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种地、无人种地越来越严重,中国农民怎么了?

如果让一个身家5亿退休赋闲的富翁全情投入种地,用的是兰博基尼的拖拉机,雇的是最顶尖的农场经理,连放羊都用无人机,一年能赚多少钱?

1200元,平均一天挣不到3块3,这就是《克拉克森的农场》里的“暴躁老头,在线种地”,英国主持人克拉克森用一年的时间和巨额的成本,充分证明了一件事——种地,可能是这世界上最辛苦最困难的事业。

而在我们的文化里,种地听起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你知道种地到底能赚多少钱吗?如果“回家种地”是一条可行之路,为什么如今农村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头发斑白的老年人?

01、中国未来,还有人种地吗?

先来回答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农村种地,都是老年人为主,原因很简单,年轻一点的都去城里打工了。

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一万九千块,其中的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打工赚到的钱接近8千块,而靠务农平均赚到的仅为3200多块,这是一道不需要犹豫的选择题。

图片

许多人利用农闲时间送送外卖,都比种地一年挣得多,壮年劳力都走了,剩下老年人种地,心有余力不足。

很多爷爷奶奶只能照料离家近的一亩三分地,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多达3000万亩,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3个上海市的大小。

那我们再深入往上游去问个问题,为什么种地这么不赚钱?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我们在说种地的时候,到底聊的是什么。

我国目前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粮食,占到总种植面积的7成,其次是蔬菜、油料和水果,所以当我们说农民的收入问题时,主要是指种粮的农民,一方面是因为种粮食的人数最多,另一方面也因为种粮的收入没有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高。

图片

就以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水稻为例,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统计数据来看,如果你种了一亩水稻,也就是大概1.5个篮球场大小的田块,大约能收入1341.24元,再刨去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费用1281.25元,算下来一亩水稻一年的净利润是59.99元。

图片

如果你种的是另两大粮食作物,那每亩净利润分别是129.1元(小麦)和162.07元(玉米),即便是算上政府的补贴,普通农民每亩地少的再加十几块,多的加一两百。

但是同样是这亩地,如果你种的是柑橘,平均净利润能达到3000元左右。

图片

种粮食不赚钱,在农村早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既然这样那可不可以让农民改种果树呢?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个答案恐怕也是不能。

早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与原农业部就基于人口、粮食亩产等综合因素计算出,如果要确保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至少需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尤其是其中15.50亿亩的“永久基本农田”,已经确定种稻谷、小麦、玉米的土地,就只能种这些粮食作物,私自改作其他用途是违法的。

图片

国家需要确保国民的粮食安全,农民想要增加收入,一个根本性的矛盾,暴露出来了。

02、我们国家的粮价是不是过低了?

多年来网络上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质疑声:我们国家的粮价是不是过低了?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提高粮价,让农民多赚点钱?是不是太低,我们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2021年,我国三大主粮的平均价格,分别是2.1元、1.44元、和1.43元,与之对应的国际平均到岸价格,相比之下两高一低,可见粮价太低的说法站不住脚。

图片

而且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粮食也不能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价格随便跟着市场大起大落,如果短期内大幅提高国内粮价,只会让更便宜的进口粮食更受欢迎,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积压,到时候引发的一系列危及粮食安全的连锁反应只会让问题更加棘手。

农民收入低,问题其实并不是出在粮食的价格上,而是成本上。

我们回到三大主粮的成本收益表,可以看到,在生产成本中除了种子化肥农药等这些固定的支出,占比最高的就是人工成本。

图片

如果把其中占最大头的“家庭用工折价”和美国相对比的话,会发现我们种水稻的用工成本是人家的4倍,种玉米是人家的11.73倍,而种小麦超过了16倍。

图片

为什么我们种地的成本这么贵?究其根本,还是我们农民的人均耕地实在是太少了。

中国超过9成的农民,手里的耕地面积小于1公顷,这个比例是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

图片

我们都知道美国走的是大农场模式,一家农场利用农机就可以管理上百亩耕地,成本摊得非常低。

而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是80%的土地分布在2.6亿的小农户手里,平均一人管理6、7亩土地,耕地分散,导致经营规模过小,大型的农机设备派不上用场,传统的人力耕种又缺少年轻人,老人种地、无人种地的问题也就愈演愈烈,种地也越来越不赚钱。

看起来,一场新的农业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说起农业改革,其实我们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我们如今的农业模式走的是耕地分散的“小农经济”,之所以是这种模式和我们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都有着复杂的联系,但今天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也是改开后的一次重大农改的副产品。

1978年以前,农村走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大锅饭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很低,一亿多农民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能解决。

1980年,邓公公开肯定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渐渐在全国各地铺开了,事实证明这种把“土地从集中到分散”的改革方法,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

农业生产模式及时调头,解决了当时人们最迫切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也奠定了耕地较为分散的农业模式雏形。

但经济问题,从来都是动态调整,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改开以后的30年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人口比例,已经从过去的一比四,变成了一比一。

整个国家的生产结构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加速缩减,过去让亿万农民吃上饱饭的“新”农业生产模式,再一次不适配了。

我们前面提到的土地撂荒困境,就是这种“不适配”的缩影,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这种不适配?

03、中国未来,谁来种地?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让机器代替人力看起来是当前唯一的解决方法,也是大势所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72%。

这个成绩,整体来看相当不错,但具体到不同的地貌,又有不同的难点,比如占比三成的丘陵山区耕地,目前大范围使用的大型农机设备,就不适用于这些地区。

所以2021年,农业厅和财政部又出台新的指导意见,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再次强调了一遍,目的就是为了刺激这部分市场活力,改善特殊地貌地区的农机使用情况。

想要达到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水准,除了要有充足且适配的农业设备,还需要有适度规模化的土地,以及职业化的农民,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片

如果说80年代的政策是让土地“从整体到分散”,那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土地再“从分散到整体”。

针对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就是在2014年农地产权“三权分置”后的土地流转制度。

简单点讲,就是允许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的同时,可以把经营权转租给别人,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土地连片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规模越大,单亩的补贴也越多。

截至2021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超过5.55亿亩,土地重新集中了,“供销社”、“合作社”也从中国人的记忆深处走出来,这些机构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同名组织,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农村基层,它们整合了各级市场资源,有更多的办法来解决卖粮和引流的问题,去年在微信群里搞过粮食蔬菜包接龙团购的氪官,可能对此会有一点点印象。

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放弃在大城市内卷回农村创业,选择的方向很多就是办合作社,《去有风的地方》里,李现扮演的谢之遥也是类似的角色。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在去年返乡的已经达到了1100万人,当然了,和选择离开乡村的人相比1100万不算多。

但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有更开阔的眼界,也有对家乡的热爱,更容易蜕变成专业性更强的“新农人”。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农村没人种地,本质上是担心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的衰败。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可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土地集约化和农业规模化才有可能实现。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农业人口转移的同时,保护好他们的利益,让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还能有所保障。

2003年,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也就是当年力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杜润生老先生,在90岁生日之际,曾表示还有两个重大问题放心不下,一个是怎样减少农村人口,组织好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民取得完全的国民待遇。

另一个是农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而全世界的经验是,最好建立农民协会。

2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看到杜老先生的提议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过去40年来的经济奇迹,有科技的助力、有工业的支持,但更离不开的是农业作为最稳固的基石,托起所有人加速前进的前提。

三农问题从来不止关乎农业本身,过去是、未来仍然是整个社会运转的稳定之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财经(ID:krfinance),作者:张隆锋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