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产季中晚籼稻市场分析及操作策略

前言

在2022年中晚籼稻登场行情一片低迷时,宁夏老师在中华粮网公众号发文建议“中晚籼稻上涨序幕拉开,对符合政策性入库标准的中晚籼稻要能拿的住”的观点,更是多次提醒,品质好的中晚籼稻后市必定有大机会。目前来看这些判断都已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那么对于风起云涌的2023新产季中晚籼稻的市场行情走势,宁夏老师经过多轮实地调研,深思熟虑推出本文,全文超过6千字。为回馈广大读者朋友,本文不收费阅读,如觉得有所启发和收获,可选择在文末打赏作者!

时下正值金秋时节,对于秋粮的重头戏稻谷而言,虽然姗姗来迟,却呈现出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对于我们的稻谷市场从业主体来说,当前的总体心态是期待与纠结并存的。那么对于2023产季中晚籼稻而言,行情将如何演绎,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笔者也是经过多轮实地市场调研,从而形成的主体思路是:丰年无牛市、节点抓机会。

一、2023产季中晚籼稻当前产情特征

1、面积扎实、单产有增,品质良好

8月下旬和整个9月,笔者对安徽、湖北等中晚籼稻的主产区域及河南信阳部分区域的再生稻和中晚籼稻产情进行了多轮实地调研,另通过电话和微信方式与江西、湖南等中晚籼稻传统产区的部分市场主体就2023产季中晚籼稻产情情况进行了有效沟通。

结论是:因高粱、糯稻种植面积的增加,2023产季中晚籼稻播种面积总体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单产方面除少数一季水稻种植区域有所下降之外,多数区域的单季中晚籼稻对比常年同样是有所增长,因此就当前而言,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基本产情应该是丰收在望。

更重要的是因没有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昼夜温差比较明显,2023产季中晚籼稻最大的亮点在于整体品质良好,是2019年以来最好的年份,尤其是米质米色更是喜人,基本可以满足大米企业直接加工使用,不再像多数年份那样需要陈粮调配。

2、标准品数量同比大幅增加

另外我们还通过电话和微信方式和重庆、四川等中晚籼稻产销平衡区及传统输入地部分市场主体进行了交流,得出的结论是和午季小麦完全不同的是,2023产季中晚籼稻除江西多数区域和湖北部分区域的再生稻出糙率不符合国标三等以上标准之外,当前中晚籼稻传统主产区已登场的一季中晚籼稻和国庆节前后登场的中晚籼稻,包括安徽的再生稻的出糙率基本是多区域大范围符合国标三等以上标准的,很多地区的出糙率甚至可以满足国标二等以上标准。

更重要的是2023产季的中晚籼稻生长期因雨水充沛,之前很多深受重金属指标困扰的区域重金属指标较常年下降明显。因此无论是从出糙率、整精米、卫生指标方面,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合格品或者说标准品数量同比是大幅增加的,这也就给我们的政策性中晚籼稻储备收购从某种层面来说降低了难度,也扩大了安全边际。

3、全面收割期整体推迟2周左右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还发现,2023产季中晚籼稻因近年来小麦的种植效益明显,很多传统的一季水稻区域种植习惯也改为麦稻两季,因此单季稻播种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同时因今年夏天高温天数偏短,可以说是一秒入秋,积温有所下降。

另外受2022年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导致的整体品质大幅下降影响,以上这几个因素也直接导致了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全面收割期整体推迟了2周左右,不像之前的中晚籼稻从8月中下旬就开始连续收购,今年是存在着断档期的。

就当前新季中晚籼稻主产省份的收割进度而言,湖北不到4成,安徽不到2成,综合来看除江西的双季水稻和部分优质香稻之外,预计中晚籼稻传统主产区全面收割时间将集中在9月下旬和10月上旬。

4、优质香稻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受2022年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导致的整体品质大幅下降影响,对于2023产季来说,抗性较好、生育期较长的优质香稻推广效果明显,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从调研综合访谈数据来说,占比超过10%。这些优质香稻多数是订单模式,订单价格是高于常规中晚籼稻的,农户的市场价格预期也比较高,这也将从供应层面对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的轮入收购造成一定的影响。

需要提醒的是,曲高和寡,优质香稻市场需求容量是有限的,适度规模推广和种植或更有利,否则容易形成优质难优价的痛点,从前的丰两优就是鲜活的例子。

二、2023产季中晚籼稻当前市场情况特征

1、僧多粥少,市场价格高开

从以下两张图表上我们也可以明确看出,当前市场优质陈粮相对紧张,价格持续居高不下,作为中晚籼稻高端市场的江苏省政策性中晚籼稻9月份目前成交均价超过3000元/吨,而本月开始投放的品质较好的30万吨安徽省2021年产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更是出现了高成交率高溢价的火爆场面,最高出库成本同样是超过3000元/吨的,即便是平均出库成本也是接近2900元/吨。

在新季中晚籼稻存在着明确的丰产预期的大背景下,居然还能出现如此场面也说明了虽然我们的政策性稻谷库存很大,但结构性和品质性还是存在着需求痛点的,市场对优质中晚籼稻的需求是旺盛和实实在在的。

图片
图片

而目前已登场的中晚籼稻除部分区域的再生稻之外,其品质多数是符合大米加工企业需求的,因此在陈粮的翘尾效应和市场缺乏优质中晚籼稻的大环境下,对于业已登场的高品质2023产季中晚籼稻而言,饥渴难耐的大米加工企业的需求也是极其旺盛的,因此米企入市非常积极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前湖北、安徽14.5%左右水分的中晚籼稻目前大米加工企业收购价基本在2840元-2900元/吨区间。

同时2023产季广东、福建地方政策性储备早籼稻采购入库,因圆颗粒比较紧俏,后期多数开始不限制粒形,目前不限粒形的成交价多数还在3100元/吨之上,而物流优势明显的江西的再生稻从目前情况来看,出糙率多数难以满足国标三等以上标准,双季稻收获期还待时日,因此部分贸易商将采购方向转到业已登场质量良好的湖北、安徽、河南中晚籼稻和再生稻上了,提前形成了政策性粮食储备需求,而其高成交价也对这两个区域的中晚籼稻市场行情形成了强大的牵引作用。

因此在以上多重需求效应下,收获季姗姗来迟的2023产季中晚籼稻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市场局面,在形成了阶段性供需矛盾的格局下,市场价格高开并小幅上扬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说一段题外话,当前多数市场主体对存在着丰收预期的2023产季中晚籼稻出现的高开秤价觉得很难理解,尤其是我们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感觉和2022产季同期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相比,反差太大。其实存在即是合理,通过上面几个因素分析,应该是答案比较明确了。

换个角度来说,2022产季中晚籼稻因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催熟的原因,上市期偏早、米质较差,市场入市主体较少,另外承接之前市场价格低迷因素,低开秤价自然是很正常,政策性储备企业收购价格低、入库进度快也自然就很正常了。因此和2023产季中晚籼稻市场格局形成强大的反差也是正常现象,没有必有去纠结太多。

2、政策性中晚籼稻储备入市谨慎,采购时间整体推迟

和常年不同的是,除受制于架空期要求比较严格的中央储备粮部分企业之外,2023产季从整体来说,即便是包括财政全额兜底的政策性储备粮主销区,绝大多数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虽然对比常年比较焦灼,但是当前入市收购还是比较谨慎的,整体采(收)购时间同比也有所推迟。以下是包括中央储备粮和传统中晚籼稻流入区的政策性招标采购成交统计,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来。

图片

3、大米加工企业购销活跃,话语权较强

时下正值大中院校开学季,叠加中秋国庆双节效应,大米市场需求比较旺盛。而当前2023产季中晚籼稻因整体收获期推迟的原因,上市量较少,而其良好的品质更是让我们的大米加工企业少有顾忌,因此对新季稻谷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较强,当前湖北、安徽14.5%左右水分的中晚籼稻目前大米加工企业收购价基本在2840元-2900元/吨区间。

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随着国庆节前后中晚籼稻集中上市期的到来,从承接能力和大米市场容量来说,大米加工企业对新季中晚籼稻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大概率会弱化。因此目前大米加工企业并没有大规模建仓意愿,多数还是以边购边销,小规模适度库存为主流。

4、烘干企业和贸易商摩拳擦掌,对后市预期逐步抬高

和政策性储备企业和大米加工企业有所不同的是,在当下自媒体风行的大环境下,尤其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和东北主要稻谷产情出现洪灾的信息容易被夸大被渲染,因此今年我们的烘干企业和贸易商入市比较积极,多数在摩拳擦掌中,在暂时体现不出盈亏的状况下,对中晚籼稻的后市预期正在逐步抬高,可以想象的是后期主动和被动惜售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这里还是要奉劝一下,丰年无牛市的定律是一直存在的,近期存在着丰产预期的新季玉米市场价格已经开始快速下跌,同时2021产季中晚籼稻和2022产季小麦高阶开秤后贸易商出现大面积大幅度亏损的前车之鉴依然还历历在目。

尽管对于2023产季中晚籼稻来说,还存在着临门一脚的不确定因素,从当前三大主粮的整体价格来说,后市风险系数相对较小。但对于烘干企业和贸易商而言,盈利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正道,不宜抱着赌市的心态去内卷。

三、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后市影响因素

利多因素:

1、政策性储备库存减少,调控力量弱化

上面提到了我们国家的稻谷产量是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的,而且年年均有结余,属于产大于需和供大于需的格局。但从比较权威的最低收购价稻谷数据来看,还是存在着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痛点,即东北粳稻的存量较大,南方中晚籼稻的库存量偏小,且品质差异较大,尤其是2018年稻谷超期储存转定向饲用后,19年-22年的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启动范围和收购数量有限,库存数量较小,市场调控力量弱化也是很正常的。

从笔者的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对品质良好的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建仓意愿也是很明确的,只是在规模和时间、价位的选择上有所差距。同时在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库存下降,调控力度减缩的大背景下,政策层面在合适合理的价位像东北的大豆和玉米一样启动调节性储备也并非是痴人说梦。因此在以上综合需求因素的支撑下,中晚籼稻后市价格即便出现回调,幅度也将有限,出现单边下跌的可能性很小。

2、国内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倒挂,进口数量下降

随着国际大米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和国内大米的主流价格形成了倒挂,这也就意味着多年来一直压制国内中晚籼稻米市场价格,导致稻强米弱的重要因素短期将不复存在了,这也将有利于我们的大米加工企业内卷化程度降低,同时在进口大米压力减轻的状况下,国内大米的需求也将有所提升,市场价格阶段性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也是大概率的。

从以下两张图表上可以明确看出,今年我们的大米进口数量降幅很大,1-8月累计进口量200万吨,同比下降56%,也基本可以确定2023年进口大米的数量同比应该是下降的。这里还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市场纠结东南沿海地区政策性储备大米从以进口为主转向国内大米有可能成为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我们从最高进口量2022年的615.88万吨来计算,即便全部替代,也只能消耗不到1000万吨中晚籼稻,如果减去已进口的200万吨,中晚籼稻的消耗量则不到650万吨,对比我们中晚籼稻常年超过1.1亿吨的产量来说,只能说是属于小巫。尤其是在2023产季中晚籼稻总产量大幅增加的大背景预期下,并不能对市场价格形成大的影响。

图片
图片

3、三大主粮市场价格底部抬高,替代品有限

结合我们国内的三大主粮,小麦市场价格目前基本维持在3000元/吨上方,饲用玉米主流销区市场价格虽然在新粮丰产的预期下快速下跌,但基本还是维持在2900元/吨左右。粳稻谷方面我们以南方的代表江苏省的政策性粳稻近期成交统计图表来看,现阶段也是维持在2900元/吨上方的,因此对于中晚籼稻和中晚籼米而言,一段时间内很难出现替代品。因此其他主粮当前市场价格及其底部的抬高,也是支撑中晚籼稻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图片
图片

4、烘干企业和贸易商市场情绪较高

这个因素上面其实已经说过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烘干企业和贸易商而言,不像大米加工企业和轮换盈亏由企业自己承担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他们一段时间内的盈亏直观性不强,没有明确的痛点,因此更多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的融资条件和融资成本较低的大环境下,叠加整体看涨的市场氛围,对中晚籼稻的参与和惜售情绪是较高的,这也将从实在的供需层面影响并支撑中晚籼稻的阶段性市场价格。

利空因素:

1、全国范围的丰产格局基本形成,区域流动性下降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结果和电话微信调研结果来看,2023产季中晚籼稻全国范围的丰产格局已基本形成。不仅湖北、安徽、江西等主产区,而且之前深受重金属和出糙率不达标困扰的中晚籼稻主产区湖南及产销平衡区四川、重庆的标准品数量同比均大幅增加。

因此对于传统主销区来说,可选择的外采范围更为宽广,对于产销平衡区来说,外采数量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在中晚籼稻集中上市期,区域流动性有可能出现下降,对于中晚籼稻主产区来说,外销数量和速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市场价格难以持续上涨或是出现小幅度回调的市场局面。

2、恐高情绪影响贸易商建仓时间和建仓规模

从目前来看,大米加工企业,即便是信心满满的烘干企业和贸易商,对中晚籼稻的高开秤价也是有着恐高情绪的,特别是理论上已形成的丰产格局。

因此对建仓时间和建仓价位的选择上,目前的市场价格是高于预期,虽然不能排除这种预期在抬高,但对建仓规模的影响也是非常确定的。

3、消费短期难以大幅提振

疫情过后,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际大环境,我们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快速恢复,虽然我们坚信在国家的政策鼓励和刺激下,消费市场恢复是确定的,但这需要时间,那么对于我们季节性很强的粮食这个品类来说,无论是从储存安全和储备成本的角度,是受到时间制约的。

4、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高品质和市场价格导致其他用途受限

从权威部门发布的常年中晚籼稻的年产量数据来看,是超过1.1亿吨的,但从我们的结构库存较小来看,似乎会形成有不同答案的预期。其实对于中晚籼稻来说主产省份基本偏南,遭遇高温洪水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其品质和标准品的数量是难以和东北粳稻相比的。

因此我们的中晚籼稻除了口粮消费市场之外,还被动地形成了饲用和食品工业用途,但从目前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品质和市场价格角度来看,并不具备饲用和低端食品工业用途性价比,因此其主流市场还是口粮消费和政策性储备轮入用途。

四、2023产季中晚籼稻当前应重点关注的两个因素

1、迟熟品种受低温和降雨过多的影响

2023产季中晚籼稻收获期整体有推迟,且部分区域大户种植及其优质香稻有可能会延迟至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才能收割,而今年入秋节气时间偏早,国庆节后日平均气温低于20℃以下的可能性目前并不能排除,这也就给目前还处于灌浆初期和中期的迟熟中晚籼稻的品质和结实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九月中下旬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收割进度和已成熟的中晚籼稻品质和出糙率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从近期笔者的实地调研结果来看,除少部分优质香稻出现生芽现象之外,常规中晚籼稻品种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从天气预报情况来看,接下来中晚籼稻主产区气温将出现回升,另外10月中下旬江西的平均气温依然可以维持在摄氏25度以上,这对市场影响较大的江西双季晚稻的产量也构成极大的利好。

2、政策性储备的采购频率和成交率

虽然从目前来看,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政策性采购频率并不高,规模也不大,但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尤其是主产区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心态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焦灼,因此不能排除受制于架空期影响的政策性储备企业,在国庆节后的集中采购对市场供需面造成的阶段性冲击。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2023产季中晚籼稻目前丰产预期较为强烈,不太可能出现像2022产季中晚籼稻和2023年午季小麦那样标准品难求的单边市现象,因此如没有架空期的硬性要求,并没有必有去扎堆入市采(收)购,即便是那些轮换盈亏差由财政全额兜底的区域也没有必要去任性。

五、2023产季中晚籼稻市场运行态势预判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当前对2023产季中晚籼稻的市场行情走势判断是:高开平走,窄幅震荡,即便是集中上市期向下调整幅度也有限。当前应重点关注天气和气温情况的变化,后期要重点关注政策性储备的采购规模和采购频率及重点地区有代表性的成交价变化情况。

六、对应操作策略

除受架空期制约之外,我们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在新季中晚籼稻未形成大范围大面积登场的市场局面下暂时应以观望或小批量采收购为主,控制采购频率,降低市场贸易主体预期,等待中晚籼稻集中上市时间段综合市场情况适时入市收购,抓住节点性机会,也不宜盲目看空和等待。同时根据2023产季中晚籼稻普遍品质较优的特性,也可以选择市场需求较好的品类入手,即便是轮入价格较高,后面的轮出也有可能受益。

对于我们的大米加工企业而言,2023产季中晚籼稻品质难得,在中晚籼稻政策性库存下降明显和品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为保证加工需求和维护市场,建仓是很有必有的,但要避免一次性出牌,如市场价格因贸易主体参与过度导致持续虚高,应以滚动性库存为宜。同品选优、同价择优,或是比较好的思路。

对于贸易商和贸易型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评估仓储成本,不宜盲目追高,避免重复2022产季小麦的错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