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雷!动保内卷战愈演愈烈,质量隐忧下的最终买单者是谁?
“从去年年底开始,猪场的咳嗽问题就屡治不好,以往打药后三天基本起效,但是现在同等剂量下基本没用。”近期,福建某规模猪场的场长向笔者抱怨道,近年来虽然许多动保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但似乎其质量也出现“滑坡”,结果导致猪场的养殖成本不降反增。
回顾过去几年,国内兽药原料剔除个别产品、除个位数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外,大部分产品价格都几乎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无论卷与不卷,企业都在极力压缩成本,价格战愈演愈烈。
然而,这场“战役”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正在经历大洗牌的上游供应商。实际上,养殖企业同样成为了这场战役的重要买单者。
01、质量隐忧,多家猪场动保产品“失灵”
“排查了一圈,最后发现可能是药出了问题”。
广西某大型养猪集团高管蒋生(化名)告诉笔者,今年年初,他们旗下的一家猪场,出现了大面积的腹泻、咳嗽症状,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猪场立即启动了紧急应对措施,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排查。
然而,经过多轮排查后,并未发现常规因素存在明显异常。他们仔细回顾了猪场近期使用的各类兽药,并重点对一直使用的某品牌强力霉素进行了复核。最终发现,猪场使用的某品牌强力霉素含量严重不达标,随即采购了新药进行替代治疗。
无独有偶,福建某大型规模猪场的技术总监黄生(化名)在与笔者交流时,也透露了他们猪场近期遇到的类似问题。黄生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他们猪场在采购的抗菌药质量出现明显下滑,这对猪场的疾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黄生回忆道,以往在使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常用抗菌药物时,通常只需要用药3-4天左右,就能缓解猪只的病情。然而,今年开始,即使按照常规剂量和疗程使用,猪只的病情也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
但也有不少企业未被内卷“波及”,永诚育种集团健保部总监黄建斌告诉笔者,鉴于集团旗下全部是种猪场,为了能够给客户持续提供性能卓越、健康度高的种猪,对动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极高,在动保产品采购上一直秉持慎重原则,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或国产老牌知名产品。即使面对许多上游企业抛出的低价“橄榄枝”,也没有轻易更换厂家,确保了生产流程的平稳运行。
02、内卷加剧,“物美价廉”是否是伪命题?
“要么卷起来,要么出局。”某资深行业人士指出,为了活下去,当前许多动保产品的价格虽已跌破常规底线,但或许还未到“最底线”,未来很可能“继续跌”。
某大型化药企业高管史总(化名)曾向笔者表达忧虑,他直言:“低价竞争本质上反映出的,其实是企业的无能,正是因为缺乏核心的技术和创新手段,所以只能通过牺牲质量来降低成本。”
在他看来,近两年,受到下游养殖端行业低迷的影响,上游动保企业出现了较为激烈的内卷式恶性竞争。说白了,各个企业之间不是拼实力、拼品牌、拼服务,而是拼无底线、拼偷工减料,拼概念炒作,最终伤害养殖端的效益和健康,动摇的是动保企业的整体口碑。
“反正我已经给了你那么低的价格,凭什么给你做好货?况且明年我都不一定还是你的客户。”某氟苯尼考原料企业高管刘生(化名)无奈地表示,这或许才是大多数动保供应商的“心声”,今年他们也参加了许多大型企业招标,但是最终都选择退出。
面对外界的疑惑——作为氟苯尼考原料的主要供应商,为何其他企业能承接的业务你们却无法完成?刘生坦言,关键在于当前的价格标准下,按照公司的严格质量标准,根本无法生产出“我们认可的合格产品”。物美价廉虽是理想状态,但企业的研发与生产需要实实在在地投入与成本。
03、埋下“地雷”,价格纷争下没有赢家
企业难道真的不明白,产品价格下滑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这一道理吗?
近年来,受畜牧业持续低迷影响,集团猪企为求生存与发展,纷纷采取“竞价招标”的策略,不遗余力地压缩采购成本。与此同时,众多中小猪场紧跟步伐,希望通过招标机制享受集中采购带来的价格红利。
笔者认为,实际上,他们内心十分清楚这一点。然而,在意识与利益的权衡中,他们往往选择性地“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这无异于在养殖场中埋下了一颗颗潜在风险的“地雷”。
我们需要意识到一点,养殖企业,尤其是集团养殖企业,不同部门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当下,养殖企业在选择上游合作方的时候,采购部门往往占据绝对话语权,甚至可以直接跳过技术部门选品,导致负责集采在控制成本与满足需求之间出现矛盾,使得很多不合规、滥竽充数的劣质产品混入猪场生产体系。
黄建斌向笔者透露,永诚在动保产品的采购决策上,并非采购部门单方面决定,而是必须征询技术部门的意见。即便是对产品进行任何调整,也需经过技术部门依据临床试验数据的严格验证才可实施。
国邦医药集团动保销售公司、新昌和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光达则建议:“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角色都应建立并维护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与采购渠道。原料与制剂生产企业需精准赋能有潜力、懂技术的优质企业,而养殖企业则应紧密依托优质供应商,携手构建强大的产业联盟。此刻正是形成产业联盟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