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生产重心南移、种薯质量差、成本攀升……马铃薯产业如何突破?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据FAO调查统计,2022年全球有153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67亿亩、总产量3.75亿吨。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及用种国,中国在种薯检测认证、商品薯加工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日前,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15场专题报告会之一的马铃薯种薯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全产业链专家、企业家就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

生产布局、市场供应发生变化

“我国马铃薯种植有300余年历史,近10年间,主要在生产布局、市场供应、加工产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国家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表示。

图片
国家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

在生产布局方面,尽管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013年后持续减少,但总产量仍然保持稳中有增,单产从2009年后连续14年增长。马铃薯生产实现了从靠面积扩张到靠单产增长的转变

同时,“重心南移”的区域布局持续演化。2000年后北方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南方继续增加;2023年北方继续下降,尤其是西北地区因干旱下降明显,而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面积增加。

在市场价格及供应方面,产地田间价格走势符合“前高后低翘尾”的季节变化规律,上半年价格高,下半年价格低;批发市场价格走势符合季节变化规律,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生产成本也逐年攀升。并且马铃薯市场供应空档期逐渐消失,全年几乎都有产品供应。

在加工产能方面,全国加工产能有所扩张,原料供应偏紧。北方一作区集聚了全国87%的加工产能,内蒙古、河北和甘肃为实际加工量前三位、占全国的74%;其他区域主要为鲜切、复合、炸薯片等休闲食品、主食产品和预制产品为主。

数据显示,全国马铃薯加工产能超过300万吨,实际生产量仅133万吨,加工转化率不足10%。加工原料薯价格不同程度上涨,薯片薯条原料涨幅71%,淀粉原料薯涨幅25-30%;加工制品整体上涨2000-3000元/吨。

种质创新与利用取得突破

我国系统的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副院长王立春介绍,目前我国已收集、保存了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5068份,并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开展了马铃薯资源抗褐变性评价、马铃薯资源油炸品质评价、铃薯资源晚疫病抗性评价,为后续马铃薯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资源材料。

图片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副院长王立春

同时,采用轮回选择群体改良、品种间杂交、种间杂交与回交等技术,我国创制出高Vc、高蛋白、高矿质元素、抗病、抗逆等优质、特色资源材料,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资源和材料基础。

科研人员还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2431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基因型数据库和分子身份证,逐步实现“一物一码”;解析了马铃薯抗病、抗逆、熟性和结薯时间等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精细定位和克隆了产量、品质、抗病和熟性等相关的功能基因,开发出与之相关的分子标记,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国还制定了相关标准对马铃薯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资源评价进行规范,明确马铃薯优良及特异资源评价标准。

然而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目标,产业发展还需更多的科技支撑。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表示,促进科技进步要夯实“两个基础”,抓好一项落实,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国际科技研究合作、国际科技组织战略合作,三个方面的国际合作。

图片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

加强种薯检测等方面的科技突破

尽管我国马铃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面临突破性品种缺乏、栽培管理粗放、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

就种薯而言,脱毒种薯普及率低、种薯质量差是影响我国马铃薯产量及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吕典秋表示,目前我国种薯检测还存在技术标准及规程不健全、检测机构与人员力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图片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吕典秋

他建议,一是要加强质检机构、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我国质检网络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种薯认证工作需要;二是加快种薯检测技术及产品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加强与完善检测技术标准制修订,建立适合我国的质检技术体系;还需设立专项资金,开展种薯病害普查工作,加强质量认证宣传与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

“英国及荷兰早在8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马铃薯种薯认证,中国真正开始实施仅有短短20多年,和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一样,还有很多提升空间。”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楠表示。

图片
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楠

不仅是种薯认证,在育种、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产业发展质量都有待提升。例如马铃薯加工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鲜薯产量、品质不稳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大规模马铃薯的需求等。

金黎平认为,新时期要抓住两大关键技术——种业创新关键技术与旱作绿色智能栽培技术,及三项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土传病害防控技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马铃薯甲虫和线虫监测技术进行突破,立足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不断创新。

王楠认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协同、升级。其中,协同体现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完善配套服务为基础,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升级主要是拓展马铃薯的应用场景,深度挖掘品种特性,因种制宜,实现产品与原料的精准匹配,工艺与原料的配套研发。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