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高产还是优质,小麦产业在矛盾中求变?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也是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目前,我国小麦在品种推广、单产提升以及总产量增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图片
小麦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现场。

然而随着气候环境日益变化、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调整等现象,小麦育种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3月18日,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15个专题报告会之一的小麦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与会嘉宾聚焦小麦全产业链发展,讲问题、讲方向、讲产业,共同谋划小麦种业未来。

新问题:到2023年小麦单产必须提高10%以上

小麦生产举足轻重,夏粮丰收全年主动。我国是小麦的产能和消费大国,小麦年种植面积约3.5亿亩,总产量超1.3亿吨。

然而,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录祥表示:“我国小麦年消费量正以1.1-1.6%的速度增长,面对逐渐减少的耕地面积以及多变的市场格局,持续提升小麦单产尤为重要。”

2024年3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要落实部分品种增产任务和分区域增产布局。此外,农业农村部也印发了《小麦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制定出小麦单产提升的阶段性目标和行动目标,要求小麦单产年递增0.5-1个百分点,到2030年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单产达420公斤。

小麦株型与产量密切相关。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指出,提高作物产量首先认识小麦形态(株型)光合速率以及光合产物合理分配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以改良形态性状为基础,结合光合生理相关特性的改良,提高群体光合效率,实现生物学产量的提高,并结合源库关系的性状改良,最终才能实现小麦经济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如矮化育种是小麦株型改良最显著的成就,株高降低使得叶层重心下移,增强了抗倒性,但同时也造成中下部叶片密集,且株高过低也会阻碍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小麦株型改良还需与其他若干生理性状相结合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倪中福也表示,“麦倒一把草。株型改良、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是当前和未来小麦新品种培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小麦半矮秆基因的演绎也逐步清晰,倪中福及其团队经研究发现,绿色高产半矮秆r-e-z或将成为未来小麦抗倒伏研究有用的遗传位点之一。

高产是目标,稳产是基础,没有稳产,就无法实现高产。随着气候变化,我国小麦种植过程中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频发,多抗、兼抗性品种急需进一步强化

抗病育种的实质是要培育既高产又抗病还好吃的小麦新品种。“光培育一个抗病的种子不难,难的是要把抗病与产量结合起来。”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提出:选准组合和扩大群体是分子育种成功的关键。育种家在有目的地培育兼抗型持久抗性品种时,需要制定少数目标明确的组合(组合数量不能太多),且群体一定要大,因为群体小了,培育不出来。此外,分子育种离不开后期的田间鉴定,多点鉴定至关重要。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
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录祥
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倪中福
图片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

新途径:耐盐碱、节水、抗赤霉病选育是提质增效的重点

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土壤盐碱地分布广、类型多,目前盐碱耕地面积约1亿亩,且呈小幅增加趋势。

为进一步推动耐盐碱小麦育种进程,2023年年农业农村部推出《小麦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以相对盐害率来评价芽期,以盐害指数来评价苗期,以耐盐指数和耐盐力来评价全生育期,使得耐盐鉴定有据可依。

小麦萌芽期、幼苗期、拔节孕穗期对盐胁迫最敏感。盐胁迫危害着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小麦也会对盐产生适应性,主要表现为抗渗透胁迫、离子排外以及组织耐受性。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利用两圃平行交替选择法,即将杂种后代在旱碱地水肥地当中同步进行选择,以促进小麦抗逆性和丰产性的结合。这样选育出的“沧麦”系列品种不仅具有耐盐、抗旱、抗干热风、抗寒等特性,而且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以及稳定性都有所提升。该技术在是优质面筋品种上的提升效果更明显。

“小麦耐盐育种实际是产量和抗逆性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琪表示,未来在实际育种过程中更应该偏重于考虑盐胁迫下的产量相关性状。此外,以往的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主要用于改良小麦的抗病性,但随着大家对耐逆育种方面的重视,必然会将小麦野生远缘种的优异基因用于提高小麦耐盐育种

随着气候变化,干旱、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也在阻碍着小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据悉,华北是全国极度缺水的地区,地下水超采最严重,人年均低于300方。

节水的重点在农业,而农业节水的重点在小麦。小麦灌溉占农业用水50%左右,随着小麦节水技术应用,灌溉用水不断下降,但仍是农业用水的大户。北方小麦生长期间处于干旱季节,主要靠灌溉来满足小麦的需水。小麦生产需求与水资源的不足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郭进考表示:“生物节水潜力巨大。要加大对高产且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培育研发力度,选育出根系发达,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且叶片功能强的水稻新品种,并在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以缓解干旱缺水与粮食增产的矛盾。”

赤霉病成了黄淮麦区常发病害,对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然而抗赤霉病小麦育种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已知抗病基因/位点效应值较小,目前认可的基因仅有Fhb1这个基因,其他基因的效应不大。此外,目前关于如何破解抗病基因与不利农艺性状的关系研究不多,严重限制了育种工作的开展。

对此,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指出发掘其它麦区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或将是不错的方法。黄淮麦区淮麦品种中部分品种抗性达中抗水平,西农511、郑9023和徐麦中少数品种也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它们的抗性可能有不同的来源。高德荣认为,若对其进行系统抗性鉴定并研究其抗病基因,在此基础上聚合现有品种的不同抗病基因,可能是比较快捷的抗病育种途径,同步提高抗病性和丰产性。

图片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郭进考
图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琪
图片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

产业链:高产优质小麦需求持续增加

近年来我国进口小麦大幅度增加,2023年我国进口小麦更是超过了1000万吨,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面粉企业在开始摸索使用,面粉企业大量使用进口小麦生产高品质面粉已成趋势。

“进行小麦品种改良时,必须要产量和品种协同提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曹新有认为,面对优质麦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我国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增加优质小麦总量并优化供给结构,以确保口粮供给绝对安全。

2024年中央1号文件也指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近年来,我国小麦品种普遍存在阻力提高拉伸延展性降低等现象,而对于水煮类的面条、拉面、水饺等,则需要延展性好的面粉原料,不利于该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因此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丹志国建议育种家们可对标澳麦AH和加麦草原春CPSR,重点研发和推广优质主食专用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种质的商业竞争力,争取实现农民愿种、粮商愿收、企业愿用、百姓爱吃、国家支持的局面,使多方受益、共赢。

小麦连年丰收,但每年进口专用小麦持续增加,高产与优质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小麦生产过程中混种混收混储等现象严重,导致粮食品质不均衡、不稳定,也没有形成全产业链上下游的组织者,加工需求难以精准对接,使得我国小麦粮食虽然基本自给自足,但优质专用粮却还要依赖进口。

“种子企业在解决小麦产业化难点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章瑞指出,种子企业最熟悉品种的特征特性,跟生产者直接打交道,完全有能力按“一区一品”组织生产专用粮。此外,我国小麦种企的繁种基地和主产区布局一致,具有良好的加工设备,为订单业务开展提供良好条件。

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志军也表示,采取“种粮一体化”发展模式,优质麦品种为核心,结合优质麦专种专收专储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将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优质优价,将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优质专用小麦需求,助力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发展。

小麦产业链长,各单位对小麦品质需求不同,对优质的评判标准也不一致,也是限制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上游的育种者和种植者注重产量、抗性等,中游的面粉企业/食品企业注重色泽、稳定时间、延伸性、淀粉粘度等及其稳定性,下游的消费者注重食品外观、风味、口感等食用品质。

对此丹志国表示,要改善目前小麦市场上种植、收储、制粉、食品加工、消费等多方对优质的认识不统一问题,以及优质不优价的困境,首先应确立完善健全的质量评价方法和分等分级标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发展现代种业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企业近万家,研发能力和基础好的仅有200家。未来种子企业如何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科研育种平台,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助力产业链发展是种企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基于此,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传喜指出,企业要加大科技设备的投入使用,从人工播种为主变为小区播种、小区收割、点播机械化等,同时要提升科研团队的专业化鉴定技术,针对小麦的1-2项最重要的性状或检测进行专研提升,以发挥出企业的特色。

图片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曹新有 
图片
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丹志国
图片
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章瑞
图片
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志军
图片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传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