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几年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一、粮食行业概述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存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粮食”在我国一直是对用于充饥的大田作物产品的统称,目前,国家统计局对粮食的统计包括谷类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等)及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三大类,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

图片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几年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稳产高产,实现了十九连丰。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图片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人均占有量也从2012年起就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国际上通常认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就代表该国或地区粮食安全,这意味着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

图片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图片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从粮食库存看,十年来,随着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我国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库存总量大、分布广、比重高,玉米政策性库存进一步充实,粮食库存结构更加优化,市场调控和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充裕的粮食库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厄尔尼诺+黑海协议影响,粮食安全或再引发关注

1、厄尔尼诺条件形成,粮食生产风险加剧

然而,2022年以来,受经济冲击、地缘局势、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尤其是2023年,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回归的影响,东南亚国家部分地区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南美多地则发生强降雨并引发洪水及次生灾害。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90%,预计此次事件至少为中等强度。过去数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通胀、农业和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增长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例如,在印度,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导致大米产量下降,政府不得不禁止部分大米出口,这引发了国内外的恐慌性购买和囤积,导致粮食价格飙升。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影响粮食产量。在许多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气温升高和降雨减少,这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非洲之角,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导致粮食减产,进而引发粮食危机。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一些脆弱的国家可能会因为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而陷入经济困境,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萎缩。

总体来看,厄尔尼诺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到我国,夏粮已经结束,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主要是我国水稻和玉米产量,水稻面临的是过剩,玉米主产区影响有限,但这次风波已经明显引起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外界担忧今年多个地区大米收成将受到影响。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受厄尔尼诺影响,多国限制大米出口,此前,印度政府出台了关于非巴斯马蒂白米出口的限令,这也导致市场对于未来国际大米供应产生了一种紧张的预期。但具体到对我国大米的影响来看,我国大米产量充足,少量进口是用于替代玉米做饲料加工用的碎米,和调节国内品种余缺的糯米和香米,因此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有限。但这也提示了我们,要不断地推进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加与“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型粮食出口国的合作,实现粮食进口多元化。

 

2、黑海粮食协议终结,粮食安全风险加剧

黑海粮食协议是一个旨在促进黑海沿岸国家之间粮食贸易合作的协议,该协议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二战后,为了推动欧洲经济重建和增加粮食供应而成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将其称为全球粮食安全的“希望灯塔”。近日因俄罗斯的终止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协议牵动着80个国家,与我国的粮食进口和国际贸易息息相关。

从量级来说,我国是黑海粮食出口协议下的最大接收国,若协议续签失败,乌克兰作为我国的重要供应国之一,其粮食出口减少可能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减少,进而对我国的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其次,由于粮食进口量减少,我国可能需要寻找其他粮食供应国,这不仅需要我国进一步扩大粮食进口渠道,还可能增加我国对其他粮食供应国的依赖性。同时,由于全球粮食市场供应的不稳定性增加,我国的粮食进口成本可能上升,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一定挑战。由此可见,黑海粮食协议一日未得到落实,全球面临的粮食安全风险就增加一分。

资料来源:观研报告网

四、国家高度重视病虫害灾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病虫害是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扩散范围广,扩散速度快,已经成为了高发性和常发性的灾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因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40%。近年来,由于复种指数提高、耕作制度变化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导致多种病虫出现、繁殖、扩散,土壤和环境中病虫初始菌源量和虫源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成灾概率增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2022年,由于受到2021年秋季多雨、土壤湿度大的影响,加之年头年尾降雨降雪天气频繁上线,为春季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提供了很好的气候条件,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

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自1998年起,连续多年持续实施全国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多年来,国家每年组织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分病虫、分区域、分时段落实防控措施,强化分区治理、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减轻了灾害损失,为实现农业稳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22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面积达到11.84亿亩,累计挽回粮食损失2890亿斤、同比增加32亿斤,病虫害实际造成损失4%、同比减少0.19%,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07%。

此外,在法制建设方面,国家还集中颁布了《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病虫害防控相关的法律条例。针对重大病虫疫情,制定并完善了《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沙漠蝗及国内蝗虫防控预案》《关于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控相关重点政策梳理

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名称主要内容
2020.2.20农业农村部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总体目标: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成灾。防控处置率9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区域目标: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虫口密度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9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江南江淮迁飞过渡区,虫口密度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9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虫口密度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2020.3.26国务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规范监测内容和信息报告,明确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发布主体。按照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将农作物病虫害分为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2020.3.6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沙漠蝗及国内蝗虫防控预案按照“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的防范策略,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按照迁入风险,设定50万亩应急防治任务。配套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储备应急防控物资,一旦迁飞入境,立即启动应急防治。农业农村、海关和林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范围分别做好农区、森林草原和口岸监测工作以及入境检疫。
2020.9.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包括草地贪夜蛾、飞蝗、草地螟等10种虫害和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7种病害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2020.10.1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生物安全法聚焦生物安全领域主要风险,完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2021.3.12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地方各级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部门要严格检疫监管及执法检查,重点加强从疫情发生县(市、区)调运的带土农作物苗木、带土绿化苗木、草坪草等检疫,发现疫情的要停止调出,确有需要的,经检疫处理合格方可调离。
2021.12.24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规范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织牢织密监测预警网络,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防治病虫害是我国多年坚持的农业工程,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防控发展的关键词。

五、转基因商业化加速落地,为粮食安全添砖加瓦

在厄尔尼诺、黑海协议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粮食安全重要性日益提升,转基因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转基因产业化试点方面,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在科研试验田开展,2022年扩展到内蒙古、云南的农户大田,今年试点范围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区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转基因效果方面,试点效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大豆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11.6%,转基因水稻更是可以提高产量30%以上。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全球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种类从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累计种植400多亿亩。在已批准商业种植的主要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已接近饱和。全球范围内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比例,棉花79%,大豆74%,玉米31%,油菜27%。我国种业政策频发,转基因商业化或加速落地,预计未来转基因技术将为粮食安全添砖加瓦。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在不同的时期,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不同,行业发展方向也应做出调整,在新时代,国际局势中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提升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和水平,这要求粮食企业加强产业链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