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将在边境建设大型粮食枢纽,俄罗斯粮食大量进口的时代要来了

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比保障粮食安全更为优先的事项了。基于对肉蛋奶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现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格局将长期存在。

但我们也看到,从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三年疫情、俄乌危机等等一系列因素,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粮食贸易中遭遇粮食战的风险在不断积聚,分散风险的重点是要实施多元化进口战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图片

最近,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上,又传出好消息:两国企业在周一(9月11日)签署了多项协议,以确保俄罗斯粮食尽可能快速、高效地运往中国,其中就包括“下列宁斯科耶-同江粮食码头”枢纽的建设。

该枢纽位于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我国东北黑龙江省之间,总投资150亿卢布(约合11.58亿元)。根据东方经济论坛官方声明称:“这是双方当前战略合作和扩大相互贸易协议的延续,也是实施“中俄新陆地粮食走廊”计划的下一步。”

东方经济论坛于周日(9月10日)开幕,我国也派出了重量级官员以及多位企业代表出席。在与西方的紧张关系扰乱供应链并限制贸易的背景下,一系列协议的签署,显示了两国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将持续改善。

俄罗斯是我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因俄乌危机,俄罗斯受到西方前所未有的制裁,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对于俄罗斯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32%,达到了1551亿美元,虽然其中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经贸品种石油和天然气,但大豆和菜籽油等俄罗斯农产品的进口也在迅速增加。

以大豆为例,2022年,我国从俄罗斯全年进口的大豆为69.375万吨,但2023年1-8月,我国已从俄罗斯进口大豆97.694万吨。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今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大豆极有可能突破150万吨的新高。

和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的大豆不同的是,俄罗斯的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而且其大豆主产区远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与我国黑龙江省极为相似,是豆制品和蛋白制品的优质来源。

图片

此前,受制于两国之间的轨距差异等问题,从俄罗斯出口的粮食,运往我国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随着“新陆路粮食走廊”和“下列宁斯科耶-同江粮食码头”枢纽的建设,运输时间可缩短至2-3周。同时,黑龙江不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将成为我国与俄罗斯相连的粮食枢纽以及“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

除了大豆、菜籽油等作物外,我国农业企业周一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对从俄罗斯进口玉米、大麦、小麦、肉类和乳制品等农产品也持开放态度。

另外,在“新陆粮走廊”大背景下,中俄两国企业在周一还就创建俄罗斯第一支专业陆粮船队达成一致,这可以作为海上航线的替代方案。该方案建设专用粮食集装箱2.2万个,保障粮食运输能力60万吨,最大储存能力800万吨/年。

图片

随着“新陆路粮食走廊”以及扩展粮食枢纽的建设,相信网友心心念念的俄罗斯粮食,将会越来越多的运往中国。当然,这对于我国扩大粮食进口路线多样化、稳定粮食供应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