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十年|从“奶荒”到“奶剩”,奶价的“热”与“冷”
2023年已接近尾声,低迷的奶价还在持续......回顾2013年到2023年这十年间国内奶业发展,奶荒、奶剩交替,原奶价格起起落落,养殖成本不断上涨,尽管产业的步伐不断向前,但是国内原奶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以及高成本等深层次的问题在产业发展中越发凸显。
2013年:从北至南 “奶荒”蔓延
2013年前后,大批奶农在成本高、效益差的养殖环境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之下快速退出养殖市场,与此同时,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缓慢,奶牛存栏的减少直接导致国内奶源短缺现象加剧,原奶价格上涨。
这一年年初开始的“奶荒”来势汹汹,业界形容为“史无前例”。原奶收购价从3.2元/公斤一路上涨到4.3元/公斤,有些区域的原奶收购价甚至被炒到6元/公斤,全国各地高价争奶源。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全国牛奶产量3531万吨,较2012年下降212万吨,下降5.7%;奶牛存栏量下降10%左右。
2013年的“奶荒”所带来的效应就是“养牛热”,企业也认识到“得奶源便可得天下”的重要性,加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整顿监管措施,要求乳品企业“自建自控奶源”。在此大背景下,各大乳企在2014年上半年除了为达到国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换证的要求而进行整改之外,还纷纷响应政府号召,优胜劣汰,将步伐迈向了国际。与此同时,国际各方“势力”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进口奶粉大量进入市场,企业纷纷来华建设大型牧场。
正是由于此种因素影响,2014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奶剩”现象也随之而来,奶牛养殖业漫长的低迷期随即开始。
2014年:奶价“低迷期”开始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国家投资改扩建奶牛养殖场1000个,支持养殖企业进口良种奶牛19万头,优质奶源基地进一步扩大。
国内乳企加大自建牧场布控奶源的同时,由于2013年出现的暂时性的奶源短缺和“奶荒”,国内奶粉进口商和乳品生产企业2014年加大了奶粉的进口和囤货。仅2013年第四季度和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进口奶粉达70多万吨。《中国奶业形势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国外进口大包粉每吨到岸价格不足3000美元。而该价格的大包粉折合成原奶之后,每公斤不超过3元,远低于国内生乳价格。巨大的差价使得很多下游加工企业放弃使用国内原奶、转而使用大包粉。
在奶牛补栏释放产能和低价进口大包粉的冲击等原因下,国内奶牛养殖业原奶价格在2014年开始大幅下滑。据原农业部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最后两周内,全国生鲜乳主产区的平均价格为3.81元/公斤,较年初均价下跌了9%,创下14个月以来的最低位。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也加大了牧场的经营压力。牛奶卖不上价、养殖成本却越来越高,原奶行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散户被迫离场,大牧场也普遍亏损。
现代牧业、原生态牧业和西部牧业三家公司都于2016年开始出现亏损。
与此同时,从2014年至2018年这五年里,国内乳牛存栏量连续下降。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对国内荷斯坦奶牛存栏统计摸底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荷斯坦奶牛存栏约为840万头,2015年约为850万头,2016年约为760万头,2017年约为773万头,2018年约为504万头。
奶牛存栏下降,奶价同样处于大起大落之中。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10个主产省区全年平均价格为3.45元/kg,同比下降14.8%;2016年全年平均价格3.47元/公斤,同比略有增长;2017年全年平均价格3.48元/公斤;2018年,全年平均价格3.64元/千克,同比增长1.91%。
从2018年8月开始,生鲜奶价格开始反弹并持续上升,由此,2019年奶业市场的发展大幕正式拉开。
2019年:产业进入“红利期”
受奶制品消费需求旺盛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2019年生鲜乳收购价持续上涨。
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月第四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61元/公斤,到了12月最后一周,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达到4.06元/kg。
2019年—2020年里,受《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红利影响,国内各大乳企开始筹建万头牧场,各大乳企也通过并购等方式,整合国内牧场资源,养殖端与加工企业联系更为紧密。
回看2020年奶价走向,因季度影响,生鲜乳均价从1月到5月连续下降,5到12月连续上涨,至2020年12月30日,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定点监测,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21元/公斤,比2020年1月3.85元/公斤增长9.35%,比2020年5月最低均价3.57元/公斤增长17.93%,接近2014年最高奶价4.27元/公斤。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激发了国内民众对于喝牛奶增强抵抗力的认知,进一步增加了消费需求。就在国内奶牛存量逐年下滑供给处于低位而需求在短期内增加的局面下,奶价水涨船高,奶牛养殖行业也随之扩大。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12日,国内于2020年内新注册的奶牛养殖相关企业有957家。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数据显示,荷斯坦奶牛存栏也由2019年471万头上涨至2020年的520万头。
进入2021年,国内牧场建设大潮更加火热。
按照国内相关统计,2021年中国新建、扩建的牧场项目共166个,进入操作流程的新建扩建牧场项目设计存栏数总计达到98万头,计划投资总额近390亿元,而且几乎全是大牧场——设计规模存栏在5000头以上的项目占到了83%,“万头牧场”的占比在62%。从不可逾越的建设周期来看,这一轮兴建的新牧场正式投产、批量贡献原奶,至少要到两年以后,而这一年的牧场建设“大跃进”也为之后奶业市场发展埋下了“伏笔”。
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生鲜乳均价为4.30元/公斤,同比上涨0.5元/公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2021年奶牛存栏上涨到580万头。
与奶牛养殖产业火热相对应的是,饲养奶牛的精饲料主要原料玉米和豆粕的不断上涨。
据了解,精饲料中,玉米期货价格2020年上涨50%,2021年12月达到2600元 /吨左右;豆粕期货2020年上涨30%,2021年12月达到3300元/吨左右。粗饲料中,进口干草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苜蓿草最低价格上涨了12%。此外,玉米青贮价格也显著上涨,2020年、2021年玉米青贮同比分别上涨20.2%和16.2%。
快速扩建的牧场、持续上涨的养殖成本、较高增速的牛奶需求、相对稳定的生鲜乳价格,奶牛养殖行业进入了一段“美好时光”,就在新建牧场有条不紊的推进当中,2022年的奶业市场开始了。
2022年:始料未及的消费增速“跳水”
在2021年年底,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就曾表示,消费增速将决定中国奶牛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2022年最需要紧盯的是消费增速。
在李胜利看来,2020年和2021年,因新冠疫情带来的乳制品等健康营养食品的消费攀升,国内的牛奶消费量达到了8%—9%的较高增速。2021年出现供不应求,还存在3000吨左右的商品奶缺口。但是由于上游产能的加速扩张,2022年国内平均原奶产量预计将从上年的7.7万吨/天增至8.6万吨/天,要消化掉这部分产能增量,消费增速需达到7%以上水平。
“如果消化不了,就会出现供过于求。”
然而2022的消费需求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激增,据尼尔森IQ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液态奶线下消费出现下降,同比降幅超8%。
消费增速下降,但牛奶产能还在快速扩张。《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奶类产量4026.5万吨,首次突破4000万吨大关,同比增长6.6%。供给增长快过消费增速,2022年,原奶供给过剩340万吨左右。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各大乳企都开始“喷粉”的同时,饲料价格暴涨,牧场成本攀升,奶价持续低迷,这“冰火两重天”的奶业市场让很多新进入奶牛养殖产业的养牛人压力重重。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12月末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12元/公斤,与年初相比下降3.1%,全年均价4.16元/公斤,同比也下降3.1%。另一方面,饲料价格攀升推动原料奶生产成本持续上涨。2022年12月末全国玉米、豆粕均价分别为3.05元/公斤和5.07元/公斤,与2022年初相比分别增长5.9%和33.4%。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数据,截至2022年11月,辐射牧场的原料奶平均生产成本为3.89元/公斤,同比增长4.6%。
2023年:继2008年之后行业最困难的一年
2023年,奶价下行、成本上涨对奶牛养殖业的“夹击”仍在持续。
在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上,李胜利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奶价下跌、饲料价格上涨挤压了养殖企业利润,2023年5月已有牧场开始退出,每公斤奶收购价和完全成本价仅相差约0.1元,甚至低于成本价,造成行业亏损面超过60%。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3前三季度,牛奶产量达到2904万吨,同比增长7.2%,业内专家估计2023年原奶生产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全国牛奶产量预计达到4200万吨,同比增6.8%。而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乳制品产量2286.2万吨,同比增长3.8%。
虽然牛奶产量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但乳制品加工量增速仅有3.8%,消费端明显疲软,大量原奶无法及时消化带来原奶价格的下跌。截止2023年12月5日,国内原奶价格较前期进一步下降至3.68元/公斤。
在看养殖成本端,豆粕在2022年11月10日创下5660元/吨的高点,此后阶段性下跌,截至2023年11月28日,豆粕全国均价为4016元/吨,相较于最高点已经下跌29%。然而,虽然玉米与2022年12月初创下2870元/吨的高点后有所回落,但依然处于高位,截至2023年11月28日,仅仅下跌8.4%。
持续的低奶价,高成本,让很多牧场生存艰难。在2023年,国内部分牧场减少了青贮玉米收储量,将黄贮饲料补充其中,这在往年鲜少可见。
尽管奶业形势严峻,但大型牧业集团奶牛养殖规模仍在壮大。
2023年上半年,优然牧业奶牛存栏量增长20.6%,报告企业共有7座新建牧场投产运营,且正在中南部省份建设多座新牧场,预计今年之后陆续投入使用。现代牧业早在2020年就提出五年实现牛、奶双翻倍目标,计划存栏数将达到50万头以上,年产鲜奶将从150万吨增长至360万吨。截至2023年6月30日,现代牧业共投资运营42个牧场,奶牛存栏量增加9.4%至418596头。中国圣牧也提出在2025年实现有机原料奶销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倍增长的目标。
应对目前奶业面对的种种困境,李胜利提出,稳收奶、稳奶价的相关政策尤为重要,此外,规模牧场应适当压低奶牛牧场的建设速度。
从2013年—2023年十年的时间里,从“牛奶降价—卖牛退出—奶荒—牛奶涨价—牧场增牛—奶剩——牛奶降价——再卖牛退出”的循环已经在国内多次发生,表面上看,每一次市场变化成因不尽相同,但专家认为,根本原因还是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原奶价格的波动,奶价下行时势必对养殖端带来较大影响,奶价上升时消费市场又容易受损。
如何吸取经验,让产业良性发展?乳业独立分析师宋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全国统一奶牛养殖体系,根据各地的自然禀赋状况,推行配额制;此外,建立总供给和总需求匹配及预测预警机制。”宋亮告诉记者,“建立科学统筹的机制,就会减少奶荒、奶剩的现象。”
“有必要建立产业宏观监测和预警引导机制,来平缓养殖周期而避免大起大落。”李胜利如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告诉记者,在当前原料奶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加工企业首先稳定和保护自有奶源生产能力,中小规模养殖场更加脆弱并承担大部分风险。“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应该及时关注中小牧场的生存困境。从长远来看,国内消费需求恢复增长以后,而进口奶源没有增长潜力的话,那还是要靠国内牧场奶源的产能,如果中小牧场这些‘社会奶源’大规模退出,那么国内原料奶长期供需平衡以及产业发展生态都将会受到冲击。”
在宋亮看来,中小牧场的持续退出,会让国内奶业市场失去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未来面临的市场风险会更大。
随着2024年的来临,无论是大牧场还是小奶农都在尽全力“降本增效”,并期待着奶价有所回升,同时也寄希望于乳制品市场活力和复苏的消费需求。而目前,各大牧场进入出牛清栏、减少牛只的阶段,业内专家预计到明年下半年会回到合理水平。而在这之前,产业则可能还要忍受一段时间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