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甘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作为北方薯区消费的集散地,其市场供给能力、消费格局等对我国甘薯消费市场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北京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其特征,针对甘薯种苗繁育体系,贮藏技术,机械化程度,产后加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北京甘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北京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一)北京甘薯种植规模及区域布局
北京市甘薯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整体平稳,并呈现温和上升的态势。播种面积从2017年的1.6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2.4万亩,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9%。总产量从2017年的3万吨提升到2021年的4.5万吨。近五年来单产总体平稳,保持在1800公斤/亩以上,其中甘薯示范基地亩产较高,2021年达2063公斤/亩。但随着鲜食甘薯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以北京现有的2189万人口每人年消费甘薯10公斤测算,目前北京甘薯自给率仅20%,市场需求缺口较大。北京甘薯种植主要集中在大兴、密云、平谷和房山,4区播种面积占全市90%以上。其中,近2/3在大兴和密云两区。这种布局是由土壤、气候等自然禀赋条件以及种植历史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综合决定的,也符合北京农业供给侧结构总体优化方向。
(二)甘薯主栽品种
北京甘薯品种主要分为鲜食型、淀粉型、加工型三类,其中鲜食型最受市场欢迎,是目前主栽甘薯品种。北京优新品种覆盖率已达89%,主栽品种突出且品种多元化。已筛选构建出3个系列优良甘薯品种布局,包括优质烘烤型品种“烟薯25”“普薯32”,优质蒸煮型品种“济薯26”“心香”,早熟丰产型品种“龙薯9”等。其中,普宁市农科所在2012年选育的“普薯32”和同年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薯25”是目前北京最主流、且占有率最大的两个品种。同时市场还分布有一批产品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选育品种,如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黄玫瑰”“黄香蕉”、胡萝卜素含量且高抗茎线虫病的“农大29”,中抗根腐病的“农大16”等。同时为丰富紫薯品种类型,北京引进了“冀紫薯2号”“齐宁20”“澳洲紫白”等富含花青素优质品种,并从国外引进“红瑶”“白玉蜜”“黄金薯”等新品种。
表1 2019年北京甘薯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品种、规模和区域分布
(三)生产效益
甘薯总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构成,其中生产成本包含如农资费、机械作业费等物质与服务费用及人工成本两部分。因北京大多甘薯种植分布在生态涵养区,农药投入较少,且大多不具备灌溉条件,灌溉费也不多,加之密云等主产区有甘薯种苗补贴,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在物质服务费用方面相差不大,分别是669元/亩(>50亩)、602元/亩(<10亩);机械作业费用方面,由于大户及合作社种植面积较大,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运输等环节均需机械作业,平均费用约238元/亩,而小农户大多仅在耕整地环节租用机械,费用约145元/亩;人工成本方面,大户及合作社在整地、栽苗、灌溉运水、除草、采收等环节均需雇工,人工投入较高,约1500元/亩,而小农户大多家庭经营,雇工较少,人工费用约660元/亩。土地成本方面,调研显示,北京市土地流转成本较高,通常大户或合作社承担地租费用(一般近郊区在600-1000元/亩)要比农户土地承包费(400元/亩)高200元/亩以上。本研究按600元/亩测算土地成本。
甘薯的生产效益,除与生产规模、技术相关外,与薯苗的质量及品种、生长环境的土质、温度等也密切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大户及合作社,平均单产1860公斤/亩,销售方式除中间商收购外,发展了社区团购、电商销售等直销方式,平均销售价格2.2元/公斤,其中通过电商销售价格最高,可达3元/公斤;小农户单产1750公斤/亩,主要卖给中间商,平均销售价格1.5元/公斤。整体上甘薯种植成本利润率明显高于小麦及籽粒玉米(约20%)等传统粮食作物,且从亩均效益看,大户及合作社是小农户的1.43倍。
表2 不同规模种植户成本收益比较
(四)科技支撑及推广应用
北京加强了优质、抗病品种选育与筛选、机械化移栽与地膜回收、病虫害监测与绿色综合防控、滴灌水肥一体化、中微量元素改善品质等5大核心技术攻关,整合了“北京市粮食作物创新团队”“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资源,建立了密云石匣村、塔沟村,大兴庞各庄、榆垡等高产示范区。在甘薯育苗方面,建立了北京延庆希森、河北固安2个脱毒甘薯种薯繁育基地,截至2021年底,全市育苗面积2.64万平方米。成功推广了新型甘薯冷床育苗技术,使得薯苗百株重量从0.25千克提高到0.5千克以上,秧苗质量显著提高;示范推广精量滴灌技术,与常规灌溉相比,每亩可节水45%-50%;研制甘薯起垄移栽机,并应用北斗导航技术,通过无人驾驶导航系统自动控制,可以一次性完成起垄、开沟、浇水一体化作业,提高种植效率;在甘薯贮藏方面,重点示范鲜食甘薯高效贮藏保鲜技术,甘薯贮藏损耗率由30%以上降低至10%以下,贮藏期由小于120天延长至180天以上,好薯率由75%以下提高到90%以上。甘薯贮藏能力提升,可为实现淡季销售和促进薯农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五)组织化及产业化发展情况
北京甘薯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形成了如密云石匣村,塔沟村等甘薯专业村,先后成立了北京兴塔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车道峪种植专业合作、北京兴农鼎力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优质甘薯合作组织。北京石匣碧水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建立了甘薯育苗基地,建设5000平方米的甘薯储藏库,改建了冰烤薯加工车间,开发薯条、薯干、薯粉、冰烤薯等产品,并注册“石匣甘薯”商标,提高了石匣村甘薯的知名度。2021年,合作社与北京天地清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和合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甘薯产业联合体,探索形成“育苗+生产+销售+贮藏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条。随着 “互联网+”的兴起,北京面向消费终端的甘薯线上销售规模逐渐扩大,实现在“净鲜园”“密农人家”“小汤山”“云梦园”等电商平台上架销售。
二、北京甘薯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甘薯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
北京优质脱毒种薯供应能力不足。缺乏甘薯脱毒种苗的生产和快繁,专业型甘薯种苗生产企业少,现有脱毒组培能力及繁育基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密云和大兴等主产区的种苗供应主要靠合作社从商贩手中购买,且农民自繁自用较为普遍,导致品种退化,技术不规范造成单位面积出苗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薯苗质量难以保障;此外,种薯种苗市场不规范。脱毒种薯种苗市场以次充好现象比较普遍,虽部分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脱毒技术,种苗品质相对稳定。但中小型企业更多的是采用自留种薯自繁自育的方式来繁育种苗,造成种苗病虫害问题频发,且跨区域调种导致检疫性病虫害传播情况时有发生。
(二)甘薯贮藏技术仍需提升
甘薯科学贮藏是实现周年供应、保证稳产增收的核心环节。但甘薯自身含水分量高,储藏质量好坏受温湿度、外界环境和人为管理因素影响较大。北京主产区甘薯在贮藏过程中的损耗率大多还在10%以上,商业化、规模化、安全化贮藏甘薯贮藏技术仍有待提高。由于恒温保鲜库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较高目前主要以传统自然通风窖为主,窖温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较大,且缺乏自动化监测设备,不能精准的掌握窖内实时温湿度及气体(二氧化碳)数据,易发生烂窖。且甘薯入库贮藏前多数不经分级、摊晾,直接入库,易带病入窖,加之装窖过满,易于真菌和细菌性病害侵入,导致甘薯块贮藏时的腐烂。
(三)甘薯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
随着经济发展及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北京的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甘薯生产逐渐以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而甘薯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随着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提高机械化程度和轻简化实用生产技术成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最主要途径。但受甘薯产业规模、环境条件等限制,北京甘薯机械化作业还主要集中在耕整地和收获2个环节,栽插、植保、施肥、割蔓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且与河南、河北、江苏等粮食种植大省社会化服务组织相比,北京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价格、经营管理水平均有差距,制约了甘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甘薯产后加工能力不足
甘薯营养价值高,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可加工成淀粉类产品、各种休闲食品、糖制品、保健类产品等,还可以应用为工业原料。因增值潜力巨大,甘薯加工是整个产业链中附加值最大的环节。但受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影响,北京限制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加工企业扩张。北京甘薯产品的供给,主要以鲜食甘薯为主,本地加工的淀粉、粉条、薯干等产品不足产量的1%。且甘薯加工企业主要以低附加值的粗淀粉、薯干、粉条等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规模小,其他用途的应用开发少。
三、北京甘薯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健全脱毒种薯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规模化种苗脱毒繁育基地。扶持一批甘薯专业育苗村发展,建立稳定种薯扩繁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种薯种苗企业参与脱毒甘薯快繁体系建设,在本地引导扶持成立一批专业化从事甘薯脱毒育苗的现代农业企业,专门从事甘薯脱毒苗的生产和销售,提高本地优质甘薯种苗质量及供应量;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及检测技术研发。研发适合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使用的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等,形成“脱毒培养+病毒检测+脱毒种薯种苗生产”的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三是加强技术推广及补贴力度。依托“北京市粮食作物创新团队”的脱毒技术和育种力量,大力推广普及甘薯电热线加温和倒挂微喷绿色环保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育苗方式,推广密云区对育苗户种薯补贴方式,加强甘薯良种补贴力度,推广应用脱毒薯苗。
(二)加强甘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推广
一是以优质、高产、轻简为核心,选育、引进、筛选适宜京郊种植的的抗病新品种。优化主产品品种布局,加强以鲜食品种选育与遗传改良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究,满足人们对甘薯鲜食品质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土壤培肥改良、适宜定植方式、合理增密控旺、控氮补钾、适期收获等提质、增效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发及推广,加强不同季节甘薯标准化栽培模式和技术研究;二是以实现甘薯优质、轻简、高效为目标,完善机械化轻简种植技术。提高劳动效率,研制和推广简便实用的甘薯起垄机械、收获机械等加强机械化示范引导,进一步研究鲜薯品种“宜机化”操作,加速机械化推广进程;三是加强甘薯贮藏增值技术研究与推广。依托繁殖及生产基地建立规范化甘薯贮藏窖,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并加强鲜薯采后即时保鲜保质和耐储技术、不同品种的甘薯产后贮藏技术等研究,将损失率控制在10%之内,保障甘薯出窖率。支撑高标准智能化甘薯储藏库建设,对甘薯储存库进行智能化改造,配备冷库智能通风调控设备,提高甘薯储存能力和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甘薯产业技术试验示范,促进相关技术的落地与应用,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提高甘薯产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提升甘薯产业的价值增值能力
一是培育特色品牌。以地理标志为依托,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提升“石匣甘薯”等甘薯地方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品尝、旅游、休闲、体验等方式,拓展甘薯增值空间;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在优质种苗供给、先进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销售促进和产后贮藏技术提升等环节,提升甘薯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示范和带动能力,形成 “甘薯育苗+生产+销售+贮藏加工” 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北京甘薯产业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三是延伸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能力。针对北京限制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适当探索与外埠甘薯加工企业的合作途径,规避鲜食甘薯产后销售风险,发挥加工和代加工优势,让农户分享加工附加值提升带来的收益。将甘薯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有机地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鲜薯采摘、园区休闲观光、甘薯基地认领等,实现农旅复合经营;四是加快甘薯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针对不同地区根据其农机大小、种植环节及作业效率,合理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