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培育的关键问题探讨——以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为例

一、引言

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深远海养殖在技术装备上取得一定突破,但产业发展还存在鱼苗良种选育不足等问题,存在关键环节的断链、缺链和孤链现象,说明我国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还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脆弱性明显。

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培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高市场价值是深远海养殖对鱼种选择的基本要求,三文鱼经济价值高,国内供需适配主要依赖于进口,随着国民对食物品质要求的提升,国内三文鱼消费量还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挪威是世界三文鱼生产和出口最大国,三文鱼是该国最大的海水养殖品种,产量与我国海水养殖鱼类总产量接近,挪威三文鱼养殖的成功模式为我国发展三文鱼养殖提供了大量实践经验。因此,本文以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为案例,从全产业链视角切入,着重探究三文鱼养殖全产业链培育的现实逻辑和关键问题,试图探寻我国重点鱼类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而打造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链韧性,加快我国现代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食物营养产能提升。

二、文献综述

(一)深远海养殖

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国内学者的关注重点集中在深远海养殖的产业特征、技术装备、养殖模式以及食物保障作用等方面,研究成果主要围绕深远海养殖作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一种新业态,阐述其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新模式和未来前景,更多的是开展探究性和可行性研究。同时,在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深远海养殖的绿色化、低碳化及产业韧性、安全性和经济收益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养殖实践上,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养殖技术装备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例如“深蓝1号”“振渔1号”“国信1号”“普网1号”等一批大型养殖装备的投入使用,但养殖技术整体水平和实践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是一种具有投入产出关系的产业之间联结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强调将产业链的源头和终端均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三文鱼养殖全产业链包括种苗批量供应、海水养殖、收捕加工、冷链运输和商超零售等5个主体环节(图1),涵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并伴随良种选育、饲料供应、装备制造、运输体系等众多配套链条和辅助配套链条,同时,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在链条主体间流动形成了信息链和价值链。以上链条主体交错联结,构成了三文鱼养殖的全产业链复杂系统,其培育过程受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并与政策、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因素紧密关联,呈现出高度非线性、多回路、复杂的动态特征。

图片

三、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培育的关键问题

(一)“卡脖子”技术难题

1. 水产种质资源

没有掌握优质鱼种质资源,就会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非良性循环中,如遇不稳定性因素,产业发展将面临被“卡脖子”。同时,我国水产种质资源还面临优质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先进育苗技术的集成和运用不足、种质资源的保护立法和管理滞后等多方面的问题。

2. 技术装备

在养殖技术上,网衣清洗技术、智能(精准)投饵技术、生长节点调控技术、水下成像识别技术等都无法满足我国深远海养殖现阶段需要,依然需要借助人工劳动和经验替代。在养殖装备上,虽然我国的装备制造水平国际领先,但在装备设计和配套装备上依然比较落后,表现为借用技术多,集成技术少,特别是配套装备的研发与运用,配套装备的不成熟将增加养殖风险,严重限制产业整体发展进程。

3. 其他限制性难题

我国鱼粉自给率低,再加上水产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张,饲料供需巨大错配缺口将限制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速度和可持续性,而饲料配方的转变趋势(增加植物性蛋白含量)对我国来说,存在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矛盾。病害是海水养殖的另一大难题,国内鱼药和疫苗的生产和实践经验较少,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研发力量。另外,区域海洋基础数据对海水养殖也至关重要。

(二)产业衔接锚点问题

全产业链是由多环节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各环节间的衔接取决于产业相近性和互补性为基础的关联性,即衔接锚点,而产业衔接能否出现锚点以及是否联结紧密,直接关系全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三文鱼海水养殖全产业链的衔接锚点,既有其他产业的共性锚点,也有产业独特锚点。

1. 利益共享促进产业联结

需要以利益共享、协作共赢为理念,通过契约协定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制度设定来化解矛盾和激励生产。

2. 信息交流加强产业合作

信息交流成为产业锚点衔接的必需。信息不局限于市场发展动态,还包括国际合作、风险投资、管理培训、未来愿景等多方位信息资源。

3. 技术互补推动产业发展

深远海养殖产业技术门槛高,产业链不仅技术密集,而且技术之间关联度高,例如加工环节的锁鲜技术和运输环节的冷链保鲜技术,采用技术的知识和类型具有高度相似性,技术融合点较多。

4. 资金融通加快产业互融

资金融通是产业基于利益绑定后的风险共担原则开展的合作,是产业衔接的常见方式之一。在产业主体发展壮大后,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兼并和延伸,一方面是为了培育更加稳定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延伸产业价值链,从而实现更多资金融通。

5. 陆海接力创新产业模式

首先是陆域淡水系统完成鱼苗繁育,后需转移到深海进行成品鱼育肥,而这一衔接过程是陆域产业向海域产业推进的重要一步。然后,在深海养殖完成后,经收捕加工向陆域转送,推向消费者,而这一衔接过程是海域产业向陆域产业推进的关键一步。

(三)先进理念嵌入问题

传统海水养殖由于养殖规划落后,导致了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大、生态经济效益低下以及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为此,结合深远海养殖的自身特点,提出以先进理念为先导,嵌入式开展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

1. 绿色低碳化

在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全产业链中,可以充分利用清洁能源为生产作业和生活保障供能,特别是养殖环节中对海洋风力、波浪和光伏的开发与利用,加快推进“风光渔互补”模式的探索速度。

2. 数字智能化

物联网平台的建立是数字智能技术的集中展示,通过将培育、养殖和运输等环节的信息数据进行联网采集、处理和分发,实现三文鱼养殖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智能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水产品全程质量把控和信息追溯系统。

3. 管理扁平化

在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中,扁平化管理不仅体现在整个链条上,还体现在链条各环节主体的内部整合上。扁平化管理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向量式传递渠道,能实现链条上下游信息的快速流动以及各环节衔接管理障碍的削弱。

4. 产业联盟化

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缔结各链条主体,实现全产业链构建的完整性和稳定。产业联盟通过合约的方式建立利益绑定关系,在制度设计上避免了因机会主义而造成恶性循环发展的内在缺陷。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我国深远海养殖在鱼种质资源、技术装备以及其他限制性难题依然存在发展短板,需要在利益共享、信息交流、技术互补、资金融通和陆海接力等方面加强全产业链锚点衔接,同时要在全产业链培育中加快绿色低碳化、数字智能化、管理扁平化和产业联盟化等先进理念的嵌入。

(二)展望

三文鱼养殖在国外拥有成熟的产业链体系,在国内已经实现养殖试点的成功,但未来养殖海域将不断扩展,如何确定具体海域的适养鱼类将是一项重要工作,要考虑海域自然环境、生产技术装备适用、离岸距离和靠岸设施、消费市场偏好等众多因素。深蓝渔业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深远海养殖是深蓝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培育的经验、技术和模式扩展到远洋渔业和极地捕捞业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鉴于本文篇幅限制,上述问题将在课题组后期研究中继续挖掘和探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