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农业“芯片”战争,悄悄打响

人们喜欢用“魔幻”来形容这几年的时光,不管是特朗普的上台、中美贸易与科技战,还是胶着的俄乌战争,以及到今天还困扰着大家的新冠疫情,都可谓是“活久见”。

但恰恰是在这“活久见”的背后,让我们清醒认识到“自给自足”这几个字的千金分量。“造不如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美科技战的博弈,让每一个中国人幡然悔悟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从古至今,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化,炎黄子孙从来都明白什么叫做“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见面那一句“吃了吗您呢?”透露出中国百姓最质朴的祈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想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业科技,这一农业“芯片”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01、从“洋种子”遍地开花,到中国种业崛起

但凡有过忍饥挨饿经历的人,谁也不会否认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最显著飞跃是中国人彻底摆脱了温饱不足的困境。旧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粮食总体匮乏,多数老百姓难免会为缺衣少食困扰,占到全国80%左右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闹饥荒闹春荒连年都会发生。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就有人“预言”中国政府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西方又有学者“担心”谁来养活中国,提出中国发展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如今的中国人,除尚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宣布完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几乎大部分中国人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正在向吃得有营养、安全和健康迈进。

从挨饿到吃饱,可以说种子对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巨大。然而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中国种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70年代,国内良种资源匮乏,科研经费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少,我国育种技术“一穷二白”,落后世界整整30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的种业市场,经过10多年的试探,加速入侵。国产种子产能低、品相差,储藏还困难。“洋种子”趁机盘踞中国市场,形成了稳固的产销推广网络,先低价垄断,后抬高种价。

“生生把从以色列进口的番茄种子抬到8元一粒,4000元1克。一斤种子的钱就能把低配版法拉利带回家,这让多少老百姓叫苦不迭。除了番茄之外,一公斤日本产甘蓝种子卖到6800元、胡萝卜种子则卖到每罐1.2万元。”

小小一颗种子,是粮食武器,牵动着14亿人的口粮!能否打赢种子保卫战,决定着中国人的生存命脉会不会攥在别人手里。

1974年,袁隆平团队选育出第一个大面积生产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当时比普通水稻增产20%。1991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并创造了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1993年,大北农人从“两个人、两万块、两间房”开启种业创业征程。大北农不易“报国兴农”使命,在这近30年的征程里,大北农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及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奋力发展国产种子。

近年来,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为国家提供了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重要作用。

种业是中国农业领域的命根子,也是科技领域的定海神针。如今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被全球种业巨头牵着鼻子走,这背后,离不开袁隆平等“农业英雄们”的付出,离不开大北农等一批坚定“报国兴农”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拼搏。

正是由于中国人自己拥有杂交水稻等先进粮食种子技术,由于大北农这样中国人自己的种业企业繁育国产良种,将种子产业化,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有效克服了种子退化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种业的崛起,国产良种奋起反击,保住了中国人的饭碗自主权。

02、创种科技,把农业“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

种子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要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国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留种、计划供种、市场供种3个阶段。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律规章,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社会资源投入种业的积极性,多元主体进入种业市场带动种业快速发展。我国种业现状:

(1)品种分布集中,单产水平不高。我国种业发布集中主要由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以及马铃薯组成,2019年,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以及马铃薯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约70%,其中玉米的占比最高;从我国的品类占格局来看,2013-2019年,我国品类格局较为稳定。但我国的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不高,只有美国的60%不到。

图片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三大主粮商品化率较高,蔬菜品种依赖性高。我国主粮商品化率为73.3%,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主粮由于种植面积大,商品化率较高,其中玉米和杂交稻的商品化率达到100%。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不同的品种比例各不相同),其中,耐储的番茄、甜椒、洋葱、胡萝卜、茄子、马铃薯、西蓝花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较大,超50%,少数品种全部依赖进口。

图片
来源:《中国种业发展报告》

(3)种企数量多,规模小,同质化高。从企业的数量来看,我国种业企业数量较多,2010-2016年,由于系列种业政策出台,行业门槛提高,企业数量下降至4516家;2016年之后,企业数量呈现上升态势,2019年种业企业数量达到6393家;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种子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2019年规模30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超65%,一亿以上的企业仅占5.35%;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中国种业企业CR5市占率仅为9.6%,竞争格局分散,市场竞争激烈;从整体的竞争格局来看,近年来国内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下降。

图片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4)种质资源依赖进口。我国种业大而不强,是种子的净进口国,2018年贸易逆差达2.24亿美元。我国主要的进口种子类别为草种和蔬菜种子,除了玉米种子小比重依赖进口,其余主粮种子基本实现完全自主,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我国种业派生品种占比较高,而原始创新品种不够。

图片
来源:中国种子贸易协会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种源层面存在进口依赖和技术依附,产品层面竞争力不足,导致农产品进口持续扩大。中国虽然拥有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但在全球市场份额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种业创新“卡脖子”问题持续威胁我国种源安全。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时期的中国种业,应如何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如何提高种源保障能力,提高种业创新水平,亟待科学分析研判。

解决农业卡脖子的难题,核心就是要在技术层面来打破种质来源、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难题。进一步激活种业创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打赢种业翻身仗。

(1)加大创种科技力度,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用“先天畸形,后天弱小”来形容我国的种业的过去,不足为过。我国种业创新的主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存在小、散、低、重的问题,与国际巨头相比差距明显。我国种业企业研发总投入不到德国拜耳一半,而国内育种资源、人才的大头仍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技术向育种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中国种业想要突出重围,实现独立自主,就必须要重视创种、育种技术的研发与资金投入。以大北农为代表的农业科技企业,率先聚焦创种科技,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创种科技作为大北农集团旗下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专注于农作物种业的研发与推广,包括生物技术、玉米种业、水稻种业、大豆种业、经作种业、创种基因等板块。截至2021年底,大北农育种研发累计投入18.2亿元,其中生物技术投入近10亿元,常规育种投入8.2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13%)。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加大对创种技术的研发投入,成效明显。大北农在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上硕果累累。

在常规育种上,截至2022年11月底,大北农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26项,选育国审品种近200个,其中C两优华占、农华101、黑河43等水稻、玉米、大豆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北农种业参与研发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生物育种上,截至2021年底,大北农已累计获得国内发明专利99件,国际发明专利37件,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产品已通过ETS和ISO9001双重认证,大北农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性状产品DBN9936、DBN9501、DBN9858、DBN3601T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耐除草剂大豆DBN9004已获得安全证书,同时还获得阿根廷种植许可与中国进口证书,相关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大豆性状产品DBN8002已于阿根廷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2日通过安全评价,正式获批种植许可。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储备种业有生力量。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种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保障是中国种业得以长久发展的根基。大北农等农业科技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大北农种业拥有育种科研人员31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与硕士学历人员占总研发人员的45%。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玉米育种专家10名、水稻育种专家5名。科研团队的含金量显著提升。

有人,才能成事;有人才,才能成大事。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也是巩固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方。多年来,大北农集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100余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共建、高端人才引进共享、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重大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建设等。种业的可持续发展终究离不开种业高端人才队伍的壮大。

(3)精准布局,优化种业资源配置。种业强,企业必须强。近年来,我国种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兼并重组明显加快,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知己知彼,见招拆招。对于我国大农业、小农户和物种类型多样、生态区域复杂的基本国情和种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有清晰的认知。在发展思路上既要扶持培育大而强的领军企业,也要支持发展专而精的特色企业,提升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逐步构建大中小、多层次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主体格局。

作为种业的头部企业需要立足行业,精准布局。大北农等领军大刀阔斧整合行业资源,未来十年将开展“龙江十年千亿投资计划”,具体落地项目包括“二中心、一园区、一集群、一基金”,致力于为推动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设立三亚创种基因公司,专注于全球种质资源收集创制和前沿生物技术突破集成;新收购云南大天种业、广东鲜美种业等玉米、水稻优势种业企业,快速提升产业规模,把中国种业做大做强。

(4)健全种业政策制度体系,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一个行业想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进一步完善种业法律制度,扩大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权利保护范围,延伸保护环节,提高保护水平,加大保护力度,用制度导向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依托多边系统,有序有效地引进种质资源;依托优势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搭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挖掘平台;推动种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把战略资源转化为现实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北农依托发改委重大项目和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生物工程育种创新联合体于2022年7月27日在三亚成立,以关键技术、种质资源、品种选育和产业应用为主要目标,联合政府、院所高校与企业力量,合力形成政产学研多元融合、全面协同的新格局。

03、凤凰岭下,“农业硅谷”拔地而起

近年来,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限制提升,2017年开始,品种审定数量开始快速激增。2019年全国国审和省审品种审定数量4219个,同比增加26.5%。此外,玉米和水稻转基因种子的审定数量上升幅度大。截至2020年,玉米的审定数量达到2817个,水稻的审定数量为1913个。

图片

2020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达到了1300亿元,比2019年增加112亿元。受益于粮食行业整体景气度的提升,叠加未来转基因商业化应用落地,预计2026年我的种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

图片
来源:《中国种业发展报告》

中国种业目前正处在发展机遇期,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种业种子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正处于整体上升的状态。鉴于中国种业在国际市场份额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加速提升和巩固种业市场份额的拓展和掌控能力是关键。

对于未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中国的种业企业不仅要打赢种子保卫战,还要引领种业技术发展前沿,提升国际市场份额。面对机遇与挑战,大北农应国家号召,2035年创建全球第一的农业科技企业,为科技自立自强、农业现代化、民族复兴中国梦作贡献。

12月28日上午,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传来重大喜讯,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盛大开业。这座新近建成的“农业硅谷”是大北农集团出资建设,投资价值80亿,占地近100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可容纳研发人员6000人,行政人员2000人,是全球单点最大的农业企业研发园,坐落其中的凤凰实验室将成为全球生命科技领域的领导者,未来将成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新力军。

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北农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全力践行科技助农,其产业涵盖种业、食品、饲料、动保、养殖、农业互联网等方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大北农积极承担行业使命,以“生命科学”作为突破口,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大北农将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争当排头兵,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大北农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及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建立了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美国、荷兰、以色列设立实验室,形成国际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以大北农的“中国芯”助力中国种业的自立自强,不仅要有“家里有粮”不愁吃喝的底气,还要有从国内第一迈向全球第一壮志。大北农在凤凰岭下绘出宏图万里,鹰击长空正当时。

04、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源安全被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国家对种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空前。“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关键。

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洋种子遍地开花。中国种业长期存在“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套牌”乱像,忽视对于创种、育种的研发投入。面对种质资源的收集积累久、起步早、科研投入大的国外种子公司的种子霸权,以大北农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牢牢地把中国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仓廪实而天下安。

作为农业“芯片”,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前端基础。在经济内循环的背景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实现经济稳步向前的物质基础。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

大北农等中国企业坚持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手握农业“芯片”,打造农业“硅谷”,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盛大开业,再次向世人展示中国种业强盛的发展势头与“报国兴农”的时代使命。“农业硅谷”平地起,中国种业大有可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ID:zhenghedao),作者:谢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