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种因素影响,9月下旬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针对这一情况,有关方面深入分析形势,引导市场预期,有关企业腾仓备库,积极收储。10月以来华北玉米价格止跌反弹,其他地区玉米价格也呈现企稳态势。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整体回落,累计降幅在20%左右。主要原因:一是主要大米出口国印度逐步放松已维持两年的出口限制措施,全球贸易粮源增加;二是今年全球大米增产。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大米常年进口量较少,市场运行相对独立,加上有政策支撑,预计国内稻米市场受国际大米价格下跌影响有限。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节约减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界定,发生在生产和供应环节的损耗称粮食损失,发生在零售和消费环节的称粮食浪费。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是建设法治国家和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在1974年的粮农组织大会上通过了具有约束力的《关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国际约定》,从此粮食安全进入了法治化轨道。
5月2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就深化双方合作,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举行工作会商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玉云出席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主持会议。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底线,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
2023年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整体下行13.2%和12.4%,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国际大豆价格全年高低变幅为19.6%,国产大豆现货价格变幅为12.5%。
2023年我国棉花、食糖市场供给仍主要依靠国内生产,部分进口补充。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国内经济形势恢复较好,我国棉花、食糖消费均较上年有所增加。年内我国棉花、食糖价格均有所上涨,食糖价格更是在9月创下近12年新高。展望2024年,棉花、食糖总量供应仍有保障,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极端天气、主要国家贸易政策变化将深度影响市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