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的格局及走向(下):竞争or垄断

随着生物技术的出现,传统的ABCD四大粮商掌控世界粮食贸易的格局已经逐渐开始发生了转变,一种全新的格局,即BCS+ABCD,正在崭露头角。

BCS是拜耳(Bayer)科迪华(Corteva)先正达(Syngenta)三个公司的统称。这三个公司在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品种和农化产品市场的份额分别高达95%、50%和50%以上,已经形成了技术和资源的绝对优势,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图片

以往,了解农业和敢于投资农业的资本少之又少,不仅是因为其市场容量小、投资周期长和投资回报率低;更是因为其生产的全过程在开放环境中,生长周期长,环境依存度高,变量因素多,可控性差。加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没有实现标准化作业,透明度低,还有诸如“扇贝游走事件”等的发生,没有太多的资本真正关注或有意愿投资农业。但分子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方面有了巨大的跃迁。同时,由于:

1)分子生物技术具有通用性,即一旦某个抗虫或者耐除草剂的技术发展成熟,它(们)可以被导入到任何农作物的品类如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小麦、油菜等中去; 

2)性状表现十分稳定,并具备可预测性,不会受到生态环境、气候、土壤、品种和年景等差异的影响。

图片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这项技术一出现就获得了广大农户和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相关的分子生物技术在全球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推广速度非常快,远远超出任何一项传统的农业科技,市场的覆盖度非常高。2023年全球27个国家种植了11种不同的转基因作物,其总种植面积达到31亿亩,创下了新的纪录。其中大豆种植面积最大,达到15亿亩;紧随其后的是玉米,超过10亿亩;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也超过3.6亿亩。

图片

同样,分子生物技术在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对未来市场的价值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双单倍体技术、基因组学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的发展都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以往不愿意关注以及不了解农业的金融资本(比如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开始关注和理解农业了,并展现出了极大的投资兴趣。这类基金与风险投资完全不同,它们并不追求短期的高收益和高回报,它们追求的是长期和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因此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改造下的农业,以其基础性、规模和长远潜力等因素开始进入这类庞大投资基金经理的“法眼”——这也就是20多年来种业和农业投资突然火爆背后的根本原因。

图片

正是由于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和供应链领域应用的拓展,农业生产上游的农业技术和农资产品提供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逐步增强。以拜耳公司(Bayer+原孟山都公司)、科迪华公司(Corteva,原杜邦公司+原陶氏公司)和先正达公司(Syngenta,中化农业公司+原先正达公司)为代表的“三巨头”,得以加强对未来世界农业生产格局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正逐步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方”“服务商”农业生产及产业链上中游的BCS格局初步形成。未来的世界农业将会从单纯下游粮食贸易的ABCD格局,逐步转变为全面影响和掌控农业全产业链的BCS+ABCD格局

当然,由于农业其“原生产业”的特性,这种改造和变化也是长期的不平衡发展的。越是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好的国家,越是农产品商品化率高的地区,这种变化和改造越显著、越迅速,并可获得更多的先发优势和相关“红利”。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并非缘于某些政治家们的高瞻远瞩或者某种“惊天阴谋”。同时,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格局也将在动态的变化和平衡中被不断打破和重组,既不会有一劳永逸的高枕无忧,也不会有“腐朽和没落”的绝对垄断。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