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还是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对提高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存在较好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2022年,中国白灵菇产量为3.43万。
据统计,2023年宠物猫数量约为6980万只,同比增长1.1%,宠物狗数量约为5175万只,同比增长6.8%。宠物食品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养宠规模,近年来由于我国宠物数量及养宠人群的规模均在不断扩大,宠物相关产业和市场规模也在蓬勃发展,狗粮猫粮市场也同样保持正向增长。
调味品作为消费者饮食中的刚需产品,我国调味品市场需求稳步提升,行业发展韧性强,2016至2023年市场规模从3016亿元增加至59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12%,目前我国调味品行业新品牌、新品类、新企业及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零售和全渠道不断建立。
食用菌在中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而鸡腿菇作为食用菌行业中的一种珍稀品种,其人工栽培技术愈发成熟,已成为国内伞菌目大宗栽培的食用菌之一。202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4222.54万吨。
近年来,随着对食用菌绿色种植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食用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品质、产量和效益都实现了极大提高,为猴头菇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4222.54万吨。
榆黄菇品种已多年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具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抗病性、抗杂性、抗逆性强、栽培周期短、产量高、商品价值高等特点,盛产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2022年,贵州的榆黄菇产量为5.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比重的一半(48.7%)。
目前,金福菇仍是一个小众食用菌品种,市场应用价值尚待开发,但因金福菇具有栽培技术简单、管理粗放、生物转化率高、栽培模式多样等优点,市场前景可观。2022年,中国金福菇产量为1188.15吨,近年的总产量变化幅度较大,价格上升。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趋于多元化,秀珍菇作为食用菌中的一种,因味道较好、外形奇美、营养价值高等特质,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推动了整个食用菌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秀珍菇行业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4222.54万吨。
农产品(Farm Produce)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大米、高粱、花生、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土特产等。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藏红花属于须根系浅根植物,喜轮作忌连作,耐寒性较差,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80天左右,所以种植成本较高,但是市场价格也相应较高,我国的藏红花仅有少量栽培,国内最大的藏红花产地在崇明岛。整体来看,我国藏红花(干花)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22年的藏红花(干花)产量约为2830千克。
2022年,中国石斑鱼养殖产量为20.58万吨,同比增长0.83%;主要养殖于广东、海南、福建等海域。
随着国家对林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对绿化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林业机械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林业机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我国林业机械市场规模约为562.8亿元。
鳜属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处活动觅食,不喜欢作长距离的徊游和迁移,也不喜群居,作为广温性鱼类,最适生存水温在23-28℃之间,繁殖季节则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7月上旬。2022年,中国鳜鱼养殖产量为40.1万吨,同比增长7. 36%。
南美白对虾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还因自身壳薄体肥,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之功效,而深受大众喜欢,稳定的市场需求使得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在近年持续超过100万吨,2022年的中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为127.36万吨。
2022年,中国扇贝养殖面积为38.9万公顷,实现一定的恢复性增长;其中,辽宁、山东二地的养殖面积合计占全国比重的86.5%。
整体来看,2022年的我国尿素行业实现供需双增。供给而言,2022年的尿素产能与产量分别为6634万吨、5761万吨;主要是国内尿素停产企业复产,行业开工率提升,日产居于高位。
2022年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16692.0万公顷,较上年增长0.53%,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为12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占比69.4%。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提高农作物产量需要增加肥料的使用。随着在种植作物时对肥料的需求量增大,具有多项优点的特种肥料的需求也将随之扩大。
因木材的诸多优点,如易加工、导热率小、缓和冲击、耐久性强等,使实木地板成为最受欢迎的铺地材料,又因实木地板的油漆涂装可以基本保持木材的本色韵味,在色系上几乎可以与所有常见的流行家具、装饰面板相配,所以需求量较为广阔。2021年,中国实木地板产量9936.61万平方米,实现恢复性增长。
2022年,中国罗非鱼苗种数量为175亿尾巴,较上年的182亿尾下降了3.47%,不断低走;细分来看,广东和海南的全年罗非鱼鱼苗产量分别为73.76、49.75亿尾,合计占了全国比例的70.58%。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使农民成为最大获利者。2022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2.1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为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农用薄膜行业完成累计产量较上年增长4.1%至83.1万吨,有所回暖;其中,云南、山东、甘肃、四川、湖北等省市的农用薄膜产量居前,四川、湖北、河南产量增幅较高。
军曹鱼已经成为中国广东、海南、福建沿海的重要海水养殖对象,被称为海水网箱养殖中最有养殖前景的鱼类之一,也具有研究价值。分地区来看,2022年广东、海南的军曹鱼产量分别为20838吨、和8015吨,合计占了全国总产量比例的99.6%。
甘蔗渣产出与甘蔗榨糖环节密切相关,国内甘蔗制糖集中度较高,甘蔗的种植面积、制糖产量近年来相对稳定,蔗渣浆的供给亦处于稳定水平。2022年我国的甘蔗产量为10338.13万吨,较上年下降3.1%。
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生物农药销售额仅15亿美元,2020—2025年,预计全球生物农药市场将以约1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5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销售规模将超过80亿美元,行业发展潜力较大。
中国作为世界上竹浆产量最大的国家,拥有年产能10万吨以上现代化竹化学浆生产线12条,总产能达到220万吨,其中竹溶解浆产能60万吨。新版限塑令对限塑范围、可替代品选择等作出规定,为竹浆纸生产企业带来新机遇,2022年的中国竹浆产量为246万吨,同比增长1.7%。
在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回暖背景下的社区团购不仅可以推动上游农业产业链重塑,还能助力开发零售下沉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22年的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9732.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调味品行业产业链中,上游主要包括粮食原材料和包装原材料的供应;中游主要为调味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下游为调味品的消费市场,一般可以大致分为经销与直销两种方式,B端的消费者包括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C端的消费者主要为家庭消费。
目前酱油是调味品的第一大品类,食用盐、食醋、味精、蚝油等细分品类紧随其后。随着预制菜、社区团购等产业的兴起,推动餐饮、零售、食品工业三大渠道加速融合,为调味品行业市场份额的变化提供契机。 调味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酱油为第一大品类。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2021年调味品百强企业总产量1831万吨,三年CAGR13.19%。以产量计,酱油是第一大品类,2021年产量599.7万吨,占比33%,其次是食用盐(20%)、食醋(9%)、味精(8%)、蚝油(6%)。
无惧短期扰动,消费回暖大趋势不变。2020年受疫情影响,宏观经济承压,居民消费减少,终端需求疲软。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消费支出回升,终端需求逐渐回暖。21年人均消费支出已高于19年水平,餐饮行业逐渐恢复,带动调味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大趋势来看,消费回暖趋势不变。
按销售收益计算,中国普洱茶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15亿元增至2022年的174亿元,虽然2022年的普洱茶销售收益略逊于上年,但是行业整体规模增幅明显,2017-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6%。
从资产来看,2021年恒顺醋业的总资产为32.1亿元;净资产达到21.7亿元,较上年减少了2.3亿元,同比下降9.5%;截至2022年6月30日,恒顺醋业的净资产为21.8亿元,同比增长0.7%。截至2022年6月底紫林醋业的总资产为9.8亿元;净资产为8.2亿元。截至2022年6月底千禾味业的总资产为25.2亿元;净资产为21.3亿元。
养殖方面,我国梭子蟹的海洋养殖面积已连续两次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22年的梭子蟹海水养殖面积恢复至22827公顷,较上年增长6.87%;此外,2022年的梭子蟹海水养殖产量为10.9万吨,同比3.55%。
紫菜的分布范围较广,涵盖了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到东南沿海的潮间带,少数分布在台湾和海南岛沿海,生长期为11月至次年5月。我国的紫菜养殖面积逐年递减,2022年的养殖面积为66312公顷,同比下降2.55%。
近年来全球食用油市场呈现持续成长态势,从细分品类来看,全球常见油类品种主要包括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等。2021/22年,在全球主要食用植物油产量结构中,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产量占比位列前三。其中,全球棕榈油产量为7559万吨,占比35.8%,位居第一。
国务院为了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建成甘肃定西马铃薯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制盐工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食盐产量整体保持稳中有增,2022年食盐产量约为1230.1万吨,2018-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0.93%。据预测,2023年中国食盐产量将达到1241.5万吨。
我国玉米在收获后通过不同的深加工途径能够很好地发挥玉米的经济价值,并实现对于食品、药品、工业原料等众多行业的原材料供给。据统计,我国玉米深加工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110.71亿元迅速增长至2022年的2030.25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2.82%。从细分产品来看,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主要以玉米淀粉为主,2022年其市场占比为65%。
目前,我国海参养殖采用的养殖方式有野生养殖、围堰养殖、底播养殖、池塘养殖及网箱养殖,2022年的中国海参养殖面积为25.04万公顷,同比增长1.19%。中国的海参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及福建;其中,辽宁的2022年海参养殖面积为158.30千公顷,在全国海参养殖面积中的占比达63.23%。
2015至2021年我国花生播种面积稳定增长,2022年中国花生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22年中国花生播种面积约为389.5万公顷,较2021年减少了91万公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22年,我国花生产量从1596.13万吨增长至1832.95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2%;花生需求量从1596.61万吨增长至1889.79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2.44%。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2022年全球棕榈油产量达到7758万吨,同比增长6.33%;全球棕榈油消费量达到7473万吨,同比增长7.27%。分区域来看,印度尼西亚是第一大棕榈油生产国,2022年印度尼西亚占全球棕榈油总产量比重达59.3%,其次为马来西亚,占比23.72%。
从政策背景来看,政府发布了《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和《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计划到2025年,造纸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10%。鼓励进一步提升造纸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木浆、非木浆等植物纤维原料制浆生产线。
自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以来,相关部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基地1265个,面积771万亩,推广水产新品种100个,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9%,配合饲料替代率平均达到84%。
回顾中国冷链产业的发展历程,2018年以来我国进入冷链3.0时代。中国的冷链行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的冷链资源仍非常匮乏。随着改革开放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连锁超市业的发展,中国冷链产业链开始真正形成,多方开始涉足冷链市场。
近年来,我国的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波动幅度较大。据统计,2022年的中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为5573.3万吨,较上年底增长0.5%。近三年,中国氮肥产量有所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的中国氮肥产量为3797.54万吨,与上年底相比出现小幅度增长,同比增速为2.6%。
随着中央政策出台,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等主要竹产业种植省份持续出台地方政策,预计整体竹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叠加整体木浆依赖程度需降低,整体竹行业将快速扩张将带动竹浆纸产业持续向好。
整体来看,2010-2021年我国木材产量整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据统计,2021年我国木材产量达到111589万立方米,达到历史高位,截至2022年我国木材产量为10693万立方米,同比2021年下降7.73%。
据统计,2022年9月至今,日本鳗鲡苗种受上述因素影响,捕捞歉收,渔获量大幅下降,创近年历史新低。东亚地区鳗苗捕捞从前年11月开始,至当年5月结束。受洋流、地热、台风等气候因素影响,每年鳗苗的捕获量都会出现剧烈波动。在经历了2020年的大丰收年后,2021-2022年连续两年捕捞季中鳗苗的捕捞量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从政策环境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蔬菜行业发展,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21年,提出“耕地应当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2022年,提出“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2023年,提出“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
2022年中国味精总产量约263万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阜丰集团、梅花生物、伊品生物味精产量合计占中国味精总产量的95%以上,是行业发展的主力军。2022年我国味精的表观消费量为262万吨,较上年有小幅上涨,增加了26.15万吨,同比增长11.1%。
据中国报业协会统计,中国的报纸印刷总量的最高值是2011年时的1678亿对开张,报纸总印刷量于2012年开始了长达九年的下降期,仅2021年的报纸印刷总量出现了小量回弹。2022年,中国的报纸印刷总量为584亿对开印张,同比下降4.01%。
从全球玉米的消费来看,2015/16年度以后,全球玉米消费在10亿吨以上;2021/22年玉米消费总量突破11亿吨,其中,饲料5.29亿吨、口粮消费1.52亿吨,工业及种子损耗为4.44亿吨,三类消费分别占到全球玉米总消耗的47.03%、14.49%和39.48%,非食物直接消费成为世界玉米消费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