱国家还可能遭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
在经历了多轮踩踏式下跌,遍体鳞伤后,小麦市场又将迎来2023年新季小麦大范围登场。而悲情满满的小麦市场,空头情绪一度也极其浓厚,甚至对开秤价会跌至启动最低收购价的观点也不绝于耳。对于这类完全不实事求是,极度看空的观点,笔者是明确反对甚至排斥的,一直反复提醒“小麦的价值底部已显现,可以从天气有可能出现变化的角度来轻仓逐步买入陈小麦。”
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需求量正在迅猛提高。然而,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洪涝和干旱轮番冲击全球各个地区,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严重干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加上国际局势连年动荡,地区冲突蔓延到主要粮食产区,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秩序的稳定性荡然无存。
2023年4月,我国进口谷物量为457.3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2.09%,谷物进口额为173,05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21%;1-4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1976.4万吨,同比下降7.75%,累计进口额为756,689万美元,同比增长1.24%。
近日,是中原粮仓河南小麦成熟收获的高峰期。但连日阴雨,让地里的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发霉,甚至发芽,小麦种植户忧心忡忡。今天,#河南阴雨 麦子发霉#、#小麦因下雨发芽 农户哭诉损失惨重#等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同时,前几日关于“数百台收割机在南阳不让下高速收麦子”的信息也在网上热传,具体情况如何?一起来看看。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供给一直以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民生大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保持波动增长、总产量稳步上升,单位面积产量也从2018年的5.62吨/公顷上涨到5.80吨/公顷。到2022年,我国已实现了口粮自给率100%,人均粮食占有量充足。
清明节后,我国糯稻米价格正如笔者在4月初的《糯稻米短期风险加剧》一文中预测,受3月越南糯米进口量剧增及东北农户春耕前集中售粮影响,我国糯稻米行情价格在4月中下旬经历一波下跌行情。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到 21 世纪末,随着现有农场的平均规模翻一番,全球农场数量将减少一半,对世界粮食系统构成重大风险。
食物保障这个议题表面上可能比较学术,但它其实关乎着每个人每一天的饮食健康和营养。我想先从食物保障的概念谈起,看看这个综合性概念是怎么形成的,经历了哪些发展。然后我会讨论如何衡量食物保障的水平,也就是我们怎样去度量一个城市、社区的食物保障水平。最后也会讨论我们在中国以及在其他一些国家做的关于食物保障水平的调查,分享一些研究的结果。
2023年以来大豆价格与政策端的消息变动联系相对紧密,1月份中储粮收购价格下调50-70元/吨,并且1月11日黑龙江省储大豆采购底价也下调, 1月份东北大豆价格偏弱运行。2月份后东北收购主体开始增多,并且中储粮停止大豆拍卖,中储粮以及黑龙江省储大豆持续收购市场底部支撑作用增强,2月22日大杨树塔温熬宝直属库大豆收购价格上调70元/吨,随后绥棱、呼伦贝尔、嫩江红彦、尼尔基直属库大豆收购价格也上调70元/吨,价格以稳中偏强运行为主。
海关最新公布我国1-4月粮食进口分项数据,2023年1-4月我国进口粮食50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0.5%,进口金额增长17.5%。
目前国内小麦市场供大于求现状未变,近期小麦成交均价进一步下移,加工企业面临着麦弱面更弱的境地还在持续。随着2023年夏收时间临近,往年同期各方的腾仓并库、归拢资金、摩拳擦掌降温不少,提前在产区等候小麦上市装车人员也在减少,各个从业者观望情绪越发浓厚。
5月4日,一条满载5.43万吨南非玉米的货轮停泊东莞麻涌港区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1月份巴西玉米首次登陆中国后,南非玉米首次登陆中国。一个个“首次”凸显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地更加多元化,玉米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增强,国内玉米稳定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口快讯,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5085.2万吨,同比增长0.5%。其中,4月我国进口粮食达到1212.6万吨,去年同期我国进口粮食为1360.4万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5月3日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推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机制模式转变和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种业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以2000年《种子法》实施为标志,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开始蓬勃发展。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1180亿元,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仅次于玉米种子,2015-2018年整体供种量持续上升,2019年调价背景下供需下降,2021年粮食需求大增背景下水稻种子供给超2018年水平
美国大多数州的大豆种植工作正在顺利进行,美国农业部最近的《作物进展报告》对全国的种植进展描绘了一幅喜忧参半的画面。虽然北部各州刚刚开始种植,但中西部、中南部和东部的八个州的大豆种植速度是有史以来最快的。
美国农业部3月31日的种植意向报告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新季作物的供需平衡表,但5月12日美国农业部的WASDE报告将填补剩余的空白,包括玉米和大豆的供需估计。5月份的报告将与2024年9月的最终供需平衡表有所不同。在每周的报告中有很多“噪音”,交易员们会仔细梳理,以更新他们的私人估计。让我们回顾一下2022年的整体趋势,并将重点转向2023年。
海关不久前公布我国1-3月粮食进口分项数据,2023年1-3月我国进口粮食387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7%,进口金额增长26.5%。值得注意的是,1-3月我国玉米进口752万吨,已经超过720万吨的配额限制。
巴西农业迎来发展的高增长期,大豆产量跃居全球第一,并远超美国。未来巴西农业仍有更加激进的计划,包括进一步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重建和修缮现有的交通物流网络和生物柴油掺混的加码。
据海关统计,3月,我国进口小麦及制品132.90万吨,环比减少12.8%,同比增加53.6%;同期出口1.74万吨,环比增加28.5%,同比增加54.0%。1-3月,我国进口小麦及制品434.89万吨,同比增加42.5%,进口金额16.82亿美元,同比增加49.8%;同期出口5.09万吨,同比增加55.5%,出口金额0.25亿美元,同比增加63.1%。
外电4月25日消息,中国取消部分美国玉米采购的决定,在市场参与者中引发了不同的反应,一些人认为更便宜的巴西玉米是首选替代品,而另一些人则将此举归咎于美国物流。
分析师和交易员表示,巴西大豆港口溢价最近几天降至历史低点,原因是中国需求下降,而巴西收获了创纪录的大豆。本周,在帕拉纳瓜等港口,5月交货的升贴水一度跌至每蒲式耳-200个基点,分析师和交易员对降幅之大感到意外。
2023年4月18日,第四次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解决方案对话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在会上宣布启动新项目,帮助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高能力,应对共同发展挑战。该项目资金为500万美元,由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提供,起始阶段为2023至2025年,将聚焦于创新、数字化和知识交流等领域,以帮助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快速行动方式(萨摩亚途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4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中华粮网关注并精选以下热点供大家参考
大豆食品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健康产业,也是食品经济中的支柱性大产业。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大豆食品产业,并把它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影响,我国大豆食品产业在原料保障、食品加工等方面缺少现代市场经济经营意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缺少协调性,原料的品种优势、生产地理优势和加工优势匹配度不高,各自的优势在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体现不强。为此,本研究从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大豆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期为发展现代化的大豆食品产业提供参考。
上周温暖干燥的天气为更多农民开始种植创造了机会。根据美国农业部周一下午发布的每周作物进展报告,12个州已经开始种植玉米和大豆,这两种作物的种植速度都超过了每年这个时候的平均种植速度。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4月份供需报告称,2022/23年度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预计将进口1200万吨小麦,创下1995/96年度进口1250万吨小麦以来的最高进口规模。
从战略上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关键事项,毋庸置疑。关于粮食的战略性意义,早在1974年,时任美国农业部长Earl Butz就曾公开表示,“粮食是一种工具,它是美国外交谈判工具箱的一种武器”。这段当年引起巨大争议的演讲,令人不得不思考:粮食可否作为一种国际博弈手段甚至是武器?如果成了武器,其影响力边界在哪里?
俄乌战争以来,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长期以来,中国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将粮食安全作为重要国家战略,通过在全球范围进行粮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成功捍卫了国家安全。那么,中国的粮食战略如何成功?未来又应如何发展?
讲问题:“水稻生产存在‘三高一低’的问题,品种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持续开展超级稻育种研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重点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稻。”“依靠进口调节国内的粳米消费几乎不可能实现。”
拜耳表示2023年将在乌克兰Pochuiky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投资6000万欧元,加强拜耳在乌克兰的作物科学业务,帮助重建当地经济。这项投资项目包括一台新的种子干燥机、最先进的农田设备、储存设施和两个防空洞,确保在艰难时期运营设施并执行该投资项目。
2023年4月7日,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天发布报告显示,世界谷物和植物油报价走低,带动3月份国际食品类商品价格基准指数连续第12个月下跌。
2023,4月3日,罗马 —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的一项最新研究,2019年世界农业粮食体系从业人员人数约为12.3亿,而且世界近半数人口,即这一数字的三倍多,其家庭依靠农业粮食体系为生。在12.3亿农业粮食体系从业人员中,8.57亿人从事初级农业生产,3.75亿人在农业粮食体系的非农部门工作。
近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该国2023年种植预期的调查结果。玉米、小麦和大豆播种面积预增。如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3720万公顷(9200万英亩),预计将增加3.9%,大豆种植面积3540万公顷(8750 万英亩),预计比上年增长 0.1%。小麦面积达到 2020万公顷(4990万英亩),预计增加 9.0%,其中,冬小麦预计增长 12.7%,硬粒小麦播种面积预计增长 9.1%,但其他春小麦播种面积预计下降2.4%。
国际粮食市场最新消息,农产品巨头进一步退出俄罗斯市场。粮食贸易正在变得过于风险化、政治化。
3月份,在小麦价格大跌的带动下,玉米价格也是持续走弱。因此,市场人士戏称这是“一场由小麦价格下跌引发的谷物惨案”!在悲观情绪蔓延之下,玉米价格是否会“崩盘”?后期玉米价格走势如何?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USDA将于北京时间3月31日凌晨公布2023/24新作美豆种植面积意向报告,该份报告数据来自于3月中旬以前对农场主的调研数据,虽然从数据准确性上不及6月份的种植意向报告,但从时间性上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前瞻性。2022年同期USDA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大豆新作种植面积9095万英亩,较2021年大幅提高,美豆期价应声下跌。
如果让一个身家5亿退休赋闲的富翁全情投入种地,用的是兰博基尼的拖拉机,雇的是最顶尖的农场经理,连放羊都用无人机,一年能赚多少钱?1200元,平均一天挣不到3块3,这就是《克拉克森的农场》里的“暴躁老头,在线种地”,英国主持人克拉克森用一年的时间和巨额的成本,充分证明了一件事——种地,可能是这世界上最辛苦最困难的事业。
3月22日,先正达集团在瑞士巴塞尔发布2022年经营业绩。这家跨国农化巨头业绩刷新历史纪录。同日,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公告也显示,将于2023年3月29日审议先正达集团首发上市申请。
2023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国产大豆整体现货市场处于下行走势,黑龙江国产大豆从2023年1月份5600元/吨下跌到3月份初5520元/吨。南方大豆市场价格也处于下行走势,安徽宿州灵璧大豆1月初毛粮收购价在5900-6000元/吨,下跌到3月中下旬5740-5860元/吨。
3月21日大连玉米期货05主力合约减仓下行。截止15:00收盘,玉米主力C2305合约收盘于2779元/吨,盘中最高2844元/吨,最低2776元/吨,较昨日结算价回落67元/吨,跌幅2.35%,创下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总体看3月21日C2305合约日内仓差减少23852手,至62.3万手;总成交量为78.4万手,较昨日增加37.2万手。从持仓报告看,空头主力减少43646手,多头主力减少5955手。
美国农业部3月31日的种植意向报告是今年最大的市场推手之一,也是我们这些关注行业的人几个月来一直在期待的报告。当然,美国农业部3月31日的数据不能保证作物的产量。而且种植面积也得不到保证。想想去年,美国农业部的调查发现,种植者预计种植的大豆要多于玉米。但由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玉米价格高企,加上寒冷潮湿的种植季节,导致许多种植者在2022年3月31日的报告发布后改变了种植面积和支出。
本周CBOT玉米期货一个多月来首次周线上涨,涨幅2.7%,因为强劲的出口需求,以及中国连续大手笔采购的支持和黑海谷物协议的不确定。
今年2月,农粮领域一场重磅签约引发关注。中粮福临门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募集资金210亿元。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贸易企业,中粮集团的角色和地位不言而喻。此次增资,成为这家粮油龙头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大粮商迈出的关键一步。
2023年3月14日布达佩斯,匈牙利 — 在欧洲和中亚区域,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和乌克兰战争爆发给粮食安全和健康营养带来巨大压力。粮食价格屡创新高,如何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成为决策者面临的挑战。面对当前形势,由八家联合国机构共同编写的《2022年欧洲和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提供了许多宝贵信息。
现货方面,北方港口跌破2800,华北下方支撑相当强,底部显现。期货难以大幅暴跌,不过依然有回踩风险。周二大连玉米期货05主力合约继续增仓,略微收跌。截止15:00收盘,玉米主力C2305合约收盘于2833元/吨,盘中最高2841元/吨,最低2816元/吨,较昨日结算价回落2元/吨,跌幅0.07%。总体看3月14日C2305合约触底反弹,日内仓差增加10069手,至66万手;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是自1962年种子纳入国家管理以来,再次把种子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到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截至2月28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粳稻3905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023万吨。中晚籼稻收购已于1月31日结束,累计收购2598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65万吨。
极端天气是造成粮食减产的最重要因素,干旱则是破坏农业生产的头号大敌。当前,全球正在发出干旱警报,美国干旱持续23年,国内寒旱交加,部分地区小麦出现枯黄、死苗......
保障食物安全,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必须回答好的永恒课题。这或许就是一颗西红柿能带给我们的启示。3月以后,英国农作物将迎来生长季,供应短缺的现象有望得到缓解。等到春天来临后,当地居民也许很快又能实现“西红柿自由”。但这次限购却留给了我们对食物安全的更多思考。
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已整整一年。俄乌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双方冲突对全球粮食供应格局影响重大,全球粮食供应链中断,推动粮食价格一度飙涨。
世界上两个主要的粮食生产大国之间的冲突,危及了世界26%的小麦、16%的玉米、30%的大麦以及高达76%的葵花籽油贸易。在危机发生后的一周内,国际小麦期货价格飙涨60%,而玉米和大豆价格的涨幅也在15%以上。
俄罗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谷物和植物油的主要供给国。近年来,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驶入快车道。2022年我国已成为俄罗斯农产品的最大买家之一,是俄罗斯菜籽油、葵花油、亚麻籽、大豆、燕麦、禽肉等产品的重要进口国。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上海市农业产值、种植(养殖)规模、产量等数据对上海市农业产业概况进行简析,梳理上海市农业产业基本面及发展趋势,让对农业产业感兴趣的各方更直观、有效的了解上海市农业产业运行和发展态势,为关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科研、育种、种植(养殖)、加工、仓储、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主体及社会服务机构等各方提供参考。
日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首提“农业强国”,且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视为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面对日益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地缘局势,这句话愈发力重千钧。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就文件精神专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基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共同发布最新报告指出,伴随着亚洲城市地区快速扩张,到2030年,该区域将有近55%的人生活在城市地区,对城市粮食安全与营养造成巨大压力。这份题为《202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的报告指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影响已初现端倪。
2023年2月8日,罗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日内瓦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世界银行集团(世行集团)行长戴维·马尔帕斯、世界粮食计划署(粮食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和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发表以下联合声明,呼吁继续采取紧急行动应对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危机。
由于巴西2022/23年度的大豆收获落后于预期,1月份已经结束。根据AgRural的数据,截至1月26日,巴西的收获面积为5.2%,上年同期为10.4%,五年期平均收获面积为6.6%。这意味着,截至目前,约有800万吨的大豆已经离开了农田,低于去年同期的1400万公吨,当时由于干旱,产量减少,但收获速度更快。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总人口约为14.12亿人,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长期来看,中国粮食产需紧平衡态势将长时间维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增产边际成本增加、库存设施水平不高、收储及加工方式不精细等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在当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世界格局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2月1日,中粮福临门引入战略投资者签约仪式在北京成功举办,中粮福临门携手社保基金会、中远海控、中国诚通国调基金、中国人寿资管、中国政企基金、中投公司、厚朴投资、淡马锡、亚赋资本等新老投资人共同组建了一支由国有资本与国际资本等多种所有制资本互促互进的“联合舰队”。
随着春节结束,各地也开始陆续复工。对于农产品市场而言,虽然购销活动尚未完全恢复,但大家仍然格外关注春节过后的价格走势。特别是生猪和玉米这两个品种,受到的关注格外高。那么,春节过后,猪价、玉米价格怎么走?本文将做简要分析和预测。
稻谷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其经过加工后,可制出食用的大米。2017/18-2020/21年,全球大米产量水平总体表现较为稳定,约在5亿吨左右。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022年9月全球粮食供需报告显示,2022/2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到5.08亿吨(成品米),比上年减少1.36%,主要受印度等地区干旱因素影响,产量有所减少。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中国大米企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西、安徽等地,其中黑龙江企业数量最多。截至2022年12月,黑龙江共有相关大米企业数771家。
“黑海粮食计划”(The Black Sea Grain Initiative)签署于7月22日,由联合国和土耳其居中调停,以便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的乌克兰能够继续通过黑海港口出口粮食,避免一些依赖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国家——主要是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食物危机。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黑龙江大米行业的主要企业共有771家,其中以2020年为主要注册热潮,2020年大米企业注册数量为166家,之后注册数量有所下滑。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中国大米行业的主要企业共有3238家,其中以2020年为主要注册热潮,2020年注册企业数量为369家,之后注册企业数量有明显减少。
随着2023年的到来,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粮价的走势,毕竟民以食为天嘛!而全球大多数机构和媒体也对2023年粮价走势做了预测。综合各方数据来看:2023年,粮价重心有望下降,但价格前景仍面临多重风险。
大米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具体又包括具体的水稻种植业、化肥农药制造业、大米加工设备制造业等;中游行业主要是大米加工行业;下游行业包括工业用粮类食品制造业、口粮消费、饲料用粮及其他用粮。目前,我国大米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分布在各产业链环节。其中,涉及大米加工的上市公司包括:金健米业、北大荒、苏垦农发、东方集团等。
我们去楼下超市转了一圈,发现最便宜的大米,只要 1 块多一斤;传说中如假包换的东北“五常大米”,在网上卖 7 块 5 一斤;还有更夸张的存在:湖北景阳的大米,有博主说它要卖到 8400 块钱一斤,这得好吃到什么程度?那么,中国哪里的大米更好吃?不同的米有什么区别?
根据巴西政府农业机构IBGE的数据统计,巴西第三季度的生猪屠宰总量为1445万头,生猪屠宰数量同比增长5.0%,环比增长2.4%.这是自今年7月、8月和9月以来最高的屠宰数量,也是自1997年以来最高的季度屠宰量。
2022年上半年,在供应链中断、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化肥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化肥需求下降。同时,高油价、制裁和出口限制等导致全球化肥贸易格局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转变或仍将持续到2023年,这些都将会对下2023年粮食产量预期带来压力。
2021年,由于近年来玉米等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种植意愿大幅增加等因素,我国稻谷种植面积略微有所下降。2021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29921千公顷。中国水稻研究所根据种植水稻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方面,将中国稻区划分为 6 个稻作区和 16 个亚稻作区。
最近几个月,我最常被问到的几个问题里,“粮食危机”竟然已经超过了“房价”,跃升榜首,这是我在一年前完全没有想到过的局面。加上俄乌战争的冲击,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2022年3月的全球食品价格继2月之后再次创下了历史新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来问局长:中国人真的会在这轮粮食危机中吃不起饭吗?
免责声明
1、本网所刊登文字或图片,除标记稿件来源为“来源:农更行”的文字以外,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农更行”,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发邮件到:service@179c.com),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3、本网原创内容,允许非营利性转载,并要求注明出处,如注明“转载自 农更行(ngx.179c.com)”。
Copyright © 2022 农更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55174号-1 技术支持:广州迈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农更行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