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肉牛: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实践者
导读
我国是世界上肉牛品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过去70年,通辽肉牛发展始终走在前列,是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实践者。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推动通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成为通辽市面临的新课题。
农参特推出系列专题文章,聚焦通辽肉牛产业。
日本耕牛×安格斯牛=和牛
中国黄牛×西门塔尔牛=?
答案是通辽肉牛。
到2022年,通辽市牛存栏达到397.3万头,计划到2025年,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因其安全绿色的品质、出色的口味,通辽肉牛肉产品远销中东和东南亚,并且只需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轻松知道你吃的牛来自哪个养殖厂,年龄以及部位。
通辽肉牛为什么能这么“牛”?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是如何建成的?怎样给整个肉牛产业赋能?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已经走出家庭农场,进入专业农场的阶段,未来的肉牛产业要不断延伸、强化产业链,以加工产品和预制菜赢得更高更稳定的效益,将通辽肉牛塑造成为中国牛业的领先产业集群和榜样品牌。
一、探索与坚守:来之不易的“中美混血”
通辽肉牛的育种之路也是我国肉牛品种的发展历史缩影。我国的本土的牛种主要以黄牛等役用牛为主,个头小,性能低,草原牧区的肉牛一直是空白。
通辽市素有“黄牛之乡”的称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引进西门塔尔牛进行肉牛品种的改良,到70年代初,改良牛已经达到18.2万头,占黄牛总数的18%。1972年正式提出要培育“科尔沁牛”,并列入通辽市畜禽改良和育种规划,成立了育种委员会和技术组,制定了育种方案和鉴定标准。1983年纳入自治区科研重点项目,1987年制定地方品种标准。目标是培育一个以放牧为主饲养条件,能产乳、肉多、繁殖性能高、体型外貌一致的稳定遗传品种。
尽管条件艰苦,经过不断地努力,1990年,经自治区内外有关专家鉴定验收,评价改良牛种具备乳肉兼用、外形一致(毛色为黄白花、红白花)、适应能力强、繁殖性能好、抗病等特性,并且在数量、质量上已经达到品种标准要求,符合新品种的条件,因其主要产自通辽的科尔沁草原,也被命名为“科尔沁牛”。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引进北美肉用型西门塔尔牛胚胎和冻精作为父本,以科尔沁牛作为母本,经过长期的优选优育,又培育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两类良种构成了通辽肉牛的主要群体,优秀种质资源位居全国第一。历经4年多的选育提高,目前通辽肉牛的公牛平均体重可达1048.8kg,出栏牛屠宰率61.1%,净肉率51%。通辽肉牛已经遍布全区各县市,极大地推动了通辽市肉牛品种本土化的进程。
我国是世界牛肉消费前三名的国家,但却称不上是“肉牛强国”。我国年人均消费牛肉6.7kg,高于世界平均的6.1kg,2022年1-6月中国牛肉进口数量为115万吨,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2万吨,同比增长1.7%,进口金额为757774.9万美元。通辽肉牛的出现和推广有望改善我国牛产业长期受制于进口的现状。
农以种为先。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发布《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肉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肉牛行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通辽市先后出台26条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优秀种公牛及通辽肉牛新品种。对实际屠宰肉牛数量超过1万头的加工企业,按照每屠宰一头1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对肉牛屠宰企业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的50%进行贴息;对认定为市级肉牛育种核心群的养殖场一次性奖励10万元等。
通辽市科左中旗建立8个示范点,开展胚胎移植项目推广,在科尔沁区、科左中旗、扎鲁特旗等地设立了17个试验基地,培训基层技术人员908人(次),建立了良好的转移转化与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给通辽肉牛的育种选种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助推现代化养殖:守着“饭碗”住“别墅”
俗话说“养牛先养草”,除了政府重视育种,通辽肉牛的发展还离不开丰富的饲料资源。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每年生产大量的青贮玉米。青贮玉米是把包括玉米穗在内的玉米植株全部收割下来切碎、加工后用发酵的方法,制作成青贮饲料的玉米,用来冬天饲喂牛、羊等牲畜。2022年通辽市共有500亩青贮玉米,草地177.49万公顷(2662.32万亩),饲料生产企业60家,年产饲料187万吨充足的饲草和饲料。通辽肉牛从来不缺饭吃,自然长得又快又壮。
在饲养方式上,不同于以往在房前屋后设的简易牛棚,在草原上随意放牧,通辽肉牛住的都是标准化的“大别墅”。在各村统一规划土地建设标准化养牛基地,采用科学、绿色的养殖技术,制定并了《科尔沁肉牛地方标准》《科尔沁肉牛饲养管理规程》两项自治区地方标准,大幅提升通辽肉牛的产业现代化水平。
通辽市积极实施农牧业生产标准化行动,成立饲草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10个标准化工作小组,制定标准化工作方案。推行人工授精、犊牛和育肥牛饲养管理、苜蓿青贮加工利用、牛舍建设与环境控制等技术,组装配套散装饲料配送和自动化喂料系统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机械设备,大大节省了人力,平均一人就能照看上百头牛。在养殖过程中将牛粪制作成有机肥料,实现低碳循环利用,牛棚内的卫生标准很高,宽敞整洁无异味。不仅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的饲养过程,还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环境,向绿色可持续的畜牧业转型。
广袤草原丰富的植物体系和高标准的饲养方式赋予了通辽肉牛出色的品质。在散养为主,短期圈养补饲的饲养条件下,肉质的大理石纹品质仍然能够保持优势,通辽肉牛的一级牛能占比达到53.3%,肉质细嫩,多汁,不塞牙,有一股特殊的青草香味。通辽市有健全的交易市场,通辽肉牛年交易量超百万头,成为了内蒙古草原一张闪亮的名片。
三、质量可追溯:每一块通辽牛肉都有身份证
扫码溯源是通辽肉牛肉品牌的一大特色,每一块肉都有身份证。自2002年以来,通辽市不断探索智能、安全的牛肉分割技术,被收购的每一头牛都会打上耳标以便采集信息。
“通辽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方案”中要求:监管部门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抽查、监督,对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行为进行通告记录;养牛场、肉牛屠宰加工厂、冷藏运输、活牛交易市场、电商等企业负责本企业的信息采集和上传,并承担追溯系统的数据对接、转化二维码的工作,每一环节都可以追溯到上一个环节乃至活牛。在消费端,消费者可以扫描通辽肉牛肉包装上的二维码,或者拨打热线电话、官网验证等方式,都能对牛肉制品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查询,内容包含牛来自的养殖场、体重、年龄、防疫记录、出栏时间等。
通辽肉牛的分割车间有严格的卫生标准,按照医院的细菌标准消毒白色工作服,温度保持在7℃,从案板到工厂的每个角落都要进行高温清洗消毒。近乎严苛的卫生标准和可追溯系统,通辽肉牛业当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逐步打造出集种植、养殖、繁育、屠宰、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和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在促进企业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从产业链条中获得丰厚的收益。
四、创新加工:把一头牛吃干榨净
除了生鲜肉产品,通辽肉牛还开发了从牛肉干、即食卤牛肉、乳制品等牛副产品深加工链,涌现出“罕山”“广发”等一系列的优质品牌。在通辽,有一定规模的牛肉干加工厂通常有自己的天然牧场,定向供应以保证牛肉的品质、特色稳定。通辽风干牛肉选用牛后腿肉,纯手工的原切肉条,一头1000多斤的标准牛只能产出20-30斤的牛肉干。
通辽肉牛的产奶性能很高,母牛280天产奶3200千克,乳脂率4.17%,高产牛达4643千克,自然放牧条件下120天产奶可达1256千克。随着中国乳业产业园东部中心落地通辽,通辽肉牛的乳制品走出了草原,实现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蜕变,开发了奶酪、奶棒、奶干、奶豆腐、奶皮子等产品,与水果结合口味时尚,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同时有酱牛肉、红烧牛肉等预制菜,采用先进的保鲜工艺保持通辽肉牛的风味,提升产业链的价值。牛骨、牛血、牛内脏加工品主要出口向中东和东南亚,但有少量留在国内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例如通辽市蒙宝生物科技公司从牛血液里分离出的血球为原料,经破膜、灭菌、酶解、浓缩、喷雾干燥等工序获得产品。以牛骨为原料,制成粉状产品富含矿物质、钙磷、蛋白质,可做家畜矿物质饲料。牛骨通过加工制作成的骨粒或者血浆凝胶后产生的废物,可以成为种植猕猴桃增产增熟的有机肥料,实现二次创收,由此,通辽肉牛被“吃干榨净”,养殖产业链得到循环发展。
五、结语
2019年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推动农牧业发展向优质高效转型”“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2021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对内蒙古畜牧业提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的重要指示。2023年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总书记强调“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产业链是农产品品牌的生命线,从牛的育种到分割、加工、产品销售都要有明确的标准并切实推进,严格的养殖和生产方式是通辽肉牛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通辽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工作进展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中指出,下一步将以示范村镇、标准化规模场为重点,全面推广标准化饲养管理模式,树立“精养牛、养精品牛”的养殖理念,做好牛肉价格波动跟踪等工作,勇做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实践者。
未来,通辽肉牛会更“牛”。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通辽铆足牛劲大干“牛事”
[2] 玛拉沁信息网:通辽肉牛,“牛”在哪里?
[3] 中国青年网:内蒙古通辽:发展牛产业 做好“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