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关注“预制菜”的背后,是“食品安全焦虑”的情绪爆发

最近几天,“预制菜进校园”让“预制菜”成为了众矢之的,与“毒害”“阴谋”等词汇一同出现,透露出大众对预制菜的焦虑和恐慌。

值得明确的是,食品安全是预制菜受到抵制的最核心因素,其次是营养和口感的流失问题。以“预制菜进校园”为导火索,引爆了消费者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抵制“预制菜”似乎成为了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指出,预制菜绝不是“罐头食品”或者“剩菜”,是为了规范餐饮行业和满足饮食的多样便捷而存在的优质产品。政府应当看到消费者的情绪和需求,尽快出台更权威的标准,增强对整个预制菜行业的监督;作为预制菜的制造商,应当把握好预制菜的核心是优质的食材和先进的加工方式,实现生产透明化,尊重消费知情权。

一、对预制菜的焦虑从何而来?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都是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话题,每年的3·15晚会都必将会揪出几个“典型”,例如今年被爆出的“香精勾兑的泰国大米”,以及曾经引起一片哗然的“土坑酸菜”,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的东西,因而成为了消费者最关心,也最容易产生情绪的社会热点。

另外,“预制菜”和低价团餐及一些小作坊外卖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公众产生了误解和想象,把质量差、便宜作为预制菜的标签,加之近期好几所学校都出现了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学生群体的饮食安全再次备受关注。

图片

必须坦然地承认,当前的预制菜产品普遍存在添加剂较多,保质期长的问题,以及在卖相和口味上与现做的菜品还有很大的差距,没有给消费者良好的食用体验。通过媒体的流量炒作,“预制菜”一词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与“黑心”建立了负面的情绪关联。

食品安全是老百姓的底线,如果连质量都无法保证,当然会引起焦虑和抵制。这其中包含着对食品加工企业的不信任,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不信任,因而也就不信任预制菜。

二、如何缓解大众对预制菜的焦虑?

大众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来源于预制菜的定义和发展方向不清晰,首先要再次明确预制菜的三重涵义。

一是预制菜起到规范食品安全的作用。

预制菜起源于美国,最早得益于冷冻机械的发明和使用,通过低温来保持预制食品不变质。像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快餐都是通过预制品供应链才得以快速发展。1970年,美国的8家食品供应链公司合并上市,标志着美国预制菜的一大发展,也是食品加工行业标准化整合的里程碑。

图片

从这个角度看,预制菜恰恰是食品安全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我国的餐饮业存在着个体户纷杂,加工制作不卫生、不标准、不透明的现象,造成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如同前文提到的校园食物中毒,实际上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也很难保证食堂的烹饪是过关的。因此,需要通过预制菜去整合食品加工渠道,完善餐饮的标准化,预制菜应当是为了满足大众的食品安全才存在的事物。

预制菜的第二重涵义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饮食逐渐脱离家庭走向专门化的一项标志。

预制菜在日本的发展也是这样的过程,例如天妇罗(炸虾)、预制便当、半干拉面等半成品,经过简单加热后就能食用,它对应了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快节奏、单身化以及少子化的社会状况,是家庭结构变化的必然需求。现下的中国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年轻人是单身且独居,要自己去做饭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中国的美食制作起来比较复杂,要么时间上不充裕,要么不会做,那么预制的半成品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自加热的米饭,冷冻水饺、小酥肉,让“一人食”也可以很丰富,很美好。

第三重涵义是重现特色美食风味,让地标食材能够“走出去”。

这里说的预制菜绝不是冷冻的“僵尸肉”、高温灭菌的“罐头食品”,也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盒饭。首先它在质量上是满足国家标准的,是安全可靠的;在风味上应该是极力还原地标食材的特色,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祖国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拥有更加高质量的生活,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乡村振兴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今年9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大会,浏阳蒸菜在地理标志展览上亮相,将具有代表性的蒸腊鸭腿、酸菜蒸红烧肉等特色湘菜用预制菜的形式推广出来,用道地的食材和厨艺保证了风味的正宗,只要加热便可以得到一份原汁原味的浏阳蒸菜。

图片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指出,要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来看待预制菜,目前的预制菜和现炒菜肯定是存在差距,但不能用最差的预制菜来和最好的现做菜作比较,应该看到餐饮业普遍存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以及大部分的百姓接触不到高端餐饮的现实。

预制菜不是一种无奈的“吃饭糊弄学”,而是为更加健康、便捷且具有文化性的高端需求存在的产品。应该保留和发展的是用同样高端的食材、优秀的烹饪技艺所制造出的预制菜,而那些滥竽充数的“预制菜”要被淘汰。

三、未来的预制菜要做什么?

基于现存的问题以及大众和媒体的情绪,未来的预制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政府带头定标、宣教,企业方面严格执行,积极创新;从关注性价比到围绕“科价比”“营价比”“特价比”“颜价比”四个关键点来发展优质的预制菜产品和产业,规范制度,发力品牌“出海”。

提高“科价比”。明确和细化预制菜的标准,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地域风俗,对加工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水产、蔬菜的预制品又面临很多技术困难。因此,政府在预制菜的科技研发上应该给企业更多的扶持政策,与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建立合作,共同努力去突破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把大家担心的“科技与狠活”变成真正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科技。

实现“营价比”。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对吃的东西是不是营养越来越在意,“养生”也开始突破年龄限制,逐渐被年轻人认可。这代表着我们的食品已经从“够吃”“好吃”发展到了功能性的阶段,所以预制菜也要紧紧围绕营养来实现价值。

塑造“特价比”。如何把特色美食文化融入预制菜是一大课题。因为现在大家吃东西都在追求与众不同,要吃最地道的菜品,比如柳州螺蛳粉,原本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小吃,甚至很多人无法接受它的风味,但通过其半成品的广泛流通,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产生接触,结果成为中外爆火的“网红”美食,以惊人的热度将中国特色传播到了全世界,为产地带来超百亿的年收益。因此要看到预制菜在文化传播上的巨大潜力,未来的预制菜要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的需求和发达国家良好的预制菜市场环境,拓广海外渠道,在“一带一路”上传播中国的美食文化,发展预制菜海外经济。

图片

关注“颜价比”。随着年轻消费者的崛起,食物带来的情绪价值也是重要的需求之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不断促进消费升级,如火如荼的奶茶经济、网红餐厅都是鲜活的体现,预制菜作为一种年轻经济的载体,必然要迎合新世代消费者对食物颜值的偏好,例如咖啡馆里精致的盒装三明治,加入水果和坚果的营养酸奶昔,都是年轻人乐于接受的预制食品。预制菜要在包装、卖相和口感上不断提升,做新潮、时尚的产品。

四、结语

2023年1月,“预制菜”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半年多以来讨论不断,已成为不得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关于预制菜的批评之声,应意识到“预制菜焦虑”中透露着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舆论正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多次强调,发展预制菜不是“小锅换大锅”,由于中国的美食与烹饪技艺有很大的关系,预制菜应该为满足更多人能够吃到道地的食材、正宗的厨艺而存在。通过对传统的技艺工业化赋能农产品加工,补齐科技短板,放大农食产业的产能,从而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层面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