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24年奶业走势:V型、U型还是L型?
2024年已过半,按照惯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会进行年中总结,此文旨在分享对中国奶业的展望。
经济学家常用不同的字母描述经济走势。全球范围内,许多经济学家用“V”来描述疫情后的2023年经济复苏,然而,中国的“V”型复苏未如预期。我们借用这一方法来描绘奶业发展走势。“V”型走势指从高峰快速下降,如奶价触底后快速反弹并恢复到原水平,甚至超过之前的水平,特征是底部时间较短;“L”型则不同,市场急剧下降后长期保持在低水平,未明显回升,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描述中国近年经济走势的方式。“U”型是在市场经历较长时间低迷期后,逐渐回升并最终恢复到原有水平,介于“V”和“L”之间。
根据农业部监测,7月第4周10个主产区的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22元/公斤,同比下降14.1%。从2021年8月的高峰4.37元/公斤,已下降26%以上,目前已低于成本,行业估计超过80%的牧场亏损。
进入2024年年中,行业内对未来奶价走势的分析出现了变化。更多业内人士认为,触底时间延后,原预计2025年上半年反弹过于乐观,现在看来,奶价很可能维持“U”型发展,甚至更悲观地演变为“L”型走势。换句话说,奶价将维持较低水平,直到2025年,甚至更长时间。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首先,从消费端看,原奶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需求降低与降级走势如何?在疫情前的2015年至2019年,GDP平均增速为6.7%;疫情三年(2020、2021、2022)平均增速为4.5%;2023年疫情后第一年为5.2%,未如预期出现“V”型复苏。7月15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从环比看,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7%,可见宏观经济增长不乐观,维持在2023年水平的可能性大,即“U”型甚至“L”型发展态势。经济走势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以上海为例,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0.7%。消费端不畅,负面影响奶制品需求端。
再从供给端分析,中国奶牛场规模化程度已非常高。根据荷斯坦《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23》数据,2023年牧业集团前三十存栏奶牛292万头,占全国荷斯坦存栏的40%;平均单产11.9吨,高于全国平均27%,比2022年提高593公斤,增幅为5%;前三十集团公司平均规模超过5268头,比2022年增加400头,增幅为7.5%。根据李胜利教授的数据,2023年国内奶牛41%来自存栏大于5000头的大型、超大型牧场,千头以下规模牧场存栏占比仅为17%。
2024年上半年全国牛奶产量1856万吨,增加62万吨,增加3.4%,尽管增幅较2023年第四季度的6.8%有所降低,但仍在增加。为什么呢?乳企掌控了超过50%的奶源,这部分奶牛场卖奶仍不是大问题,降低产能的措施因此不会太过严苛,有些新建牧场还是不得不继续扩群,以此摊薄固定成本。乳企自控奶源超过50%,这些牛场如果不能快速降低产能,意味着未来奶价走势大概率“U”型发展,甚至极端情况下出现更长低迷期的“L”型发展,后果是“奶剩”持续时间更长。荷斯坦统计2023年全国390个高产牧场成母牛的平均淘汰率为27.8%,高于2022年的25%。增加的淘汰率未能解决增产问题,因为牛群数量的降低未抵消生产效率的提升,2024年上半年全国牛奶产量1856万吨,增加62万吨,增加3.4%。所以,产量未被降低。
社会牧场的缩减需要更大幅度,因为小规模牧场已在上一个周期“离群”,这次“受伤较重”主要是千头以上规模的独立牧场,而这些牧场的资本实力比过去的百头规模牧场大很多,也延长降产能的时间长度。根据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截止到2023年12月底,全国发证生鲜乳收购站所涉及的养殖场场户数同比降低24.2%,但涉及的奶牛存栏同比增加6.7%,户均存栏增加40.9%,换句话说,产能不仅未降低,实际上还在增加,只是“小的离场,大的更大”。
行业集中度与未来展望
一个大概率发展是:伊利和蒙牛等大型乳企的自控奶源占比会加速增长!“大的更大”,集中度更高!这一发展规律与中国养猪、养鸡产业相似,每一个“供给端过剩周期”后,产业集中度都会进一步强化。
“V”型走势不再,大概率“U”型发展,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出现更长低迷期的“L”型发展。这是先唯外部邀请专家的研判。
在以前的周期里,大多是“V”型,原因很简单,家庭式农户为主要特征的奶业发展早期,如2008年之后的几个周期,因为家庭式小型牧场抗压性较差,一旦奶价低于成本价,很快农民就会“杀牛离场”,同时因经济强劲高速发展,消费者消费力和消费信心都维持高位。
随着三鹿氰胺事件后的十几年发展,我国奶业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荷斯坦《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23》数据,2023年牧业集团前三十存栏奶牛292万头,占全国荷斯坦存栏的40%;根据李胜利教授的数据,2023年千头以下规模的牧场存栏占比仅为17%。考虑到这17%的牧场抗亏损能力远高于以前周期的更小型家庭牧场,抗亏损能力越强,“杀牛离场”就需更长时间。因此,供给过剩的时间也会持续更久。不同于过去的任何周期,这次的过剩是在消费降低和降级的双重压力下的过剩,所以“降产能”的“烈度”也超出任何时候。因此,这次周期的走势很可能是“U”型甚至“L”型。
最终走势决定因素
最终走势是“U”型还是“L”,主要取决于“三个变量”的交互作用:第一,原奶供给的下调速度;第二,消费恢复的速度;第三,原奶生产效率提升的速度。
消费影响因素
为什么消费影响会在这个周期展现得如此显著?这与牛奶的消费者可负担性有关。以澳大利亚为例,中国人均GDP差不多是他们的1/5,而我们的超市液态奶售价却是澳洲的1.5倍甚至2倍。从消费者可负担性角度看,在日益内卷的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如果消费得起,早上“一杯牛奶、一片面包的西式吃法”是最节俭时间且健康的选择。疫情过后,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巴巴的“故事”,实质讲述的是“消费的降低和降级”!解决这个问题,需经济增长率提升,或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奶品售价。这“一升一降”都能解决可负担性问题。“一升”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一降”则需各环节的生产效率提升,包括奶牛场的生产效率,即持续降低原奶生产成本,这也是奶牛场赖以生存的“金钥匙”,即“降本增效”。乳品公司效率提升也很重要,意味着在维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持续降低乳品售价,以提升消费者可负担性。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足够长时间,所以预判这个周期走势更倾向于“U”型,即低迷期限较长。
结论
展望奶业发展,从业者尤其是奶牛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L”型走势,最乐见的是“V”型快速触底,快速反弹。“L”型走势发生概率较低,因为5%以上的GDP增长率仍会持续提升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演变,奶制品消费会持续增长,尤其考虑到中国巨大消费人口,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不能明显回升不应是大概率事件。因应奶价的“U”型走势,牧场通过引入最佳实践和最新技术,“降本增效”,持续提升牧场生产效率,使得牧场能够穿越“低迷周期”,寻求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