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
回顾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但小麦生产遭遇气候灾害,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受宏观形势影响,我国小麦制粉消费有所下降,但饲用消费大幅提升;小麦进口量连续5年增长,并迈上“千万吨”台阶;年内小麦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上半年小麦价格跌幅一度超过18%,新麦上市后至集中收购期结束,麦价稳步回升,但四季度后小麦价格重心震荡下移。
展望2024年,小麦产量大概率将呈恢复性增长;市场上供给渠道多元、进口总量或维持高位,奠定小麦行情稳健运行的基础;宏观形势持续向好将带动口粮消费有所提升,但玉米价格或低位运行,令小麦的饲用替代优势不再;2024年托市预案或难启动,而2025年小麦托市价格或保持不变。预计2024年,接新前的陈小麦价格或先走弱后回暖,在新麦上市后,市场价格或稳步提升,并在四季度窄幅波动。
2023年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回顾
(一)灾害气候令我国小麦产量和质量受损
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3627.2千公顷,同比增加108.7千公顷,增长0.46%;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781公斤/公顷,同比减少75公斤/公顷,下降1.28%;小麦总产量13659万吨,同比减少113.3万吨,下降0.82%。
小麦产量减少是因为单产下降。据对生长期气候状况的监测,2023年3月份倒春寒、扬花期降雨等不利气候导致江淮、黄淮产区部分地块小麦有穗无粒或是秕粒增多;冬麦成熟期产区多地阴雨寡照,收割后检测毒素超标;麦收期“烂场雨”让小麦大面积出现发芽、萌动、黑头等情况,不完善粒大幅超标,容重严重受损。
2022/2023年度小麦种植投入与上年度基本持平,但受单产下降、品质受损影响,农户种植收益下降。2023年7月份对河南省小规模种植户的调研结果显示:亩均投入约580元,同比增5元,主因是机械化收割费用上涨;出售标准品小麦(按7月上旬一级市场价格计算)亩均毛收入约1210元,同比减330元,主因是新麦价格低于上年同期;综合测算亩均收益约630元,同比减少约330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烂场雨”导致小麦出芽情况严重,7月份“芽麦”的基层收购价不足2200元/吨,相关地区农户的小麦种植收益或低于400元/亩。
(二)口粮消费下降,饲用占比提升
2023年,我国小麦产需总体呈紧平衡格局,主因是小麦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用量显著增加。
据估算,小麦消费总量约13490万吨,同比增1130万吨。其中,制粉消费8400万吨,同比减少100万吨,虽然是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但国内基础投资项目同比偏弱,集团性消费不增反降;饲用消费约3500万吨,同比增加1200万吨,主因是低价“芽麦”大量进入饲料加工领域;工业消费约980万吨,同比增加30万吨,主因是大量高芽率“芽麦”和毒素超标小麦进入酒精加工或工业制胶领域;种用量610万吨,同比持平,主因是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三)我国小麦进口数量大幅提升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2亿吨,同比增长11.7%。其中,小麦进口达1210万吨,同比增加21.5%。进口量连续5年增长,并连续第三年超出进口关税配额量,也是自1995年以来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2023年我国累计出口小麦1.65万吨。
从进口来源国看,澳大利亚进口693.7万吨,占比57.3%;加拿大进口254.7万吨,占比21.1%;美国进口92.4万吨,占比7.6%;法国居第四位,进口81.5万吨,占比约6.7%;哈萨克斯坦进口51.3万吨,占比4.2%。
2023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一)小麦行情受阶段性因素影响明显
2023年,国内小麦行情运行态势弱于上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三个阶段行情各有特征。
第一阶段(1月至5月中旬),主产区麦价大幅下跌。进入2023年,主产区小麦以3220元/吨的均价平稳开局,春节过后因多数行业陆续开工、企业补库需求迫切等原因,小麦行情短暂“飘红”,一度上涨至3260元/吨左右。但进入2月份,麦价开始连续“下台阶”:2月底跌破3100元/吨,3月中下旬跌破3000元/吨,3月末跌破2900元/吨,尽管4月初因托市投放暂停让麦价止跌并反弹,但在4月中旬后再度回归下行通道,并在下旬跌入2800元/吨,5月上旬跌至2700元/吨,直至5月中旬新麦陆续上市,主产区陈麦收购均价2640元/吨。相比1月份,近4个月的时间跌了600元/吨,跌幅达18.5%。
分析来看,供应集中上量、消费支撑不足是引发小麦行情下跌的诱因,而主体心态低迷、产业普遍亏损又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的状态。供应方面,1月至4月份,托市小麦的投放对现货价格造成较明显的牵制;各级轮换小麦在2至5月期间集中轮出,特别是4月份后轮换量大增,轮出价格下调;“卖跌不卖涨”的惯性思维让余粮较多的农户和基层粮点加快出货,而各类贸易商也迫于还贷或变现压力,抛售止损。
需求方面,上半年小麦的制粉和饲用消费均表现低迷。由于渠道中面粉库存较大,春节后加工企业的面粉及副产品销售情况极差,出厂价格大幅下跌,据对样本企业调查,5月份企业平均开机率仅为35%,而上年同期为55%。饲用上,除水产料和肉禽料消费持稳之外,替代玉米的数量也由于养殖形势不佳,制约了小麦的饲用总量。
第二阶段(5月下旬至8月底),陈麦价格触底回升,新麦上市受追捧。5月下旬,陈麦开始反弹,价格回升到2800~2960元/吨区间,同时也带动储备轮换交易成交率显著增长。原因一是市场对于5月下旬产区降雨普遍担忧,提升了企业的采购焦虑;二是加工企业库存降低,而多地新麦成熟期推迟,需要陈麦填补需求;三是前期通过双向轮换进行交易的企业需要采购陈麦来保障交货品质。
5月中旬南部产区新麦零星上市,因品质较低,基层收购价格在2480元/吨左右,且主流“看空”,但5月末江淮、黄淮大范围的降雨让市场预期从“悲观”快速转变为“乐观”。6月底,主产区价格从月初的每吨2680元/吨提高到2780~2840元/吨;对于有时间和品质限制的轮换收购,价格还要更高一些;30%芽率的“芽麦”价格在2460元/吨左右。相比7月份温和的走势,8月份麦价快速提升,主流收购价格涨至每吨3030~3120元/吨区间,“芽麦”均价涨至2740元/吨左右。
推升麦价上行的原因:一是对标准品质小麦的需求集中显现,包括储备轮入持续进行、开学季院校对面粉备货等;二是玉米和豆粕从6月份开始联袂上涨,吸引饲料养殖企业加大对小麦的采购力度;三是“烂场雨”及“七下八上”的洪涝让市场预期一致看多,农户惜售心理也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9月至12月底),消费不畅,但预期犹存,反复震荡2个多月后,小麦价格逐步下行。9月份后麦价进入整理阶段,主流价格在每吨3060元左右。原因是一方面市场需求从高峰转为平稳,另一方面天气转好改善了物流运输状况。受品质差异影响,国庆长假过后,轮换的“刚性”收购和贸易的“灵活”调整,让麦价震幅扩大,但主流价格区间依旧处在每吨3030~3090元范围。进入11月份,麦价震荡依旧但震幅收窄,下行苗头渐显;中旬麦价跌破3000元重要心理关口。12月份,麦价在频繁震荡中继续走低,至年末,麦价进入2820~2900元/吨区间。
年末行情下跌,一是终端消费疲弱,市场难以承受较大的供给压力。“旺季不旺”是近年来的市场特征,而12月份以来的大范围寒潮雨雪阻碍出行,也让社会面上食品、饮食消费相应降低。二是市场供应渠道多元,数量显著增加。宏观形势的不确定性让农户及基层粮点、各类型贸易及仓储类企业都开始加快出粮。三是贸易心态变差,市场情绪出现负反馈。越跌价、粮越多的现实让加工企业为防止行情继续走低带来更多的风险损失,只得以各种名义控制收购进程,但实际情况却适得其反。
(二)夏粮收购特征明显
受“烂场雨”的影响,2023年夏收大规模启动较往年推迟一周左右,但由于购销情绪旺盛,收购进度并不弱于往年。
一是收购总量保持高位,收购进度均衡推进。虽然官方未发布夏粮收购的分项数据,但综合多方信息,估算收购小麦数量或在5900万吨左右,高度接近于上年。
分月看,因为规模收购启动推迟,6月份收购量同比减少,随着各级主体入市,7、8月份的收购量均高于上年同期,9月份收购量也基本处于近年平均中值。收购量虽在逐月递减,但降幅相对均衡,说明市场购销进展有序,心态基本稳定。
二是不同品质小麦的渠道流向“泾渭分明”。“烂场雨”让多个地区小麦的不完善粒、芽麦率均大幅提升,标准品质小麦和“芽麦”价格差距扩大,吸引不同的产业客户“各取所需”。如:标准品质小麦多数被制粉企业和国有各级储备库收购,芽麦率在40%以内的小麦多数被饲料加工及畜禽养殖类企业争相收购,而品质更低劣、毒素超标的小麦则多被加工成制胶用粉或其他类型工业品原料。
三是市场预期基本一致,价格提升明显。2023年夏收小麦产量受损、品质差异较大,市场预期高度统一,在此背景下,集中收购期间的小麦价格涨幅历史罕见。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近三年夏收期间,6月初至9月末小麦价格涨幅分别为5.7%、-2.5%和11.4%,而能够超过2023年涨幅的,只有1994年(涨幅为12.4%)。“芽麦”价格涨幅更令人瞠目结舌,6月初30%芽率的“芽麦”均价在1700元/吨左右,至9月末同品质“芽麦”已经达到2760元/吨,上涨约1060元/吨,涨幅达62.3%。
四是地区差、品质差、品种差同比显著扩大。如:6月中旬,豫中和皖北之间的小麦价差达80~100元/吨,9月份,两地间价差虽有缩窄,但仍保持在60~80元/吨之间,而在2022年同期,两地间价差极小;不同品质小麦的价差在2023年主要表现为“出芽率”的差异,6月底,标准品质小麦和30%出芽率的“芽麦”间价差达到每吨440元,9月末,两者价差至每吨270元;普通小麦和优质强筋小麦之间的价差在9月中旬为 260元/吨,而在2022年同期,两者价差为190元/吨。
五是托市收购再度搁浅,市场化收购成为主流。2023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为2340元/吨(三等),而在6月初至9月底期间,同品质小麦的价格就没有低于过2680元/吨,预案根本没有启动的机会。连续第三年暂停托市收购,也是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第四次政策未启动。在整个收购期间市场化收购占绝对比例,粮价形成也更趋合理。
(三)托市小麦投放减少,底价提高
托市及临储小麦自2023年1月中旬开始投放,除保留之前的相关交易规则之外,托市小麦的交易底价从之前的2350元/吨(三级)上调至2410元/吨;单次投放量从之前的55万吨下调至14万吨。
因投放底价显著低于现货价格,且投放量少,在首次投放时溢价幅度普遍达到400~600元/吨。随后的各周交易也保持高成交率、接近市场价格的交易状态。
据统计,2023年托市及临储小麦共投放15周,累计投放172.9万吨,最终成交158.7万吨,成交率91.8%,成交均价2819.38元/吨。
(四)小麦托市价格连续第四年上调
2023年9月下旬,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公布。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24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每吨2360元(三等),较2023年上调20元/吨。
同时,继续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并分两批次下达,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
此次是自2006年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发布时间最早的一次,且是连续第四年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政策及早发布、价格继续上调极大程度稳定了种粮农户的收益预期,在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同时,稳定了小麦的播种面积,为来年小麦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小麦市场回顾及展望
2023年,全球经济逐渐走出疫情阴霾,复苏势头渐显,但欧美等发达国家饱受通胀困扰,而新兴经济体复苏缓慢,欠发达国家债务危机高悬,加之地缘冲突持续,全球粮食市场行情依旧震荡运行。
国际小麦价格走势在2023年总体表现为震幅收窄、重心向下。在经历2022年如过山车般的行情之后,国际小麦在2023年温和开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主力合约2月中旬达7.98美元/蒲式耳,并成为年内高点。3月份后,随着美欧及俄罗斯等产粮国新季小麦生产形势良好,同时市场对于黑海出口协议的前景持乐观预期,国际麦价接连3个月震荡下行,CBOT小麦5月末收于5.73美元/蒲式耳。进入夏季,黑海紧张局势快速升级,地缘政治造成的出口中断隐忧提升了全球小麦价格的风险升水,而主产国生产前景改善以及产量预期上调,又让国际小麦承压下跌,炒作题材快速切换的6~8月份,美麦期价走出“M”型走势。随着黑海地区庞大的出口前景显现,加之美元汇率坚挺,CBOT小麦一度跌至5.4美元/蒲式耳,创2020年10月份以来新低。整个10~11月份CBOT小麦围绕在5.7美元/蒲式耳一线上下窄幅波动。11月末至12月上旬,由于澳大利亚恶劣气候让正处收获期的小麦受损,以及黑海地区风暴影响出口物流,并伴以中国扩大对外的采购力度因素,CBOT小麦有所反弹,并震荡运行至年末。
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或将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相对缓慢,科技创新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因如此,或有更多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加之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口粮消费或进一步趋缓。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其开始后的一年最为明显,所以虽然度过史上最热的2023年,但2024年或许更热,非常态的气候趋势对全球粮食生产或造成不利影响。推测2024年全球小麦价格震荡幅度和震荡频率都会加大,但不会出现暴涨急跌的行情,预计CBOT小麦价格或在5.5~7美元/蒲式耳范围内运行。
2024年我国小麦市场展望
(一)稳面积增单产,预计小麦产量恢复性提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据对部分主产区的调研,虽然冬麦播种期及越冬期存在冷暖天气转换快、适期晚播情况等因素,但2023年冬小麦播种依旧具有播种面积稳定、播种质量好于上年、出苗情况普遍良好等特点,奠定了2024年小麦的丰收基础。由此预计,2023/2024年度小麦播种面积将保持在3.5亿亩左右,小麦单产或呈恢复性提升,预计小麦总产或在1.37亿~1.38亿吨之间。小麦的总体质量情况将取决于生长过程期间的气候和收获时期的天气情况。
(二)供给渠道稳定,进口量或维持高位
分阶段看,2024年上半年,小麦供应渠道以政策性粮源、贸易商库存以及农户及基层粮点存粮为主。其中,各级储备轮出在2024年元旦后就陆续开始,春节后,轮出频率、数量、范围都将扩大,轮出价格也将随行就市;新疆临储小麦自2024年元旦后启动投放引发市场对托市小麦何时投放的关注,毕竟存放周期接近或超过7年的2017年及之前的托市小麦还有超千万吨在库。
据对国内小麦加工和收购情况的分析,粗略估算可供用于商品加工的小麦数量或有6800万~7000万吨,如果再加上留存在市场中的2022年产小麦,预计有7200万~7500万吨小麦将进入2024年。
2024年6月份后新产小麦成为市场供应主力。整个三季度的交易逻辑将围绕新产小麦的各项品质指标来制定,而各产区之间、品种之间价差将依照最终的实际产量而定。四季度,市场供应渠道维持多元化,特别是在年末,贸易商及基层粮点或加大出库力度;年内是否投放临储及托市小麦,将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形势。
进口方面,由于我国小麦进口已经连续第5年增加,并在2023年超过“千万吨”水平,2024年继续大幅扩大进口的空间或较为有限。预计2024年我国小麦进口量或在950万~1100万吨之间。
(三)制粉消费回暖但饲用数量大减
预计2024年我国小麦消费总量为12080万吨,较2023年减少1410万吨。其中,制粉消费稳步增加,饲用消费大幅减少,工业用量略有减少,种用量基本持平。
分项看,预计2024年制粉消费量为8700万吨,同比增加300万吨。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提振各型消费、增加城乡收入等方面均提出明确要求。据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将平稳运行,经济增长将呈前低后高的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3%左右。经济回升向好势必会推升口粮消费的增加,预计国内制粉企业平均开机率在2024年或上调至42%~46%之间,高于2023年2~3个百分点。
预计2024年小麦的饲用消费量为1800万吨,同比减少1700万吨。小麦饲用量的减少可以被认为是对玉米饲用替代的减少。一是预计玉米价格难以再现类似2023年6月至8月份持续提升的走势,在2024年维持在相对较低价格水平是大概率事件;二是为缓解饲料加工对主要口粮品种的消耗,预计2024年我国依旧会保持对玉米及饲料替代品的大量进口;三是在结构性矛盾消除之前,2024年国内生猪低迷的养殖形势或蔓延至整个前三个季度,这种局面不利于饲料消费和加工。
预计2024年小麦的工业消费将会回归常态,至970万吨。种用量也因播种面积持稳而保持在610万吨左右。
(四)预计2025年小麦托市价格或不变
由于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在上年9月份就已经发布,所以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2024年将继续执行。根据近3年小麦价格运行情况和国家制定的托市价格水平,预计2024年新小麦上市后,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启动的可能性极小。
2021年至2023年小麦托市收购连续3年“缺席”,而这3年的平均收购量却超过5800万吨,以此预计,在2024年的旺季收购阶段,全社会累计收购的小麦总量或将保持在5800万吨水平。
根据中央对于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主导精神,继续在2025年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可能性极大。政策价格的发布期预计在2024年10月中上旬,考虑到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已经连续4年上调,预计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将维持在2360元/吨(三等)水平不变。
(五)预计全年麦价总体或先抑后扬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还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内部还需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维持粮食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意义重大。作为关键的口粮品种,小麦的供需结构是否良性、价格运行是否可控、市场预期是否稳定,都会被管理部门高度关注。
预计2024年,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走势阶段性特征或较为突出:一季度,小麦价格或呈弱势运行态势,行情低点或出现在3月中下旬,随着市场供应形势变化,二季度后麦价或企稳并有所回升,预计在5月中旬接新前,主产区陈小麦的主流价格或在2700~2800元/吨区间。如果2024年新小麦产量和质量正常,预计在6月初,主产区加工企业对新麦的收购价格或在2560~2660元/吨区间;9月底旺季收购结束,届时价格或进入2640~2760元/吨区间;至2024年底,预计小麦价格或在2700~2780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