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粮食安全:我们过关了吗?

随着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许多人也因此认为,我们的粮食问题已经“高枕无忧”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新农鸣看来,我们的粮食安全至少还存在以下5大隐忧。

图片

饲料用粮严重依赖进口

在谈起粮食安全时,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国内不够、进口来凑”,虽然是一句嘲讽的话,但也的确反映了当下我国依赖粮食进口的困境。目前我国是多种农产品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包括大豆、玉米以及肉类、奶制品等。

自2013年以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双重措施来保障粮食供应:实现主粮(大米和小麦)和关键蛋白质来源(特别是猪肉)的自给自足,同时依靠国际市场供应工业和饲料用粮,特别是大豆。可以说,引起我国粮食不安全的本质是大豆。

图片

我国每年大豆的进口量在8500万吨左右,占国内消费总量的80%以上。虽然进口使得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作物,尤其是大米和小麦等主粮,但长期以来,对海外大豆的依赖可以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致命弱点。

进口大豆中95%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其它进口谷物进口如玉米等也有着类似的情况—进口来源高度集中。在国际环境平和的时候,这或许没什么,但当大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时,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担忧就凸显出来。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巴西,占全球份额均超过3成,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每年的需求量在1.1亿吨以上,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其出口份额的近60%。

在遭遇贸易摩擦时,如果美国停止向我国出口大豆,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寻找一个完全取代美豆的来源国。而且,开辟新的稳定市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然,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图片

为了减轻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在2022年,种植更多大豆和油料作物成为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国家出台了一揽子大豆振兴计划,包括将东北部分稻田转为大豆生产、在盐碱地试点生产大豆,以及对大豆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给予更多补贴。

在政策刺激下,我们也看到2022年,大豆产量首次超过2000万吨。但是,多年来,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已经形成完全不同的消费渠道。国产大豆主要用做食用,而进口大豆几乎全部用做压榨加工。进口大豆压榨出的20%的豆油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油,而80%的豆粕是我国第一大饲料蛋白来源。

国产大豆除了在特殊市场行情下,几乎很难进入压榨领域。而食用市场基本已经饱和,很难再出现新的消费增长点,这就造成大豆是丰收了,但是豆农却卖不上好价钱。

因此,要想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除了要加大对大豆种植补贴外,提高大豆收购价格和解决国产大豆进入压榨领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国每年进口的玉米数量也较多,但由于玉米目前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进口量和国内消费量相比,占比并不大。而且,在国际市场,玉米的替代来源较多,所以,也就不足以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图片

全球粮食供应链影响力较弱

根据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2022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亿吨,占2022年粮食总产量的21%。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从2000年的101.8%下降至目前的75%左右,根据专家预测,预计到2035年将降至65%。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供应仍需要国际市场的补充。

但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明显不足,在对议价上缺乏话语权的同时,海外市场也缺乏一体化战略。而国际市场主要由所谓的ABCD粮商四重奏—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主导。

因此,我国应该完善“走出去”战略,向ABCD四方学习如何利用贸易在全球农业供应链中获得影响力,特别是在大豆、玉米、肉类和牛奶等我国进口依赖较重方面。

图片

种业仍需寻找突破口

种子被视为农业的“微芯片”,更是需要突破的重要领域。虽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大米和小麦等主粮约95%都是自产自种,但在高端种子领域,力量依然十分薄弱,特别是在高端蔬菜、种猪、肉鸡等领域,存在被“卡脖子”的可能。

即使是小麦,虽然我国小麦完全能够实现自给,但仍缺乏高筋小麦品种,除了饲用外这也是小麦进口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农业部预测,本年度我国小麦进口或将超过1200万吨。

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和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的数据,我国种子贸易已经从2014年的顺差3700万美元,变为2022年逆差3.5亿美元,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在地缘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对我国十分不利。

图片

美国开发的玉米种子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玉米品种,一度占据东北玉米主产区70%的市场份额。一个主要问题是产量,我国玉米单产比其低40%左右。

虽然大豆首先在我国驯化,但我国的豆类单产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0%,低于阿根廷和巴西。

这两点原因可能就是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介绍,转基因技术是增强中国大豆和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并可能使我国大豆和玉米产量提高7%-17%。

但是,几十年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转基因食品和农业技术一直是公众讨论的焦点,在正式大面积种植推广之前,对健康和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值得关注。

图片

肥沃土壤丧失

我国需要养活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却只有约7%。早在16年前,国家就划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此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了农用土地的流失,曾经耕种的土地已被休耕,种植经济作物比谷物和豆类更受青睐,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在10年内有跌破红线的风险。

另外,随着连年超负荷耕种,以及不合理的施肥、喷药,我国的土壤肥力也在急剧退化。据统计,目前因粗放式经营造成的土壤退化的耕地面积已经达40%左右,没有了肥沃的土壤,保障粮食安全也就成了无水之源。

图片

粮食浪费严重

根据统计的数据,由于储存和运输方式不当以及过度加工和食用浪费,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至少在3500万吨。如果这些粮食节省下来,我国至少可以少进口三分之一的大豆或者玉米完全不用进口。

因此,我们看到了,在2021年3月,我国通过了《反粮食浪费法》,其目的就是减少粮食的浪费。

图片

总之,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处于增长期,总体规模超过8.5亿吨将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依然不会改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仍然巨大,须臾不可放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农鸣(ID:kechixunongye)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