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咖啡豆价格暴涨后,茶饮店的核心原料——椰子,也开启了涨价潮。东南亚老椰单只价格翻了2倍多,冷冻椰浆每公斤价格从11元涨到了22元,多个供应商正在调价,整体涨幅最高达50%。
今年茶饮行业让人眼前一亮的,很多是偏安一隅的区域品牌。比如,前段时间获得亿元融资的茉莉奶白、广东江门的宝藏绿洲、贵阳二十年老牌去茶山、西安国潮茶饮茶话弄等。他们像黑海市场里的点点星光,虽店数不多但存在感极强,吸引着行业好奇的目光。他们都是谁?
从高高在上到9.9元/杯,中国咖啡用了不到10年。而从0跑出千店、万店品牌,中国咖啡只用了5年。中国制造的力量,加上规模化的叠加效应,让现制咖啡行业进入了“平价奔跑”的阶段。9.9元、8.8元、5元,这些咖啡背后,好喝又便宜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最近,我与30多个茶饮品牌一起,再次走进大咖国际,探索平价咖啡背后的供应链变革。
开年就打响的价格战,已经让咖啡的价格低到了尘埃里。疯狂内卷的咖啡价格,已经让一些中小品牌“不堪重负”,有的营业额下降超50%,不少独立店主已经开始另寻出路。低至1元/杯的咖啡,对行业到底是福是祸?
100多年来,咖啡一直在尝试融入中国人的消费日常。6月5日,中国咖啡终于诞生了本土首个“万店品牌”,瑞幸咖啡用5年多时间,依托数字化赋能,创新中国咖啡行业生态,开启了咖啡万店时代。咖啡万店时代,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5月26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指导,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主办,上海国际咖啡认证中心及咖门等机构共同承办、晨非食品冠名的“上海咖啡产业高峰论坛”圆满落幕。现场,挪瓦咖啡创始人郭星君分享了关于品牌的思考,以下是演讲实录(有删节)。
今年春夏,没有比酸奶更火的品类了。连锁品牌陆续推酸奶产品,而且一推就卖火,一批酸奶专门店崛起,热门品牌茉酸奶,将在本月底正式迈入“千店俱乐部”。上游数据更明确:有不少乳企近两年酸奶供应大幅增长,有的增幅可以到达110%。现制酸奶,或将是今年最大的“品类黑马”。
肉眼可见,身边的咖啡店越来越多。一场浩大的“咖啡开店潮”正在从一二线席卷到下沉市场,窄门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4个月(截止到2023年2月),中国咖啡市场新开店数5.6万家,总店数达到了13.7万家。观察行业8年,这应该是咖啡开店最集中的一次。
小吃+咖啡,推一个火一个。继肉夹馍咖啡、油条阿芙佳朵、螺蛳粉咖啡相继出圈后,我又发现了一个新CP:牛杂配咖啡。广州有个品牌,把“牛杂+咖啡”做成套餐,1天能卖出300多份,并且能“从早卖到晚”,咖啡销量比很多咖啡馆都多。这个组合是怎么火起来的?可以给咖啡馆哪些新启发?
前段时间,美团发布1~2月份数据,咖啡外卖订单同比增长了101.9%,成为餐饮各品类中的第一位。打开短视频网站,也常常可见日营业额2万、3万的咖啡店。与此同时,我也听到另一种声音:“高营业数据拉我入局咖啡,现实却啪啪打脸。”甚至有的店,开业48天,营业额只有624元。
咖啡市场的火热已成共识,但到底哪些产品卖得火,哪些模式能跑通?宏观的生机盎然中,从业者更应关注这篇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有哪些“超车”的机会。基于数据统计与行业观察,咖门整理了《2023中国咖啡市场洞察报告》,希望给从业者在产品思路、模式选择等多维度提供参考。
在消费持续理性的2023年,一杯足够平价、能日日相见的饮品,更值得押注,10元以内、热量负担较低的纯茶,就符合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