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料品行业:“经销商和终端门店的囤货意愿不强?”

“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

根据京东超市6月15日发布的618粮油调味竞速榜显示,粮油巨头金龙鱼牢牢占据当日榜(6月15日)TOP10及累计榜(5月31日至6月15日)TOP10的榜首位置。

图片

但在6月17日金龙鱼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金龙鱼却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经销商和终端门店的囤货意愿不强,持观望心态,市场整体消费偏弱。”

然而,结合终端市场来看,这种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不仅局限在粮油市场,整个调味品行业皆是如此。而渠道上不愿意囤货的,肯定也远不止金龙鱼。

巨头的“信心与烦恼”

作为食品行业销售规模最大的企业,金龙鱼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15亿元,同比下降2.3%;实现净利润28.5亿元,同比下降5.4%。今年一季度,金龙鱼的营业收入为572.74亿元,同比下降6.17%;净利润8.82亿元,同比增长3.3%。

虽头顶桂冠,但不温不火的业绩表现也让金龙鱼颇感压力

在上述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金龙鱼坦言:“近几年,受原材料价格波动、消费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今年一季度,加上不符合套期会计的期货损益后,毛利率大约为6%至7%左右。”

显然,相比其他单纯调味品品类动则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的毛利率,金龙鱼在盈利能力方面确实不算强。比如海天味业2023年尽管营收、净利双降,但仍以245.59亿元的营收创下了56.27亿元的归属净利润。

对此,金龙鱼就自身B 、C端业务毛利率低的大背景做了解释。同时,该公司进一步表示:“以食用油为例,餐饮渠道的竞争格局仍在发展期,各个厂家还在占领市场的阶段,所以目前更加看重各自的规模与成长能力,待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家可能会开始注重毛利率和利润的提升。”

即便是金龙鱼主营的米面粮油等刚需品类,依旧明显感受到消费下降的压力。金龙鱼表示,今年春节前夕消费增长明显,节后消费偏淡,这是正常现象。四月消费出现萎缩现象,五月略有恢复,六月受618和端午节的影响,出现消费小高峰。今年到目前为止,经销商和终端门店的囤货意愿不强,持观望心态,市场整体消费偏弱。

不过,金龙鱼仍旧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短期看,金龙鱼直言:“由于目前只过完了5个月,以当前的经营情况来判断全年的经营偏差还为时尚早。”

金龙鱼方面表示,人口决定了粮油产品的既定消费量,只不过需求会在不同的产品结构之间转换。而金龙鱼有丰富的产品矩阵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能够从容应对市场变化;同时,金龙鱼在全国布局工厂,对于市场变化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对于消费不景气的现象,金龙鱼表示会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多物美价优的产品。同时,也会通过加强运营管理、降本增效、产品创新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应对挑战。

而长远来看,金龙鱼表示自身在食用油行业的占比已经较高,接下来会持续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这对营收和利润都有促进作用。而金龙鱼在米、面行业的市占率还很低,因此在米、面及其相关下游产品领域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行业集中度增加,自身盈利能力会进一步提升。

此外,金龙鱼在发展的下游产品,包括调味品、央厨、玉米深加工等,也会对公司的盈利带来帮助。

“经销商和终端门店的囤货意愿不强”绝非个例

其实,今年到目前为止,囤货意愿不强的岂止金龙鱼的经销商和终端门店?而这背后的关键因素,主要还是产品的动销放缓。

从调味品行业来说,从同等消费周期的产品量货值来看(比如单个普通家庭,一个月可能吃一袋大米,酱油也可能只会消耗一两瓶,但通常前者价值肯定比后者高),消费需求肯定是弱于米面粮油的。

图片

以京东超市上述榜单来看,在累计销量top20品牌中,前十大均是以粮油米面为主的品牌,而整个榜单上的调味品品牌只有李锦记、海天味业、千禾味业上榜了,分列第11、12和14位

当然这只是单一电商平台的情况,并不代表企业的实际销量排名,但整个消费需求的趋势变化也能从中也能窥得一二。

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确实明显下降。尤其是家庭用户中,主导粮油调味的消费决策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购买产品时也更加慎重,且更注重性价比。这也是为什么终端动销不畅的关键原因。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说,当前国内大多数调味品品类,都陷入供大于求的残酷现实之中。话语权自然就被“拿捏”在了消费者手中。这也是为什么金龙鱼会表示“在面临消费不景气,会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多物美价优的产品”的关键原因。

对于经销商而言,单纯的“压货”已经成为过去式,因为经销商只要手握终端资源,可选择的品牌就太多了,因此经销商“倒戈”竞品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当然,经销商也不是一味的排斥压货,毕竟厂家费用也是经销商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压货的同时,厂家是否给到了经销商足够的市场费用?足够的服务人员配置?以及费用核销的及时性是否足够?毕竟,压货压的是经销商的资金,稍有一环缺失,经销商“破产”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图片

而对终端来说,每个终端的排面是有限的,谁不想卖“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呢?薄利可以多销,但对于调味品而言,大多不仅利薄,还有很多确实“卖不动”,不信的可以去线下多走几个终端看一看,大货龄产品的品牌,上至行业龙头,下至小微企业……厂家不想办法,单纯靠经销商和终端硬推?

“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单纯说“经销商和终端囤货意愿不强”也是站不住脚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