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肉牛市场展望--困境反转的线索
重要提示: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因本平台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规定的交易者,为控制交易风险,请勿点击查看或使用本报告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养殖周期的实质:受制于动物的繁育对时间的客观要求,养殖供应调整的决策有效性大幅滞后于价格预期,进而形成了供需错配和回归。肉牛养殖周期显著长于肉禽和生猪养殖,其调整过程相对更加漫长,并让价格呈现相对更大的波动。
远景展望与思考:
我国肉牛生产产业的定价能力落后于外部定价权,且从属定价的特征难以在短期被逆转。定价因子的优先级分别是国内生猪价格趋势引领,基于海外供需的我国进口数量预期和我国肉牛产业链的供需趋势,但未来一年产业定价能力有望成为关键。
2024年全球肉牛市场呈现结构性不平衡特征,海外市场供需转向偏紧,受到全球消费的快速增长,全球牛肉的期末库存有望下降至46.6万吨,这是至少8年以来的全球最低库存水平。2023年8月至今,全球牛肉平均价格上涨近25%,暗示受国内外的价差走缩影响,预计年内牛肉进口增量有望放缓。
我国在2019~2020年期间,肉牛饲养创历史纪录的暴利阶段诱发了一轮显著的产能扩张。从基础母牛补栏到肉牛出栏共需要37-39个月,本轮的价格下跌的2023年起点吻合。澳大利亚的典型“牛周期”经验表明,母牛屠宰率异常走高领先于牛价见底大概3个季度,随后形成牛价回升势头。
在牛周期的底部,幼年牛犊的价格有很强的前瞻意义。牛犊价格低于育肥牛价格的倒挂是黎明前的预示,异常倒挂通常不会持续1年以上。
因为肉牛的养殖周期显著大于其他传统牲畜,肉牛养殖供应调整的决策有效性大幅滞后于价格预期,进而或形成严重的供需错配,一旦供给压力出清,价格的向上弹性巨大,其价格拐点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形成!
我国牛肉定价体系的三条线索:
国内肉牛生产产业的定价能力落后于外部定价权,且从属定价的特征难以在短期被逆转。因此,在牛肉价格分析的线索上,优先级分别是国内生猪价格趋势引领,基于海外供需的我国进口数量预期和我国肉牛产业链的供需趋势:
1、国内生猪价格的预期上,主要跟踪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供应变化,边际上能繁母猪的存栏变化,仔猪销售量和生猪出栏体重是重要的指标。
2、基于海外供需的我国进口数量预期方面,主要跟踪海外主要牛肉生产国的供需,中国进口利润等。
3、我国肉牛产业链的供需趋势方面,主要跟踪基础母牛的存栏数量变化,牛犊/架子牛/育成牛出栏数量变化等等
基于生猪的从属定价
我国牛肉产量在过去十年平均仅仅达到猪肉产量的12%左右,因此牛肉价格的系统性上涨基本都来自于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比如2005年-2008年,牛肉单价从15元涨到25元;2010年-2013年,牛肉单价从25元涨到46元;2018年-2023年,牛肉单价从50元上涨到69元。
证据:上述三轮牛肉价格上涨基本都启动于猪肉价格上涨3个月之后,当市场逐步适应猪肉这一动物蛋白上行后,转而增加牛肉消费。牛肉对于猪肉的溢价本质上是对于肉牛养殖周期长,出肉效率低的特征的补偿行为。(料肉比对比,生猪2.6,肉鸡1.7,肉牛6)
基于我国牛肉和猪肉的产量悬殊特征和牛肉产量增长的客观瓶颈(饲养成本和草地面积),长期看牛肉定价都很大程度都是之于猪肉的从属定价。
进口增量下的替代定价
我国的牛肉进口经历了从90年代的收紧到2017年左右再度放开的过程,2012年我国牛肉的进口量仅仅9万吨左右,此前“欧洲疯牛病”曾一度在市场引发担忧。2017年左右,中国先后解除了爱尔兰、荷兰,丹麦,英国和法国牛肉入华禁令正式终结,此外还批准进口美国和白俄罗斯牛肉出口到中国,随后我国的进口牛肉数量迎来了飞速增长,2023年我国牛肉进口达到273万吨,占我国牛肉总供给的30%左右,此外还有牛杂碎进口5万吨。
基于可观的进口利润,贸易渠道被快速建立,进口牛肉对于国内牛肉的替代定价权日益增加。未来视角下,2023年,新西兰成年牛屠宰量上升了1%,达到270万头,远高于长期平均水平。母牛屠宰率为57.4%,高于长期平均水平,表明有轻度去库存
由于新西兰出口的牛肉大部分是由瘦肉型奶牛生产的牛肉,农场牛奶价格影响牛肉出口量。在2023年,中国对牛奶的需求缓慢,导致牛奶价格低于预期,这反过来又导致奶牛屠宰量增加,随后牛肉出口增加7%,略高于50万吨。
目前,市场对牛奶价格预测已经显著回暖。虽然仍低于2022-23年的水平,但目前的价格比2023年10月预测的7.80新西兰元/千克高出16%,价格预期上涨预计减少奶牛屠宰和牛肉出口量。2024年全球牛肉供需转向偏紧,受到全球消费的快速增长,全球牛肉的期末库存有望下降至46.6万吨,这是至少8年以来的全球最低库存水平。2023年8月至今,全球牛肉平均价格上涨近25%。考虑到过去三年间,我国的进口牛肉的重量稳定在260万吨上下,受海内外的价差走缩影响,预计年内牛肉进口增量有望放缓,海外牛肉对国内的替代定价权预期回落。
国内肉牛产业定价:当前的困境
在2019~2020年期间——肉牛饲养净利润高达“5000~10000元/头/年”的创历史纪录的暴利阶段诱发了一轮显著的产能扩张。从基础母牛补栏到肉牛出栏共需要37-39个月,本轮的价格下跌的起点与此对应。
目前大宗牛肉价跌至42元每千克,相较于2023年7月低点51元每千克,还要低接近20%,中国肉牛行情持续不断的刷新近10年来的新低(跌回至2012年的水平),2024年4月中旬北方地区的西门塔尔育肥公牛主流出栏价格区间已经跌至10.5~11元/斤,很多急于变现的“二肥牛”或者“二槽子”主流成交价格已经跌至9~10元/斤。
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与3年以前的峰值时期相比——育肥公牛的累计跌幅高达40%左右、成年繁育母牛的累计跌幅高达70%左右。以17000~18000元/头的全世界最高价格购买回来的进口育成母牛,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实际价值不足5000元/头。
雌性屠宰率(FSR)衡量每季度屠宰雌性牛数量与屠宰总量的比较。最新一个季度的FSR为49%,长期的基准为47%。若动态跟踪的FSR高于47%(长期基准)那么产业则处于去库存的阶段,表明行业仅仅保留较少的小母牛和奶牛,整体处于去库存的阶段。
来自澳大利亚的“牛周期”启示:
2018年和2019年,澳大利亚大部分牛肉生产区遭遇了为期两年的干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养牛者大幅降低了存栏水平。2020年受干早影响最严重的新南威尔士州开始出现急需的大范围降雨,帮助牧场恢复存栏重建2020年9月至11月期间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预测,给了生产者信心,并引发了强劲的再畜牧业需求,进一步引致屠宰量显著下行(2019年屠宰904万头,2021年屠宰仅仅630万头),2021年屠宰量是36年来的最低水平。
2018-2020年由于许多主要生产区域持续干旱,限制了饲料供应,并造成牲畜饮水严重短缺,牛群屠宰速度加快,许多生产商已经放养,种畜群加速非理性淘汰,突出表现在奶牛和小母牛屠宰的创纪录水平。2021年澳大利亚屠宰量同比下调600万头,是36年来的最低水平,总产量估计达到1870万吨屠体吨重量。
澳大利亚牛价在2021年达到了历史新高,较周期底部价格反弹接近90%。东部幼牛指标EYCI价格在弱势的价格周期中通常率先走出价格低谷,在2021年10月10.8澳元/千克,继续打破纪录,在12个月内上涨了33%,较2018年低点上涨100%。从2019年1季度母牛屠宰率超过均值水平到牛价的2019年4季度的探底,大致10个月左右,而后形成牛价回升的势头。在价格回升的初期,母牛屠宰率或仍旧持续走高。后期牛犊和肉牛价格的高点大致滞后于母牛屠宰率的高点5个季度。
肉牛养殖利润周期的重启依赖于供应压力的出清,参照其他农产品周期,出清过程大体遵循以下规律:
初始阶段产业的集体决策是降低养殖成本,优化饲料配方,延后出栏时间。
中期阶段,由于养殖利润亏损,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养殖主体现金流亏损,负债压力下有退出养殖产业的倾向。在这个阶段,市场将出现犊牛和基础母牛的非理性降价过程。
后期阶段,伴随着被动出清的发生,肉牛养殖产业结构优化,头部企业逐步获得定价权。伴随牛肉价格不断下行,其在居民肉食消费中的性价比抬升,需求回暖,优势企业开启价格纠偏过程,养殖利润逐步回升。
线索和指引:
1.犊牛价格和基础母牛价格是产业出清过程的灯塔。
2.产业补贴的多寡与供应出清的速率呈反比。
3.饲料成本的上行势必加速供应出清的过程。
4.牛犊价格低于育肥牛价格的倒挂是黎明前的预示,倒挂通常不会持续1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