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水产品是国民所需优质蛋白供给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虾类的优质蛋白更为丰富。受日本核废水排放污染影响,淡水养殖虾类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虾类,原产于整个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大洋洲北部和西太平洋岛屿。因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抗逆性强、易于养殖等特点,自1976年引入我国以来,罗氏沼虾迅速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20世纪90年代我国突破了罗氏沼虾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使其在我国获得突破性发展。经过40多年的发展,罗氏沼虾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主导品种之一,并逐渐形成了人工育苗、养殖、饲料、病害、加工等各环节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学者对罗氏沼虾的基础研究也围绕着全产业链进行,多从微观角度对罗氏沼虾产业链进行相关分析,但是,研究我国罗氏沼虾历年产业发展情况的几乎没有,基于此,文章试图对我国罗氏沼虾产业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产业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进一步支撑我国水产品稳产保供。
二、我国罗氏沼虾产业现状
(一)产业规模
罗氏沼虾不耐低温,生长适宜水温为2-34℃,其主要分布在广东、江浙等地,现由于养殖技术和条件的不断改进,全国多地均有罗氏沼虾养殖。据统计,2022年全国罗氏沼虾育苗量300余亿尾,养殖面积约3.3万公顷,养殖总产量180万吨;根据初步测算显示,整个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根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22年罗氏沼虾养殖产量占全国淡水虾类养殖总量的4%。由于养殖技术难度相对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和青虾都要大,罗氏沼虾的范围和产量没有迅速增加,但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产量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03年的8.7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18万吨,养殖产量增加一倍多。作者参考《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了我国2003-2022年罗氏沼虾产量变化,如图1所示。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分析,除2018年产量同比下降3%以外,罗氏沼虾养殖产量保持了增长趋势。根据对广东和江浙地区养殖主体调研获悉,2018年产量下降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年阴雨天气多、高温持续时间长,导致罗氏沼虾易缺氧死亡,由此造成产量减少。
我国罗氏沼虾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2022年该三省罗氏沼虾养殖总量占全国的92.1%。其他省市如安徽、福建、上海、广西的养殖产量均为1000-2000t左右,海南从2018年开始有罗氏沼虾养殖产量的数据,并逐年增加,2022年升至1277吨。
(二)品种与养殖模式
目前国内市场上罗氏沼虾养殖品种主要为国家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南太湖2号”和“南太湖3号”,该品种均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为主培育。同时,市场上还有新品系罗氏沼虾“全雄系列”、高抗十足目虹彩病毒品系等。其中,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于2009年育成,同等条件下,其平均个体体重比未选育普通虾苗提高36.87%、成活率提高7.76%;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于2022年育成,与“南太湖2号”相比,在同等条件下养殖150天,体重提高21.16%、成活率提高5.14%。种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湖州市、江苏高邮。据调研显示,2022年罗氏沼虾种业企业100余家,年育苗量286亿尾左右;苗种主要来源于一家国家级罗氏沼虾良种场——浙江省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公司、三家全国罗氏沼虾强优势阵型企业(浙江蓝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水产种业有限公司、江苏数丰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以及一家专业化技术支撑平台——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其他主体相对规模偏小,大多种业主体的年育苗量低于5亿尾。
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和养殖条件设施的不断改进,罗氏沼虾的养殖模式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池塘养殖为主,转变为目前的池塘养殖、大棚标粗接力式养殖、蟹塘套养、稻虾共生轮作、南美白对虾混养、帆布池养殖等多种模式齐头并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养殖区域不断扩散,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拓展到陕西、西藏、新疆等地,全国各地基本都有罗氏沼虾养殖主体。
(三)营养饲料与病害
罗氏沼虾为杂食性甲壳动物,食谱广,偏爱动物性食物。目前常用配合饲料粗蛋白质水平标粗阶段42%,养殖阶段38%-40%,粗脂肪为4.4%-5%,粗纤维为10%以下。国内生产罗氏沼虾配合饲料的厂家较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其中浙江省内生产罗氏沼虾饲料的厂家就有近20家,如浙江海大饲料有限公司、湖州金盛饲料有限公司、浙江粤海饲料有限公司、浙江恒兴饲料实业、浙江澳华饲料有限公司、浙江明辉饲料公司、浙江联兴饲料公司等。各品牌饲料的品质参差不齐,尤其体现在粗蛋白含量上差别较大;有些还存在成分掺假、质量不达标等现象。因此,价格也有所差别,每吨在8000-12000元不等。
罗氏沼虾不同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病害。主要有:幼体期的幼体死亡综合症、幼体变态障碍综合症、致病性肠杆菌病、纤毛虫病、钟虫病等;仔虾期的白尾病等;养成期的额剑白点病、思鳃病、肌肉坏死病、生长缓慢综合症、白体水泡病、滴星病、拉网综合症等。各病害均以预防为主,主要措施是定期进行消毒、改底、调水等。相关病害均会导致养殖产量减少,养殖户效益受损。
(四)市场与加工
由于市场供给量相对有限,相比其他淡水虾类而言,罗氏沼虾平均价格比较高。每年价格会随市场供应量变动而变动,一般上半年因产量少价格高,每年10月份集中上市,此时价格略有下降;就全国范围而言,相比江浙等地,广东出售的规格偏大且价格较高。根据相关网站统计数据,以广东肇庆地区和江浙地区为例,梳理了两地塘口平均价格变化趋势,其中广东肇庆罗氏沼虾规格为每千克40-50尾左右,江浙地区为60尾左右,如图3、图4。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罗氏沼虾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江浙地区每千克40元以上,广东肇庆地区每千克60元以上,因广东罗氏沼虾规格要大于江浙地区,所以价格整体要比江浙地区要高。同时,因气候原因,江浙地区塘口统货价格数据是从每年的5月至10月,而广东地区的塘口统货价格全年都有。
市场上主要以销售罗氏沼虾活虾为主,加工产品较为单一。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罗氏沼虾用于加工的产量约10%,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肇庆,全国首个预制菜产业园也在肇庆;其次是江苏高邮地区,其他地区进行罗氏沼虾加工的企业很少。罗氏沼虾加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以冷冻整虾、虾干、虾仁和虾球制作为主。由于缺乏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罗氏沼虾加工产品口味和需求的研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喜好的消费需求,休闲食品、虾黄、虾酱、预制菜等深加工虾制品较少,现代生物化学提炼加工产品则更少。因此,急需补齐罗氏沼虾整个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附加值。
三、当前我国罗氏沼虾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质资源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但种质库内种质资源相对较少。优质的罗氏沼虾种质资源储备不足,有的种质资源传代保种世代较长,部分种质资源的保存数量有所减少、质量有所退化,在生长速度和抗病抗逆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亟需从罗氏沼虾原产地引进优质野生资源,并进行严格隔离、检测、鉴定和保存工作。同时,我国罗氏沼虾种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对罗氏沼虾种质资源遗传信息的精准鉴定与挖掘等方面的人才更少。罗氏沼虾优质亲本保种单位主要是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其他能够保持和收集优质亲本的企业和单位很少。
(二)优质种苗供应不足
虽然浙江省已突破罗氏沼虾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但从全国范围分析,罗氏沼虾人工育苗技术仍不稳定,在种虾培育、苗种生产等环节存在的技术问题较多,如水质调控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育苗成活率和幼体生长,导致成活率参差不齐以及幼体生长受阻等问题。加上罗氏沼虾发育同步性差,且分批产苗,一直以来主要是以生长速度、养殖成活率为目标性状开展罗氏沼虾的选育,在抗寒、耐高亚硝酸盐、耐高盐碱、抗病、抗逆等方面研究较少,近年来育苗难度不断加大。近几年表现好的种苗企业有浙江省南太湖淡水种业有限公司、浙江省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但由于供苗数量有限,多数养殖户很难拿到淡水系优质虾苗,而其他苗场的质量尚不稳定,因此优质种苗已成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绿色防控与健康营养技术研究缺乏
近年来,罗氏沼虾幼体综合症、额剑白点病、滴星病及“铁虾”等病害频发,苗种病原携带率较高,相关重要病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基础仍较为薄弱,病原区域净化、快检技术,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及苗种繁育生物安保体及SPF系构建等关键核心技术紧缺,同时罗氏沼虾容易随养殖环境变化导致应激死亡。目前针对罗氏沼虾精准营养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种虾和幼虾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种虾培育缺乏标准化。市面销售的罗氏沼虾人工配合饲料多为追求快速生长、低饲料系数的南美白对虾饲料配方。此外,因进口优质鱼粉的价格偏高,饲料生产商降低进口优质鱼粉的使用量、选用国产劣质鱼粉或其他动物原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饲料质量不稳定,养殖中后期易出现免疫力下降、偷死、运输存活率不高等现象。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种质搜集与种业培育,提升优质种苗供应能力
依托罗氏沼虾国家遗传育种中心,在现有保种育种的基础上,继续从国外引进野生种质资源,做好隔离、检疫、鉴定、保存和测试等工作。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启动罗氏沼虾联合育种,开展罗氏沼虾性状与主效基因的关联性研究,鉴定一批主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创制罗氏沼虾选育用“液相芯片”,构建罗氏沼虾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筛选培育具有高产、速生、耐盐碱或抗高温等单一或复合性状的罗氏沼虾新品种,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依托全国罗氏沼虾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围绕罗氏沼虾苗种繁育环节的短板,从一统布局、二段养殖、三步消检、四流管控、五区划分等方面着手,识别HACCP控制点,构建生物安保体系,确保生产无“阳性”病原苗种。
(二)加快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实现绿色低碳养殖
根据罗氏沼虾亲本性腺发育特点,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成分,分析罗氏沼虾发育过程中性腺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存储的变化规律,研制罗氏沼虾亲本培育用配合饲料。研发罗氏沼虾易消化、缓沉、稳定的微囊开口料,并开展苗期不同投喂水平、投喂频率以及投喂模式下人工配合饲料的应用效果评估,确定合理的投喂策略。因地制宜构建全程大棚养殖、温棚—池塘接力式养殖、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模式、种草养虾和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优化养殖过程水质调控和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总结形成一整套罗氏沼虾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技术操作规程。针对罗氏沼虾养殖尾水排放特点,在原有“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以及两个过滤坝)技术基础上,构建高效生物反应技术,实现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三)加大病害防控研究,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选择正规罗氏沼虾苗种场生产的优质虾苗是防范养殖病害的首要基础。加大对新型疫苗、免疫增强剂等绿色投入品的研究,创建无特定疫病苗种场,有效预防病害发生。针对罗氏沼虾养殖阶段野田村病毒、虹彩病毒病、滴心病和“铁虾”等重要病害及可能新发病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病原快速诊断技术,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同时,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换水,适时补充有益微生物,强化销售前的抗应激训练,有效切断病毒细菌感染途径、降低感染概率。
(四)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提高产业发展后劲
罗氏沼虾养殖“铁虾”病害互助保险已在浙江进行试点,由市县和养殖户共同承担保费,大大增加了抵抗罗氏沼虾病害风险能力,该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该种保险应在其他地区推广,各地渔业部门应积极争取拓宽互助保险的示范应用,加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扩大受惠面,提高养殖主体病害防范能力。同时,加大银行对罗氏沼虾养殖主体的贷款政策,优化贷款程序,切实为养殖户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罗氏沼虾龙头企业培育,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等,采用标准化生产,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建设水产品质量快检和疫病检测实验室,确保规范、安全生产,促进资源共享、融合。以浙江省农业双强专项为契机,加大数字渔业技术联合攻关研究,大力发展以“控温、控水、控饵”为代表的罗氏沼虾智能化设施养殖,有效推动罗氏沼虾产业发展。