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摘 要
河南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进程中,肩负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为探索加快畜牧业强省建设的方法路径,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2个月,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系统梳理了全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突出问题,初步找到了建设畜牧业强省的切入点、着力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2022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 1 333 万t,占全国的 1/12,牧业产值 2 832.3 亿元,居全国第3位。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大决策部署后,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围绕“三强两高”目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乡村产业竞争能力强、农民收入水平高、农村现代化水平高),正在抓紧研究编制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进程中,肩负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为探索加快建设畜牧业强省的方法路径,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组成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组,自 2023年3月份开始,历时2个多月,先后赴驻马店、南阳等14个省辖市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召开畜牧企业和基层部门参加的座谈会 10余次,深入走访不同畜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畜牧企业68 家,系统梳理了全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亮点、面临的突出问题,初步找到了建设畜牧业强省的切入点、着力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河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克服疫情灾情、“猪周期”、成本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冲击,努力“调结构、提品质、转方式”,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发展呈现出 8 大转变,正加速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迈进。
1.1由“调活畜禽”向“调肉”转变,链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牧原公司作为全球生猪养殖头部企业,积极发展生猪屠宰,其在内乡县建设的 210万头肉食产业综合体项目已投产运营,2022年出栏生猪123万头,最终可实现“进来的是粮食,出场的是猪肉”。泌阳恒都公司年肉牛屠宰能力达30万头,进口牛肉深加工能力达30万 t,2022年实现产值48亿元,带动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实现全口径产值165亿元。全省“调肉”与“调猪”比例由 2020 年 0.8:1 提高到2022年上半年的1.8:1,实现反转飞跃。
1.2 由传统设施向现代装备转变,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河南家禽养殖由单层到4层,最高提升至12层;生猪养殖由单层到3层,最高提升至6层;挤奶、巡检、诱情、 清粪等各类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畜牧业工业化、设施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双汇禽业2021年新建的3 500万只肉鸡养殖项目全部采用了4层笼养,比平层养殖节约用地800亩以上。新乡卓一牧业100万只蛋鸡场采用了12层笼养,单栋 16万只鸡舍仅需工人2个。光山福牛牧业通过配备全混合日粮搅拌机、撒料车、清粪车等现代化设施装备,3 000 头育肥牛舍仅需 8个工人。牧原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覆盖了饲料生产、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全流程,1 名饲养员年饲养商品猪出栏量可达 10 000 头。
1.3 由圈舍防疫向全过程防控转变,生物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积极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全省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全面升级,基本实现了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目前,全省所有县和以农业为主的区级疫控机构实验室均达到P2实验室等级标准,移动监测采样车达24台,备案畜禽运输车辆 14 393 辆,全部实现大数据监控,监测的灵活性、精准性大幅提升。牧原公司研发的新型智能生猪运输车,通过空气过滤和环境自动控制,实现了防疫病、防应激、防渗漏,最大限度减少了运输应激疫病损失。2022年,全省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出栏分别位居全国第 1、2、3位,养殖规模已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
1.4 由粗放型生产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畜牧龙头企业积极修炼“内功”,推进精细化管理,实现节本增效。据调研,非洲猪瘟和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每千克增加1~2元。牧原公司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猪舍智能化水平,将育肥猪料肉比降至 2.8:1左右,每千克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4.9元,2022年逆势盈利149亿元, 同比增长96%;正阳乐源牧业通过严控青贮质量、优化饲料配方、使用国产苜蓿、淘汰低产奶牛等措施,奶牛单产达到11.5 t,每吨综合成本降低500元,每头增加收益5 000多元。全省规模奶牛场全混合日粮、优质苜蓿使用率以及测料养牛、精准饲喂技术普及率已达到90% 以上,奶牛发情鉴定系统、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率分别达到 80%、60%,有效提高了奶牛生产效率和生鲜乳质量。目前,全省生鲜乳质量优于欧盟标准,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22年全省参测奶牛单产提升至9.7 t,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4 t。
1.5 由小型散养向集聚集约转变,产业素质显著提升
过去几乎农村家家户户都养几头猪、几只鸡,本次调研发现农村散养已很少见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规模养殖蓬勃发展。如沈丘县通过推广“村集体建场、养殖经营主体租赁”模式,近几年发展规模化牛羊养殖场36个,减少牛羊散养户521个,带动全县肉牛、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提升至57%、79%。全省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由 2016年的499 万户减少至 2022年的263万户,降幅达47%。区域布局更加集中,大型养殖场加快发展。2022年驻马店市、南阳市生猪出栏量达到 1 736万头,占全省总量的30%。伊利优然西平县 2.4万头牧场已存栏奶牛1.6万头,单体规模全国第一;郏县雪花红牛2万头肉牛场已存栏肉牛1万多头。目前,全省畜禽综合规模化率达到了73.3%,其中生猪80%、蛋鸡73%、肉鸡81%,部分畜种已基本实现现代化。
1.6 由就近采购销售向“买全球”“卖全球”转变,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过去,畜牧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以就近就地为主。调研发现,随着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对外交流合作已融入产业各环节、全链条。在进口方面,全省普通奶牛场 60% 以上苜蓿来自进口,牧原、新航道等龙头企业用的豆粕和玉米从省外、国外购买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据海关统计,2022 年全国苜蓿干草累计进口179 万 t,是 2012 年(44 万 t)的 4 倍,主要来自美国、西班牙、南非;玉米进口量达2 062 万 t,主要来自美国、乌克兰,同时从缅甸、保加利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在出口方面,全省由过去高端牧业装备基本完全依赖进口,向目前部分牧业机械开始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转变。如驻马店金凤生产的家禽养殖和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已远销至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
1.7 由传统繁引向现代育种转变,制种供种能力显著提升
畜禽种业振兴深入推进,现代育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自主培育的“黄淮肉羊”于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全省肉羊育种领域空白。皮南牛、德南牛、豫东肉山羊等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品种培育也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望通过新品种审定。河南鼎元公司通过基因编辑、基因组测序、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现代育种技术,使优质种公牛数量提升至260多头,年产冻精600万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种牛冻精生产企业,目前正积极在新疆、云南、甘肃等省份布局生产基地。牧原、丰源和普、谊发等生猪核心育种场育种水平国内领先。全省祖代种猪核心种源自给率提升至94%,基础母猪基本100%采用人工授精配种,95%以上的基础母牛采用冷配技术。
1.8 由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引领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2 件、国家二级核酸标准物质证书3件,研发的猪塞内卡病毒疫苗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重组鸡 α 干扰素 2个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2023年第九届中国兽药大会上科技成果转让签约数量第一。河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对标国际,牵头制订了多项行业标准和规程,服务范围覆盖 8个省份,综合服务平台涵盖 48 万头奶牛近1 000万条数据,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的生鲜乳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普莱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发明专利申请500余项、授权277项,其中国际专利29项,行业科研实力国内领先,目前公司正全力推进P3实验室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部省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郏县红牛成功培育出雪花牛肉,每千克售价可达 800~1 500 元,带动每头红牛市场售价由 2万元提升至 7万元左右。
2 存在问题
虽然河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畜牧业强省建设要求相比,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资金压力大
调研反馈问题的45家畜牧企业中,有19家企业反映融资难、资金压力大,占比达42%。调研发现,中小畜牧企业主要从农商行、邮储银行、 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年利率普遍为4%~6%,部分畜牧企业从民间借贷,年利率高达12%。虽然近 2 年金融部门围绕畜牧业发展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在破解活体抵押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目前还未全面推开,产品覆盖面还不够高。
2.2 人才缺口多
调研反馈问题的45家畜牧企业中,有12家企业反映招人难、留人难,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占比达27%。据某肉牛屠宰龙头企业反映,2022年以来为优化人才队伍,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升级,公司计划招聘 985院校硕士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50人左右,除绩效工资外,硕士年薪15万元、博士30万元,但由于工作地点在县城,仅招到3名,且工作一段时间后均已离职,想留住高端复合型人才很难。
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也反映队伍力量薄弱。畜牧行业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65 237 元,而农、林、牧、渔业为 42 60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3%,在18个行业门类中排倒数第 1 位,较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3 894 元)低65.6%。
2.3 用地落实难
调研反馈问题的45家畜牧企业中,有7家企业反映用地落实难,占比达16%。一是新建养殖项目落地难。作为农业大省,全省基本农田占比超过90%,且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率还在不断提升,如中部一平原县基本农田保护率由 2017年的85%提高至目前的92%,全县一般耕地减少7万多亩。另一县虽然拥有3万多亩一般耕地,但连片超过5亩的很少,规模养殖项目难以落地。二是闲置养殖用地未盘活。如豫北某地共有各类畜禽养殖小区 321 个、处于停养状态 49 个,规模以上养殖场 136 个、停养 17 个,总养殖户数 7 525 户、停养 4 146 户,大量养殖小区荒废闲置,且圈舍未拆除,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优质饲草种植流转土地难。土地政策的持续收紧使黄河滩区草业带建设步伐放慢,滩区县对滩区种草心存疑虑,现有饲草基地在滩内建设青贮加工场地、草棚、农机棚舍等配套生产设施困难重重,已建成的也被要求拆除,正常生产受到较大影响。
2.4 设施装备弱
调研反馈问题的 45家畜牧企业中,有 5 家企业反映需要升级设施装备,占比 11%。调研发现,当前全省畜牧业发展还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生产方式与几乎原始生产方式并存,智能化大型龙头企业与小散养殖户并存。虽然河南大型龙头企业设施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国内领先,但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畜牧企业还普遍存在设施设备简陋、硬件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如一家常年存栏百头左右的肉牛育肥场,仅拌料时使用机械操作,撒料、清粪等全部依靠人工;一家母牛规模养殖场牛舍和运动场地面未硬化,一到雨天,场内泥泞不堪。
2.5 知名品牌缺
全省畜牧企业普遍产品创新不够、品牌意识不强,除生猪产业外,本土家禽、牛肉、乳品、牧草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占有率不高,缺少像伊利、蒙牛、正大、晓鸣、皓月、田园牧歌这样的全国知名品牌。全省肉牛企业年销售收入达 20 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 1 家;34 家乳制品企业年产值约 170 亿元,不足伊利一家企业产值的 15%。
3 对策建议
放眼全球,畜牧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工业化和资本化时代。纵观全国,畜牧业正在由北方牧区向农业优势地区转移,种养加销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就河南省而言,建设畜牧业强省既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省农业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更是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下一步,河南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全国畜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重大历史机遇,将全面提升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做精特色养殖,努力在“用地、治污、装备、业态、科技、结构、人才”7 个方面寻求突破,在“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畜产品质量安全、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畜牧业安全生产”4 个方面守牢底线,力争做到“七突破四守牢”。
3.1 用地上,向“空中”突破
河南省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大省小农的现实起点,决定着产业用地落实难问题将长期存在。目前国内生猪养殖最高发展到 26 层,南阳市卧龙区凯丰农场 3 层立体牛舍、南阳市内乡县牧原 210 万头肉食产业综合体 6 层楼房养猪、漯河市晖源蛋鸡 8 层笼养等也在楼房养殖、立体养殖上先行先试, 取得了良好成效。因此,为突破土地瓶颈制约,河南省必须打破畜牧业“横向平面”扩张传统,向“纵向立体” 布局转变,全面贯彻落实《现代设施畜牧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 年)》,因地制宜发展楼房养猪、叠层高效养禽等立体养殖,在更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不与粮争地的同时,实现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3.2 治污上,向“零排放”突破
生态绿色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必然要求。牧原公司探索出“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减雾霾—碳减排”环保发展五台阶,构建了“养殖—沼肥—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每头生猪全程用水 1.27 t,仅相当于国家水冲粪标准的 1/4;累计铺设支农管网 1 970 万 m,实现了“猪养田、田养猪、农田变良田”,仅 2022 年就替代化肥约 6 万 t,亩均节本增收 295 元,在减少养殖污染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为实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必须在养殖污染治理上实现突破,重点通过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筑牢畜牧业发展绿色生态屏障。
3.3 装备上,向“设施化”突破
当前,畜牧业正在向装备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迈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加速应用于畜牧业。据调研,使用挤奶机器人,人均养殖奶牛数量可由 30~50头提高到 400 头左右;使用智能化养禽设施装备,人均蛋鸡养殖数量可由 5 000~10 000 只提高到 10 万只左右,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无需更多人工干预,保障了产品质量。因此,为增强产业竞争力,河南省必须加快推进畜牧业设施装备改造升级,大幅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速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效能,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3.4 业态上,向“多极化”突破
一方面,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两强带多极”,发挥双汇、牧原 2 个千亿级畜牧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雨轩、花花牛、新航道、国润、启明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走向全国,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另一方面,改造升级中小养殖场户,支持中小养殖场户采取“五个”途径,即“小地块找出一批、空心村整理一批、大庭院发展一批、老场房改造一批、调小块为大块整合一批”等方式,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实现小地块、小规模遍地开花,由小做精,做出特色。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 2 个市场、2 种资源,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3.5 科技上,向“畜禽种业”突破
2021 年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 4 329 万头,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 7 亿头,平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PSY)为 16.2头,河南省仅为 15头;丹麦的 PSY 达到了34 头,是我国的 1 倍还多。全省奶牛平均单产为 9.7t,低于美国的 10.9 t,更低于以色列的 12 t,肉羊投入产出率仅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的 1/5。因此,为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河南省必须在提高畜禽种业质量水平上寻求突破,重点打造以河南鼎元为核心的种牛育种龙头,以牧原、谊发、丰源和普为核心的种猪育种龙头,培育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畜禽种业企业,加快建设全国畜禽种业高地。
3.6 畜种上,向“牛羊产业”突破
从现实需求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羊肉及乳品消费量大幅提升,市场生产供应处于紧平衡。2022年,全国进口牛肉 269万 t、羊肉 35.8万 t、乳品 327万 t,分别较 2016 年增长 465%、163%、146%,即使这样,我国人均牛羊肉和乳品消费量仍远低于发达国家。从资源条件看,河南省牛羊产业基础良好、秸秆数量充裕(全省年产可饲用秸秆6 500万 t,目前饲料化利用率26%),是农区的“大草原”,同时牛羊种质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发展“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因此,河南应聚焦秸秆变肉换奶、增加农民收入、消费结构升级,将发展牛羊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以实施秸秆饲料化利用等“十大行动”为主要抓手,通过建大县、育体系,全力推进牛羊产业成为全省农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品牌产业。
3.7 人才上,向“新型职业农民”上突破
2022 年,河南省申报参评通过的农业系列高级职称人数,创历史新高,但新型职业农民占比偏小,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参评较少,与河南省农业大省地位、与农业强省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极不相衬。为加快打造高质量、实用型“三农”人才队伍,河南省必须在乡土人才培育上进行突破,探索在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上打破学历、年限、业绩条件等限制,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对业绩特别优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创建有特色品牌的“田秀才、土专家”等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直接申报评审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3.8 管理上,守牢“四条底线”
一是畜产品安全供给底线。生猪产业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持续做强,重点落实好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和省负总责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向高效、环保、低成本、绿色方向转变;家禽产业向鲜供、特色、品牌、精深加工方向转变。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坚持质量兴牧,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全链追溯,积极实施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行为。三是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底线。重点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人兽共患病防控和防疫体系建设 3 项重点工作,突出抓好无疫小区和净化场区建设,切实保障畜牧产业发展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安全。四是畜牧业安全生产底线。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抓好重点环节安全生产工作, 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的安全监管全覆盖。建立健全 屠宰环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机制,特别要强化以沼 气池、化粪池、青贮池、房屋圈舍、用电线路为主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做好雨、雪、风等突发情况预警监测工作,确保全省畜牧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4 小 结
回顾过去,河南省畜牧业稳健发展,成效显著,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直面现实,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制约,危中寻机和转型升级既是发展的新常态,也是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展望未来,河南畜牧业肩负重任,前景广阔,必将走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