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栏全国第二!过半中小猪场退出,从“运猪”向“运肉”2024年湖南迎来产业升级“元年”
生猪产业是湖南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4年前三季度,湖南全省生猪出栏量达到了4404万头,稳居全国第二位。
2024年前三季度,湖南的能繁母猪为338.6万头,位居河南和四川之后。据新猪派调研,湖南现有万头母猪企业12家,总数约67.7万头,占全省母猪存栏量的20%。有三家猪企能繁母猪存栏超10万头,其中新五丰手握23万头母猪,独占鳌头,温氏和双胞胎(含正邦)位列第二第三。
受到疫情和市场的影响,过半散户被迫退场,湖南养殖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散户为主转变为以“公司+农户”为主。
2023年出栏6286万头,近10年最高,养殖模式从散户主导变为“公司+农户”为主
湖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在非瘟疫情影响下,出栏量曾大幅减少,从6000多万跌至4000多万,跌幅达23%。为了稳固基础生产能力,湖南及时优化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优质湘猪工程,推进湘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全省生猪出栏量达到6286万头,成为近10年来最高的一年。
不少小散户在这场疫情中被迫退场,湖南的生猪养殖模式由以散户为主转变为“公司+农户”为主。支持大型养殖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发展中小规模养殖,扩大养殖规模。
目前,全省生猪规模场占养殖比重的72%,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652家,年出栏生猪量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25%。
12家企业手握67.7万头母猪,新五丰、温氏与双胞胎能繁母猪存栏超10万
为有效防止生猪产能大幅波动,今年5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湖南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设定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保有量稳定在345万头左右。2024年前三季度,湖南的能繁母猪为338.6万头,仍属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区域。
据新猪派调研,截至2024年11月底,湖南能繁母猪存栏情况如下:共有12家猪企能繁母猪存栏1万头以上,总数约67.7万头,占全省母猪存栏量的20%。其中,新五丰、温氏和双胞胎(含正邦)母猪规模均超10万头,唐人神母猪规模在5-10万头之间,其余8家企业母猪规模则在1-5万头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佳和农牧曾位列能繁母猪存栏量TOP20,但目前已经跌出万头母猪企业之外。
养殖格局的变化也影响了湖南种猪市场,由于中小散户减少,本地种猪场的仔猪更多地流向了海大、正大等大集团。
构建四大湘猪产业集群,屠宰加工能力提升,从“运猪”向“运肉”
目前,湖南成功构建了四大湘猪产业集群,包括长株潭肉食精深加工区、湘南外向型优质猪肉供应区、洞庭湖农牧循环种养结合示范区以及湘中湘西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区。
凭借紧邻华南地区最大消费市场-广东的地理优势,湖南明确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战略定位,将产业重心向东南倾斜。在湖南14个地级市中,紧邻广东的永州、衡阳、邵阳、郴州四市,2023年生猪出栏量位居全省前四,均在600万头以上,合计占全省出栏量45%。
除了粤港澳外,湖南生猪还会销往长三角,但是由于缺乏本地深加工,导致就地屠宰率低于全国水平,价格也难以提升。整猪出售价格不足2000元,而屠宰分割后按部位销售则能超过3000元,增值超过30%。
为改变这一现状,湖南大力提升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支持创办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养殖企业,并对标准化生猪定点屠宰厂进行改扩建,推动从“运猪”向“运肉”的转变。目前,新五丰已在长沙、永州、郴州投产三个现代化屠宰场,年产能达210万头,供港猪肉份额占全省90%以上,并正逐步拓展至东南亚市场。
2023年,湖南规模以上屠宰量较2019年翻一倍,全国排名由第9位提升至第5位。今年上半年,湖南生猪屠宰量1035万头,同比增长8.4%,远高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1至5月出口肉类产品7299吨,同比增长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