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粮食协议被终结,全球粮食危机阴霾再起?对我国意味着什么?

从去年至今,黑海粮食走廊的持续运行,为稳定全球粮食价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曾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全球粮食安全的“希望灯塔”!在7月17日到期之后,俄罗斯单方面终结了协议。

俄罗斯为何要单方面终止协议?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签订后,都运送了什么?这些粮食都去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和进入厄尔尼诺年,这是否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阴霾再起?协议被终结之后,为何国际粮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我国作为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的第一大接收国,这对我国又意味着什么?

图片

为何黑海粮食出口协议被终结?

自该协议签订以来,俄罗斯就对该协议一直抱怨不断,称该协议未能兑现释放因西方制裁而受阻的俄罗斯粮食和化肥出口的承诺。尽管其粮食和化肥出口确实没有在制裁范围之内,但俄罗斯表示,与制裁相关的对其银行、运输和保险的众多限制,使其贸易难以为继。

当然,如果站在中立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跟的。根据路孚特贸易流量数据,2021-2022营销年度,俄罗斯出口了大约3000万吨小麦,这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2022年第一季度化肥出口也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25%,部分原因是制裁的寒蝉效应。

但在2022-2023年度,由于俄罗斯小麦获得大丰收,其小麦出口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2023贸易年度,俄罗斯小麦出口量达到了4550万吨,预计2023-2024年度,将再创4750万吨的纪录。

根据大宗商品追踪机构阿格斯的数据显示,2022-2023年度,俄罗斯氮肥出口量为790万吨,比2021-2022年度增长12%;俄罗斯也是磷肥(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主要出口国,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去年其出货量略高于400万吨,较前一年度同比增加9%。不过,其钾肥出口量在2022年下降了37%。,这主要是由于全球需求疲软所导致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俄罗斯的粮食贸易达到高位的同时,其化肥市场其实也正在稳定运行。

图片

这并不是俄罗斯第一次退出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的续签,在2022年10月和2023年5月,俄罗斯曾两次声称要退出黑海粮食出口协议。从其提出的要求来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解除对其银行、运输和保险等的众多限制,因为这对俄罗斯粮食和化肥以外的贸易带来了严重影响。

另外,俄罗斯的要求也包括恢复化肥重要原料氨的出口,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氨出口国,但自俄乌冲突以来,由于通往乌克兰黑海港口皮夫登尼港的阿里亚蒂-敖德萨管道一直处于关闭之中,该管道每年向世界出口了大约250万吨氨,自战争以来,俄罗斯没有出口任何氨。

总之,俄罗斯单方面终止协议,其真正的目的是以此为条件,换取释放其它贸易受限的现状。未来在各方的利益博弈达成一致后,黑海粮食出口协议仍将会大概率回归全球粮食市场,即使是换个方式。

图片

黑海粮食出口协议都运送了什么?

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签订之后,究竟都运送了什么?送往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因为这些要素也是大家一直所争论的。有人说是欧洲,有人说是亚洲,我们不妨以事实数据为依据。

根据联合国黑海粮食倡议联合协调中心统计的数据,截至7月17日协议终结,乌克兰通过黑海粮食走廊,共向世界45个国家出口了3286万吨粮食。

运输的粮食品种中玉米占比51%、小麦27%、葵花子类(葵花籽油和葵花籽粕)11%、其它(油菜籽、大麦等)11%。

图片

在这45个国家中,其中,发展中国家接收的粮食量占比57%,发达国家占比43%。按照各大洲来计算,欧洲接收量为49%,亚洲39%,非洲12%。

图片

根据世界银行收入级别分类来看受益人群,高收入受益人群占比44%,中等偏上收入受益人群占比37%,低等偏上受益人群占比17%,低收入人群占比3%。

从受益主体来看,欧洲无疑是最大的受益群体,其次是亚洲国家,最后才是非洲国家。这也是俄罗斯终止协议的一个理由,其认为黑海走廊出口的粮食并没有被运送到最需要粮食的地区。

图片

全球粮食危机阴霾再起?

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小麦、大麦和葵花籽油和发展中国家依赖的其他廉价食品的全球主要供应国。黑海协议无疑有助于降低小麦、植物油和其它粮食商品不断飙升的价格。协议中断后如果后期不能重新签订,的确会对全球粮食的贸易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但要说全球粮食危机阴霾再起,似乎有些武断和危言耸听。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2022年初,俄乌危机发生以后,国际粮食价格在3-5月出现了飙涨的情形,但引发的原因并非俄乌冲突单方面的,而是全球粮食市场利空因素多重奏的结果。

图片

例如,当时全球小麦和玉米预期库存分别处于七年、六年以来的最低点、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尚未完全恢复、美元放水后的加息、恐慌情绪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极端天气。到了当下,虽然这其中的许多影响因素依然存在,但总体上看国际市场粮食供需格局向着宽松的方向发展。

其次,俄乌冲突不但使乌克兰的粮食外运受阻,更是对乌克兰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破坏。

根据USDA最新发布的数据,本年度乌克兰粮食产量预估中,玉米下降27%、小麦35%、葵花籽18%、大麦31%,这将导致其出口量大幅下降。根据预估,预计2023-2024年度玉米出口量将由上季的2700万吨下降至1900万吨;小麦出口量也由上季1600万吨下降至1050万吨。

图片

无论是地缘冲突还是极端天气,每年不同地区的粮食都有歉收的可能,但粮食系统自我修复的弹性很大。一个地区歉收,很快就会被其它地区的丰收所弥补。例如,随着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的增产,已经增加了小麦和玉米的出口。

再次,上年度市场反应强烈,是因为俄乌危机属于突发事件,乌克兰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当时有2000万吨粮食因滞留而无法出口,存在霉变的风险。但目前,乌克兰已经在寻找其它替代方案, 例如利用邻国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和多瑙河运输粮食。尽管运输成本会增加,但粮食总归是汇入全球市场,有和没有是完全两个概念。

以上这些因素在资本市场体现的更加明显,由于担心即将出现供应紧缩,在消息确认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上涨了2.7%,至6.80美元/蒲式耳,玉米期货上涨0.94%,至5.11 美元/蒲式耳。

但到了尾盘的时候,这些合约放弃了上涨,并出现了下跌。小麦价格仍较2022年3月俄乌危机发生以后创下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54%,而玉米价格较2022年4月创下的10年高点低37%。从中反映出,除了人们对协议中断有着心理预期以外,也从侧面体现出俄乌危机对全球粮食市场的预期影响已经没有冲突开始的时候那么强烈。

图片

黑海协议被终结,对我国意味着什么?

黑海粮食走廊开通以后,我国的确是所有国家中最大的粮食接收国。截至7月17日,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国从乌克兰接收了将近800万吨粮食。其中包括570万吨玉米、150万吨葵花籽粕、37万吨豆油和34万吨大麦。这是否意味着对我国影响较大?其实不然。

我们都知道,我国依赖进口的粮食中,玉米是第二大进口品种,近几年每年的进口量大约在1800万吨左右,美国和乌克兰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二者占据了99%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中乌克兰占比大约29%。

在俄乌危机发生以后,确实也对国内的玉米价格带来输入性上涨压力,但随后我国加速了多元化进口渠道的布局。打通了包括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多国在内的粮食输华走廊,特别是巴西玉米输华走廊。

图片

在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几乎不从巴西进口玉米,但从去年年底以来,我国从巴西进口的玉米数量激增,已经超越乌克兰成为我国第二大玉米进口来源国。目前巴西进口玉米理论完税价格要比国内玉米价格低740-800元每吨,而目前巴西第二季玉米已经进入收获中后期,在巴西玉米获得丰产的前提下,预计下半年的进口量将更多。

对于乌克兰缺失的玉米市场,我国可以通过新增加的渠道来补充,而粕类以及植物油产品,在国际市场替代品较为丰富。综上所述,在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后,虽然国内市场可能会失去乌克兰的进口粮食补充,但完全通过新的进口渠道来补充,因此,也不会对我国粮食市场造成明显影响。

图片

总之,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冲突和经济危机,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厄尔尼诺年,后期全球粮食生产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当多个系统崩溃时,远比一个的破坏性要大得多。因此,协议被终结,为后期粮食价格上涨和粮食不安全埋下了风险种子。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