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国庆节日益临近,蔬菜消费随之增长,“菜篮子”准备好了吗?受各种因素影响,前段时间,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如今菜价走势如何?近日,记者走访全国蔬菜产销大省——山东省,跟踪了解蔬菜价格情况。
“蔬菜价格涨至‘过年价’”“黄瓜大涨150%”“丝瓜、红辣椒高峰时期均达20块钱一公斤”……近段时间,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反映部分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哪些因素导致蔬菜价格上涨?为何今年涨幅更大?相比猪牛羊肉生产,蔬菜生产有哪些特点?我国蔬菜供应总体情况如何?蔬菜价格后期走势如何?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乡村的未来,可以用“数字”来定义。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上述文件提出,到2024年底,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亿,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乡村值得期待。
在春耕备耕有序推进之际,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麦价格下降2.8%,稻谷价格上涨3.5%,玉米价格下降11.9%,大豆价格下降4.1%,薯类价格下降11.5%。粮食价格下降,虽然对降低消费者生活成本和一些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但对增加农民收入不利,影响种粮积极性,还可能给全年粮食稳产保供带来不利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应精准施策,稳定粮价,避免“谷贱伤农”。
自去年9月以来,玉米市场价格低迷,累计下跌532元/吨,跌幅达18.1%。今年1月底和春节期间,玉米价格触底反弹,但回升幅度有限。进入3月,玉米价格相对平稳。玉米价格持续下跌的原因是什么?玉米进口对国内市场影响如何?未来玉米价格走势将会怎样?
乡村产业持续迎来政策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三四个月内多次被高规格会议或文件提及,并不多见。
全国两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粮食进口量第二次突破1.6亿吨,比2021年的16453.9亿吨少了257.5亿吨。这说明我国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顶住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压力,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同时也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谨防粮食大量进口带来输入性风险,影响国内粮食产业安全。
你吃过“鲜橙褚—花斑果”吗?今年,这种花斑果在电商平台热销,价格比更出名的赣南脐橙贵,销量比正宗的褚橙大。名不见经传的花斑果卖成爆款,秘密就藏在商品名中的“鲜橙褚”3个字里。据说人脑会自动调整颠倒的词汇,花斑果卖家利用了这个方法,把自己与大众熟悉的褚橙联系在一起。
粮食再次高位增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2022年增加178亿斤,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但令人担忧的是,秋粮上市以来,粮价呈全面下降态势,农民可能面临增产不增收困境,影响来年种粮积极性。
近期,全国蔬菜价格降幅明显,个别品种如大白菜甚至出现局地阶段性卖难现象,引起了关注。“11月份以来,全国蔬菜价格一路走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李辉尚说。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秋冬季菜价明显偏低。11月份,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每公斤4.58元,环比下跌5.8%,较近三年同期平均价低5.2%。分品种看,环比价格19种下跌,9种上涨。其中菠菜价格大跌26.6%,大白菜大跌26.4%。以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大白菜为例,11月份河北唐山、辽宁锦州和河北廊坊大白菜集中上市,北京大白菜每天交易2万吨,批发价低至每公斤0.55元,同比下跌56%。
粮食关系百姓一日三餐,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引发不小关注。近期浙江义乌倡议居民保持10天以上存粮,再次引发热议,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粮食不够吃了。义乌倡议居民多存粮不过是当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储粮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发挥藏粮于民的作用,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再加一把“安全锁”,没有必要过分渲染、过度解读。
近日,有关预制菜的讨论又热了起来。对于这个产业,还得多点冷思考,解决好吃、安全、健康、标准等诸多问题,才能真正让市场也热起来。不可否认,预制菜是深有潜力的大产业。预制菜产业链条长,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不仅包括农产品原料供给,还涉及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能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预制菜产业,是延伸拓展农产品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培育食品工业增长新动能的有力抓手,对于扩大内需、稳定出口、促进就业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届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日前开幕,现场见证大豆购销项目签约,意向交易量196万吨,交易额92亿元。会上发布大豆“三图一树”,引发社会关注和业内期待。毋庸讳言,大豆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最大短板所在,进口量最大、自给率最低。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约0.98亿亩,为近年最低;2020年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为历年最高;2021年自给率仅为15%。大豆问题成为中央关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
第六届进博会日前开幕,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参展企业最多、来源最广,不仅有国际四大粮商参展,国内企业也加大采购力度。其中,中粮集团将世界各地的优质农产品装进“购物车”,签约金额超百亿美元,无论是签约额、进口量还是进口来源地覆盖范围,均创历史新高。同时,贝宁的菠萝、坦桑尼亚的辣椒、肯尼亚的海鲜等也通过进博会首次向中国市场展示,满足了人们的味蕾。进博会成为观察农产品进口态势的窗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同比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8元,实际增长4.7%。农民收入增速不仅高于城镇居民,而且高于GDP增速。
粮食可以通过转化增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过腹转化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东北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可以打造种养一体化发展新优势,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水产(含海产)品总产量达6868.78万吨。水产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口感好、品种多样的水产品消费不断上升,这也让更多企业看到了机会。目前,除了传统的鱼虾产品外,海参、大闸蟹、北极虾类的消费量快速增长,冻虾、虾仁、海带和淡水鱼类则保持较大的市场规模。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偏好呈现出不同消费趋势,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的水产品更受欢迎。
最近,黑龙江五常水稻遭受洪涝灾害影响面临减产风险,叠加全球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大米进口大幅下降等问题,搅得人心惶惶。国内大米会不会涨价,大米够不够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我国大米连年丰收,库存充裕,稻谷自给率超过100%。国内大米供应充足,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米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有坚实基础。
自去年初以来,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环比上涨2.8%,至129.7点,为近12年来最高水平,引发人们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关注。专家表示,中国大米常年产大于需,储备充足,国际大米市场波动对我国市场影响有限。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8月16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鸡蛋批发均价为11.27元/公斤,比7月31日的10.39元/公斤上涨8.47%。近期全国鸡蛋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涨幅是否在合理范围?蛋价显著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全国蛋价走势如何?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8555.3亿元,同比增长16.2%;出口额3285.6亿元,增长8.9%。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均有增长,且进口规模和增速远高于出口,成为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一大特征。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具有独特经济地位。202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强迫劳动,侵犯人权”为名对中国棉花特别是新疆棉花恶意打压,不断加码对涉疆棉花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我国棉业发展的外部形势更趋严峻,使得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有效供给成为一项重大任务。
5月25日以来,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严重影响小麦正常成熟收获。这次降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过程雨量大三大特点,是1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天气导致河南一些地方麦田积水,小麦点片倒伏、发霉,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恶劣天气对当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如何?当地三夏抢收工作进展如何?
5月2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307主力合约下跌2.6%,以15175点报收,比4月24日收盘17080点大跌了11.15%。“自今年1月份以来,全国猪价呈震荡探底走势。从5月上旬开始,生猪价格已经低于去年同期。生猪和猪肉供给充裕,上半年消费处于淡季,供过于求是猪价低迷的主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说。
5月份,小龙虾如期而至,身价却没降。据美团外卖数据,5月初小龙虾上市后,4天累计售出超3770万只。可看价格,一份10多只小龙虾动辄售价150元左右。还有的餐厅按大小论只卖,6元至20元1只。这就让人纳闷了:说好的“小龙虾自由”在哪儿呢?
5月4日,一条满载5.43万吨南非玉米的货轮停泊东莞麻涌港区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1月份巴西玉米首次登陆中国后,南非玉米首次登陆中国。一个个“首次”凸显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地更加多元化,玉米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增强,国内玉米稳定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5月3日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推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机制模式转变和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期,奶业出现生鲜乳时段性过剩情况,奶牛养殖亏损加重,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奶农卖牛止损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眼下,由于乳制品需求下降和饲料价格攀升,奶牛养殖面临价格下行与成本上涨双向挤压的困难,反映养殖效益的奶饲比处于10年来最低水平。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乳制品加工企业加速向上游养殖端布局,面对原料奶阶段性过剩局面,加工企业必然首先稳定和保护自有奶源产能,中小养殖场户将更加脆弱并承担大部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