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长华:2023海南省养鸭产业调研报告

2023年7月一2024年1月,新当选的海南省畜牧业协会、海南省养猪行业协会“两会”会长王大林、董续加,秘书长王兰、万长华联合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站长顾丽红研究员、林哲敏研究员团队对全省养鸭产业进行了一次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图片
海南省地方美食——红鸭

01、海南养鸭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建省36年的发展,海南省养鸭产业养殖数量及总产值对比建省前大有提高,并且凭借着海南岛四面环海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全岛的农作物种植制种保种/种鸭纯繁/遗传育种/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一年四季气候环境条件最适合肉鸭生长与优质种鸭培育。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数据分析2022年世界肉鸭出栏量约55.9亿只,与2021年相比有一定幅度减少。其中,亚洲占比最大,约85%。其次是欧洲,约占11%。全世界肉鸭出栏量按出栏只数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中国、缅甸、越南、法国、孟加拉国。按出栏重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中国、法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其中,中国大陆肉鸭出栏重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约为69%。2022年世界肉鹅出栏量约5.3亿只,与2021年相比减少约18%。其中,亚洲约占95%,欧洲约占3.4%,美洲与非洲约占1.6%。中国是世界肉鹅出栏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埃及、波兰、缅甸、匈牙利。

海南未建省前养鸭产业存在规模较小,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水平较低,养殖设备设施比较落后、养殖环境不佳、生产效率差距大,质量安全还不稳定、鸭粪污染未能及时利用处理等短板,同时只能在岛内上市销售,消费疲软,产品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意义不大。

建省后养鸭产业在海南岛突飞猛进发展迅速,海南省现有生产鸭饲料的厂家30多家。建省后人口红利增加,部分饲料公司都纷纷抢滩登陆海南,采取了与农户合作放养模式,或者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回收,或者饲料公司+农户+包回收模式。

现在养鸭产业是海南省三农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海南岛扩张展开,养鸭产业正向着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高质量方向发展。

当今海南养鸭区域重点集中在澄迈县(2023年上市1200万只左右)文昌市(2023年上市600万只左右)定安县(2023年上市500万只左右)东方市/海口市/万宁市2023年上市各在350万只左右,儋州市(2023年上市200万只左右)临高县/屯昌县2023年各在150万只左右,昌江县/乐东县2023年各在100万只左右。

品种主要以白鸭(樱桃谷鸭)/嘉积鸭(当地土鸭又称番鸭)/红鸭(当地本省鸭)/一点黑(外来麻灰色鸭)为主。

图片
海南大学商学院农业硕导万长华师生团队/海南省养猪行业协会参观交流考察团调研海南养鸭产业

02、养鸭产业存在问题

A,种鸭养殖生产存在的问题

(1)种鸭场的规范与管理问题:目前种鸭场生产存在差异较大,很多种鸭场属于自繁自养自负盈亏生产。

(2)种鸭场的管理差异较大:种鸭场的设施设备、卫生消毒、疾病防疫、生物安全等多方面差异非常大, 饲养管理,免疫、净化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一些疫病传播,导致生产水平与鸭苗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种鸭的生产效率和鸭苗质量。目前种鸭养殖大多采用高床与水源比较大的沟港河汊边及山坡-林地-橡胶树林下养殖。

为规范对养鸭产业的科学管理,海南省畜牧业协会在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指导下,倡导行业自律,严格规范饲养, 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种鸭苗质量,这是促进海南岛养鸭产业高健康发展的基础。

图片
海南农村一道风景线白鸭产业

B,商品鸭养殖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品肉鸭/蛋鸡养殖模式还是以散养、大棚养殖、荒坡、山坡、树林、橡胶园为主,养殖环境较差,导致疫病偶有发生、生产率下降,平均药费1元/只/左右,造成成本增加,也存在部分鸭场食品安全隐患。

C,饲料营养的比例需求

(1)合理设定营养需求:产业过于追求高效益与料肉比,养殖场户追求投入少、长得快,屠宰场按照重量收购毛鸭,这样导致养出来的肉鸭太肥,品质差;应该根据肉鸭生长特性与终端产品需求,科学合理地把控营养指标,提高鸭肉品质。

(2)饲料原料的开发与管控:由于海南原料基地在岛外,饲料原料采购价格不稳定,涨跌波动大,导致市场竞争加剧,饲料企业会为控制成本寻找可替代原料,目前饲料原料多种多样,在开发新原料的同时,需严格控制违禁、劣质的原料添加,否则会导致鸭肉品质与产蛋量下降。

D,粪污处理的环保问题

正常鸭粪的含水量大于鸡粪的含水量,但不至于太稀,而造成鸭粪水多难处理的主要原因是饮水器不合理和饲料中油脂太高等问题:

如果没有鸭专用饮水器,就会造成大量的水浪费;饮水器质量差,饲料油脂过多会造成消化吸收不彻底,粪便油脂含量高很难处理。

图片
海南大学/海南省农科院/海南省畜牧业协会/海南省养猪行业协会团队一行调研海南养鸭产业

03、鸭产业生物安全管理问题

海南省四面环海,有众多山坡、橡胶林、树林、江、河、湖泊、滩涂水面,适合养鸭业的生态生存饲养条件,要建设好这个大产业,促进海南养鸭业向现代化跨越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生物安全和疾病防控,生物安全是目前养鸭业能否成功获利的关键,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进入鸭群,提前做好生物安全与疾病防控是控制养鸭产业是否盈利的唯一途径。

04、产业生产发展途径

养鸭产业要转型升级;在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经营模式、生产模式、投资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全面提升。标准化的规模养殖是养鸭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养鸭业的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养鸭产业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优化养鸭饮水设备,由于鸭喙较长并喜欢戏水,常造成笼具潮湿、粪便含水分高难以处理,养殖中后期鸭舍内湿度大、影响鸭体重、羽毛生长。

加强立体笼具饲养的结构性研究,解决饲料散落,抓鸭方法等;合理设定养殖密度、通风、光照与饲养管理等技术。

图片
中原鸭王邱国庆董事长在海南大学农业硕导万长华/硕士生王玲陪同下考察海南养鸭产业

海南省漓源饲料公司捷足先登,提前实行改革创新试验;在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高床旱养与水面高床旱养鸭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实验效果,现正在探索高床旱养与水面旱养集约化/工厂化大规模推广饲养与公司+基地+农户肉鸭产业运营饲养合作模式。

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出栏体重日龄提早2~3天,饲料报酬提高 0.2,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用药量减少0.5~ 0.6元/只;生产效率单位面积养殖数量提高2~3 倍;劳动强度可以大大降低到一个人养30000~35000只,可以总结为“人管设备、设备养鸭、鸭养人”,未来行业之间竞争主要在成本管理。

海南大学农业硕导万长华在东方市养殖协会符清陪同下调研东方市养鸭产业

05、未来发展与指导建议

A,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 人员进去严格控制

2 车辆出入进行严格消毒

3 禁止饲养其它同类动物,减少疾病的病原体传播。

B,饲养与管理

1 合理选址,减少应激反应。

2,控制饮用水清洁无污染。

3,因地制宜做好鸭专用饲料

4,做好疾病防控与生物安全工作

5,严格管理控制源头污染源,保持清洁干燥,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

6,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流程。

C,免疫接种

一个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养鸭场,免疫工作十分重要,要制定符合鸭场实际情况的合理化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海南省养鸭产业生产水平、饲料质量、鸭肉品质与食品安全要警钟长鸣,需进一步规范加强完善管理。责任落实执行到人,目前产业已经形成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这是养鸭生产的趋势,为了做好养鸭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工作,海南省畜牧业协会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建议倡导:

1、出台促进海南省养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

2、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种鸭场生产管理;

3、加强肉鸭营养研究、饲料原料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4、加强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 ;

5、持续性研发鸭产业粪污废弃物处理。

6,建议统一联盟打造品牌引进岛外实力雄厚的深加工企业让养鸭产业腾飞国内外。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