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禽产业与技术发展报告
摘 要:本文从生产现状、市场与贸易、加工与消费、技术研发等角度对2023年中国水禽产业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我国水禽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就2024年水禽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01、水禽产业生产变化分析
据对全国23个水禽主产省(市、区)水禽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2023年水禽产业总产值2 172.41亿元,较2022年增长2.54%。全年商品肉鸭出栏 42.18亿只,较2022年增长5.40%;肉鸭总产值1 263.69亿元,较2022年增长5.04%。蛋鸭存栏1.49亿只,较2022年下降1.32%;鸭蛋产量267.05万t,较 2022年增长0.81%;蛋鸭总产值377亿元,较2022年下降 3.03%。商品鹅出栏5.15亿只,较2022年增长10.04%;肉鹅产值531.72亿元,较2022年增长0.95%。
1.1 肉鸭产业生产变化分析
2023年我国23个肉鸭主产省的肉鸭出栏量和产值情况如图1所示。就区域生产布局而言,肉鸭生产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出栏量高达26.1亿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 62%。就省域生产布局而言,山东在出栏量和产值上独占鳌头,其出栏量与产值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安徽和广西的7倍和5.5倍。就肉鸭养殖品种而言,肉鸭养殖仍以白羽肉鸭为主,其占比高达 82.75%,番鸭、半番鸭占比仅5.36%,其他地方品种合计占比达11.89%,其中,山东肉鸭养殖均为白羽肉鸭,广东是全国番鸭、半番鸭养殖最集中的省。
1.2 蛋鸭产业生产变化分析
2023年我国23个蛋鸭主产省的商品蛋量和蛋鸭产值如图2所示。就区域生产布局而言,蛋鸭养殖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地区,2个地区的产蛋量和产值占比均高达全国的70%左右。就省域生产布局而言,蛋鸭生产并没有出现一省独占鳌头的现象,在主产省份的布局相对均衡。
1.3 肉鹅产业变化分析
2023年我国23个肉鹅主产省的商品鹅出栏量和产值如图3所示。就区域生产布局而言,肉鹅养殖华东地区独占鳌头,出栏量约1.74亿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1/3,由于存在价格优势,华南区域产值略高于华东区域。就省域生产布局而言,山东、广东、四川和安徽是商品鹅生产最集中的省份,4省养殖量总和占全国的56.59%,其中,因存在价格优势,广东肉鹅养殖产值高于山东,位居全国第一。
02、水禽产业市场与贸易变化分析
从水禽产品价格来看,进入2023年以来,水禽产品价格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鸭蛋和活鹅价格波动较小,毛鸭和鸭苗全年价格存在较大波动(图 4)。
2023年毛鸭全年平均价格为9.44元/kg,与2022年的9.6元/kg基本持平;2023年全年月度平均价格最高为2月份的11.14元/kg,比11月份全年最低价8.12元/kg高了37.2%,价格波动比较明显。
2023年鸭蛋全年平均价格为14.46元/kg,较2022年增长1.97%;全年价格最低点在12月份,为14.00元/kg,全年价格最高点在6月份,为14.85元/kg,最高点较最低点价格增幅 6.07%,价格波动较小。全年来看,2023年鸭蛋均价虽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波动不大。
2023年鸭苗平均价格为3.41元/羽,较2022年增长5.90%,较2021年增长47.62%;全年价格最低点在10月份,为1.65元/羽,全年价格最高点在3月份,为6.79元/羽,最高点较最低点价格增幅311.52%,价格波动比较大。总体来看,2023年鸭苗价格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2023年活鹅平均价格为24.85元/kg,较2022年减少1.31%,较2021年减少8.80%。总体来看,2023年活鹅价格波幅相对较小。
从对外贸易来看,2023年我国水禽进出口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出口贸易有较大幅度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数据统计,2023年1—11月,整只冻鸭出口数量约为1 396.6t,出口金额为16 740.8万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6%。冻的鸭块及杂碎出口数量约为967.4t,出口金额为11 250.4万元,出口数量与金额基本上是上年同期的2倍。从2023年各月份贸易情况来看,1—11月间,不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来看,我国鸭产品出口大致呈现增长态势(图5)。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禽产品的进出口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供的数据,近5年来,水禽产品出口量居前4位的国家始终包括中国、匈牙利、荷兰王国、法国等国家,水禽产品进口量居前4位的国家始终包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且德国近5年来水禽进口量一直远超其他国家。从世界水禽贸易来看,各国进出口也呈现出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在严格防控禽流感等疫病影响下,世界各国水禽产品进出口贸易将进一步增长。
03、水禽产业加工与消费变化分析
3.1 加工领域
水禽加工产品呈现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趋势。其中肉鸭主要分为传统烤鸭、分割产品和小型整鸭加工,对应的产品包括分割产品、未分割产品(以大白条和小白条为主)以及烤鸭等。在这些产品中,分割产品占据55%的份额,而未分割产品中大白条和小白条分别占30%和15%。深加工产品中,烤鸭占据了40%左右的份额。相比之下,鹅肉的加工生产主要集中在原料和半成品的生产,包括白条鹅、分割鹅和冷冻鹅的加工。在整体加工过程中,屠宰的加工比重大于深加工和精加工,而鹅肉的深加工产品仍以中式传统鹅肉制品为主。鸭蛋消费以传统加工为主,其中约80%被加工成咸鸭蛋和松花蛋(皮蛋),其余20%则用于鲜蛋和其他鸭蛋制品加工,其中咸鸭蛋和松花蛋也衍生出各种产品,包括皮蛋肠、皮蛋粒、咸蛋干、面条、咸蛋饼干等。这反映了消费者在水禽领域的多元选择,同时也反映了行业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此外,我国鸭肉预制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3.2 消费领域
目前,我国肉鸭消费占禽肉消费比重近1/3。2023年,我国人均肉鸭消费量为5.7kg/人,同比增长10.6%。水禽消费领域龙头企业销售额快速增长,其中,绝味食品预计实现净利润2.28亿元的目标,同比增长131.25%。从全球视角来看,2023年禽类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肉鸭消费量年增长率位于第2位,达到2.7%。不过,随着全球经济下行,肉鸭市场呈现出价格驱动特点,未来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低价鸭肉产品。
目前,我国鸭蛋消费呈稳定增长态势:一是鸭蛋消费在禽蛋消费中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占26%左右;二是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鸭蛋消费以传统品类为主,主要为咸鸭蛋和松花蛋(皮蛋),并且随着烘焙行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原材料的咸鸭蛋消费前景广阔。此外,鹅肉只占家禽肉类消费的8%左右,相当于鹅肉占肉类总消费的2%~3%,可以推算出中国人年均鹅肉需求量约为1.4 kg,消费场景以餐饮酒店、酱卤制品为主。
04、水禽产业技术研发变化分析
在新品种培育方面,肉鸭新品种占白羽肉鸭的比例已接近40%。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培育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率先打破了国外品种对我国瘦肉型肉鸭品种的垄断,实现了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此外,2023年,武禽10肉鸭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是国内首个利用地方优良资源培育的中小体型优质肉鸭新品种。该品种父母代鸭具有开产早、 产蛋多、繁殖率高等特性,商品代鸭具有外貌独特(乌嘴、青脚、白羽)、肉质风味优良、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等特性。
在育种技术方面,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蛋鸭分子育种技术建立了蛋鸭产蛋数据收集记录、DNA提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模型构建、候选基因筛选、候选基因注释等蛋鸭产蛋性能遗传解析全过程,为蛋鸭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在养殖技术方面,“鸭绿色养殖与质量安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优质抗逆鸭品种缺乏,传统临水养殖模式疫病发生率高,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技术系统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研发了鸭绿色养殖关键技术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建立了鸭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开发了多元化的高附加值鸭产品,构建了集种源、养殖、质量安全于一体的高质量生产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在技术标准方面,由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黄山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安徽强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主持制定的地方标准《商品肉鸭立体笼养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已由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3年7月24日批准发布,并于2023年8月24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立体笼养商品肉鸭的雏鸭引进、饲养管理、出栏要求、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档案记录等要求,适用于各地区的商品肉鸭多层立体笼养,对于推动商品肉鸭多层立体笼养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与展望
5.1.1 产业特点
一是国产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加速。水禽行业始终积极依靠企业、高校和研究所,以严谨的态度培育国产和地方性优良品种。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原种保护、祖代扩繁和商品推广的繁育体系,并加速推进其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动力转变。随着消费市场的巨大变化,从业者的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提升产品质量和实施品牌化经营,以确保持续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市场波动风险加剧。受疫情、政策以及产品供求的影响,水禽市场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风险。尤其是多数产品单一、产业链条较短的中小企业, 缺乏市场定价权和谈判能力,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有限。
5.1.2 突出问题
一是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养殖成本持续增加。环境因子对水禽饲养的约束作用持续增强,水禽粪污排放量大且综合利用程度低,环境治理成本日趋增高。同时,受到极端天气与国际局势紧张带来的影响,各地原料供不应求,饲料成本持续上涨。
二是产能过剩问题反复,规模调整进度缓慢。2019年在非洲猪瘟背景下水禽产能严重过剩,近几年水禽产业一直在积极去产能,但产能过剩问题反复导致水禽产品市场饱和,养殖场投入成本过高,产品分摊利润大幅下降,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疫病防控难度较大,防控手段亟待加强。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扩张,饲养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加之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不当使用,使得病原微生物在养殖场间广泛存在和传播,疫病防控压力不断增加。
四是加工产业标准化准则不完善。水禽产品加工过程中,主要面临产业标准化和深加工技术的问题。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可能导致生产环节中出现差异,无法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整个水禽产品市场的质量和可靠性。
五是消费场景单一、营销渠道不健全。鸭肉作为优质动物蛋白,其在终端消费市场的应用场景过于单一,已成为全产业链面临的共同挑战。
5.1.3 趋势展望
一是养殖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禽智能养殖技术不断深入到水禽养殖链的各个环节,智能环境调控、智能饮水饲喂、智能消杀、自动粪污处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平台等关键技术手段将使水禽养殖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水禽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进一步催生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同时,消费者对终端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分割产品、深加工产品逐步成为消费新风向。此外,消费方式、消费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市场区域化,熟食专柜、 品牌直营店、第三方线上平台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日趋成熟。
三是绿色低碳生产趋势加快。在国家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针对畜禽养殖的环境规制政策陆续发布,这些政策对养殖企业与养殖户提出了绿色低碳生产的要求。这些环境规制政策不仅推动了养殖企业与养殖户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还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5.2 政策建议
一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优化养殖结构。通过改善养殖环境、优化日常管理,提升水禽生产性能,间接降低饲料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拓宽原料选择思路,合理使用替代原料,精准营养、精准饲喂,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通过改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料配方、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的技术,提升水禽生产性能,尽可能保证高产稳产。
二是政府部门需着力稳基础政策、稳基础产能、稳动物疫情形势;经营主体则需主攻关键制约,节本增效,推进规模化养殖,加强科技创新。政府部门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引导生产者“按需定产”,更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经营主体需加强产能调节能力,打造特色,延伸产业链, 强化组织,提升竞争力。
三是推动水禽养殖业转型升级,提高水禽养殖业准入门槛,加强基层防疫机构队伍建设,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通过提高养殖行业准入门槛,将明确的硬件标准作为准入条件,将生物安全的理念融入养殖环节中,倒逼养殖主体改进和升级养殖环境设施。加强防疫队伍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基层防疫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确保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质量。
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水禽品牌化建设体系,从“销售产品”转变为“销售服务”。建立健全水禽产品品牌战略规划,发挥好市场在品牌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水禽产品新型产业链经营与品牌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坚持以标准化为支撑、以规模化为基础、以品牌化为引领、以市场化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