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迎来“寒冬”?拿好跨越“猪周期”的三板斧!

供过于求则猪价下行,供不应求则猪价上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是对“猪周期”简单直接的理解。

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对生猪市场的几点判断引发关注:

“1—7月份猪价低位运行,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130元”

“能繁母猪数量增多,生产效率又在提升,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猪肉产量处于近年同期高位”

“四季度是消费旺季,猪价可能会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

“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量增加‘两碰头’,养猪亏损程度甚至可能重于今年同期”

生猪市场,陷入跌跌不休的泥潭,这轮“猪周期”何时能结束?生猪企业是“断臂求生”还是“持续观望”?猪产业的出路在哪儿?

01、何为“猪周期”?

猪肉价高—行业集中增产—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行业开始去产能—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就是猪周期。

图片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

2020年的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的猪肉消费量达到了18.2千克,远超牛羊鸡鸭等其他肉类。面对急剧增长的猪肉需求,加快出栏时间、加大出栏数量成为各大养殖场的首要目标。

猪周期的长短,正与养殖的规模化程度直接相关。核心指标是能繁母猪产能变化的速度。

数据最具有说服力。农业农村部的这场新闻发布会披露,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今年以来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同时,母猪生产效率也在提升,一头母猪每年要比上年多提供约0.5头肥猪。

意思就是,能繁母猪不仅数量上比往年多,而且更能生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仔猪数量也在上升,整个生猪市场“不缺猪”

《猪业科学》在2013年出版的论文中提到,“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生猪价格一直以来被称为“三年走势”,也就是当时大家认为猪周期是三年。

但从实际情况看,猪周期更多是以4年为期。自2006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五轮猪周期:

2006年5月-2010年4月:蓝耳病致存栏降低,加速猪价上行。

2010年4月-2014年4月:供需矛盾驱动,为经典猪周期。

2014年4月-2018年5月:供给侧改革推动产能去化。

2018年5月-2022年4月:非瘟催生“超级猪周期”。

2022年3月至今:供强需弱,产能去化缓慢。此轮周期的价格高点到低点,仅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2022年11月至今处于下行阶段,周期尚未结束,与前四轮猪周期表现有明显的区别。

由此可见,每一轮猪周期的出现都有其可追溯的市场背景,疫病是猪周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新一轮猪周期何时开启,有专业人士分析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从2023年末开始另一种可能是拖延到2024年春季开启。

说到底,周期拐点的出现仍要大的供需矛盾出现带来驱动

事实上,不止是猪有市场周期,大部分农产品都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但相较于消费量巨大的生猪,像牛、羊,周期性就没有那么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672万吨和492万吨,猪肉则为4113万吨。牛肉、羊肉体量仅为猪肉体量的11.34%、11.96%。市场需求量小直接反映为周期性弱。

“无鱼不成席,无鸡不成宴”。我国是世界上鸡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人均鸡肉消费量10kg/年。与生猪相比,鸡的生产周期较短,猪的生产周期一般稳定在10-12个月。而鸡存在祖代鸡、父母代鸡到商品代鸡的流动,商品鸡苗的成长周期仅为6-7周,而且行业可以通过强制换羽来快速改变这个供应周期,所以市场上对“鸡周期”的关注度也较低。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已超万亿,猪周期势不可挡,熨平猪周期还得从供需端下手——要么供应的少,要么消费的多。

02、应对“猪周期”,猪企自救

近日,中信证券通过测算,从各行业中选出了“艰难度”最高的十个行业,其中养猪业艰难度达100%,高居第2位,仅次于民营房产企业。

图片

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猪价的涨跌对于百姓不是小事,对于国家更不是小事,其上接农作物及饲料行业,下连肉类食品加工企业,是肉类产品生产供应链的重要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轮猪周期,原江西前首富林印孙的正邦科技累计巨亏360亿,破产重组;广东云浮首富温鹏程的温氏股份累计亏损超过120亿;泰国首富谢氏家族的正大集团因养猪业务亏损,拖累正大股份的IPO;河南首富秦英林的牧原股份今年前三季度也陷入了亏损。

如何缓解猪周期,应对亏损,各大猪企已经在找出路。

降本增效的牧原

牧原股份在A股市场有着“猪茅”之称,是A股市场知名大白马,如今已经成长为生猪养殖行业乃至农林牧渔行业龙头,最新总市值超2000亿元,位居行业第一名。

图片

10月22日晚间,牧原股份召开电话会,在会上,公司方面提到淘汰母猪价格降低是一个重要信号,但猪价趋势仍难判断。不过,穿越猪周期的核心秘诀仍然是降本增效。

从猪周期历史经验看,淘汰母猪的变化是历史周期里重要的参考信息。牧原采取“去产能”的策略清晰而冷静。支撑牧原在低迷的猪周期中保持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牧原的重资产式发展。牧原是自营养猪,拥有自繁自养技术,可以把养殖成本控制到同行业最低。

即便猪周期难熬,在少赚钱的情况下做到成本降低,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断臂求生”的新希望

在新华网今年9月8日发布的一篇专访中,20多年前就已经问鼎中国首富的新希望创始人刘永好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每一步都踩住时代的“鼓点”。

但在猪周期这一关面前,刘永好表示,“一直亏下去的可能性不大,一直很高价也不可能,最后一定会走向平衡。”其领衔的新希望也正在“断臂求生”。

图片

据媒体报道,2022年至今,新希望先后两次向成都国资出售18个在建和已投产的养猪场,回笼22.43亿元的资金。据披露,该部分资产涉及的母猪产能在20-30万头,育肥产能达到500-600万头级别。内部管理人员还称,公司还在山东、河北寻找与当地国企合作,将闲置猪场进行出售,预计出售40-50亿的资产。

上市公司尚且活得有些艰难,目前来看,站在猪周期的底部,不管是退出、减持还是观望,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03、智能养殖+深加工+品牌,跨越猪周期

“小企业,大市场”是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一大特点,小散乱的市场尚没有大品牌引领。

从长远来看,猪周期不可避免。面对猪周期,如何不慌张?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智能养殖+深加工+品牌化是穿越猪周期底部的“三板斧”。

图片

一是科技赋能生猪产业。自动饲喂、猪脸识别、智慧养猪……养猪这一传统生产活动,正在被科学和技术的力量革新。近年来,不断有互联网企业跨界养猪,先行者网易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养猪,阿里、京东的AI养猪项目也获得诸多关注。

以阿里为代表,通过AI技术重新定义养猪和猪肉产品。在人工智能猪场,每一头猪从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档案,能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可以记录猪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强度、频率和轨迹,如果一只猪长卧不起,系统就会判断它是怀孕还是病了,提醒人工及时介入,如果只是猪想偷懒、不运动,饲养员就会采取手段让它多走走,以免影响料肉比,这也是200公里猪的由来。

基于此,阿里给出了猪肉新标准:从200斤猪到200公里猪,能跑200公里的猪成为好猪的标准,成为健康猪肉的标准。

图片

智能养猪模式虽然在国内还是探索阶段,但从全球养猪业发展状况来看,智能化是降本增效的有效解决办法。养猪产业存在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的特点,只有在品种优化、养殖模式优化上下功夫,才能占据原料优势。

二是深加工提升猪肉产品附加值。猪肉价格的低迷给了深加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契机,也是在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更元近日在参加养猪博览会时指出,养猪的最终成果还是食品。博览会不应只是养殖企业和动保企业的“自娱自乐”,也应将下游的食品企业甚至是消费者链接起来,真正促进整个生猪全产业链的发展。例如通过策划猪肉、预制菜产品等品鉴环节,起到丰富大会内容、提升趣味性的作用。

过去,自己买一块猪肉回家做成一碗红烧肉是很多人对美食的追求,但快节奏生活下,一人食、单身经济、银发经济催生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猪肉预制菜品类繁多,像小酥肉、香肠、梅菜扣肉、红烧肉等热门单品,在许多企业都能达成年销过亿。例如,新希望旗下“美好小酥肉”的2022年销售额高达12亿元。只要想吃,来自全国各地的猪肉类预制菜供你选择,省时省力省心,不断精进的深加工技术还能延长猪肉“风味周期”,成为猪肉产品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图片

三是品牌引领突出重围。品牌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内江黑猪、淮安黑猪、荣昌猪、金华两头乌,以地标产品为代表的各地优质猪不断涌现,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只对土猪与非土猪有概念,至于哪里的土猪,尚未建立认知。这既是猪业的挑战,也是重要机遇,谁先建立品牌抢占了消费者心智,谁就在市场份额上占据更大优势。

同时,要建立“双品牌”思维,既要关注猪肉地标食材品牌,也要注重猪肉地标预制菜品牌,充分挖掘一头猪的消费潜力,根据消费特点及趋势找到细分市场,抢占话语权。

对于养猪业而言,面对循环往复的猪周期,需要做的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认认真真打造品牌,敬畏市场,不赚快钱。

参考资料:

[1]对冲研投:深度专题 | 猪周期对猪价的影响分析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