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虾类鱼类最新预测!对虾、三文鱼、巴沙鱼、罗非鱼...养殖类鱼虾未来潜力巨大!

2023年全球鲤科鱼类、罗非鱼、巴沙鱼、鲑鱼、海鲈鱼和海鲷鱼的总产量约为3960万吨,相较2022年的3,890万吨同比增长1.8%;在经历了强劲增长的2022年后,2023年养殖虾类产量将略微下降0.4%,达560万吨。2024年情况或将改善,预计增长率为4.8%。

养殖鱼类年产量预测:2023年供应量略有下降,预计2024年恢复增长

本预测所涵盖的养殖鱼种产量,占2023至2024年期间养殖水产总产量(活重,不包括藻类)的41%以上。

2023年,全球水产联盟(GSA)基于主要代表性鱼种/大类的全球养殖鱼类调查表明,2023年全球鲤科鱼类、罗非鱼、巴沙鱼、鲑鱼、海鲈鱼和海鲷鱼的总产量约为3960万吨,相较2022年的3890万吨同比增长1.8%。

图片
照片由Darryl Jory拍摄

本文内容节选自由全球水产联盟(GSA)与荷兰合作银行Gorjan Nikolik及Kontali的Ragnar Nystøyl联合汇总的全球养殖水产年产量调研及预测报告。该报告于2023年10月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圣约翰市举办的2023负责人水产峰会(原GOAL峰会)上发布。

全球主要养殖鱼类产量

报告预测,鲤科鱼类、罗非鱼、巴沙鱼及鮰鱼、鲑鱼、海鲈及海鲷鱼这五类代表鱼种的全球产量将达3,960万吨,比2022年的3,890万吨增长约1.8%。2024年,这些鱼种的总产量预计将增长2%,达4,040万吨。

图片
图1:2023年调查报告中代表性养殖鱼类的全球总产量

鲑鳟鱼

Kontali分享的数据表明,养殖大西洋三文鱼的全球产量在2022及2023年保持稳定,分别为286万吨和287万吨。但在2024年及2025年或将分别增长4.3%及3.9%,达299万吨和312万吨。养殖三文鱼不仅在产量上,而且在单位价值上都将超过野生三文鱼。

大部分大西洋鲑生产商都预计2023年以后的产量将持续增长。以挪威为首,2022至2025年间大西洋鲑的预计产量分别为152万吨、153万吨、158万吨、166万吨。以智利为首的银鲑产量预计在2022-2023产季将达23.46万吨,在2023-2024产季达29.65万吨,在2024-2025产季降至23.92万吨。以智利和挪威为主要产地的在海水中生长到2公斤以上的大型虹鳟鱼产量继续稳步增长,从2022年的30.32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30.15万吨、2024年的31.3万吨和2025年的33.7万吨。以伊朗和土耳其为主要生产国的2公斤以下的小型淡水虹鳟的产量或将下降,2022年总产量为67.67万吨,2023年为67.61万吨,2024年为66.8万吨。

图片
图二:受欧洲推动,大西洋鲑在经历了两年的平稳期后,预计2024和2025年的供应量将增长,有望突破300万吨大关。

罗非鱼

在2020年短暂的停滞期后,全球罗非鱼供应已恢复增长:2023年全球养殖罗非鱼预计产量为670万吨,较2022年增长约5%。预计2024年将达703万吨,较2023年增长5%。

中国、印尼、埃及、巴西仍是罗非鱼的生产国。2023年,中国和印尼的罗非鱼产量都将超过160万吨。相较之下,中国的罗非鱼产业似乎接近饱和,增长较为平缓。而印尼仍处于高速增长中,预计2023年和202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和3.7%。埃及2023年产量也将超110万吨。包括孟加拉国、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其他国家在内的其他亚洲罗非鱼生产国的产量增长同样强劲。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生产国,2023年产量约为40万公吨,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其他国家紧随其后。

图片
表3:全球罗非鱼产量预估

巴沙鱼

巴沙鱼的全球供应量逐步恢复至2019年供应水平,2023年预计产量为313万吨,较2022年的311万吨增长0.5%。越南作为最大的巴沙鱼生产国,目前处于稳步复苏中,2023年预计产量162万吨,但该产量仍低于2019年供应水平。印度、印尼、孟加拉和中国紧随其后。

图片
图4:全球巴沙鱼产量预估

鲤科鱼类

鲤科鱼类包括中国的草鲢鳙鲤及青鱼,以及印度的鲤科鱼类(catla, rohu and mrigal)是鲤科中产量最大的几个鱼种。这些鱼种很少参与国际贸易,但影响着数百万人的营养摄入。

据预测,2023年全球鲤科鱼类总产量将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2%。其中中国区产量达1670万吨以上,其次是印度(620万吨)和其他国家(300万吨)。随着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生产国的产量增速放缓,预计2024年鲤科鱼类产量增长率仅为0.8%左右。

图片
图五: 全球鲤科鱼类产量预测

海鲈鱼和海鲷鱼(sea bass and sea bream)

尽管其他地区也有产出,但海鲈和海鲷主要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国家。预计2023年,这两个鱼种的总产量将达59.655万吨,同比增长2.9%。2024年增幅或将达3.9%,即62.455万吨。希腊和土耳其这两个主要生产国预计在2024和2025年将实现产量的强劲增长。到2025年,克罗地亚很可能超过意大利成为新的第四大生产国,但仍远远落后于西班牙。

图片
图六:地中海海鲈和海鲷的产量预估

综述及展望

综合本次调研所涉及的鱼种,2023年总产量将略有下降,但2024年前景较为乐观,借鉴对虾报告所展示的前景,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影响中逐步复苏,养殖鱼类增产的潜力巨大——产业已具备相关技术和专业知识,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陆基循环水系统的迅速普及,该技术在海外主要用于鲑科鱼类,但也用于其他物种。

养殖虾类年产量预测:2023年供应量略有下降,2024年有望恢复增长

全球养殖虾类调研显示,在经历了强劲增长的2022年后,2023年养殖虾类产量将略微下降0.4%,达560万吨。2024年情况或将改善,预计增长率为4.8%。

本文内容节选自由全球水产联盟(GSA)与荷兰合作银行Gorjan Nikolik先生联合汇总的全球养殖对虾年产量调研及预测报告。该报告于2023年10月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圣约翰市举办的2023负责任水产峰会(原GOAL峰会)上发布。

2023年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五个国家分别为,厄瓜多尔、中国、印度、越南、印尼,其总产量占全球养殖虾类的74%左右。亚洲其他养殖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其他国家的总产量约为84万吨。以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为首的其他生产国,2023年预计总产量为50万吨。

南美白虾仍是主要养殖品种,但是黑虎虾的产量正在不断增加,预计2023年产量为55万吨,2024年将增至60万吨。

图片
图一:全球养殖虾类产量预估

亚洲

2023年亚洲虾类养殖产量将下降3%以上,这是近十年来首次下降,但2024年增长率将回调至4%左右。这些数据是基于对中国对虾产量较低的估值(106万吨),如按较高估值200万吨计算,2023年亚洲养殖虾类总产量将接近500万吨。随着大棚和工厂化循环水技术的应用,中国养殖业正在迅速扩张——原先传统土塘每年只能养一茬的地区,现在可以实现全年生产。

印度南美白虾的产量继续下降(或将下降12%左右),而黑虎虾则延续了近年的趋势,产量持续增加。同样,越南的南美白虾产量或下降15%左右,2024年或将有5%的增长反弹。印尼南美白虾产量的下滑幅度较小,约为5%,并且2024年或将反弹增长3.5%。以上这些国家不仅是南美白虾的头部生产国,也是黑虎虾的头部生产国。

图片
图二:亚洲养殖虾类产量预估

黑虎虾在亚洲地区强势回归,以越南、中国、印度和印尼为首。这并不令人意外,考虑到在21世纪初SPF(无特定病原体)的白虾亲本得到大规模商业应用前,黑虎虾曾经是养殖量最多的虾类。

图片
图三:亚洲黑虎虾产量预估

南美洲

南美是仅次于亚洲的养殖虾类主产区。以厄瓜多尔为首,南美区虾类产量在2023年或将达200万吨。除近年全球最大的白虾生产国厄瓜多尔外,该地区的其他白虾生产国还包括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总的来说,尽管厄瓜多尔、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产量有所增长,但南美洲的白虾增长速度似乎已经放缓。

图片
图四:南美洲白虾产量预估

尽管此前有猜测2023年厄瓜多尔的白虾养殖增长或将放缓,但最新数据表明在2022年实现了16%的强劲增长后,2023年其产量仍将接近149万吨,实现14%的增长。2024年产量可能超过150万吨。厄瓜多尔的白虾养殖从基因改良、自动化设备(尤其是自动投料机和曝气机)、强大的行业协会、中国市场的开发,以及头部企业的紧密垂直合作等方面的重大投资中受益匪浅。据报道,厄瓜多尔和印度是行业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

其他地区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以各种形式养殖了多种虾类,涉及到一些小众品种,例如太平洋蓝虾、香蕉虾、印度白虾和日本对虾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亚洲和南美洲这两个主要产区,2023年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白虾产量分别6万和7万吨。2023年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黑虎虾产量分别达1.05万吨和5千吨。

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本次全球养殖虾类调研报告显示,在经历了2022年的强劲增长后,2023年养殖虾类总产量将小幅下降0.4%。大家对明年的情况相对持乐观态度,预计2024年增长率约为4.8%左右。

2021年调查曾显示 “市场价格”是行业最担心的问题,而在2022年调查中,” 饲料成本”超过”市场价格”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2023年“市场价格”这一因素重回行业关注问题的第一位;饲料成本、市场准入、疾病预防和虾苗质量紧随其后。

图片
图五:行业在2024年最关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基因改良、饲料、养殖和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虾类养殖业具有巨大潜力。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扶苏,对虾市场需要能够吸纳更多的产能,并且公平地惠及价值链的每一部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