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碰撞:2024年谁能给中国奶业破局支招?

7月3日,武汉。

早上不到九点半,“点‘识’成金——20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会场就挤满了人,他们或焦急、或热切地期待着这场“高含金量”的会能真正地为当下奶业困境带来切实可行、带有战略性的解决办法。

有乳制品加工企业领导及从业者,有养殖端企业代表,有畜牧业从业者,有专家学者,有媒体等等逾500人汇聚在这里。

大家都迫切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

如何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发力,解决奶业周期性问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要先弄清楚,我国的奶业困境究竟“困”在了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困境?

接下来,乳业圈带领大家一起关注这场“奶业战略会议”的主要观点和举措!

01、奶业困境:究竟“困”在了哪里?

从去年到今年,奶业上下都在说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观点:我国奶业原奶严重过剩,消费持续低迷,中国奶业陷入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乳企大规模喷粉,养殖端不得不倒奶、卖牛、杀牛。行业普遍认为,奶业进入了周期性发展的困境。

可是,这个观点描述的只是奶业周期性的一些现象,而不是奶业困境的原因或者本质。

那么,我们的奶业困境本质究竟是什么??

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在专题报告中讲到,今天,我们的奶业面临的困难比2008年三聚氰胺那年还要更甚。

“奶业周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增速下滑!”李胜利表示,“经历三年疫情,我国经济环境不够乐观,消费水平一直是下降的。”

从需求端来看,据尼尔森数据,2021年-2023年:我国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为7.9%、-6.5%、-2.4%;2022年液态乳制品销量比2021年下降8.6%。另据彭博数据,2023年,我国国内液奶消费量同比-2.15%。2024年一季度,奶制品消费持续了下滑趋势,下滑6%。

相较液态乳制品下滑情况,婴配粉消费的降幅更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婴配粉消费也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销售额同比下滑13.9%,较2022年的-4.6%降幅进一步扩大。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的供给端是持续增长的”,李胜利表示。

从数据来看,2019-2023年我国牛奶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2023年牛奶产量4197万吨,比2018年增加1122万吨,这是历史的最高速度,平均每年增加224万吨,人均占有量提高近8kg。2024年一季度牛奶产量持续增长5.1%。

“从需求端来看,2022-2023年消费按-8.6%和-2%计算,则2022-2023年消费下降总量约500万吨”,李胜利说,“但是供给端上,从数字来看,2022-2023年牛奶产量增长510万吨,进口当量下降530万吨,两年供给增量接近0。但事实上,两年供给过剩500万吨,2023年过剩量预计超200万吨。”

“2023年牛奶的消费的复合增长率是平均-4%,但是我们奶源供给的增长率是7%,这一负一正就让奶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我们奶牛养殖的效益。”李胜利说。

谈及2024年最新的奶业情况,李胜利从乳企喷粉调研、奶价和淘汰牛价格等方面做了说明。

乳企喷粉调研情况:2024年4-5月龙头乳企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2万吨,约占收奶量的25%左右;2024年6月底喷粉的生鲜乳下降到0.8万吨/天,约占收奶量的11%;截至2024年6月,龙头乳企奶粉库存量不低于30万吨。

“2024年生鲜乳过剩情况显著高于2023年”,李胜利总结道,“对于加工企业来讲,去库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喷一吨粉的成本大概是3.5万元,卖一吨奶粉才1万多,所以我们算一算,30万吨奶粉对于我们的加工企业来讲将是损失30-40个亿。”

奶价和淘汰牛价格情况:农业农村部监测2024年6月第2周主产省生鲜乳价格为3.00-3.30元/公斤,同比下滑13.6%。而当前奶价的完全成本在3.50-3.70元。奶价与成本倒挂。“所以现在全国的亏损面差不多在80%,也有人说是90%”,李胜利补充道。

淘汰母牛价格已经从2021-2022年的25元下降到了2023年的18元/kg,2024年持续下降到12-14元/kg,一头700公斤的成母牛淘汰价格从1.5万元下降到7700元,奶公犊从4000-5000元降到了500-1000元,而且还没人问、没人买。

“现在牛的价格比猪都便宜!”台下,有参会人士讨论着。

困境何解?

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研究认为,中国奶业要彻底解决周期性问题,摆脱奶业发展供需不平衡矛盾,就需要从供给端、需求端,有政策、全产业链企业、消费者参与的立体化、全方位的顶层战略设计。

那么这次奶业战略会议上,奶业有哪些政策性、战略性的举措、建议呢?

02、于康震:六大措施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在《行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中国奶业》演讲中提到,我国奶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他围绕乳品消费、乳品结构、利益联结机制、供应链稳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六点措施:

一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促进乳品消费升级。促进消费不仅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战略性和创新性。“包括D20在内的乳品企业要深入研究消费需求,精准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进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于康震表示。

二是优化乳品结构,推动产业供需有效匹配。一方面,优化液态奶与干乳制品生产比例,增加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供应;另一方面,还要突破乳清蛋白、乳铁蛋白、乳糖等婴幼儿乳粉关键配料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提升乳品深加工水平和供给能力。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要健全养殖企业和乳品企业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格局。

四是维护供应链稳定,保障产业链安全。针对进口乳品原料、仪器设备等断供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应完善国内奶业供应链体系,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供应链,规避贸易壁垒,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奶业自立自强。一方面要着力攻克奶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努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推动我国奶业科技自立自强。

六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乳企要抓住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由注重贸易合作转向深度技术合作,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提高产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03、陈萌山:把“全民饮奶”当作“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去普及!

图片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在《为实现国民营养健康饮奶水平达标而共同奋斗》演讲中,从消费端出发提出了四大举措。

一是推动出台奶类消费支持政策。

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低温奶产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立足低温奶消费市场逐步扩大的趋势,将冷链设施纳入有关惠农支持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奶源地主流消费地区建设冷链物流系统,打通低温奶产销服务网络;

另一方面,推动扩大奶类消费列入国家营养立法。在营养法立法过程中,要把奶类生产消费纳入支持保障条款,以法制化促进奶业发展和居民奶类消费提升。“把全民饮奶当作‘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去普及!”陈萌山说道。

此外,推动“学生饮用奶”覆盖率。一方面,提高学生饮用奶补贴标准,重点帮扶县实行中央财政全额补贴,将学生奶情况纳入中小学校健康食堂创建标准;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各地中小学积极实施国家饮用奶计划,争取到2030年学生饮用奶覆盖率由目前的17%提高到30%。

二是创新丰富奶类消费产品。

“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长江以南奶产品的生产供应问题!”陈萌山表示,“要解决南方奶牛养殖效率偏低、优质牧草资源缺乏等问题;提高南方地区奶类生产水平;缓解目前北奶南运、生产消费资源的布局问题等等”。

此外,发展水牛奶、羊奶、驼奶、牦牛奶等特色乳制品。

同时,要加快布局原制奶酪和乳清产业链。“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扶持企业发展奶酪、乳清生产线,提高干乳制品加工比重”,陈萌山讲到,“研究建立国家奶业风险调控机制,鼓励企业在奶源过剩阶段生产原制奶酪与乳清的产品组合,有效防止奶粉第一大主料乳清粉的”卡脖子“和原料奶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三是提升扩大奶类消费服务。

他讲到,当前我国奶业消费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我们奶业企业只有不断地在消费端发力,通过有效的产品服务来引导消费、刺激消费,才能维持、拉动、保持生产发展。

陈萌山认为,当前,我们面临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奶类产品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二是谁的性价比高、谁的服务好,谁就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我们要重新审视奶制品的市场定位,减少豪华、高端包装,减少企业过度营销成本,让平价亲民的健康奶制品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一定要确保老百姓天天喝上奶,终生不断奶。企业也要进一步面向‘平民奶’、‘全民奶’的战略方向。”陈萌山表示。

四是优化改善奶类消费环境,高度重视奶业科普宣传工作。

04、王加启:让该低的价格低下去该高的价格高上来

图片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在专题报告中,针对奶业发展遇到的困境,提出了三个思考。

第一个思考:王加启所长通过一项关于中国与日本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对比数据研究,一方面强调了“一杯牛奶”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居民饮奶问题——

目前,我国居民人均牛奶消费量是42.2kg,是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

“在民族与牛奶的认识上,巨大需求与暂时困难之间,反映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政府、企业、社会需要去思考,我们的老人、孩子,我们的农村市场的居民都喝上牛奶没有?”谈及奶类消费端问题时,王加启说道,“或许我们存在着暂时的销售难的问题,但是不能偏离大方向,不论是政府、企业、社会,都仍然要全力以赴地推动‘全面饮奶’,否则没有未来,只能在‘42.2kg’上打转转。”

第二个思考:落实以健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

从数据来看,我国老龄人口有2.8亿,占人口比例达19.8%;骨质疏松(≥50岁)人数有0.9亿,占人口比例达19.2%;超重肥胖(≥18岁)5.56亿,占人口比例达50.7%;血脂异常人数有3.9亿,占人口比例达35.6%;高血压(≥18岁)人数有3.0亿,占人口比例达27.5%;糖尿病人数1.3亿,占人口比例为11.9%......等等(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这是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一个挑战”,王加启表示,“而面临的这个挑战,恰恰是我们奶业能够做出巨大贡献的点。如果我们能够把牛奶变成一种健康的载体,那么我们就能为奶类消费新增长开出一条新路。”

说到消费,就不得不谈价格。

王加启认为,要让该低的价格低下来,满足大众需求,让该高的价格高上去,满足精准人群。“我们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饮奶量有多少?能不能满足日常奶类需要?所以要满足大众化的产品,把价格低下来;满足精准人群需求的部分奶制品价格可以高上去,这样更有科学的针对性。”他说。

第三个思考:利益联结机制。王加启认为,奶业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仅是养殖端、加工端的利益联结机制,而要把消费者和人类健康也包括进去,才算是完整的、完善的。“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仅仅强调生产力,忽视生产关系。”

05、李胜利:借鉴生猪产业 适当压缩产能

图片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

李胜利教授从五个大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和举措:

一:借鉴生猪案例,产业调整适当压缩产能。“农业农村部在今年年初发布了‘调节压缩生猪产能’的措施,能够把更多情况扭转过来。所以奶业也是一样,今年如果不控制,按自然增长率3%的话,我们一天要多生产9000吨奶,和谷贱伤农一个道理,奶多也伤农,这是为什么我们这一年要淘汰压缩产能的原因”,李胜利说,“将自然增长率从惯性的3%下调到-5%,增加淘汰成母牛30万头,今年我们要减60万吨奶,每天压缩8000吨奶,才能实现供需平衡。”

李胜利表示,2024年上半年,乳企协同奶源推行去产能计划。“截止到2024年6月,从3月份开始去产能,估计全国每天消减了近4500吨原奶,合计15万头泌乳牛,合计全群30万头。目前去产能已初见成效,主产区的散奶价格已经从不到1元上涨到2.4元/kg,部分牛场有抄底者开始考察后备牛。”

二:和平契约很重要,推动奶牛场与乳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

建议有条件的牧场依靠政策和区域优势发展奶农办加工、品种特色养殖等;新建牧场争取与乳业的加工厂实现股权绑定,深化利益联结机制。

三:保障奶牛养殖流动资金需求。

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资金周转紧张的奶牛场的资金支持力度,减少抽贷断贷;开发两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产品,扩大奶牛活体、土地经营权、养殖设施设备等抵质押范围;试点奶牛养殖收益保险、奶价保险等。

四:加快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化解奶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修订常温奶标准,推动使用生鲜乳,不用奶粉;加快修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放宽奶牛场自主加工销售乳制品的政策限制,探索产地养殖、加工、消费新模式;对于使用复原乳生产加工液体乳的,规范要求必须醒目标识“复原乳”;鼓励发展原制奶酪;建议将青贮玉米、苜蓿纳入国家粮食生产统计范围,研究确定青贮玉米折粮系数,打消地方种青贮不算粮食的顾虑;提高种养结合比例:明确新建大型奶牛养殖场配套饲草料地相关标准,完善土地配套与流转政策。

五:目前最为有效的控能、保效的技术措施。

保持理想的牛群结构,成母牛:后备牛为60:40,但我国大部分牛场的结构比例为45:55,应加大后备牛的淘汰比例;

压缩总产奶量,按照乳品加工企业的计划控制合适的牛群数量和结构;

学习欧美经验,利用奶牛群体配优质牛和安格斯肉牛(荷兰、德国、法国),用牛奶产量排名后10%-20%的奶牛配种肉牛;

降低饲料成本:产35kg牛奶的奶牛,每天DMI控制在22-24kg,精饲料量控制在10-13kg,每天的饲料成本控制在60-70元,每公斤饲料的成本为1.7-2.0元。增加本土化粗饲料的使用等。

看来,奶业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变革和进步,奶业人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但只有从根源上真正解决低价进口奶和持续增长的国产生鲜乳产量的矛盾,奶业才有可能真正的跳出周期性问题的困扰。而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全方位、更精准、更长远的战略性举措来护航。

这场会,您觉得含金量咋样?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