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育种百年!这些你必须知道

小麦,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提供了人类所需热能和蛋白质的2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与消费国。在2022年的全球小麦版图中,中国以1.38亿吨的产量稳居第一,全球约17%的小麦产量来自中国。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常年在3.5亿亩左右,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27%。

作为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小麦与玉米、水稻一同,奠定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的基本面。

《目录》

一、全国小麦产量前十大省份排名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我国形成5个小麦优势区,即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优势区。

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等,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区,主要种植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

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主要种植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

西南小麦优势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主要种植优质中筋小麦。

西北小麦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主要种植优质强筋、中筋小麦。

东北小麦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等,主要种植强筋、中筋小麦。

分省份来看河南省小麦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达到3812.71万吨。其次,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新疆、陕西、湖北、甘肃、四川等省区也是中国小麦主产区。

2022年,这十个省份小麦总产量约1.3亿吨,约占全国小麦总产的94%

图片

河南省:3812.71万吨,用我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

河南省是全国产粮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原粮仓”。2022年,河南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9.89%,利用我国1/16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4的小麦和1/10的粮食,成为当之无愧的“小麦之乡”。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河南小麦年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产量至2022年达到3812.7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河南小麦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小麦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省份。周口、南阳、商丘、驻马店、信阳、新乡等地撑起了河南小麦产量的基本盘,小麦产量均超过400万吨。河南省育成的“豫麦13”“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郑麦7698”“周麦22”“百农207”“郑麦379”等多个品种年应用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大面积应用的品种数目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2641.2万吨,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

山东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也是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小麦是山东第一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常年种植面积6000万亩左右,小麦产量超过2000万吨。据山东统计局数据,自2010年至2022年,山东省小麦产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由2010年的2108.79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2641.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山东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菏泽市、德州市、聊城市、济宁市、潍坊市、临沂市等,菏泽市小麦年产量突破400万吨,是山东小麦产量第一大市,德州市超过300万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先后育成济麦22、鲁单9088、齐黄34等一批重大作物新品种,其中,济麦22种植面积11年全国第一。

安徽省:1722.5万吨,小麦产量位居全国第三

安徽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稻谷等。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常年在400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过1600万吨。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2022年安徽省小麦播种面积4274.1万亩,小麦产量344.5亿斤,折合1722.5万吨,比上年增长1.3%,位居全国第三。安徽小麦主要分布在淮北麦区、沿淮麦区和江淮麦区等三大麦区,阜阳、亳州、宿州、滁州、蚌埠、淮南、淮北、合肥、六安等是小麦主产市,其中,阜阳、亳州小麦年产量突破300万吨。

河北省:1474.6万吨,占全国小麦总产量10%以上

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是全国三大小麦集中产区之一,大部分地区适宜小麦生长。河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常年在3300万亩以上,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河北省小麦产量由2010年的1246.6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1474.6万吨,占到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每收获10斤小麦,就有1斤来自燕赵大地。河北小麦主产区分布在邯郸市、保定市、石家庄、邢台市、衡水市等,年产量均超过200万吨。冀麦、衡麦系列小麦品种河北覆盖率超30%,冀麦325连续3年入选河北节水推荐品种,成为华北麦区的主导品种。

江苏省:1365.75万吨,稻茬小麦种植面积占70%以上

江苏是中国十大产粮大省、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水稻和小麦是江苏两大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徐州、连云港北部、宿迁市等地。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00万亩,小麦产量超过1200万吨。2022年,江苏小麦播种面积3565.9万亩,位居全国第四,稻茬小麦种植面积占70%以上;2022年,产量1365.75万吨,比上年增长1.8%,位居全国第五。镇江农科院选育的镇麦12号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是国家农作物推广目录品种。

新疆:653.49万吨,面粉消费刚性需求增长

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区,适合种植从强筋到中弱筋各类优质小麦,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小麦产区。馕、拌面等特色食品受疆内外群众喜爱,新疆面粉消费刚性需求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0年以来,新疆小麦年产量超过550万吨,种植面积超过1300万亩。2022年,新疆小麦产量653.49万吨,比上年增加13.74万吨,增长2.1%,位居全国第六。根据各地生态特征和种植结构,全疆可划分为南疆冬小麦区、北疆冬小麦区、伊犁河谷冬小麦区和春小麦区等四个小麦种植区域。主要产地有乌鲁木齐、吐鲁番、库车、阿克苏、乌什、洛浦、莎车墨玉、和田等地。

陕西省:429.8万吨,全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品种

陕西省南北狭长,地貌多样,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玉米是陕西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占比达四成左右;小麦是陕西第二大粮食作物品种,占比达三成左右。关中是全省粮食生产和设施农业的集中区,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渭南、咸阳、宝鸡、西安等地。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近年来陕西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左右,小麦产量稳定在380万吨以上。2022年,陕西小麦播种面积1437万亩,较上年增加0.31%,单产299.1公斤,较上年增加0.91%,总产429.8万吨,较上年增加1.22%,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西农511”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进入全国前十。

湖北省:405.57万吨,襄阳市贡献了50%的小麦产量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北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2亿亩,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500亿斤以上。小麦是湖北省三大主粮作物之一,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约1600万亩。2022年,小麦总产405.57万吨,比上年增产1.6%。湖北小麦主要分布在襄阳麦区、江汉麦区、荆州麦区等,襄阳市是湖北省优势小麦产区,2022年冬小麦种植面积有535.04万亩,面积占到全省1/3,并贡献了50%的小麦产量。自主选育的“襄麦32”“鄂麦006”“扶麦368”“华麦1168”等多个品种亩产潜力突破600公斤,与周边省的高产差距逐步缩小。

甘肃省:296.9万吨,是北方冬春麦混种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小麦是甘肃省群众普遍喜爱的主要口粮,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甘肃是我国北方冬春麦混种区,陇东、陇南为冬小麦主产区,沿黄、河西为春小麦主产区,陇中为冬春麦混种区。自2010年来,甘肃小麦年产量均超过250万吨,2022年达296.9万吨,比上年增长6.1%,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省小麦机械化率首次突破90%。2023年,甘肃省种植小麦1106万亩,计划组织1.4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投入“三夏”机收作业,预计完成小麦机收面积在960万亩以上。

四川省:247.6万吨,小麦在全省粮食生产中的比重缩减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十大产粮大省。四川小麦属全国西南冬麦区,主要在四川盆地的盆中丘陵和盆西平原种植,其中,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市是小麦主产市。近年来,秋粮在四川粮食生产格局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小麦产量持续下滑。2006年,全省小麦产量430万吨,约占当年全省粮食产量的15%;2022年,全省小麦产量只有247.6万吨,占比缩减至7%。油菜逐渐取代了小麦在小春的主导地位。

二、百年育种脉络与大品种

小麦产业不断发展,种业是基石。

公元前9600年,小麦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区。漫长岁月里,它只是作为一棵野草存在。直到5000年前,才被人类驯化为栽培作物,传入欧洲和非洲,并逐渐引种到世界各地。

在国外,小麦育种大致经历了抗病育种、植株矮化和品质改良三个典型阶段——

第一阶段以抗病育种为主,始于19世纪80年代,主要目标是解决品种的条锈、叶锈等抗病性问题。第二阶段以矮化育种为主,上世纪50年代之前,生产上的小麦普遍植株高大,倒伏问题日益严重,1935年开始日本、美国等先后育成矮秆品种。第三阶段以品质改良为主,为满足不同食品工业化的加工需求,英、美、加、澳等国从谷物化学、品质检测、加工特性等方面助推品质育种发展。

在中国,大约4000年前,小麦经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两个途径传入中国,落户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

我国小麦育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得益于一代代小麦育种工作者共同努力,我国已经育成并推广了一系列优质、高产、兼抗多抗、抗旱节水等小麦优良新品种,在品种推广、单产提升以及总产量增加等方面世界领先。目前,我国小麦口粮自给率达100%,种子的自主率同样达到100%,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小麦育种呈现什么样的历史脉络?

1、1920~1949年,以引进、筛选、改良品种为主

小麦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后,经过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在各地形成了1万多个地方品种。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国外品种300余份,从收集、引进、筛选、鉴定品种发展到杂交育种,30年代起扩大到在苏、皖、浙、川、陕等地重点推广金大2905等改良品种。

1932年组织购进英国小麦专家潘希维尔收集的一套世界小麦共1700多份品种,从中鉴定筛选出“南大2419”“碧玉麦”“中农28”等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并作为杂交育种亲本。其中,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利用“碧玉麦”与农家品种“蚂蚱麦”于1948年杂交育成“碧蚂1号”,1959年在黄淮麦区种植超过9000万亩,是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著名小麦育种家蔡旭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至上世纪50年代,先后育成和推广了中大系列、南大2419、农大系列、东方红系列等品种,1946年,蔡旭自发引进国外冬春小麦约3000份,对我国小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南大2419”于1932年引自意大利,经系选后1942年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7000万亩,覆盖了长江流域。

引进品种“甘肃96”于1944年引自美国,经系统选育而成,1952年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1000万亩,覆盖了中西部部分春麦区。

2、1950~1969年,以提高抗病稳产为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麦品种改良是从评选地方品种起步的,各地都评选出一批优良地方品种作为过渡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同时积极引入国外品种试验试种,并择优与本地品种杂交,进行品种改良。

1950年春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空前大流行,据估计,当年小麦大约减产60亿公斤。上世纪50年代改良品种数量尚且较少,大面积推广的第一批改良品种主要是“碧蚂1号”、“南大2419”、“甘肃96”等。

至上世纪60年代,各地育成了一批新的抗病良种,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的有“济南2号”、“北京8号”、“内乡5号”、“石家庄54”等和引自阿尔巴尼亚(实为意大利品种)的阿勃、阿夫等。

这些品种的推广基本控制了条锈病新小种的流行危害,使我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00公斤以上,提高了一倍。

3、1970~1989年,以矮化与高产为主

灌溉面积扩大和化肥的广泛使用,使抗倒、抗病、丰产成为首要育种目标,国际上绿色革命兴起,在抗条锈病基础上,我国也相应育成了一批半矮秆或矮秆、抗倒、丰产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引用。

根据李振声院士论文梳理,我国20世纪70年代育成和推广的小麦良种中,“泰山1号”“丰产3号”“博农7023”“济南9号”“徐州14”“繁6”“郑引1号”等一批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泰山1号”最大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以上。

20世纪80年代后,在抗条锈病基础上,兼抗白粉病成为重要特性之一。这一时期,“百农3217”“济南13”“鲁麦14”“山农辐63”“冀麦30”“陕农7859”“小偃6号”“豫麦13”“豫麦7号”“徐州12”“西安8号”“冀麦26”“鲁麦1号”“豫麦2号”“豫麦17”“扬麦5号”“鄂恩1号”“绵阳11”“绵阳15”“绵阳20”“川麦22”“克旱9号”等大批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这其中一大部分品种的抗病、抗逆、高产基因源自从罗马尼亚引入具有黑麦血缘的1B/1R易位系“洛麦品种”。

“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院士于1979年在陕西杨凌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是我国科学家通过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第一代代表性小麦品种,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程顺和院士主持培育的“扬麦5号”于1986年通过审定,累计种植达1.5亿亩。

这一阶段,通过一系列优良品种的推广,我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又提高了一倍。

4、1990~2009年,高产和优质育种并进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进入WTO的挑战,国外的强筋、弱筋小麦进入我国市场,小麦品质改良育种提上议程,形成了与高产育种并进的态势。“国家973计划”小麦品质课题研究启动。特别是2004年开始,我国在不断提高小麦单产以维持总产的同时,大力推新创优,小麦优质强筋、弱筋品种不断问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最大推广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的新品种有“郑麦9023”(中强筋)、“百农AK58”、“济南16”、“济南17”(强筋)、“鲁麦21”、“济麦19”(强筋)、“济麦20”(强筋)、“济麦22”、“烟农19”(强筋)、“西农979”(强筋)、“豫麦18”、“矮抗58”、“石4185”、“邯6172”、“扬麦158”、“绵阳26”等。

1993年,程顺和主持培育的“扬麦158”通过审定,初步解决了既大面积丰产又抗赤霉病的难题,成为我国20世纪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2001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推出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郑麦9023”曾连续6年种植面积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累计种植面积达2.8亿亩,为改善我国小麦商品粮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育成小麦新品种“百农AK58”,被誉为“黄淮第一麦”。2006年,山东省农科院赵振东院士主持育成的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通过审定,济麦系列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超过4亿亩,增产小麦200多亿公斤。

这些代表性品种与其他良种的推广应用使我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保证了我国小麦的供需平衡,同时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优质小麦的需求。

5、2010年至今,多元化发展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代生产需要品质稳定性好、多抗、耐逆的优质绿色小麦品种。育种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于2010年以后审定,并且推广面积居全国前列的小麦品种分别有“郑麦379”“济麦44”“郑麦7698”“郑麦1860”“西农511”“鲁原502”“百农4199”“山农20”“山农28”“山农29”“周麦27号”“周麦36号”“中麦895”“中麦578”“新麦26”“百农207”等。

2011年,许为钢带领科研团队育成的“郑麦7698”问世,引领我国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产量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2019年领衔育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审定通过,于2022年进入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四品种。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雷振生带领团队育成的“郑麦379”通过审定,该品种为高产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品种,年应用面积超1000万亩,2021年~2022年推广面积均位列全国第二。2017年,茹振钢带领团队育成的全国首个高光效小麦品种“百农4199”通过审定,2019~2022年均是全国前十大推广品种。2018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曹新有带领团队育成的超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通过审定,于2021年~2022年推广面积均位列全国第三。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领衔育成的优质强筋、多抗广适品种“西农511”通过国审,于2022年进入全国推广面积前五。原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殷贵鸿带领育成的“周麦27号”“周麦36号”分别于2011、2018年通过国审,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周麦36”作为优质强筋品种,是2022年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小麦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研发的小麦SNP育种芯片、基因特异性标记的KASP高通量检测以及分子模块育种技术,随着小麦基因组信息的发布,已在常规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分子育种技术逐渐成为培育重大品种的常规手段。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孔令让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成功克隆出了抗赤霉病基因,被多家单位用于小麦抗病育种;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李立会研究员领衔的团队,打破远缘杂交壁垒,用小麦和冰草杂交,育成普冰143,普冰9946等多个优秀品种。在基因编辑育种方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敲除小麦白粉病的感病基因MLO,获得了广谱高抗白粉病的遗传材料。

三、近七年推广面积前10大品种

对比历年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为3.68亿亩,到2022年,小麦播种面积为3.53亿亩,10年中减少了1500万亩。与此同时,小麦总产量的变化,则从1.19亿吨,增长到1.38亿吨,总产量增加了1900万吨。

数值一减一增的背后,优良品种是关键内因。

近十年来,“济麦22”“百农207”“郑麦379”等品种,推动小麦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390.4公斤,成为有力例证。

通过全国农技中心数据,分析了近7年全国小麦前10推广品种

图片

“济麦22”始终霸榜前三。“济麦22”于2006年通过审定,被誉为划时代的品种,是我国适应性最广、年推广面积最大、用作亲本和研究材料最多的小麦品种之一,年最大推广面积3877万亩,11年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3.5亿亩。济麦22至今仍稳居居全国小麦前三大推广品种,2016、2017、2021、2022年均是最大推广面积品种。

2010年至2017年审定的品种中,“百农207”“郑麦379”“鲁原502”“山农20”“山农28”“中麦895”“百农4199”等,在审定后几年时间里推广表现强势,在全国排名居于前列。其中,“郑麦379”在2021、2022年均位列全国第二。

2018年及之后通过审定的品种中,“济麦44”“郑麦1860”“西农511”“周麦36”“中麦578”等均位列全国前十,且近年来推广面积呈上升趋势,具备发展后劲。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分类引导品种推广应用。

其中,小麦骨干型品种10个。包括济麦22、百农207、西农979、郑麦379、山农28号、鲁原502、川麦104、镇麦12号、中麦175、中麦1062。

成长型品种8个。包括济麦44、百农4199、西农511、周麦36、川麦605、宁麦26、洛旱22、中麦36。

苗头型品种9个。包括中麦578、艾麦180、冀麦765、轮选49、川辐14、川麦93、扬麦33、华麦11号、渭麦9号。

特专型品种2个。包括京麦188(耐盐碱小麦)、小偃60(耐盐碱小麦)。

四、基本面与产业趋势

小麦在我国是第二大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我国的水稻、小麦品种拥有100%的自主权,在品种推广、单产提升以及总产量增加等方面都是世界领先。并且,小麦是主要农作物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7%以上。

1、多项世界领先

我国小麦总产居世界第一。从全球范围看,小麦总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乌克兰等。2022年,中国以1.38亿吨的产量稳居第一,其后是印度1.03亿吨,俄罗斯9100万吨,美国4490万吨。四国总产量约占全球一半。

单产居世界先进水平。全世界小麦年种植面积在30~33亿亩之间,总产达到7.0~7.8亿吨。我国作为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常年种植面积3.5亿亩,2022年总产达到1.38亿吨。2022年平均单产水平达到390.4公斤/亩,10年间增加了22.3%。我国小麦平均单产水平低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单季种植的国家,但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小麦出口大国高70%;比同属一年两熟制的印度高60%。

杂交小麦世界领先。在杂交小麦领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攻克了国际杂交小麦不育系难以繁殖、育性恢复不彻底、制种稳定性差、种子成本高、环境污染重等科学难题,创制出一批在高产、节水、耐盐碱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在乌兹别克斯坦,我国培育的杂交小麦品种JM6-3在他们国家率先实现审定,这是中国在国外审定的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

2、高端优质品种供给不足

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我国小麦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但高端优质品种供给不足。据统计,2022年我国小麦产量达1.38亿吨,但同时进口优质专用小麦超过996万吨

我国优质麦进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1978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对优质麦进口作出结构调整。2020年优质麦进口量显著增加,超过800万吨,2021年进口972万吨。2022年进口量达到996万吨,同比增加1.9%。2023年1月至9月份我国进口小麦1017万吨,同比增加53.6%,创历史新高。

为什么还要进口小麦?主要是满足优质品种调剂需求,主要用于制作高档面点等,配粉用麦连年增加;还有一部分流入饲料领域。小麦饲用需求增加,以及国内外价差倒挂,是今年我国小麦进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小麦价格长期倒挂,进口小麦竞争优势明显。

3、优质专用小麦持续发力

小麦生产仅仅数量充足,而品种、质量、安全、营养、方便性不能契合消费者需要,我国优质小麦产业正在发力。

早在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小麦加工品质实验室,筛选鉴定出中作8131-1等一批优质小麦品种。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以及带动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品质提升。

与此同时,小麦作为需水大户,占北方农业用水的70%,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小麦常年受旱面积约1亿亩,减产50亿公斤以上。小麦品种和生产的节水化也提上日程。

2023年6月,国审通过了197个小麦新品种。除高产稳产品种106个外,还包括优质强筋弱筋、绿色抗逆、耐盐碱品种共计91个。其中,优质强筋、弱筋品种52个,“新麦58”“洛麦47”“龙麦86”等12个品种达到强筋标准,“宁麦39”“瑞华麦519”“周麦42号”等37个品种达到中强筋标准,“川麦1694”“蜀麦114”“蜀麦1671”等3个品种达到弱筋标准。

优质专用品种“新麦26”“西农511”“济麦44”“中麦578”“丰德存麦21”“扬麦23”等通过审定后推广面积迅速增加,单个品种每年的推广面积都超过100万亩。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和规模化订单生产比例逐年增加。

五、大型种企加速布局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在小麦种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研发实力增长快的代表性优势种企。

2022年,农业农村部遴选了6家小麦强优势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包括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等。鲁研良种是山东省小麦领域首家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主打“济麦22”“济麦44”等济麦系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累计推广5亿多亩,占领全国14%的市场份额。

上市企业中,农发种业、苏垦农发(大华种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大北农等均加速投资布局小麦种子业务。大华种业、中种集团、农发种业位列2022年全国小麦种子销售总额前三。

图片
注:排名是基于农作物种业统计中企业自主填报的商品种子销售总额(本企业+代销+出口),不包括代制繁和转商销售收入。参与排序的种子企业不包含被母公司合并报表的种子子公司。

2023年9月14日,农发种业公告称,拟在河南、安徽等地共同投资设立三家子公司,促进小麦种子等业务增长。农发种业是我国小麦种业头部企业。小麦种子销售位于全国前列,拥有泛麦、扬麦、洛麦三大品种系列。子公司河南地神以品种为核心延伸产业链,与众多知名酒厂合作拓展专有品种粮的订单农业,带动泛麦8号小麦种子成为黄淮海主销品种之一;江苏金土地公司扬麦15、扬麦28推广面积及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洛阳种业公司打造拳头品种洛麦26、洛麦28,销量同比提升较大。2022年度,农发种业新建立“河南省酿酒专用小麦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南农业大学共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

2023年8月14日,由中国种子集团牵头组建、17家科研院所及小麦育种单位共同参与的中种集团黄淮麦区北片小麦试验联合体(以下简称“中种北片小麦联合体”)在山东淄博正式成立,加速小麦优良品种的试验筛选和成果转化。近年来,中种集团常规小麦位居市场第一梯队前列,辐射小麦种植面积2.9亿亩;携手许为钢、茹振钢、殷贵鸿等知名小麦育种科学家开展合作。中种集团参与推广的济麦22、济麦44、郑麦1860、百农4199、百农207等上榜2022年小麦推广面积10大品种。

荃银高科旗下小麦业务单元有小麦专业公司、皖农种业、荃优公司。凭借适宜于酿酒制曲的优质软质小麦荃麦725,打造酿酒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布局酒用专供粮业务。目前,“荃麦725”成为茅台酒厂首选原料,并在阜阳、芜湖建立万亩酿酒专用小麦、糯稻生产基地。

2022年6月,大北农集团旗下的北京丰度高科种业成立安徽麦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小麦事业部向专业化小麦种业公司的转变。以小麦等旱作物种子业务为主,专业从事高产优质小麦种子的繁育、推广、服务。

安徽华皖是中信集团入主的隆平高科旗下专业经营小麦的育繁推一体化的全资子公司,主导品种有“中麦578”“伟隆169”“淮麦46”等,强筋优质订单小麦市场占有率已突破10%,销售收入从2020年开始保持30%年复合增长率,2022年营收突破2亿元

九圣禾早在2017年已在新疆牵头成立“九圣禾小麦研究院”,目前128个自育品种和82个授权经营品种,良种覆盖全国17个省份,小麦种子销售收入位居全国前三强。

我国小麦种业科技创新为促进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小麦产业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例如,缺少优质专用品种、缺乏节水抗旱品种、病虫害逐年加重、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国际种业竞争核心主要依靠原创科技,必须加大小麦自主产能,做好小麦源头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麦种业企业。

图片
安徽省亳州市小麦收割。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主要参考资料:

[1]李振声.我国小麦育种的发展历程[J].中国农村科技,2010,(Z1):26-28.

[2]刘录祥.我国小麦种业科技研发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科技,2023,(07):4-7.

[3]付雪丽,景琦,陈旭,祁曙明,邱军.我国小麦种子供需现状与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种业,2023,(02):20-23.DOI:10.19462/j.cnki.1671-895x.2023.02.026

[4]我国小麦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如何?还有哪些短板?专访赵振东.《瞭望》新闻周刊

[5]肖世和,孙果忠.小麦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

[6]全国各省市小麦产量排行.MAIGOO品牌榜知识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