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牛还是倒闭:中国奶源企业的艰难抉择!
曾经,有近20年,在中国乳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 —
得奶源者得天下!
几乎所有企业对此深信不疑;几乎所有政策部门、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都在用这句话教导企业发展、投资奶源。
今天,这句话成了所有企业、政府、行业组织的笑话。
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杀牛??
这是今年上半年从事奶源的朋友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短短一句话,是多少牧场的心酸和无奈。
01、2024上半年养殖企业持续亏损,上游加大淘汰牛只力度
从今年上半年的养殖企业财报来看,乳业上游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亏损面进一步加大。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的亏损,主要是来自于淘汰牛只、调整牛群结构导致的亏损面加大。
观察上游企业2024上半年财报发现:5家相关上市乳企当中,有3家营收、净利润同比下滑,有4家录得亏损,与2023年末相比,新增1家企业亏损。
同时,社会化牧场的亏损面也在加大。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数据,2024年5月,公斤奶利润空间是奶牛体系记录以来首次进入负值,本轮调整周期严峻程度超过2016-2017年,奶业上游(奶牛养殖业)亏损面超过80%。
从上游乳企财报披露情况来看,2023年上半年,导致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奶价格持续下跌,饲料成本居高不下等;
而2024年上半年,原奶价格持续缓慢下跌态势,在上游乳企原奶销量普遍同比双位数增长、平均饲料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为何亏损面还扩大了?
各大乳企在财报当中纷纷把亏损原因指向了一个指标:生物资产公平值减销售成本变动产生的亏损。
这一部分的亏损往往与成母牛单头牛估值有关。
乳业圈留意到,2024上半年,5家上市奶源企业当中,有2家企业的上述亏损值甚至相当于2023全年的亏损值,其他3家上述亏损则均有不同幅度的同比增长。
据企业财报分析,上述亏损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原奶价格下降,淘汰低产低效牛只数量大幅加大,肉牛需求偏弱以及肉牛、育成牛售价下降等原因造成。
而所有的上游企业共同提到的一个原因就是:淘汰牛只数量大幅加大,以及调整牛群结构。
除了养殖端的企业以外,拥有自建/自控牧场的综合性企业同样受此原因影响导致净利润大幅下滑。
据天润乳业2024半年报,集团于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89%,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122.22%,由盈转亏;麦趣尔于2024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2.97%;庄园牧场于2024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878亿元,同比下滑334.65%......
对于亏损,它们纷纷将原因指向了终端消费偏弱,以及原料奶价格下跌、淘汰牛只数量大幅增加等。据悉,庄园牧场2024上半年自有牧场全群牛只淘汰率约21.48%。
“不降产能,那么原料奶供过于求的困境会加剧;降产能,养殖端的企业估计要赔死。我们现在仿佛被困在了死胡同里,左右为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游产业从业者告诉乳业圈记者,“从上半年情况来看,行业整体去产能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但是也有的企业考虑到加大淘汰牛只数量的远期亏损,说实话,不舍得这么做。”
“保现金流,提高经营能力是当下养殖企业的第一要务”,另一位养殖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乳业圈。
2024年3月份,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公开演讲中指出:“2024年适当压缩奶牛产能,自然增长率由惯性的3%下调到-5%,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每天减少8000吨原奶产量,才能大幅缓解产能过剩。”
在今年7月份奶协举办的第十五届奶业大会上,乳业圈从几位上游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处了解到,他们在上半年已经实施了“卖/杀牛去产能”的措施。
同时,许多社会化大型牧业也采纳了李胜利教授的上述建议。
据了解,宁夏奶牛存栏量从2023年底的约91万头下降到了2024年5月的81万头,而且部分牧场已经不养后备牛;河北牛场由2024年初的833家下降到当前的745家;大型牧业集团到6月份已经淘汰成母牛近5万头,全群10万头。
3月份去产能至今,全国每天消减近4500吨原奶,合计15万头泌乳牛。
另据乳业圈了解,为了放缓原料奶产量增长,部分大型养殖企业甚至采取了放缓牧场建设和投产进度的措施,比如澳亚集团计划将醇源牧场建设结束期从2024年底推迟到了2025年底。
如此去产能力度,上游整体亏损面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奶业供需矛盾问题目前还是未能获得显著的缓解。
公开数据显示:
2024年上半年,消费端仍在恢复当中,全国具有规模乳制品制造企业的产量1433万吨,同比下降3.0%;我国进口各类乳制品130.8万吨,同比减少15.6%。
供给端上,2024上半年全国牛奶产量1856万吨,同比增长3.4%。
需求偏弱的情况下,2024年原奶过剩的情况较2023年更为严重。
02、下半年持续压缩产能,头部预计奶业明年达到供需平衡
乳业巨头伊利在近日的业绩交流会上分析行业上游情况时表示,今年以来,原奶供给的增速较去年逐步放缓,特别是二季度以后,由于牧场自身的盈利压力,淘汰低产奶牛、优化畜群结构的力度加大,我国奶牛存栏量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泌乳牛占比也在降低。
谈及原奶供需平衡问题,伊利管理层表示,今年9月-10月,上游牧业会集中开展青贮采购工作,现金流会面临一定压力,这将推动上游产能的进一步出清,部分社会化牧场退出市场;双节时候也是奶类需求旺季,消费端会有一定回暖;同时预计下半年奶牛存栏环比持续下降,原奶产量增速进一步放缓。综合上述因素,预计下半年原奶供需差距可能收窄,原奶价格降幅也会小于上半年。
同时,伊利方面认为,奶业供需矛盾有望在明年得到解决。
蒙牛管理层也在近日业绩交流会上表示,预计明年上半年供给还是过剩状态,在明年大概临近中秋、国庆双节的时候,奶业供需会达到相对平衡。
“这次奶价周期将以淘汰部分中小牧场为代价”,北京普天盛道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告诉记者,“在这一轮奶价下行周期中,社会化的牧场虽然可能在成本控制上有微弱优势,但是和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太弱。从今年来看,许多自有奶源足够的大型乳企已经不从小的牧场收奶,这些牧场的奶卖不出去有两个选择:一是自费喷粉,但是当下每喷一吨粉就要亏一万元钱左右;二是卖牛杀牛,现在肉牛市场的价格已经是腰斩,同样也面临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奶价下行周期有些拉长,将会导致更多的社会化牧场面临持续亏损,最终可能导致破产或倒闭。”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认为:这两年大量社会牧场、中小牧场正在退出、正在减少养殖规模。在奶源过剩周期中,社会化牧场可以较快地减量淘汰适应环境,但是对于上市的大型养殖端企业来讲,资本市场更重视它们的生物资产价值,奶牛存栏减少、调整牛群结构等等对上市养殖企业的生物资产价值变动的损失可要比产品市场的损失要大很多。
因此,从短期来讲,要去产能主要还是需要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做出减产调整。可是,杀牛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社会化牧场,各有各的难处。
乳业圈留意到,2024上半年,5家上市养殖企业的奶牛存栏总数均较去年同期小幅增长,增幅较去年同期缩窄;其中,现代牧业、澳亚集团、中国圣牧的奶牛存栏较去年末小幅减少。此外,5家上市养殖企业当中,有4家企业的成母牛存栏数量同比双位数增长,中国圣牧的成母牛存栏数量则同比减少近10%;较上年末来看,澳亚集团、中国圣牧成母牛存栏数减少。
可以看出,上半年,5家上市养殖端企业都着手放缓奶牛存栏增长,或调整牛群结构。
但总体来讲,它们的奶牛存栏总群较上年末增长了1.7万头,成母牛存栏数较上年末增长了2.11万头。
很明显,对比之下,当前已经到了社会化牧场最艰难的时刻!
03、若明年奶业供需矛盾持续,还要继续杀牛吗
纵观中国乳业发展,上游养殖端在一轮又一轮的奶业周期和牧场扩建当中,经历杀牛、淘汰,规模化集中度持续得到大幅提升。毕竟,在困境当中,规模越大的牧场,它们在现金流、成本控制、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要远远强于中小型牧场。
这一次在供给端上去产能的结果,不出意外,还是如此。
有专家公开表示:2022年下半年-2023年,有大约20%的社会化牧场退出市场,2024年上半年,则有70-80%的社会化牧场都在亏损,它们当中多数资不抵债,如果到今年四季度还得不到缓解,还将有很多牧场不得不倒闭。
“强者恒强。那些能穿越奶业周期的养殖企业,整体经营能力都会进一步提升。估计经历这一轮的奶业周期,上游养殖行业的集中度会再一次提升。现在,不少头部奶源企业还在扩建。”有业内人士表示。
当前来看,在消费信心持续偏弱的背景下,去产能也许是短期内解决奶源供需矛盾最快速的办法,但它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同时也会将奶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格局。
在历次的奶业周期当中,家庭式牧场、传统中小牧场几经淘汰已经所剩无几。行业普遍认为,这一次奶业周期时间较长,除了受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之外,主要受规模化牧场产能出清较慢的影响。
我们不知道明年此时,奶源供需是不是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
如果明年供需矛盾持续,上游还要持续杀牛吗?
即使这次奶源供需矛盾解决了,那么在规模化持续集中的情况下,下一轮奶业周期到来的时候,又会持续多久?到那时,我们还是靠杀牛去产能吗?
我们是不是要未雨绸缪,从本质上解决奶业周期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奶业周期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2024年将不会是2008年以来奶业最难的一年,下一个周期,我们可能还会更难!
我想,每一个奶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得奶源者得天下”。
可见,奶源对于乳企,对于乳业发展的重要性。
过去,因为这句话,中国乳业上游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加工企业对于奶源的控制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这有利于牛奶质量的保证和国内奶源自给率的提升。
而从行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国民的人均饮奶水平远不及欧美国家、日韩国家等,在庞大的人口基础上,我国的奶类消费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从乳企发展来看,我国的奶源自给率才刚刚过线(2023年我国奶源自给率达到71.4%,是继2017年跌破70%以后,7年来首次达到70%)。
换句话说:从本质来看,我国奶类供给其实是不足的,而非过剩。
在奶业大趋势的背景下看待短期的周期性问题,去产能就是在抛弃我们前面辛苦打下的基础,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有不少专家建议杀牛,因为不杀就解决不了过剩的矛盾;可是杀牛就意味着亏损,没有企业愿意以亏损为代价;可是不以亏损为代价,就会有企业坚持不下去倒闭。”普天盛道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整个行业没有搞清楚中国奶源到底是不是真的过剩这个基础问题。从战略上讲,中国的奶源过剩了吗?肯定是没有的。但现实为什么又表现为过剩了呢?这是因为中国奶业没有顶层设计,没有奶源发展的护城河,没有基本的产业保障体系,政策和标准制定都没有和中国奶源发展同步。可以说,中国奶源企业的发展远远快于政策和配套的发展。”
雷永军认为,杀牛根本解决不了中国奶源的周期性问题,中国企业也没有必要三四年就杀一次牛,就亏损一次、倒闭一批。中国奶业健康良性发展,需要顶层战略设计,从本质上解决周期问题。在供给侧,调整适合我国奶业发展战略的布局模式;在需求端,要重新捡起农村市场,培育国民饮奶习惯,深挖奶类消费新机会;在政策端,要提高原奶使用的产品标准和要求,保护中国奶源的基本发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