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偿粮食主产区利益?做好保供粮和品牌粮大文章!
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在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落实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共同责任。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
事实上,中央曾在多个文件中提出应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要完善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2018年《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也指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
从鼓励、倡导、探索到推进落地,关于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由来已久,为什么补?谁来补?如何取得实质性进展?
01、为什么补?
当前,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相悖”的情况十分突出,产粮大省陷入“产粮越多,财政收入越少,经济发展越落后”的怪圈。
(1)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
从光热水条件来说,南方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更具优势,南方多个省份也曾经是粮食主产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基本上还一直是南粮北运的格局。改革开放后,广东、福建、浙江等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经济,土地“非农化”、农业“非粮化”加快,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不得不从省外调运粮食满足本省需求。
2003年,我国划定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开启北粮南运格局。
粮食主产区:地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产量高、种植比例大,保证自给的同时还能大量调出商品粮,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13个省(自治区);
粮食主销区:经济相对发达,但人多地少,粮食产量和需求缺口较大,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7省(市);
粮食产销平衡区:对全国粮食产量贡献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包括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陕西和新疆等11个省(区、市)。
新格局开启的20年间,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产量差距逐渐拉大。
2023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为77.90%,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6.90个百分点。相应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主销区的粮食产量为2987.40万吨,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0%,需要大量调入粮食才能够实现稳定供给。
这就导致形成主产区对主销区不断输入粮食的局面。
(2)产粮大省与财政小省
主产区不断生产粮食,但近些年来,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机械租赁费等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与此同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实现根本性变化,主产区依靠粮食种植难以实现增收。
因此,产粮大省与财政小省的矛盾定位让主产区的经济发展越发吃力。
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从2003年开始划分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至今,13个粮食主产区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始终没有超过一半。2022年主销区人均GDP为121187元,而主产区人均GDP为79382元,仅为主销区的65.5%。如果剔除山东、江苏两个经济强省后再算均值,则与主销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方面,粮食主产区要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势必要放弃部分发展工业、服务业等机会成本,在经济收益上造成了潜在的损失。
另一方面,种粮的比较收益低,本身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需要主产区进行相应的资金配套,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与粮食主销区的差距。
这与“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显然是相悖的。因此,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势在必行。
02、谁来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纵向维度来看,我国自上而下形成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耕地地力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等补偿制度。
但问题也不容小觑: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的补偿主体,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去年8月,《学习时报》曾刊文称:“现有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主要来自中央政府,而主要受益的粮食主销区并未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
在这种背景下,“穷区供粮给富区”导致的“粮财倒挂”,就需要享受利益的“富区”参与到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中来,这也符合“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具体来看,在粮食流通过程中,主产区以低于主销区粮食市场价格输出原粮给主销区,主销区消耗部分原粮的同时,利用产业优势会对输入粮进行加工销售,由此产生的溢价是主产区粮食种植户无法享受到的。
其实粮食产销区省级横向补偿机制探讨已久,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横向补偿成为“老大难”问题。
在全国粮食贸易统一大市场之下,商品粮在全国各地自由流通,每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到哪些主销区、每个主销区消费多少,又有多少流向其他主销区等,都难以统计。
再者,不同的粮食品种在种植成本、资源消耗、产能水平、市场销售、经济收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补偿标准的制定也较为复杂。
中央层面在多个场合对粮食省际横向补偿进行重要指示,尽管这项工作难且复杂,但势在必行。
03、如何补?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粮食安全的重则,主销区同样也面临很重的经济任务。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年来,已有一些省份建立了粮食省际产销合作。黑龙江与至少19个省市签订《粮食购销合作协议》。自给率仅有23%的福建省也与主产区的10个省建立了产销协作关系。但总体来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产销协作更集中在销售和买卖关系,并未产生产销区域间的利益补偿。
让主产区拿出真金白银直接给主销区,可行,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主产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其实除了资金直接补偿,还可以探索“美美与共”的补偿模式。
也就是从整个粮食产业发展的角度,主销区一方面是资金支持,一方面是输出技术、人才等,协同主产区进行粮食生产的强链延链补链,从而让补偿更有效。
这就需要从市场找方法。
2015年7月16日,习总书记来到位于海兰江畔的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从这个时候吹响了粮食建设品牌的号角。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基于自身多年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初步认为,农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基需农产品:米袋子,事关粮食安全;刚需农产品: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美需农产品:地标农产品、精品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
粮食是典型的基需农产品。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民生重责。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抓紧抓好粮食稳产保供是放在首位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不容动摇。
这部分粮食需要解决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和生产效率,加强优质品种的研发与推广,确保口粮安全。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人们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特色粮、高端粮、小众粮逐渐兴起,如满足糖尿病患者需求的低GI抗糖大米、适合宝宝吃的胚芽糙米等,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粮食的风味值、营养品质,由此催生了如水韵苏米、延边大米等美需粮食品牌。
保供粮对应的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承担着压舱石的作用;品牌粮对应的则是“藏粮于品”,通过局部优质优价来带动种粮积极性,也是粮食主产区在“产粮大省、财政小省”背景下提升经济能力的有效抓手。
对于粮食品牌该如何打造?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六大观点:
观点一:经营者要抛弃米面粮是刚性消费的惯性思维,关注新世代核心消费人群年轻化带来的更多元、更细分、更新奇的需求。
观点二:激发传统主粮行业二次增长的长效动力来自于产业全链路的数字化。
观点三:膳食主粮行业市场规模巨大、线上渗透率很低但增速快,新品牌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观点四:米面粮油多品类而少品牌心智,新品牌应寻除产地和原材料外的差异化卖点,在产品表现形态上不断创新,并重视营销IP打造和创意破圈。
观点五:主食消费新场景出现,营养主粮胚芽米等新锐米食的消费阵地从母婴转向家庭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消费者。
观点六:主粮产品除了满足日常食用需求外还新增了社交属性。
在这种粮食品牌建设观点的支撑下,要以品牌为引领,进一步强化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产业联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在粮食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方面,可引导主销区企业通过在主产区开设分厂、生产转移等方式,向产业合作转型,在主产区就近进行粮食的精深加工等,这样不仅能节省运输成本,还能将部分利润留在当地,推进主产区实现“卖原粮→卖产品→卖品牌”的转变,从而实现利益共享。
毕竟,端稳粮食饭碗且碗里都是自己的粮,不是主产区一方的责任,只有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联动发展,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04、结语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
“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
种粮户不能吃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一直都是习总书记谈及“三农”问题时重点强调的大问题。
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对粮食补偿强化措辞,由此前的“探索”推进到“迈出实质性步伐”。因此,在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落地实施上,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以保供粮为根基,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以品牌粮为抓手,拉动经济提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持续推进“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藏粮于品”。
参考资料:
[1]中国国情国力杂志:聚焦|共同富裕目标下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