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数据

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1.62亿吨,为历史第二高位,进口数量增、价格跌,大约六成是大豆、九成是饲料粮,口粮占比不到一成。

据海关总署1月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196.4万吨,比2022年增长11.7%。

从历史看,这是我国粮食进口量第二高的年份,1.62亿吨的粮食进口仅次于2021年的16454万吨。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总体呈不断增长趋势,2014年首次突破1亿吨,之后连续10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

从占比看,2023年1.62亿吨的粮食进口量占当年我国粮食产量69541万吨的23.3%,相当于我国粮食表观消费量(“产量+净进口量”,由于粮食出口量相对微小,用“产量+进口量”)85737万吨的18.9%。以此简单推算,2023年我国粮食自给率81.1%,但实际上,由于进口粮食一部分转为库存,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我国粮食真实自给率要高于这一数据。

从价格看,按照2023年粮食进口金额5780.5亿元人民币(增6.6%)简单计算,进口粮食的平均单价为每吨3569元,比2022年进口粮食的平均单价(每吨3798元)降低了229元,降幅约6%。

从品种结构看,饲料粮是我国粮食进口的大头,与常年类似。其中六成以上是大豆,主要用作蛋白饲料。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0.9万吨,2022年同期大豆进口量8921.8万吨,增加11.4%。据此计算,2023年大豆进口占粮食进口总量的61.4%。

其次是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主要用途是能量饲料。由于海关总署暂未公布谷物进口的分品种数据,按照1-11月的进口数据推算,预计2023年全年进口玉米约2450万吨,高粱、大麦加起来约1500多万吨,合计约4000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25%。

最后是小麦、大米两个口粮品种。按照1-11月的进口数据推算,预计2023年全年小麦、大米进口约1250万吨、260万吨,合计约1500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9%。考虑到小麦、大米进口中也有一部分用于饲料替代,实际用于口粮的比例将更低一些。

简单总结一下,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处于历史第二高位,进口数量增、价格跌,大约六成是大豆、九成是饲料粮,口粮占比不到一成。

在理清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后续将对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增加的原因、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作进一步探讨。

从长期看,进口的趋势性增长主要是需求的拉动,从短期看,国内外粮食比价关系的变化往往会主导年度间进口的波动。

粮食进口增长的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国外粮食便宜,内外价差扩大,进口有利可图,二是国内需求旺盛,要靠进口增加供应,满足市场供需平衡。

从长期看,进口的趋势性增长主要是需求的拉动,从短期看,国内外粮食比价关系的变化往往会主导年度间进口的波动。

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高位增长,是短期的价差驱动力量占主导,还是长期的需求拉动力量占主导?

先来看四张图,均来自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3年11月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

第一张是国内外大米比价关系变化。

图片

第二张是国内外小麦比价关系变化。

图片

第三张是国内外玉米比价关系变化。

图片

第四张是国内外大豆比价关系变化。

图片

看完这四张图,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觉是,近三年多来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国内粮价运行要平稳得多。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储备体系韧性十足,保供稳价经受住了地缘冲突、新冠疫情、极端气候等外部的冲击,无论是对于农民和市民,都带来了巨大的“隐形福利”。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国际粮价的大幅波动,会必然带来粮食进口的起伏。

稻米自不必说,2023年二季度之后国际米价开始明显高于国内,大米进口特别是来自印度的大米进口明显下降,1-11月进口降幅在50%以上,成为四大粮食作物里唯一进口下降的品种。

小麦、玉米国际价格2023年持续大幅回落,而国内走势先跌后强,进口价格开始明显低于国内,且价差不断扩大,刺激进口不断攀升。

大豆国际价格2023年跌幅相对小一些,但在供需关系宽松的基本面下,也是不断走低的趋势,与国内的价差有所扩大。在国内饲用需求下降、国产大豆增产的背景下,价差驱动进口的力量显得更为突出。

当然,这几年国内需求拉动的因素也很重要。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由上年1.1亿多吨的水平激增到1.43亿吨,2021年又增长至历史最高的1.65亿吨,与生猪产能恢复增长、国内玉米产需缺口较大以及市场主体防范新冠疫情不确定等需求端的拉动密不可分。

到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回落到1.47亿吨,与2022年上半年乌克兰危机导致国际粮价飙升至历史高位有较大的相关性。2022年下半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23年底的国际粮价不断下跌进程(直到进口价低于国内价),也能在较大程度上解释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再度回升到1.6亿吨以上。

那么,2024年,乃至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粮食进口形势又会如何?恐怕还要结合短期的内外价差和国内需求变化来判断。

综合判断,我国粮食进口的峰值很可能已经过去,2024年粮食进口量大概率回落,未来将进入逐步下降的通道,到2030年大体稳定在1亿吨左右的水平。

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高位增长,有国内需求尤其是饲料粮需求拉动的因素,但与国际价格大幅下跌、内外价差扩大也有很大关系。站在当前时点看,2024年的我国粮食进口是否会继续增长?未来几年大概会是什么样的趋势?

直接亮明观点。综合判断,我国粮食进口的峰值很可能已经过去,2024年粮食进口量大概率回落,未来将进入逐步下降的通道,到2030年大体稳定在1亿吨左右的水平。

先来看2024年。

据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增长3.8%;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

去年猪肉产量增长了不到5%,但猪肉价格下降13.6%,表明猪肉消费的恢复,没有跟得上生产的增长。猪价大幅下跌、生猪养殖普遍亏损,导致的结果就是产能持续下调,年末生猪存栏43422万头,下降4.1%。

生猪产能的下降,必然拉低国内饲料粮的需求,2024年进口大豆、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再加上低蛋白饲料技术的持续推广,进口大豆的饲用消费会进一步压缩。此外,去年我国玉米大幅增产了1000多万吨,大豆也实现了高位增产,将在一定程度形成对进口的替代。

至于2024年粮食进口最终能降低多少,还得看国际价格能跌多少、内外价差能到什么水平。由于国内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国际粮价的下跌已经传导到国内市场。去年新粮上市以来,国内玉米回落幅度较大,国产大豆价格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内外价差持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国内玉米价格大幅降低后,小麦的饲用需求将明显减少,小麦供求恢复平衡偏宽松的格局,进口的动力也将减弱。

综合来看,2024年我国粮食进口或将下降2000万吨以上(其中大豆1000万吨,玉米等1000多万吨),再次回到1.4亿吨上下的水平。

从中长期来看,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影响我国粮食进口的三个趋势性因素是明确的。

一是人口总量的下降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会抑制粮食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的具体影响尚需进一步跟踪研究,但据常识判断,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占比增加,摄入的粮食总量大概率将缓慢下降。

二是人均肉类消费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平稳期。按照2023年肉类产量(猪牛羊禽肉)和人口数估算,人均肉类占有量68公斤,再加上肉类进口,预计人均肉类消费量超过70公斤。而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大概在70公斤,未来在肉类消费总量上几乎没有增长空间,主要是肉类消费结构的优化(猪肉占比下降、禽肉占比上升)。再考虑到养殖效率的提升、家禽饲料转化率更高、低蛋白饲料技术推广等因素,饲料粮特别是饲用大豆的需求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三是我国粮食产能的进一步提升。2023年,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的加持下,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单产将大面积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有望不断提升。

综合来看,一方面是粮食需求稳中趋降,另一方面是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未来我国粮食进口下降趋势将越来越明朗,2021年、2023年1.6亿吨以上的粮食进口量大概率是进口由增转降的拐点。这里做个大胆的预测,到2030年粮食进口总量将至1亿吨左右的水平。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充满波折,也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在看到粮食进口增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关注生产端受到的负面冲击。

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再度增长到1.6亿吨的水平,进口量占当年我国粮食产量的20%以上,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显然是不可小视的。如何看待进口的利弊得失?

从有利的方面看,粮食进口增加对国内市场供应和消费者来说,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常识告诉我们,只要商品交易是在尊重产权的前提下自由进行的,那么交易的发生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粮食的国际贸易,无论是对出口国,还是对进口国,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增加的同时,平均价格还下降了6%。对于疫情平稳转段后正在逐步恢复的国内消费市场来说,量增价跌的粮食进口,不正是理想的贸易局面吗?

从进口的品种看,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约90%都是饲料粮,这为养殖环节降低了饲料成本端的压力,为养殖场户挺过漫长的肉价低迷期提供了喘息之机。

而疫情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预期较弱,消费相对刚性、支出占比较高的肉类价格低位运行,相当于增加了居民的实际收入。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去年猪肉价格不是大跌而是飞涨,菜场里、网络上会是什么样情形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低价粮食特别是饲料粮进口的增加,下游养殖、加工环节降低了成本,最终是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不过,一枚硬币总有两面。从不利的方面看,我国粮食进口增加对生产端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去年国内玉米增产幅度较大,多收了1000多万吨,而饲用需求预期转弱,国内玉米产需缺口已经大幅缩小。如果玉米进口在720万吨的配额之内,国内的玉米价格应该能大体稳住,毕竟供求还是紧平衡的。

结果全年玉米进口猛增到2700多万吨,新年度的供求一下子转成了宽松的状态。带来的结果就是,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一路走低,农民玉米种植效益比去年明显下滑。

大豆情况类似。2023年国产大豆在2022年大幅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长,结果进口增加1019万吨,达到了9941万吨的历史第二高位。与此同时,大豆饲用消费因低蛋白饲料技术推广,反而下降了900多万吨。这样国内大豆也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进口大豆及豆粕价格下行,国产大豆加工跟着持续低迷,豆农的种植效益比去年还要低一些。

从这个角度看,粮食进口特别玉米、大豆进口的大量增加,让国际粮价下跌通过进口传导进来,国内粮食生产环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农民遭受了损失。

那么,粮食进口增加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消费者得到的好处更多还是生产者遭受的损失更多?这是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不仅难以对此作出定量的测算和简单的加总,而且涉及到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安全的权衡。

只能说从常识和逻辑出发,粮食进口增长总体上带来的好处是大于损失的。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中国加入WTO时选择粮食市场相对低关税的开放模式,不仅逐步形成了颇具韧性的全球粮食贸易网络,而且收获了整个经济发展更为巨大的红利。但粮食进口增长的得与失,承担的主体是不同的,如何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利益补偿动态机制,是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

 

部分内容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农市微光2022》的《透视2023 我国粮食进口数据(二)增长之因:价差驱动还是需求拉动?》、《透视2023 我国粮食进口数据(三)拐点是否已经到来?》、《透视2023 我国粮食进口数据(四)影响的利与弊,得与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