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产业整合加速,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巨大

前言

我们在做重大决策之前,为什么要尽职尽责去做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目的就是为了更清晰透彻地了解市场,通过多方交流详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这样就能使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站在战略的高度统观全局,方能尽量避免风险,为企业经营精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自去年新粮上市以来,稻米购销长期呈现“稻强米弱”走势,整个行业普遍都在叫难,其实这只是表象,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实原因是由于行业长期恶性竞争,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进入深度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困难肯定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并非没有任何机会,而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去年下半年发表的三篇文章主要都是强调这个问题#籼稻米最艰难时刻到来##籼稻米凛冬已至##稻米行业已然生变#,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会对当前的形势有更清晰的认知。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对市场调研并跟行业内众多资深人士一起探讨交流的主要心得进行总结,共分四个部分通过中华粮网平台跟大家一起分享,欢迎行业中更多的朋友一起参与交流。

第一部分:稻谷总体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持续坚挺

稻谷烘干收购、稻米加工、大米经销批发等各环节的产能和经营主体均严重过剩,一、二、三产业整体遭遇发展瓶颈,行业进入深度整合阶段,“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架起几台大米加工设备就坐等赚钱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2022年稻谷减产大于预期

2022年,受持续高温干旱气候影响,南方广大地区中晚籼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部分地区甚至绝收,全国稻谷生产总量下降,特别2022年中晚籼稻主要产区受灾比较严重,新季中晚籼稻产需失衡,市场供应明显不足。

四月中下旬基础品种丰良优稻谷价格率先大幅上涨,涨幅最高达300元/吨,苏北地区甚至超过1.55元/斤,各级储备粮稻谷纷纷轮出销售,成交量价均持续走高,这充分说明减产幅度明显大于预期。而当年度最低价粮收购量仍达到1188万吨(粳稻1023万吨、中晚籼稻165万吨),加剧了当年度中晚稻新粮的供需矛盾,供需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加工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僧多粥少”

自2018年以来,各地稻米加工企业竞相开始新一轮产能扩建计划,大部分企业都是成倍或几倍地扩大产能,这样相关配套设施及仓储能力也随之增加,各大小企业粮食收购及储存量也相对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粮食收购量也均有所上升,在粮食生产总量没有明显增长而市场化收购需求增加积极的作用下,稻谷产需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新粮上市大小企业均积极参与抢购,稻谷收购价格高开高走并呈现持续强势坚挺运行。

图片

3、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及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导致竞争加剧

近年来,受大环境影响,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城市找工作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生力军加入到三农领域,有在城里租个门面经营社区粮油配送的,有在城郊租个仓库做批发的,有的到地里买了农民的湿粮转手卖给烘干中心的,有的到烘干中心购买粮食转卖给米厂或粮食收储企业的,有做大米贸易的,有做大米副产品贸易的,这些轻资产低门槛的经营领域的经营主体短期内增加几倍甚至更多,这些业务本来一直就有人在做的,现在突然这么多生力军加入进来,传统市场格局被完全打乱必然要产生更激烈的竞争。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张饼本来是三个人吃,根据需求和各自的能力,再通过一定周期的竞争,资源方能得到相对合理的分配,大家各得其所各自安好,现在突然增加了三个或更多人也要分吃这块饼,试想谁会轻易拱手让出经营多年并很成熟的市场份额呢?

于是就会千方百计保护好不容易抢到手的饼,而新加入者要想从别人手中抢一块饼,必然要全力以赴使用非常手段方能达到目标,这样一来,新一轮更加残酷的竞争就开始了,最常见的手段无外乎是从事稻谷烘干收购业务的适当抬高价格,而从事大米销售经营的又尽可能压缩利润空间以获得更多定单,这样一来,全行业经营成本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致,特别是夹在中间的中小微稻米加工企业的经营变得异常艰难,被迫接受高价稻谷,被动销售平价大米,利润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这种竞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行业严重内卷”。

4、超期稻谷由去库存向保供给转变 市场投放量相对减少

自202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超期储存的最低收购价稻谷向饲料原料企业定向销售的力度。

2020年共投放饲用稻谷1450万吨,成交920万吨左右;

2021年共投放饲用稻谷4800万吨,成交1557万吨;

2022年共投放饲用稻谷4052万吨,成交2905万吨;

2020/22年三年累计定向饲料企业销售托市稻谷5382万吨,加上这三年最低收购价粮正常挂拍成交的2300多万吨,最低收购价粮累计消化库存已达7700万吨左右。

也就是说这三年稻米巿场和饲料巿场在消化当年生产新粮的同时,还额外消化了7700万吨最低价粮的库存。除去2020年至2022年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3200多万吨,也就是说这三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有效去库存数量达4500万吨左右。

图片

根据市场消息,预计今年作为饲用定向投放的稻谷数量有限。有传言称定向稻谷销售价格在去年基础上均上调100元/吨,目前没有挂网交易的2017年及以前的最低价稻谷数量约300万吨左右,2018年稻谷总量约为1700万吨左右,目前还在正常挂拍交易,因此今年饲用稻谷投放数量有限,主要功能由去库存转变为保供应。

5、最低价稻谷销售供需不对等难堪大任

今年3月28日开始,国家开启了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每周投放90万吨,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各30万吨。到目前为止已投放13周,仅成交了120万吨左右,近几周成交率大幅走低;根据目前稻谷市场需求形势,市场2022年余粮收购价格和储备粮轮换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成交火爆,这跟最低价稻谷销售成交场面截然相反。

图片
▲2023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成交参考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理解,这次投放市场的中晚籼稻和粳稻到目前为止都是2018和2019年粮,仅有部分江西2020年产早籼稻,这些稻谷储存年份大部分均达到三年以上,有些达四年以上,由于储存年份较长,粮食品质和口感均有所下降,已远不及新粮的品质。

况且经过多年挂拍,其中质量较好和优质品种的稻谷均已被挑选成交,所剩粮食要不品质一般,要不存在其他问题,首先这些稻谷加工大米成品出品率较低,综合成本相应提升,其次这种大米销售市场需求面较窄,仅限于小餐饮、工厂和建筑工地食堂,其三这种年份较长的陈稻仅少数加工企业经营,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经营新粮为主,因此,虽然最低价稻谷投放了这么多次,但成交量并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所投放的稻谷并不是主流加工市场所需要的。

第二部分:大米供需过剩格局没变,大米巿场销售持续疲软,中小企业压力剧增

自2022年新粮上市以来,稻谷收购价格高开高走并持续上涨,而大米销售价格却没有相应跟上稻谷价格上涨的脚步,稻谷价格在前面一路狂奔到达山顶,大米价格却还在半山腰迟迟不动,待稻谷价格上涨到一个新的高度后推动大米价格缓慢爬升,且市场销售疲软乏力有价无市,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和大米经销企业遭遇前所未有压力,经营几乎陷入困境。

1、大米总体供需过剩,销售价格缺乏快速上涨的支撑

我国稻谷产量自2011年跨过2亿吨大关,至2022年12月来一直都保持在2.1亿吨左右的高位,而且2013年-2019年间,由于稻谷产需过剩,连年启动最低价收购,七年间最低价稻谷收购总量超过了2亿吨,稻谷库存数量大幅增长,庞大的库存不但给国家财政支出增加了压力,还由于储存时间太久造成稻谷品质下降,于是自2017年开始,国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最低价稻谷去库存政策,有超期储存粮低价定向销售给饲料加工企业,有轻度不宜存粮低价划拨给央企、国企加工的,造成这个期间市场稻谷供应严重过剩,特别是2020年-2022年这三年间加大了去库存的力度。

图片

这三年市场共消耗各种销售形式的最低价稻谷接近8000万吨,稻谷市场供应长期大量过剩导致大米巿场销售供需严重失衡,加上这几年大米进口数量连年增长,2021和2022两年大米进口数量连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两年大米进口总量超过1100万吨,以致大米销售市场承受巨大压力,巿场销售价格一路走低,走货持续疲软,不少稻米加工企业连续几年出现严重亏损,至2022年新粮上市前夕,大米市场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双双下降到十年来的低点。

图片

虽然2022年新粮上市后,由于稻谷遭遇高温热害减产导致当年新粮产需不足,稻谷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但是因为近几年来口粮大米消费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供应端仍较充足,大米销售市场缺乏支持米价主动上涨因素,因此市场长期呈现“稻强米弱”走势

至2023年春节后,大米价格有所上涨,这也是基于稻谷收购价格持续上涨传导所致,因为大米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并没有跟上稻谷价格上涨的步伐,而且市场走货仍然疲软乏力,因此可以充分表明大米价格是由于稻谷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托住了市场底部被动上涨,而并非大米巿场供需格局改变所致。

2、受大环境影响,集团性消费整体下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南方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猛增,广大乡村人口持续向这些发达地区集中,这些地区各类大型工厂和建筑工地食堂及大批餐饮行业对大米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南方发达地区庞大的产业集群拉动庞大的集团性消费需求,庞大的消费需求自然就相应产生大量的采购,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对大米的需求,南方发达地区也就是这样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大米主销市场。

然后,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防控、几大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出口下降、经济下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密集型用工产业纷纷大规模裁员,大批流动人口回迁至各自的属地,他们的口粮自然也随之回归属地,这就导致发达地区大米集团性采购大幅下降,大米消费需求整体减弱,回归属地的流动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对主食的消费需求也自然回归到属地的生活习惯,不一定都是大米,北方地区大部分以面食为主,还有少数地区是以动物肉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还有回归正常家庭生活再无需高强度工作,以及现在家庭生活日常口粮的消费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对主食的消费需求也自然会有所下降。庞大的流动人口从集中消费集团采购到回归家庭多元消费单体自由采购,大米最大的消费区域分化,最大的消费群体解体,是大米消费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片

3、消费结构升级,口粮直接消费不断下降

主食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我国传统主食消费需求主要以大米和面类为主,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主食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根据年龄大致可分为两个梯次,即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和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群口粮消费基本还是保持传统的消费习惯,南方以大米为主,北方以面类为主,而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群基本都已进入中老年,口粮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群对口粮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大米和面类,而是向营养、轻食、健康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大米口粮消费市场逐年下降,根据数据监测,近十年来,我国稻谷年需求总量增长至2.2亿吨左右的峰值后,近三年以来持续小幅下降至2亿吨左右,其中口粮消费量增长至峰值1.6亿吨左右,近三年来持续小幅下降至1.4亿吨以下。

图片

4、电商平台挟资本力量 不断蚕食大米传统消费巿场

一直以来,大米都是我国居民主要口粮之一,大米消费占到主食消费量的六成,大米市场总需求量达到1.5亿吨左右,销售额更是达到惊人的万亿元左右,这块超级大巿场让各类电商平台做梦都想分一杯羹,他们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经营理念和服务质量,线上大米销售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还有近几年兴起的社区团购平台、粮油供应链公司等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传统市场份额被不断切割、

特别是近年来,资本开始介入稻米行业,并助力新兴品牌快速崛起,抢占传统大米销售市场,比如近几年红杉等私募投资机构逐渐加大了对农业领域的投资,行业内出现了“互联网+农业”新型品牌经营模式,“十月稻田”等由资本扶持的新兴大米品牌快速崛起,并迅速抢占大米终端消费市场。

5、超级大型企业加速布局 大米巿场销售竞争加剧

中粮粮谷、益海嘉里和北大荒等超大型企业和一般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通过多年布局,持续扩大加工产能,大力向主流销售市场推进,通过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向稻米加工产业产销两端快速扩张,在品牌和产能共同作用下,其盈利能力越来越强。

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公布的2021年大米加工企业50强名单,中粮粮谷、益海嘉里和北大荒米业等头部超大型企业稻谷年加工能力分别为495万吨、348万吨和150万吨,上述三家超级大型企业大米加工产能近千万吨。还有很多近十几年成长起来的区域一般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相关区域内对粮食收购价格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一般都会在每年品级兼优的新粮上市阶段完成全年加工所需原粮的收购任务,在短时间内要完成大批量的收购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相应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因此,各地品质和等级均较有保障的晚稻粮上市期间抢收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导致同一时期稻谷收购价格和大米销售价格表现出倒挂现象,购销市场呈现“稻强米弱”的格局;这种格局导致中小微企业在当下不能顺价销售,考虑到市场风险及受限于资金等多方面原因,自然不能大批量收购储存,而大型企业都有各自的品牌产品,利润空间相对大一些,他们所要做的是把全年所需粮食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这样市场供应和利润便都有保障。

以2022年丰良优稻谷为例:去年各主产区丰良优晚稻大量上市阶段净粮收购入库价格基本在1.35元/斤左右,但到今年五月中下旬,苏北地区品级兼优的丰良优稻谷价格最高已超过1.55元/斤,而且自四月份开始,稻米加工的副产品销售价格全线大幅下滑,在稻谷价格持续高位,副产品销售价格又持续走低,成品大米的成本自然相应上升,而大米巿场销售又持续疲软,这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图片

中小微企业由于受资金、仓容等因素限制以及考虑市场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只能分阶段补充库存,而每个阶段稻、米实时购销价格又基本处于倒挂状态,中小微企业在高成本低利润甚至是无利润的圈子里面反复循环,在维护传统市场和保证老客户供应的路上疲于奔命,不涨价就没有利润甚至亏本,涨价传统市场份额和老客户大概率会流失,销量上不去,产能自然也逐年下降,这样一来,产能和市场自然而然向超大型和大型企业集中,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

第三部分:稻谷主要供应渠道对后市的影响

综合目前各方面形势,三季度稻谷有效供应仍然不足,稻谷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受稻谷供需关系持续传导,三季度大米整体供需关系将由供大于求向供需相对平衡转变,大米巿场销售价格将逐步跟上稻谷收购价格的步伐,“稻强米弱”的局面逐步改善

1、农户余粮见底,稻谷供需矛盾加剧 稻谷价格持续坚挺

当前市场高品质新粮已经非常有限,各地种植户在每年水稻种植前都会把手中余粮全部卖完,一是需要资金投入生产,二是好安心搞农忙。而大部分烘干中心都会在小麦上市前夕清空库存,好腾出仓库和资金收购小麦,像江西、湖南等部分非麦产区有库存的烘干中心也会积极销售清空库存,提前做好收购早籼稻的准备工作。

鉴于当前市场所剩品质较好的新粮已经非常有限,虽然当前大米需求仍较疲软,但加工企业为了维系传统市场供应和老客户的正常需求,大部分企业仍然需要想办法采购一些适合本企业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需的稻谷;因此,市场剩下的极少数品质较好的新粮就更显得炙手可热,再就是最低价粮,最低价粮到目前为止投入交易的都还是年份较久远的陈粮,这些粮食对于维护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来说,难堪大用。

2、两广地区早籼稻仅对区域内加工企业的原料进行有限补充

目前南方两广地区早籼稻已陆续上市,两广地区的早籼稻主要以各类香稻和丝苗等优质品种为主,种植面积也很有限,根据往年惯例,这些粮食上市以后,大部分都是区域内加工企业收购当做原料自存备用,短期不会全部销售到商品市场,仅可短期缓解优质稻米供需矛盾,不能改变稻谷产需关系。

3、地方储备粮销售进入尾声 原料市场失去重要供应主体

由于今年各省地方储备稻谷轮出时间均相应提前,至本月地储稻谷轮出开始减少,轮出高峰逐渐过去,三季度地方储备粮稻谷出库数量将持续下降,加工企业原粮补充愈加困难,新粮未上市前,缺粮加工企业只能从最低价粮里去挑选质量稍好点的粮食进行补充。

4、进口大米价格持续高位 市场补充能力减弱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米价格持续走高,到今年目前为止,5%破碎率的泰国大米、越南大米和巴基斯坦大米的出口离岸价格罕见地在同一时期均高于500美元/吨,国内外大米价差已呈倒挂状态,国际大米竞争优势已荡然无存。

图片

5月中旬,泰国5%破碎率大米理论到港完税价4174元/吨,越南破碎率5%大米理论到港完税价4034元/吨,巴基斯坦破碎率5%大米理论到港完税价4353元/吨,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今年国内外大米价差大幅缩小,导致我国大米进口动力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大米进口已连续7个月同比下降,5月份我国进口稻米28万吨,同比减少58%。1-5月累计进口稻米164万吨,同比减少43.9%;国际大米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进口大米数量大幅下降,对国内稻米巿场的冲击也相对减弱。

5、最早上市的早优和再生稻或成香饽饽

三季度还可以补充市场的粮源有七月中下旬上市的早籼稻和八月上旬上市的头茬再生稻,这两批粮的品质到底怎么样目前还是未知数,但根据目前稻谷市场的供需形势来看,这两批粮上市后必将成为抢手货,价格取决于该两批粮食的品质和等级,品质越优越受市场青睐,等级越高价格上升潜力越大,决定品质和等级的关键因素是水稻成熟阶段的天气,因此,今后一个多月的天气也是影响三季度稻米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部分:中小微企业应对当前形势的几点建议

山雨欲来风满楼,未来传统民营中小微稻米加工企业和经销企业在行业整合不断深入和全方位残酷不对等的竞争中生存越来越困难,中小微民营企业和经销商所面临的挑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舍利润保护传统巿场,还是保利润抛弃传统市场;

第二阶段:是合理亏损保市场,还是直接提价任由传统市场和老客户流失;

第三阶段:亏了钱市场保住了,继续生存;

亏了钱市场也没保住,被淘汰出局;

没亏钱市场丢了,转行;

您将如何选择?

1、确保传统市场和客户的持续供应 是生存下去的根本

近年来,超大型企业和一般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优势快速扩张,而且这些企业一般都有国家政策支持,在收购环节利用资金、仓容及价格等先天优势对区域内优质粮源掌握了相对主动权,在销售环节利用品牌产品的影响力对主流市场进行全面覆盖,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而各类电商平台又通过各种手段强势向各层级终端消费者进行强力渗透,部分地区中间的批发和零售环节几乎被架空,一些集团性消费群体也让大大小小供应链公司蚕食的七零八落。

传统线下销售渠道销量大幅下滑,传统加工和经销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稻米加工及销售企业面临大洗牌,形势已不可逆转,在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前,加工企业和经销商首先考虑的是要经受住这次暴风雨的考验,确保生存下来,只有先确保生存下来,以后才有机会发展壮大,因此须千方百计维护好传统市场,巩固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合作的经销商一起共度难关,这是根本是基础,是重中之重。

2、深挖本地资源特点,打造符合市场个性化需求的特色产品

首先我们要认清我们的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他的优势也就是他的强项,我们就要避开锋芒,不与之发生正面碰撞,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量级之间的竞争,没有赢的可能,相反他们的劣势也就是他的短板,既然是短板要不就是目前还顾不上,或者说目前还没有补齐短板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这就好比是巨轮和小船在江面上行驶,巨轮可以在江中心风急浪高的主航道上劈浪斩荆云帆直挂,小船在主航道上行驶自然就要小心翼翼,而小船在主航道不好行驶的时候可以沿着更靠近岸边风缓浪平的浅水区域行驶,而巨轮就不行,所以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灵活,就看如何利用好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图片

大型企业从产能到原粮收购和市场营销,都是大规模操作,这种操作模式在原粮收购时就只能选择本区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几个品种,在销售中也必须要瞄准主流大众消费群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模化经营,大范围做产品推广,快速占领主流消费市场,而这些主流消费的大众产品普遍存在同质化较强,成本和市场价格透明度较高的特点,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仓储设施和能力、政策支持、产能、市场开拓等等方面均很难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而且毛利率也比大型企业低,综合成本又比大型企业更高,所以中小微企业要学会主动放弃一些大众需求市场,尽量避免与大型企业正面竞争,特别是要避免与之打价格战。

我国口粮市场非常庞大,其中一些边角市场存在着很多个性化需求的小众品牌产品,这些小众品牌产品和边角市场是大型企业眼前没有能力兼顾的,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短板,而这些小众需求的产品和边角市场恰恰符合中小微企业操作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做好一个小众品牌产品几乎就能养活一个中小微企业,是非常适合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条出路,而且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中,大家都是在做大众化需求的产品,开发主流消费群体市场,这在以前是没有问题的。

我国稻米巿场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供不足需、供需相对平衡、供过于求和现阶段供需严重过剩,以前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且消费市场庞大,各找各的市场,各做各的客户,销售基本没有什么大的竞争,在特定环境下,如果有既宽敞又顺畅的大道,自然就没有人去走崎岖不平的小路,这是自然规律;但现在却不同了,行业加工产能不断扩大,近五年间翻了几番,诸多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也都全面完成布局,使得本来很宽敞的大路一下就变得非常拥堵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小路虽然不是很好走,但由于走的人少,反而更轻松更顺畅,更容易到达目的地。

3、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拓符合自身特点的线上销售渠道  

这个话题五年前我在很多地方粮食协会邀请的企业讲座上就讲过,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近三年来我也一直在强调,直到去年,才有少数合作企业开始尝试发展线上销售,学习摸索线上营销策略,我今天还要旧话重提,不论大小企业,今后要想长远发展,线上销售这条路是必走不可。

各种各样的电商平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越来越成熟,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几代人是当前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他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特别是对时间的规划更加紧凑,消费观念也逐步转变,线上购物模式更受他们青睐,随着消费主力越来越年轻化,线上消费群体占比也越来越大,传统线下消费群体不断减少,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这是大势所趋。

图片

在消费主体已经形成线上和线下两个选择,且线上和线下消费需求的市场份额也已相对稳定,因此,传统单纯以线下销售为主的稻米加工企业如果还是死守线下的市场,那必然就要丢掉广阔的线上巿场,因此,开拓线上销售巿场是所有企业势在必行的经营策略。

然而,要开拓线上巿场也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产品的特点,合理制定线上销售方案,不能盲目跟风或照搬别人的成功案例,像有些企业为了快速发展线上业务,花大钱请大网红大主播搞促销拉流量,最终得不偿失。线上大大小小的直播带货主播,大部分都是代销别人的产品,我们本身就是产品加工企业,而且是大众每天都要消费的主食食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线上直播销售团队,连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女士都在直播销售格力电器产品,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但不管是在线下还是线上做产品推广和销售,新产品推出都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从新品上市推广到消费者手中,再逐步接受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这些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售后保障,如此方能培育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形成相对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4、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经营范围

我们都知道,民营稻米加工企业第一批创业者兴起于九十年代初,主要是粮食产业的下岗职工和从事粮食收购的粮食经纪人,还有一小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公转私转变而来,因为稻米加工行业门槛较低,那个时期的产能普遍都很小,设备也很简单,投资均不大,特别是以初加工为主的经营方式,基本没有多大技术含量,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小微企业都热衷于这种简单粗放的经营模式,像产业链上下游的精深加工和流转土地发展新特优水稻种植等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且较繁琐的经营模式,一般企业都不考虑,即使现在有部分企业已经由粮二代当家,他们在扩大经营规模计划中仍然只是在原来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增加生产线,提升产能,不愿意去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产业,从而导致了今天被动的局面。

大家都想走好走的路,有好走的路谁也不会去选择难走的路,这是每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能做到先知先觉居安思危的毕竟是少数,只有等到原来的路走不通,逼不得已时才会考虑改变,重新寻找出路,这就是我们的中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不改变不重新寻找出路,就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因此,有条件或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可以考虑在产业链上下游开发配套产业,靠近销区企业可以根据区域消费市场需求开发稻米关联的精深加工产品,靠近产区的企业可以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流转土地或寻求规模化土地流转企业合作,种植新优特水稻品种,借以打造新优特小众特色品牌产品或地标品牌产品,这是未来长远生存发展的必走之路,也是行业发展大趋势,唯有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图片

5、合理降低成本 加强风险管理

持续的“稻强米弱”行情,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加工销售倒挂现象严重,利润空间不断收窄或处于无利润状态经营,原料成本是决定企业利润率的重要因素,而民营中小微稻米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绝大部分还是以原粮初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的占比较小,更没有精深加工提高附加价值的能力。

在基本利润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大部分中小企业仅维持传统老客户的市场供应,平均开工率持续走低,这就造成大部分中小企业加工产能、仓储设施和管理人员闲置,而且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一代还未退休,粮二代又加入家族企业管理,甚至还有的粮三代也已加入企业经营,企业综合成本持续增长,在基本利润没有保障,综合成本又不能有效降低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将面临巨大压力,企业风险控制难度加大,抗风险能力明显下降。

2022年登记注册的稻米加工企业为9980家,比2020年减少326家,减幅达3%,2018-2022年国内米厂年平均开机率逐年下降至20%左右,5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22年度降至5年内最低水平;以上数据充分体现出中小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在短期内不能有效破解经营难题增加产能合理提高收益的情况下,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也是帮助企业平稳度过困难时期的关键举措。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这世上并没有什么大师,所谓的大师只是比我们大家花更多时间去调研市场,花更多精力去统计大数据,花更多心思去多方面探讨交流,这样他们就可能先于别人捕捉到商机,提前洞察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努力固然可以更多了解市场发展变化,在经营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但市场变化万千,还有很多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是我们无法了解到的,所谓“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市场充满敬畏,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华粮网(ID:CngrainWX),作者:稻拾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