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预制化食品=预制农品?官方政策如何看待?

预制菜这个名词已经火遍互联网两年,但官方政策是如何看待预制菜的?预制菜是农品、食品还是餐饮?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总结,预制菜具有“农、工、商”三重性质,是农产品向食品工业转化的推进器,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以及道地美食出海的重要窗口,要紧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不断强化预制菜的实施标准,探索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创新产业融合模式。

一、国务院:预制菜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我国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如何最大化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直存在。预制菜是有效连接一产和二产、三产的新业态,既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的现实映射,又是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写照,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图片

国务院对于预制菜的顶层设计,表明农产品要向产业发展,预制菜是解决农产品产业化问题的一把“利刃”。发展预制菜产业,从表面看能满足当今消费者对方便快捷又美味可口餐食的要求,实则背后是可以更好实现三产融合,合理配置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产业聚集。

我国地大物博,有许许多多的农产品是未被有效利用的,从全社会的高度审视预制菜产业,则是促进农业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

初级农产品的价格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农民增产不增收,企业成本不自控。预制菜的出现缓解了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与市场连接不紧密造成的产业薄弱问题。例如爆品螺蛳粉,串联起螺蛳养殖、豆角种植、木耳生产、酸笋加工等多个链条,而广东罗非鱼加工食品——风味烤鱼在产业链环节实现原料价格5到7倍增值。预制菜让更多的农业主体有机会参与到下游加工业的利益链上,切实让乡村振兴的成果变成农民的“钱袋子”,帮助更多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获得收益,拉动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其中提出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

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预制菜势必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业农村部:预制菜(预制农品)是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消费的新产品、新业态

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探索开展预制菜(预制农品)登录宣展试点,目前已公布两批预制菜(预制农品)登录宣展名录。

  • 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全国预制菜登录宣展名单,哪些企业、菜品备受关注?
  • 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预制菜登录宣展名单:内蒙古遥遥领先,食品公司占据半壁江山

预制农品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引发关注。根据农业农村部文件,预制菜(预制农品)包括经过预制的单品或两种以上混配、调配、调理、调味,配以适当包装标识的食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图片

从两批名单入选的产品类型看,涵盖了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个类型,羽衣甘蓝碎混合蔬菜、天使甘蓝丝、菁采净菜、翠玉水果萝卜、秀珍菇、糯玉米、香菜、黑木耳、鲜切土豆等预制蔬菜不在少数;在企业类型上,种植合作社、农业公司也占据一定比例,体现了农业农村部对于发挥好农业第一产业的重视程度。如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在多个场合所强调的观点,预制菜一定是与好的食材相关,只有加大对食材品质的把控力度,预制菜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预制菜企业应该走到田间地头去寻找优质食材、风味食材、特色食材,这是预制菜的核心竞争力。

从农业农村部的视角,预制菜(预制农品)对实现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和满足公众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特色便捷农产品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细落小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乡村优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工信部:推动预制化食品,培育多元新业态协调发展

今年7月,工信部联合发改委、商务部三部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工业的角度对“预制化食品”做出一项单独的阐述。提出“实施推动食品工业预制化发展行动方案,顺应方便快捷、营养健康食品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方便食品、自热食品、米面制品、预加工菜肴等产品形态。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强化农企利益联结,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预制菜的概念早在90年代便存在,但我国预制菜的品类和渠道还都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预制菜不能再拘泥于“大通货”和B端专供的传统模式,应看到消费者的新需求,开发符合不同群体口味的细分产品。

从工信部的角度,预制菜连接了第一产业,也是一次对优质食材的加工工艺提升过程。

《农参》总编辑铁丁指出,科技对预制菜的发展有三个核心贡献:第一,提供差异性,第二,降低成本,第三,提供多元化风味。有了科技的支撑,才能提升预制菜核心价值。

预制菜的核心是加工产业,是利用轻工业连接上游农业和下游餐饮新业态的桥梁,扩大农食产品应用范围,推动提振消费市场,实现全链利益共享的转换器。

预制菜也带动了加工机械、冷藏和运输产业的强劲发展。目前,格力电器已经明确入局预制菜的装备制造,以产业园区为平台,构建预制菜装备的研发、生产、运营全产业链体系。其中,格力预制菜设备将与斗门区标准化厂房形成配套模式发展,支持打造“白蕉海鲈”等重点产业特色预制菜设备,将斗门预制菜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预制菜装备示范园区。其次,通过冷链物流中的冷冻冷藏技术切入预制菜产业链,提高预制菜的保鲜技术,可以在零下33摄氏度也依然保持肉类食品的新鲜,从而杜绝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董明珠曾表示,未来的城乡壁垒将消失,乡村振兴的标志就是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规范,预制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四、商务部:预制菜创新消费场景促消费

7月11日,商务部等13部门办公厅(室)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在“创新消费场景,增强多元消费体验”一项中,提出“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支持净菜进社区、进超市,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餐饮'模式,提升预制菜产品质量品质。”针对预制菜的消费场景和体验模式做出规划。

图片

艾媒咨询调研显示,国内预制菜最早主要面向B端,比如供应餐厅、酒店等。截至目前,预制菜在B端的市场份额仍占80%左右。但C端市场的发展,将对预制菜市场产生促进作用。预制菜让饮食的体验更加个性化,未来的预制菜营销网络将覆盖流通、餐饮、商超、电商、新零售等全部渠道,为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优质食材定制服务,同时进一步促进餐饮标准化,让顾客放心地吃预制菜。

五、结语

预制菜、预制化食品、预制农品,分析各部门的政策要点,可见预制菜是农业、工业、商业的价值结晶,是农业现代化、传统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三重社会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元一智库预测预制菜品牌在未来的两大发展趋势——极致效率的供应链优化、突出文化体验的地标预制菜;改变大流通渠道的战略,以连锁餐饮和便利店为核心战场。

当前,借利好政策加快产业布局,立足优质的农业资源,升级加工技术,连接市场需求——上游抓住地标农产品,中游打造道地美食,下游优化消费端的体验感受。未来,预制菜的赛道还有无限拓宽和细分的可能,成为通往乡村振兴的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资料:

[1]贝壳投研:做月饼的广州酒家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如何?

[2]驱动中国:格力预制菜布局!提供工业保障,实现无人自动化工厂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