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麦收购季,如何把握收粮节奏?权威解答来了

今年夏粮小麦收购市场,多元主体入市谨慎,市场购销博弈激烈,机遇与风险并存。建议各用粮企业和贸易商密切关注市场形势,把握收购时间节奏,合理控制收购成本,减少盲目、规避风险。

5月下旬以来,主产区新季小麦自南向北陆续收获。随着各地新麦相继上市,小麦夏粮收购悄然拉开帷幕。小麦价格历经3年大起大落之后,市场主体的购销心态相对谨慎,市场化收购仍为主导,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概率不大;新麦价格低开平走,新陈接轨进程较往年加快。

据了解,虽然今年新季小麦主产区部分地区遇到病虫害、大风降雨及干热风的侵袭,但生产形势整体较好,丰产预期较强。据中央气象台预测,5月下旬至6月份,我国小麦产区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收获晾晒,预计今年小麦将实现面积、单产和产量“三增”。

新麦收购低开稳走,主流价格基本形成

近期新麦市场上量增多,小麦质量、水分等指标越来越稳定。随着市场各主体纷纷进场收购,新小麦收购价格低开回弹后逐步趋稳。近日,各级储备库陆续入市,新麦收购价多在1.23~1.26元/斤,基本围绕1.25元/斤波动。5月31日,中央储备粮济宁直属库2024年产小麦收购价一等1.255元/斤、二等1.25元/斤、三等1.245元/斤;河南平顶山城郊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收购价一等1.25元/斤、二等1.24元/斤、三等1.23元/斤;江苏江阴市储备小麦收购价一等1.28元/斤、二等1.26元/斤、三等1.24元/斤。

制粉企业多根据自身库存和上量情况灵活调整采购价格。目前,河北邢台面粉企业新麦进厂价1.25~1.26元/斤,山东菏泽1.24~1.27元/斤,河南新乡1.23~1.253元/斤,安徽亳州1.225~1.24元/斤。据市场反映,今年南北小麦价差较小,粮源区域性流通困难。

目前湖北小麦基层毛粮价格在1.18~1.20元/斤之间,较玉米具备性价比优势,有部分饲料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近日有消息称,牧原京津冀区域也已启动收购新麦,广宗饲料厂、馆陶饲料厂、新河饲料厂、宁晋第二饲料厂、冀州第二饲料厂挂牌价格均执行1.25元/斤。

今年小麦产量和质量好于去年,由于市场主体对后市走势预期谨慎,大多滚动采购、随采随用,预计后期价格走势以稳为主,主流收购价格或在1.20~1.25元/斤,收购周期将有所延长。

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引领阶段行情

小麦已连续三年未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市场化特征表现明显。虽然今年新小麦价格普遍低开,但受政策托底支撑,麦价下行空间有限,预计今年夏粮收购仍以市场化收购为主,主产区最低收购价小麦预案启动的概率仍然不大,市场化仍将主导夏收期间的麦市行情。

储备企业轮换补库引领阶段市场。据反映,新麦陆续上市后,中央和各地方储备企业陆续进场收购。当前中储粮山东收购价1.245~1.255元/斤,河南收购价1.23~1.25元/斤。市场认为,在今年主产区仍难以启动托市收购的情况下,各级政策储备轮入或将引导后期的麦市行情。

制粉企业新麦采购或以销定购。今年以来,面粉及下游终端产品销售不畅,粉企开工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运行相对艰难,采购小麦积极性不高,制粉企业新麦收购或以销定购为主。若新麦上市初期价格相对适宜,为降低生产成本,面粉厂会抓紧时间收购部分粮源,补充库存;若麦价走高,收购节奏将会相应放缓。

后期饲料企业小麦收购值得关注。据市场反映,夏收以来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品质不太好的小麦收购价为1.15~1.18元/斤,已有饲料企业进场收购。近日河南、河北部分饲料企业也已挂出小麦收购价格,开始尝试收购。目前华北饲料企业玉米收购价为1.15~1.20元/斤,新小麦入厂价1.22~1.26元/斤,价差已进入替代范围。但由于玉米尚有库存,上下游消费需求平淡,饲料企业在收购小麦时仍持谨慎态度。由于新麦与玉米的价差收窄,部分区域小麦已存在饲用的基础。

贸易商、经纪人收购或将更为谨慎。2023年小麦贸易商亏损不在少数,鉴于上年收购及囤粮的教训,今年收购行为将会更加谨慎,盲目抢粮的现象会大为减少。不过由于贸易商和经纪人经营灵活,转手较快,估计大多会随收随走,做流量为主,建仓意愿不高。

陈麦购销热度下降,新陈加速融合接轨

随着产区新小麦上市不断增加,陈麦市场购销相对冷清,面粉消费缺乏利好,制粉企业开工率不高,陈麦挂牌价格基本延续季节性下跌走势。5月份以来,陈麦普遍回落0.03~0.05元/斤。

当前,河北主流企业陈小麦净粮进厂价1.25~1.28元/斤,山东1.25~1.30元/斤,河南1.24~1.285元/斤,江苏1.26~1.285元/斤,安徽1.25~1.27元/斤,部分企业新陈小麦已基本同价。

按照惯例,新粮上市前加工企业会增加部分陈麦采购,原因是新麦使用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后熟期,为维持生产正常进行,加工企业或适量补充库存,但由于目前制粉企业生存状况艰难,且采购重点大多转向新麦,因此对陈麦的采购仍会采取以销定购的策略,大幅增加陈麦库存的概率不大。预计后市陈麦或将延续偏弱走势,但由于新麦行情已趋于明朗,加之陈麦相比新麦仍有一定优势,陈麦价格再降的空间将会有限。

理性开展购销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预计今年小麦开秤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大范围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今年小麦面积增加,总产量和品质也有所提高,新麦价格低开,但受政策托底支撑,下行空间有限。震荡过后,麦价可能小幅反弹以寻找新的平衡,不乏区域性、阶段性机会。

从当前购销情况看,今年新麦收购价格低开稳走市场已基本认同,各地普遍预估一段时间内新麦价格将在1.20~1.25元/斤之间运行。对于新小麦的建仓策略,有贸易商表示,如果价格在1.25元/斤以下,尤其1.20元/斤左右可能会增加一部分库存,高于1.25元/斤则基本不会入市。因为建库成本加上占用资金利息、仓储费、出库费等,后续价格若不出现较大幅度的上行,基本没有利润可言。

小麦市场化程度较高,未来价格涨跌主要由供需状况来决定,在市场产大于需、粮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各主体持有库存的积极性不高,多按需采购,很难有太大的行情。因此,建议市场主体调整心态、理性购销,把握好阶段性机会,切忌抢粮赌市、盲目购销,“踩错”市场“节拍”。

内外小麦价差缩小,部分需求回归国内

4月下旬以来,国际小麦价格震荡上行,部分国家已涨至去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国内小麦价格自4月下旬以来以震荡下行为主,此消彼长,国内外小麦价差逐步收窄,甚至出现倒挂。

监测显示,4月中旬前,美国软红冬麦FOB折算理论到港价与国内小麦的价差在200~400元/吨,部分时段价差高达600元/吨以上,进口小麦的价格优势较为明显。而4月下旬开始,内外小麦价差快速回缩,5月23日内外小麦理论价差为-55.75元/吨,加上装卸费以及运费,到国内下游企业的到厂理论成本已远高于国内小麦价格,进口小麦已无价格优势。

市场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外价差明显缩小,后期我国小麦进口有望大幅下降,今年小麦进口或将恢复至常年品种调剂为主的格局。国际麦价走强和进口下降,或使部分需求回归国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内小麦价格,对新小麦市场购销形成利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