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品类距离“市场饱和”还有多远?

整个酱油品类市场“大鱼吃小鱼”的趋势仍将持续上演

在所有调味品细分领域当中,酱油市场规模最大,竞争也最为激烈。随着整个品类逐步进入“成熟期”,存量竞争时代的“烙印”也将变得更加明显。

从产品角度看,各大品牌似乎都在遭遇“创新瓶颈”,那从品类市场来看,传统的酱油品类离“市场饱和”还远吗?

酱油规模到底有多大?

目前,关于酱油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一直都是业内较为关心的问题。但是,关于这一数据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按理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最权威的,但笔者在该官网上并未直接查询到酱油品类的相关数据。不过,在查询众多引援数据的报告或报道中,来自官方的江苏疾控在2023年2月一则推文中引援的信息显示:2021年国家统计局显示,中国酱油产量约为778.15万吨,消费量为761.2万吨,同比增长10.9%,平均每人每天酱油消费量为15g。

而同期,来自中国调味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100强数据显示:酱油产业(31家)生产总量为599.7 万吨,同比增长率为7.2%;销售收入为 319.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5.2%。在这31家酱油生产企业中,销售收入CR3为65%,产量CR3为65%

通过各大酱油品牌市场表现,再结合各大机构的推演数据,笔者认为目前酱油品类的年产量在850万吨左右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海天味业作为酱油品类的绝对霸主,2021年其酱油营收为141.88亿元,销售量为2660282吨。按照海天味业自己的官方市占率在13%-17%左右。

图片

由此推断,整个酱油品类的市场规模在850亿元至1100亿元左右。而此前国盛证券测算,酱油消费规模在1320亿元左右,人均年消费金额在93.4元。

当然,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因此数据存在差异,比如按照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美味鲜)和千禾味业三家上市企业的销售吨价来测算,整个酱油品类的吨价应该在5300-5500元/吨左右,由此估算,整个酱油品类的市场规模(出厂)应该在450亿元至470亿元左右。

发展趋势如何?

首先从总量上来看,整个酱油品类的增速同比放缓趋势还是较为明显的

背后,既有酱油品类升级带来的“量将价升”,即酱油单价总体趋涨,但整体销量大概率略有下降。

以三家上市企业为例,相较2022年,海天味业2023年酱油销量减少了204337吨,中炬高新(美味鲜)酱油销量增长了6429.9吨,千禾味业酱油销量增加了111538吨。

由此可见,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增加的销量之和,也只有海天味业减少的57.73%。难道海天味业跌去的份额都被其他品牌瓜分了吗?并不见得

虽然调味品行业依旧是个高度分散的行业,但相比其他品类,酱油品类的行业集中度也在不断攀升,除了几个品类头部品牌之外,大多数中小品牌的经营环境并不乐观

即便是海天味业进入业绩“修复”阶段,但其他品牌并未懈怠对区域小品牌的“围剿”任务。因此,整个酱油品类市场“大鱼吃小鱼”的趋势仍将持续上演

离“饱和”还有多远?

并不远。

相较食盐、味精等早已进入成熟期的品类来说,酱油的“短板”更加明显

比如,食盐、味精在B端的使用场景和空间,要远远大于酱油。不管是调味品还是调味食品,80%以上的都可能含有食盐或味精,但含有酱油的品类其实并不算多见,这也从另一个维度上说明酱油的消费主要还是在烹饪场景。

在调味品行业趋于复合化的当下,酱油品类在烹饪场景中的消费被挤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复调的品类更加细分,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太可能有单一品类超过酱油的可能。

从人均消费来看,业内往往喜欢拿国内市场和日本市场相提并论,笔者个人并不太赞同。因为国内大多数消费习惯尤其是餐饮消费习惯,和日本有着天壤之别,就决定了两个国家消费群体的酱油人均消费不可能一致。

国内消费的人均消费量即便是有提升空间,但笔者认为也不会太大。但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消费量的攀升也相对会比较局限。

换而言之,人均消费相对恒定的情况下,消费人群越来越少,那么整体体量也便难以有新突破,当然这也是个循循渐进的过程。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酱油增量来源还是价值提升。酱油品类变得更高端,单价更高,以此来抑制消费总量增长放缓带来的增长瓶颈。但在这个过程中,在追求性价比的消费大趋势下,酱油如何带动品类升级,又是新的难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