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冬笋迎来降价,有的冬笋价格“大跳水”,比一个多月前便宜了一半。在杭州凤起路农贸市场,有的冬笋卖25元一斤。在杭州仙林苑农贸市场,冬笋单价比凤起农贸市场稍微便宜了一两块。一个多月前,冬笋刚上市时,单价到过每斤五六十元。“量大了嘛,价格肯定就会下来一些。”一位摊主说。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东北农业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因素,不少银行对涉农贷款长期保持谨慎态度,导致资金成为农户提升粮食单产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最大困扰,不利于推进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涉农贷款的风险到底如何?银行又怎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访了黑龙江哈尔滨、绥化等地,详细了解了农业与金融两者的“嫁接”模式。
今年开春以来,寺庙旅游流行起来,寺庙正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打卡胜地。来自携程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寺庙中的咖啡馆更是火爆,北京潭柘寺和浙江杭州永福寺、台州龙兴寺等都吸引了如潮水般涌来打卡的年轻人。
近日,指导“三农”工作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是开篇对农业强国做的具体描画。在这幅画卷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是核心要素,背后则是整个产业体系的提升。同时,近年线上平台的火热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半径,极大地摆脱了地域限制。不过,同质化竞争、品质参差不齐、流通环节成本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