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品大商扎堆进驻预制菜产业园

“太难了,从业这么多年,从未有过像今年这样的困境。电商、商超、便利店……全渠道销量下滑,餐饮端更是雪上加霜。”一位北京的冻品商刘总对新食材如此抱怨。

据新食材了解,刘总的焦虑并不是个例。事实上,作为冷冻食品销售的主要市场,餐饮正在步入“寒冬”,整个行业正遭受着闭店潮和利润下降的双重打击。

以北京为例,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年营收1000万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1.8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88.8%,利润率低至0.37%。人口更多、市场更大的上海,上半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的利润甚至出现了负数!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134.6万家,而注销、吊销量也达到惊人的105.6万家。仅上半年的数据就“逼近”去年一整年的吊销、注销的餐饮企业。

如此,餐饮行业的这波“寒意”也自然而然的传导到了冻品行业。

另一方面,消费分级和渠道分化也导致冻品商销售下滑,同时品牌厂商和零售商为了转嫁风险和保证业绩,增加压货量或提高通道费用。

“上下游行业的挤压,增加了冻品的销售成本,利润空间也不断被压缩。”一位行业人士指出,可以说冻品大商迎来了“至暗时刻”。

图片

01、市场困境:正在被“淘汰”的冻品商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五年冻品企业新注册数量不断降低,目前共有61967家冻品相关企业,几乎都是批发、零售商贸企业。

近五年增长最多的是2020年,新增7985家冻品企业,随后几年几乎均为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2021年新注册企业数量不到2020年的一半,仅2023年有0.19%的微小涨幅。

据新食材预计,2024年冻品企业新注册企业数量仍会处于下降趋势,全年新增企业约为1500家左右,创近五年新低。

图片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冻品经销商最多,为19429家,其次是河南,为9399家,两个地区加起来几乎占据全国一半的冻品经销商数量。

过去冻品大商们凭借着强大的渠道网络、丰富的产品资源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冻品领域“呼风唤雨”。他们能够迅速将来自各地的优质冻品输送到超市、餐厅等终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冻品大商们通过不断拓展市场、优化供应链,逐渐成为食品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冻品大商面临着多重挑战:

市场需求下滑:增量市场变存量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在变。消费疲软,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下,消费者对冻品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下降,整体市场需求减少。

餐饮行业不景气:餐饮市场是冻品的重要销售渠道,然而近年来,餐饮店大批关停,存活的餐饮店客单价也直线降低。一方面,2024年1-6月,超100万家餐饮相关企业黯然离场,远超去年同期,这直接导致冻品的餐饮渠道需求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消费者追求性价比,要求更便宜的食材,这种压力向上传导到经销商,使得冻品大商的销售面临更大挑战。

销售渠道变化冲击:商超零售渠道衰退,以商超为代表的零售行业已被唱衰多年,今年一季度,商超延续了颓势,据《联商网》统计,今年上半年(1-6月),全国至少有131家商超门店关闭,这使得冻品大商在商超零售渠道的销售受到严重阻碍。

电商渠道增速放缓:电商曾是冻品销售的重要增长渠道,但如今电商的高增长时代可能已经过去。根据星图公布的数据,2024年618综合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累计销售额为7428亿元,跟去年同期的7987亿元相比下降7%。不仅中小玩家的电商生意放缓甚至下滑,整个电商渠道的发展趋势都不容乐观,冻品大商在电商渠道的销售也面临增长瓶颈。

行业竞争激烈:同行竞争加剧,冻品行业竞争激烈,经销商数量众多,市场份额有限。在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同行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和订单,往往会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导致价格战频发,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上游厂家竞争:上游厂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产品销量,一些企业会选择增加经销商数量或直接与终端客户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冻品大商的渠道优势和议价能力。

成本上升压力:原材料成本上涨,冻品的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半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蔬菜、肉类、海鲜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冻品的生产成本增加。而对于一些没有锁价能力的中小厂家或经销商来说,成本上升难以通过产品价格上涨完全转移,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02、双向奔赴:冻品大商进驻预制菜产业园

行业追求高利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拉伸产业链。对于冻品大商来说,在持续横向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纵向布局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业务领域,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预制菜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不止食品加工企业,而且上游农林牧渔、调味品,下游商超零售、餐饮业都在布局预制菜,而冻品与预制菜关系更加紧密,也为冻品经销商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图片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12900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近两年预制菜新注册企业数量急速增长,2022年之前总计一千余家,但2023年一年就新增4153家,同比增长895.92%!

截至发稿日,今年已新增6188家,其中不乏原来做冻品商贸的经销商注册预制菜加工企业。根据市场调研,新食材预计今年预制菜新注册企业数量将突破8000家,而预制菜市场的整体规模也将在2026年突破万亿。

图片

预制菜市场的火热,也影响到了各地产业园的建设,山东、广东、河南等地都发文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并通过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

遍地开花的预制菜产业园,却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一些园区建成但空置率居高不下,但另一些园区却因企业爆满而不断增建扩容。究其根本,是多数园区难以提供直接的“出口”,即产品销路。

在此困境下,首衡集团通过“前店后厂”新模式,利用自身商贸物流的优势,将贸易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进一步扩大为品牌优势,形成预制菜全产业链集群。

03、首衡预制菜产业园:“前店后厂”新路径

8700余家经销商和企业入驻经营,经营品类多达400余种,辐射范围包括京津冀、辽宁、内蒙古等13个省市,2023年园区交易量达1830万吨,交易额1340亿元,首衡高碑店市场带动就业8万多人,承接北京7200多家小微企业,3万多在京务工人员来到河北“安家落户”。

亮眼数字的背后,是首衡高碑店基地的大布局,大规划。

图片

首衡京津冀预制菜产业园是首衡集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投资21.5亿元打造的集“食品研发、预制菜生产、中央厨房、集配中心、电商直播、检验检测”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预制菜产业聚集区,园区整体占地4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被行业内称为“中国预制菜产业第一园”。

据首衡集团负责人介绍,首衡预制菜产业园一期已经全部招满,100余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入驻,包括小肠陈、红工夫、彬客满、福海华康、食源贯通、彭久记等。在其他预制菜产业园还在为招商引资发愁的时候,首衡预制菜产业园已经开始了二期规划建设。

与其在不确定中服务终端,不如寻找自己的确定市场。据介绍,首衡预制菜产业园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铺满企业,离不开首衡冻品批发市场和冷链市场中的经销商支持。

根据采访报道,首衡预制菜产业园除餐饮、加工企业进驻外,“首衡老朋友”冻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园的商户,其中以冻品大商为主,也选择进驻首衡预制菜产业园投厂做预制菜加工,而且冻品商户在其中的占比颇高,甚至可以说首衡预制菜产业园是为了给商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模式而建成的。

预制菜加工企业如河北鹏奕佳腾食品有限公司、高碑店市乐来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之前都是做冻品商贸,在首衡冷链都有专门的档口,但受近两年环境影响,选择加入到预制菜的行业中。

图片

“高碑店不是农产品生产地,但却是产品的流通地,产品好但也要卖得好”,首衡集团董事长魏树俭介绍,“(首衡农批市场)商户居多,经销商,采购商等,他们本身有销售渠道,而且不是只有冻品经销商、企业会去做预制菜,一些水果大商也会进军预制菜行业。在冷链三层,我们打造了预制菜一条街,开辟了前店后厂的模式。”

“前店后厂”模式依托首衡集团原有资源,即庞大的商户群体、成熟的物流体系、广泛的销售网络,将位于冻品市场三层的京津冀预制菜展销体验中心作为“前店”,是预制菜对外展示、购销、体验的重要窗口,为消费者提供了直观感受预制菜产品的场所,同时也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产品展示和与客户直接交流的平台。

图片

而位于不远处的京津冀预制菜产业园一期作为“后厂”,则是预制菜的生产加工基地,众多冻品大商根据目标市场进行预制菜加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当被问到为什么进驻首衡预制菜产业园时,“首衡市场物流方便”“渠道优势”“延伸产业链,想做深加工”“冻品市场不好做,想做深加工,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一系列回答,即揭示了冻品大商在当下形式面临的多重困境,也为其他还在艰难求生的冻品大商和预制菜产业园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思路和解决路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