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

6月3日下午,《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主题是“大食物观引领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推动农食系统转型”。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营养与健康所(NINH)、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IFND)、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食物和土地利用联盟(FOLU)和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EDF)等单位共同出版。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消除饥饿、抗击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全球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标新时期中国多元发展目标,当前的食物供给体系面临供给方式相对粗放、营养导向不足供给效率低、供需匹配结构不合理等挑战。亟需推动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系统重构与改革食物供给体系。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提出,立足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契合当前国际发展新形势,有利于推进实现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发展目标。

2024年的报告在前三年的基础上,以供给体系为研究对象,突出“营养导向”与“系统思维”,从资源、效率、结构、贸易等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构建中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更加营养健康的食物消费需求,并推动可持续农食系统转型。报告阐述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构建了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的政策路径;测算了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设施农业和未来食物等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的生产潜力;并模拟优化了食物生产来源的综合影响,对植物基蛋白、细胞培养肉、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对食物安全与资源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报告探讨了食品产业链中游环节在保障食物供应、改善营养水平和提高资源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中国食物进口特征与食物供应风险的基础上,从提升食物进口韧性的视角,探讨了多元化进口的稳定性与合作潜力。

主要发现

第一,中国亟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随着中国人口数量趋稳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续上涨,居民对粮食与谷物消费需求降低,对多元化、营养健康和环境友好的食物需求不断提高。然而,中国当前食物供给体系存在过度依赖耕地资源、生产方式较粗放、部分品类进口比例高等结构性问题。

第二,综合开发利用多种生产资源的方案。2022 年,中国耕地生产的食物占食物能量总量的 83.5%,而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水产品和农区畜产品养殖仅分别占食物能量总量的 4.8%、0.4%、1.5% 和 9.8%。充分挖掘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以及设施农业和未来食物等的潜力和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膳食需求,还能节约 650 万公顷的耕地种植面积,减少碳排放 1.8 亿吨 CO2 eq。

第三,发展植物基肉、细胞肉等替代蛋白产业。如果以植物基肉替代 10% 的猪牛肉产量、细胞肉替代 1% 的猪牛肉产量、植物基奶替代 15% 的奶类产量、昆虫饲料蛋白替代 10% 的豆粕产量,到 2035 年可降低 8.2% 的畜禽肉类和16.6% 的奶类产量压力,减少对谷物和豆粕类饲用需求分别为 1590 万吨和 923 万吨,有助于降低畜牧产业供给压力,节约水土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高农食系统韧性。

第四,以营养强化、全谷物供应和食物减损等手段,优化中游环节食物供给渠道。中国在产后处理、储存、加工、运输及销售环节的食物损失总量超过 1.7 亿吨,导致的土地足迹超过 1000 万公顷,蛋白质流失超过 400 吨,脂肪流失超过 420 吨。食物强化与生物强化食物的开发可有效改善居民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特别对低收入群体有显著作用;提高全谷物供应有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医疗成本,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并降低碳排放。

第五,中国食物进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升。中国食物贸易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的格局,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进口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粮食、油料、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占总进口额的 60% 以上。尽管进口集中态势没有改变,但进口来源国有所调整:对美国的依存度在下降,而对巴西、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依赖在增加。

对策建议

一是推动农食供应链全环节变革,通过科技、政策、商业与国际合作,推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下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为推动全球农食系统转型、更好保障食物和营养安全提供了中国思路。同时,转型农业食物系统是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力,实现全链条统筹与优化。同时,支撑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需要在科技、政策、商业和国际合作等领域不断改革与优化。

二是制定构建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多元食物生产体系的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并优化食物来源的具体方案和路径。促进多种食物资源的适度合理开发,实现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并举。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企业和科学家等主体深度参与多种食物资源的开发,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森林、草原、水域资源、设施农业和未来食物的投资,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食物生产能力并降低生产成本,使人们能够负担更多健康、生态的可持续食物。

三是供给、需求和政策三端同时发力,推动替代蛋白产业发展。在生产端,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和资本投资该产业,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的融合。在消费端,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接受替代蛋白,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营销策略。在政策端,要加快完善相关标准和监管体系,统筹规划不同替代蛋白品类的发展,确保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加强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调。

四是规范行业标准,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借助技术进步推动中游环节食物营养的有效利用。政府部门、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协调合作,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市场监管等多方举措,优化和完善全谷物与营养强化食品供应链,建立食物损失与浪费评估监管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食品加工技术和营养科学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资源利用率。

五是通过产业合作和平台共建等方式,深度参与食物供给体系的全球治理。在保持中国食物贸易政策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食物领域的贸易壁垒,确保现有的食物贸易供给来源的稳定性,以提升中国食物多元化的供给。健全食物产业的营商环境,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全球食物产业链合作,增强食物产业的全球竞争能力。同时,不断提升 WTO 与南南农业合作水平,积极参与食物供给体系的全球治理,推进全球粮食与食物安全保障。

 

原报告下载: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pdf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