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撤离,养猪业会回归理性吗?
2023年,似乎是养猪业自2019年以来压力最大的一年。不是因为非洲猪瘟,而是因为产能过剩。
众所周知,这种产能过剩是过去几年狂奔的结果。
2023年,猪价持续低位运行,猪企纷纷陷入业绩亏损、负债加重的境地。有些企业产能越大,扩张越快,杠杆越高,负担越重。
在这场寒冬中,包括部分企业出售资产以保障现金流,猪企股价下跌,IPO终止等现象在内的种种迹象均表明,养猪业融资难度已经变大,养猪已经在资本市场“褪热”。
狂奔的养猪业终于踩下刹车,热钱撤离后的养猪业未来发展路在何方?行业会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样更加理性吗?
部分猪企出售资产回笼资金
首先,猪企的扩张性投资已告一段落。
规模固然是一大竞争力,但如今猪企正在避免“虚胖”。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剥离业务,还是转让产能,许多企业都在做资产优化。一些自己手中无法发挥价值的资产被处理,并且企业更大程度上聚焦于激活现有核心资产的竞争力。
企业投资更加谨慎,大多已经没有继续增加产能的计划。即便是作为行业的龙头牧原股份也不再提产能增加的目标。少部分企业有增加产能,多来自于兼并或收购其他企业已有产能,或原计划已建成产能的投产,而非额外再投资增加产能。
例如,据报道,2022年至今,新希望先后两次向成都国资出售18个在建和已投产的养猪场,涉及母猪产能20-30万头,育肥产能达到500-600万头。内部管理人员还称,公司还在山东、河北寻找与当地国企合作,将闲置猪场进行出售,预计出售40-50亿的资产。天邦食品、上海梅林也频卖股权回笼资金。天邦食品拟出让不超过30%史记生物的股权。上海梅林发布公告,将子公司光明农牧、孙公司江苏众旺进行相关股权转让。
跑马圈地的时代宣告落幕,企业的目标不再是如何做大,而是如何做强。
其次,关注企业之间的差距,提质增效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主题。
过去几年,资本为养猪业插上了起飞的翅膀,如今,风口退去,债务和现金流成为悬在企业头顶的一把剑。猪企需要靠自己的内功和硬实力,慢慢蹚过这条难走的路。
纵观当前养猪企业成本,互相之间差距明显。有不到15元/公斤的,也有超过20元/公斤的。假如以平均一头猪120公斤计算,二者之间出栏一头猪成本相差超过600元。同样100万头出栏的体量下,就会产生超6亿元的成本支出差异。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今年三季度,猪价开启一段温和拉涨,全国均价超过8.5元/斤。进入四季度,全国猪价维持在7元/斤以上,后续或还有提升空间。总体而言,今年下半年均价在8-8.5元/斤左右的可能性较大。这样的猪价,正处在行业平均水平的盈亏分水岭上,可谓是十分的“暧昧”。
也就是说,超过平均水平的盈利,低于平均水平的继续亏损。同样的猪价情况下,不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出现“冰火两重天”。
10元以上的猪价几乎不再可能,8元的猪价或许已不算低,只是现在猪企成本确实太高了。
行业永远会先淘汰最末尾的竞争者和最低效的产能。潮水褪去,尽量不要做裸泳的那一个。
最后,行业冷却下来之后,未来的发展会更理性吗?很难说。产能过剩的凶猛,堪比非洲猪瘟。同样带来财产损失,带来资源浪费。我们不会知道,下一轮的机遇或变革是什么,或许只需要一次新的猪价高峰,就能挑动大家继续争先恐后、一拥而上。
只要所谓“理性”是基于企业或个人的利益,那么整个行业就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性”。这个难题或许还需要主管部门发挥智慧来解决。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时做好引导和调控,让我国养猪业在一个健康、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