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上半年现金流量净额为负10亿元,巨头为何困在猪周期?

10月19日,牧原股份股价单日大跌8.72%,20日更是继续跌破32元,创2022年3月以来新低。一年以来,牧原股份股价已跌去42%。

10月21日,牧原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44亿元,主要原因是存货增加和经营性应付减少。其中,生猪存栏量较2022年底增加超450万头,营运资金需求有一定增加;在公司整体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公司主动支付部分经营性应付账款,经营性应付减少50.39亿元。剔除主动支付应付账款部分,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实际为净流入。今年第三季度随着猪价的上涨,每个月经营性现金流为净流入。公司会根据外部环境及生产经营情况做好现金流管理,合理规划发展速度,持续降本增效,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最新数据显示,牧原股份总负债1152.65亿元,其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60.06%。其负债状况是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20家上市猪企合计负债总额逾4500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7.36%。

“承包制”争议与“降本”成效

此前,网络盛传牧原探索“内部承包”并引发裁员传闻。就此,牧原股份回应,网上传播的牧原承包制内容,在概念和实际运营上,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目前公司试行的是共创共享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共创共享的合伙人。”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经过利润成本空间测算,养猪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空间还很大,需要全员快速落地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探索与优秀员工共创共享的激励机制,保证新技术充分落地执行。在10月9日与589名基金、券商投资者召开的电话会议上,牧原股份举例称,在实行共创共享激励机制后,辽宁区域的一位哺乳段共创合伙人业绩提升20%,奖金提升50%左右。

牧原股份对共创共享激励机制的解释,在投资者看来,意味着养猪成本还可以降低,但养殖场执行不到位,才想出了这个办法。也有人将此举解读为牧原股份自救的举措。

早在2021年,牧原就提出“时点或阶段性实现14元/公斤的成本目标”,两年过去了,这一目标仍未实现。今年7月,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为14.3元/公斤,有投资者以为是重大突破,但很快发现是昙花一现。

大额举债与逆势扩张

疯狂控制成本的牧原股份,其短期债务占比过高、现金流情况也备受关注。

截至今年6月30日,牧原股份短期借款达450亿,占负债总额的比例达39%。对此,牧原股份表示,养殖企业的猪舍、生物资产占比较大,且不易作为抵押品,短期的信用贷款在整体负债中占比较大,是行业的特定现象。

2022年年末,牧原股份负债率从当年三季度的61.47%降至54.36%,在今年半年报中,负债率攀升至60.06%。巨大债务压力背后,是牧原股份近年来的高速扩张。截至今年6月30日,牧原股份在全国共有生猪养殖基地113个,在建基地30个,在筹基地15个;屠宰加工厂16个,在建厂4个,在筹厂3个。

猪价低迷时,扩张的产能反而会拖累上市公司业绩。今年8月,牧原股份披露了2019年度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对照表,在衡水、黑龙江等地投入35.3亿元的生猪产能扩产项目,今年上半年亏损了4995万元,原因是“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未能达到预期收益”。

在今年的一场投资者交流会上,有人对牧原股份逆势扩张提出质疑,对此,牧原股份高管解释称,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加强了资金管理力度,迅速调整资本开支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在建工程。

在不少投资者眼中,产能持续过剩的情况下,牧原股份逆势扩张是最大的错误,对其资金链影响很大,“硬生生地把自己现金流耗干,本来一手好牌,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烂牌。行业至暗时刻,谁的现金流最充沛,谁就能撑到最后。”牧原股份短期有息负债高,应付账款也高,应付账款的很大一部分是养猪成本,包括饲料采购费、人员开支等,都需要用卖猪收入支付,“猪价走低,如果收入还不够覆盖这些成本支出,短期有息负债怎么还?总感觉有一颗雷悬在那里。”

投资者冷静看待猪企扩产,“这些扩张的产能除了极少数企业还有利润,其他都亏损巨大,但又不甘认错退出。”在他们看来,当年的定增扩产有多疯狂,现在产能过剩带来的亏损就有多惨重。

图片

截至2023年6月末,生猪养殖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20家上市猪企合计负债总额超过4560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上涨至67.36%,其中14家企业负债率超过60%。

走不出的猪周期

未来产能出清速度能否足够迎来一轮完整的新猪周期?何时迎来新周期?周期猪价高度是否足够支撑困境反转?今年6月,方正证券分析师娄倩梳理了一系列市场困惑。生猪养殖企业和业内人士都注意到,这轮猪周期不同于以往,未来猪周期会变得平缓,更悲观的观点认为猪周期将不复存在。

这一轮猪周期持续了多久?2021年9月猪肉价格进入下行期,去年底以来,猪价持续在成本线以下运行超7个月,前期景气周期导致的资本蜂拥而至,多数企业都亏得一塌糊涂,但已经没有回头路,否则沉没成本就变成永久损失。从农业农村部调研的母猪能繁数量,规模猪企大有血战到底的气势,现在就是看谁能熬到最后。“在投资者看来,这轮猪周期产能持续过剩,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不得不加大投资赌今明两年猪价上涨,但事实是供给大幅增加,需求反而疲弱,猪企当务之急是求生存。”

“猪周期发生改变的背后是资本的力量。”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尹中立看来,按照以前的猪肉价格波动规律,猪肉价格在低位持续时间很少超过半年的,但近一年来猪肉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以前的养猪多由农户的家庭进行,规模较小,当价格低时,养殖户就减少养猪的数量,市场价格很快就会反弹。现在的市场供给者由农户变成了大公司,尤其是猪瘟事件之后,市场快速向公司集中,在资本的作用之下,都希望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导致市场的供给一直居高不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陈欣也认为,牧原股份等头部企业在猪周期顶部加大融资力度扩产,资本的大规模进入导致行业去产能不彻底,影响猪周期节奏。

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可以推演未来生猪供应状况,是猪周期最重要的观察指标。截至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241万头。“现在猪价要上涨的因素只能靠供给出清,但是太难,没几年时间,能繁母猪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现在能繁母猪大都在集团企业手中,数据很透明,一旦能繁数量降到平衡线以下,立即会有场外资金进来,造成即使有周期,但周期上涨的时间会缩短。”一名投资者认为,这是现在养猪行业艰难之处,总有社会资本在别人扛不住的时候进来低价收购现金流断裂的猪场,这样搞下去,猪周期又拉长了。

谁是下一个正邦?

漫长的猪周期已经拖垮了曾经的行业老二。正邦科技曾是出栏量全国第二的大型养殖企业,但去年亏损了134亿元。

正邦科技分析认为,基于对以往猪周期的经验判断,几大养殖企业集体错判,认为本轮行情可以持续到2022年甚至更长时间,故在2019年和2020年迅速上产能。结果因为经济环境和肉价过高原因导致消费严重不足,新上产能过快和进口肉数倍增长等原因叠加在一起使得猪价在2021年3月份开始急转直下,一度肥猪价跌破5元/斤,部分区域仔猪50元/头都无销路。

“公司更是因为盲目发展踩错了节奏,在2021年猪价急转直下的时期释放了大量产能,前期全面扩张也产生了管理效率滞后的问题和巨额的费用负担,最终导致当年出现历史性亏损。”2021年二季度,正邦科技开始踩刹车,采取多种方式降本,但为时已晚,造成了上百亿直接损失。截至发稿,正邦科技仍在走重整程序,尚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的风险。

在猪周期失灵的现状下,生猪养殖企业只能采取多种方式降本。和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相比,猪周期失灵后,散户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显现出来。近日,新黄河记者采访省内两名生猪养殖户,他们分别拥有数百头肉猪,成本约8元/斤。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低迷时期,每卖一头猪亏损200多元。但他们并不在意大型集团的扩张,“大的资本进入养猪业,盲目增量,这两年只能是微利。我们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继续自繁自养,价格低的时候少养点母猪。”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