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你需要了解更多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粮食安全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之基”。

在谈到中国粮食安全时,你会想到什么:是连年丰收和大量进口粮食的矛盾?还是对推行转基因作物的担忧?…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你需要了解更多。

图片

从农业改革与大量进口粮食说起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为了养活10多亿人口,曾进行了多次农业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粮食产量仅为1.13亿吨,农业基础设施也非常薄弱。为此,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让农民得到了土地。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以年均4.5%增长。

在接下来的20年里,在公社制度下,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逐渐减弱,产量年均仅增长2.3%。在市场化改革前不久,中国7.8亿农村人口中有2.5亿人生活贫困,粮食和其他基本消费品实行定量配给。粮食年产量为2.83亿吨,平均单产仅为173公斤/亩。

1978年,中国启动了市场化的农村改革,重新点燃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提高了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经过这些改革后,粮食产量从2.83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

1998年,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在丰收年份,粮食生产从长期短缺转向平衡甚至供应过剩。

图片

这些变化归因于科技进步,农业投资的增加,农田、水利和灌溉设施的改善,产品定价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增加了对肉制品、海产品、水果和蔬菜的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了70公斤,而1978年仅为9公斤;2022年,人均消费食用油26.6千克,而1978年仅为1.6千克…

这些数据的变化,实际上直观的回答了“为什么国内粮食连年丰收,还要大量进口粮食?”这个问题。中国养活14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近29亿亩耕地生产的食物,在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战略的前提下,对于大豆等油料和饲料作物,只能战略性放弃,依赖国际市场进行补充。其中,每年进口的粮、油、肉相当于10亿亩左右的耕地产量。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图片

粮食自给自足计划

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持续超过国内供应,特别是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多,他们愿意将其可支配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更高质量的食品,尽管政策强调自给自足的必要性,但毫无疑问,这将导致我国的粮食进口越来越多。

2022年2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要求粮食年产量不低于6.5亿吨,肉类年产量不低于8900万吨。在农村地区消除贫困、保证粮食安全和种子开发是首要任务。在2022年年初,我国也明确表示,需要更多关注粮食自给自足。

与此同时,我国对美国的大豆和玉米进口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并不是因为我国喜欢进口美国的大豆和玉米,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些粮食来实现短期的粮食安全目标。

图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的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了1.3万亿斤以上,其中,2022年达到了6.87亿吨的历史新高,2022年肉类产量达到了同样达到了9328万吨的历史高位。

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科技创新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64%。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必须继续减少,到2025年,动物的粪便用量必须达到80%或更多。

为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对稻谷和小麦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对玉米和大豆实行种植者生产补贴,并扩大全额成本保险的范围。将保证18亿亩耕地,其中15.45亿亩用于粮食生产。到2025年,用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面积必须达到10.75亿亩。

我国正在完善农民的安全网,并进行土地改革试验。2007年之前,我国没有任何农业保险市场,现在是世界第二大农作物保险市场。

我国实现自给自足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粮食品类。在玉米、稻谷和小麦等主粮方面,离自给自足不远,部分原因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执行“谷物基本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图片

但这是一个总和为零的博弈,如果专注于口粮作物,油料、饲料就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我们看到,我国也正试图采用所有西方国家的做法来提高产量,其中,采用转基因技术就是其中的一条路径。目前,我国在农业生产技术、种子品种以及机械化方面的差距是限制产量增长的部分因素,这也导致我国的玉米和大豆产量仅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60%。

最新的“五年计划”要求提高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能力,扩大长江流域的油菜种植面积。从2022年开始,我们看到,一号文件中都特别关注大豆和其他油料的生产。在一号文件中,对种植粮食和油料、间作玉米和大豆进行补贴、增加非大豆油料的生产量以及调整油料在动物饲料中的利用。

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这些大豆将从哪里而来,是增加种植面积还是提高单产? 大豆种植面积的任何形式增加都会以牺牲其他作物为代价。这与其他作物自给自足的目标相冲突。

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大豆和玉米复合带状种植,即在同一块田地中种植大豆和玉米作物。据相关统计数据,2021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亩,2022年更是达到了1500多万亩,预计今年仍在增加。这可能会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但总体影响很小。对实行间作的补贴也远远超过单种大豆的补贴。

寻找更多的种植面积并非易事,因为城市化正在占用更多的土地,果蔬生产的扩大也吞噬了大片土地。

此外,我国承诺要更加可持续和碳中和,所以也有一些项目将以前的一些耕地退耕还林或还草。没有更多的新土地可以耕种,因此只能希望通过更好的技术和更高效的管理来获得更大的生产力。

图片

转基因作物即将上市?

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能来自更现代化的农业实践,也可能来自转基因技术的采用。在某种程度上讲,近几年国家一直在为推广转基因技术扫清障碍。包括最新的“五年计划”中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其中就包括生物技术育种等;另外,《中国生物安全法》也已经于2021年4月生效…

截止目前,虽然我国尚未批准任何国内种植的转基因食品或饲料产品,但已经为一些国内产品的种植颁发生物安全证书,已有10多个成熟的生物安全认证正在等待品种注册商业化。去年1月,我国发布了对主要作物品种登记规则的修订,为国内开发的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确定了明确的途径。如果一切顺利,国产种子最快今年就可能实现商业化。

此前,在使用转基因方面我国一直犹豫不决,部分原因是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信任,但我国更不希望这项技术被外国公司主导。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在这项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尤其是基因编辑和基因组编辑技术。

图片

我国并没有落后太多,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能比外国同行更先进,因此有更多有意识的推动,但这仍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美国花了大约20到25年的时间,才通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产量提高20%到25%,目前,我国的玉米和大豆产量约为美国水平的60%,即使我国全速前进,产量要想达到美国的水平,也可能需要同样长的时间。

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产品相比,我国更有可能批准转基因用于动物饲料产品,例如玉米和大豆。考虑到全球采用转基因的水平,这是有可能的,但这一决定必须为国内人民所接受。不管怎样,与其接受大量从美国和巴西进口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生产呢?

图片

全球市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包括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在内的全球动荡,促使我国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在目前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依然是全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为养活14亿人口做好准备,这意味着我国必须从原本不会采购的地方采购粮食。

美国玉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直到2020年,我国并没有购买太多的美国玉米,但当乌克兰收成不好时,就会转向美国,因为这是一种以最低成本实现目标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将继续奉行不失时机的粮食进口策略。

从战略上讲,我国希望在可能的范围内拥有更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对于某些产品,像玉米和大豆,美国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一地位正在逐渐被巴西等国家所替代。

图片

总的来说,除非我国在短期内大幅提高产量,否则就不得不继续在全球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肉蛋奶的需求仍将进一步增加。

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很难说俄乌冲突将如何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此前,乌克兰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进口来源国,甚至连续几年的玉米进口都位居榜首。但当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我国就会迅速转向其它国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从美国、巴西等国采购的玉米量增加的原因。

图片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俄乌冲突对我国的粮食进口战略影响有限,因为在国际市场,我们能找到解决方案。我国会找到其他粮食来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来源,并确保国内粮食供应不会受到影响。当然,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所面临的的挑战也将继续存在,因为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从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我国都会继续进口粮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