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原奶价格持续下跌,上下游如何穿越“周期”?

图片

供需失衡不是唯一因素,根源在市场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透露,2024年原奶过剩的情况较2023年更为严重,由于原奶收购价持续下跌,导致奶价和成本出现了国家奶牛体系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倒挂。

到今年5月份,国家奶牛体系监测奶价下跌到3.34元/公斤,行业亏损面扩大到超过80%。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乳制品公司也受到波及,从源头牧场到终端门店,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产能阶段性过剩,促进乳制品消费。

奶价为何“狂跌”?

从2022年开始,国内原奶收购价格持续下行。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4年5月的鲜活农产品供需月报,国内原奶供过于求形势仍在持续,原奶收购价格已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下降持续时间为2010年以来最长的一次。

到今年6月,原奶收购价为3.3元/公斤,同比下跌13.4%,仍未出现止跌迹象。

河南牧场主张明(化名)表示:“这些年我们牧场一直在给大型乳企供奶,最新的交奶价只有3元/公斤,年初还有3.4元/公斤。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牛奶(生鲜乳)产量为4197万吨,比2022年增加6.7%。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前40位养殖集团存栏280万头奶牛,比2021年增长25%,集团化牧场扩张速度较快。也就是说,产能持续增加,原奶价格却在持续下滑。

图片

这让刚刚扩建牧场的张明焦虑不已。他坦言:“我扩建牧场的时候,在厂房和奶牛上投资金额较大,当前牛价也在下滑,我现在退出行业,亏损会很大。所以现在不得不继续坚持,等待行业度过难关。”

和张明类似处境的,还有温州奶农李贺(化名)。李贺说,年初奶协给出的一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在3.5元/公斤,乳企也按此价格进行收购,但现在这一价格已跌至数年前的水平,整个牧场都处于亏损状态。

“回想三年前的2021年,当时这里的原奶收购价平均维持在4元/公斤,行情好时甚至能到5.2元/公斤。”李贺回忆道。

现在,市场前景并不乐观,奶价一降再降,看不到头。李贺说:“往年的4、5月份牛奶不算消费淡季,但今年牧场已经进入近年来最艰难的时刻,奶价每个月都在降低,目前合同奶价也只有3元多点。”

温州其他地区奶农表示,由于奶价太低,并且很多乳企不断压低收购价格,或限合同到期不再续约,一些本地的中小牧场,已无法生存,被迫下了“牌桌”。

李贺的牧场也采取减少后备牛的饲养比例、淘汰不盈利的奶牛等方式降本求生。他坦言:“养牛每天都要花钱。按照每头牛一天30元的最低养殖成本来算,他的牧场每天最少就要花费24000元。我已把大部分不赚钱的小牛和青年牛淘汰了,虽然会影响后续的牧场经营,但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

在此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各省份已经开始产能调整。比如宁夏奶牛数量已经从2023年底的91万头,下降到2024年5月的81万头,奶产量从1.3万吨下降到9500吨/天,部分牧场已经不养后备牛,河北、山东等主产区也都有进一步减产。

虽然2024年一季度国内原奶产量还增长了5.1%,但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预计,到2024年6月,通过3个月的去产能,全国每天已经累计减少了4500吨原奶,约合计15万头泌乳牛,去产能已经初见成效,国内牛奶主产区的散奶价格已经从不到1元/公斤,上涨到2.4元/公斤,但今年仍要保持5%的产能缩减。奶价如此震荡,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的?

“供需失衡”从何破局

其实,自2008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四轮奶价下行,第一次主要冲击的是上游散户,第二次影响的主要是小型牧场,第三次影响的主要是中小牧场,今年这次,千头规模的中型牧场受影响较大。

而生鲜乳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国内乳制品消费需求下降,叠加养殖端增长,导致原奶供应量远大于需求量。

2023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42.5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如今生产过剩,乳制品消费增速下滑,加剧了供需不平衡的现实。

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受消费者需求调整和疫情的影响,液态奶销售额近年来出现了下滑趋势,具体表现为:2020-2022年,国内液态奶的平均增速为0.7%,但2023年的增速下降至-1.5%,显示出消费者对于液态奶的需求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加上本次奶价下行呈现周期长、下降幅度大的特点,对上下游企业都会造成连锁反应。

另外,当前我国奶业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到位也是出现本轮奶源过剩的重要原因。例如,目前国内乳清粉、乳铁蛋白的深加工企业太少了,对上游奶源拉动有限。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4月,奶站生鲜乳产量同比增长9.4%,增速有所放缓,但生鲜乳收购价仍将维持下跌。

此外,进口牛奶、大包粉冲击也同样存在。

我国奶业正面临大变局,促进乳品消费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奶业头部企业同样遭重创

奶价下跌具有周期性,一般三年为一个周期,不会一直下跌,但短期内拐点也不会很快来到。目前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已对乳制品企业的业绩造成重创,2023年多家原奶乳企的净利润大多出现下滑甚至亏损。

其中,优然牧业原料奶业务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8.9%,原料奶平均单价下降6%至4.38元/公斤。同样不好过的还有澳亚集团,其负责人曾坦言,“就经营环境及财务表现而言,2023年是中国奶牛养殖业十多年来最具挑战性的一年。”

澳亚的亏损还波及母公司。今年4月,日本明治控股公司发布消息称,已对其利润预期进行了下调。其中,关于中国子公司的牛奶和酸奶业务,明治预计将会产生约为143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约6.75亿元)的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明治将这一情况归结为澳亚牧场去年业绩亏损带来的影响。

再看西部牧业,其于在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1.23亿元,同比下降15.22%;归母净利润亏损6424.57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原奶价格持续下跌,上下游压力越来越大。今年以来,国家也相继出台多种政策促进乳制品消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

面对原奶价格持续下跌,上游奶牛养殖企业,也需要加快种源自主进程、提高饲料转化率、发展智能化养殖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下游企业则需要进行产品创新,拓展销售渠道。坚持之后,或许能度过周期。

展望未来,中国奶业的发展之路虽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机遇。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市场的持续拓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突破的企业,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行业专家认为,中国奶业定能跨越产业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